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Vlog是什麼?

Vlog這個詞最近多次出現在我的視野里,頻率似乎高了起來。

在一些視頻平台里,國內的一些人正做著Vlog;新浪微博的視頻,也有了Vlog的專區。

我花了一些時間去了解Vlog。

Vlog = Video + Blog,是視頻形式的博客。

YouTube是 Vloger 的聚集地,最出名的是 Vloger 是Casey Neistat,他算是Vlog 的第一網紅。Casey 在Vlog流行起來之前就開始拍攝Vlog了,他的視頻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定義了Vlog。

YouTube 給 Vlog 的定義是:

A video-blog. A casual, conversational video format or genre featuring a person talking directly to camera.

在這個定義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是「對話」。

02 對話的有效形式

Casey 曾拍了關於如何做Vlog的視頻。

在視頻中,他用了大段時間去破除人們對器材的迷信。他用實際例子證明,器材不重要,然後引出真正重要的東西——故事。

真正重要的是故事。什麼是故事呢?Cassy 給出的答案是:

  1. 找到你的觀眾感興趣的東西
  2. 用你的觀眾感興趣的方式分享給他們

從 Casey 的經驗中,我們能看到,他的「故事」,就是和觀眾有效對話的方式。

不止於 Vlog,所有做內容的都應該去思考如何能有效地對話。

03 博弈與平衡

從我個人的體會而言,做內容會有兩個方向的追求:

  1. 做自己想做的內容,通過做內容獲得自我提升和自我實現
  2. 做觀眾喜歡的內容,通過內容獲得觀眾的注意力和好評

有時候這兩個方向的追求,並不能完全統一。

從此以後我能給自己的建議是,記住「有效對話」的心法——既去傳達自己想傳達的思想,又去思考自己的觀眾喜歡什麼,以及喜歡怎樣的對話方式。

這會是一種隱形的博弈,會不斷形成階段性的平衡。這種博弈下的平衡狀態會隨著作者水平的提升而不斷演進

04 拍Vlog,個人要不要出現在鏡頭裡

回到Vlog。

做視頻方面的內容的話,會產生一個問題,個人要不要出現在鏡頭裡。其實 YouTube 的標準會認為,人出現是Vlog標誌性特徵。

從有效對話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個人出現在鏡頭裡是更好的選擇。面對面視頻有一個天然的優勢,就是人們能去感知對方真實的狀態,這更貼近人類漫長進化中更適應的交流方式。換句話說,人出現在鏡頭裡能更直接、更好地對話。

除了露臉的問題,如果想要做Vlog,可能還需要考慮自己的「暴露度」問題。比如,拍攝時對家的空間和布局拍到什麼程度,會不會讓自己的家人出鏡,等等。

05 如果做Vlog,你會做什麼?

有人認為Vlog在國內會是短視頻之後的下一個流量紅利。這個預測是否正確我無法判斷,但做Vlog確實是一件有趣的事,甚至是能讓生活變得有趣的事。

如果做Vlog,你會做什麼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