01 Vlog是什么?

Vlog这个词最近多次出现在我的视野里,频率似乎高了起来。

在一些视频平台里,国内的一些人正做著Vlog;新浪微博的视频,也有了Vlog的专区。

我花了一些时间去了解Vlog。

Vlog = Video + Blog,是视频形式的博客。

YouTube是 Vloger 的聚集地,最出名的是 Vloger 是Casey Neistat,他算是Vlog 的第一网红。Casey 在Vlog流行起来之前就开始拍摄Vlog了,他的视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定义了Vlog。

YouTube 给 Vlog 的定义是:

A video-blog. A casual, conversational video format or genre featuring a person talking directly to camera.

在这个定义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是「对话」。

02 对话的有效形式

Casey 曾拍了关于如何做Vlog的视频。

在视频中,他用了大段时间去破除人们对器材的迷信。他用实际例子证明,器材不重要,然后引出真正重要的东西——故事。

真正重要的是故事。什么是故事呢?Cassy 给出的答案是:

  1. 找到你的观众感兴趣的东西
  2. 用你的观众感兴趣的方式分享给他们

从 Casey 的经验中,我们能看到,他的「故事」,就是和观众有效对话的方式。

不止于 Vlog,所有做内容的都应该去思考如何能有效地对话。

03 博弈与平衡

从我个人的体会而言,做内容会有两个方向的追求:

  1. 做自己想做的内容,通过做内容获得自我提升和自我实现
  2. 做观众喜欢的内容,通过内容获得观众的注意力和好评

有时候这两个方向的追求,并不能完全统一。

从此以后我能给自己的建议是,记住「有效对话」的心法——既去传达自己想传达的思想,又去思考自己的观众喜欢什么,以及喜欢怎样的对话方式。

这会是一种隐形的博弈,会不断形成阶段性的平衡。这种博弈下的平衡状态会随著作者水平的提升而不断演进

04 拍Vlog,个人要不要出现在镜头里

回到Vlog。

做视频方面的内容的话,会产生一个问题,个人要不要出现在镜头里。其实 YouTube 的标准会认为,人出现是Vlog标志性特征。

从有效对话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个人出现在镜头里是更好的选择。面对面视频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就是人们能去感知对方真实的状态,这更贴近人类漫长进化中更适应的交流方式。换句话说,人出现在镜头里能更直接、更好地对话。

除了露脸的问题,如果想要做Vlog,可能还需要考虑自己的「暴露度」问题。比如,拍摄时对家的空间和布局拍到什么程度,会不会让自己的家人出镜,等等。

05 如果做Vlog,你会做什么?

有人认为Vlog在国内会是短视频之后的下一个流量红利。这个预测是否正确我无法判断,但做Vlog确实是一件有趣的事,甚至是能让生活变得有趣的事。

如果做Vlog,你会做什么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