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是孫策臨去世前,留給孫權的顧命大臣,即著名的「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甚至,根據《吳歷》記載,孫策還曾私下對張昭說:

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所以,孫策對張昭,猶如劉備對諸葛亮的託孤一樣。不同之處在於,劉備指的是人事,孫策說的是基業。可是這樣一位託孤大臣,老臣,卻不能像諸葛亮一樣成為丞相呢?

《江表傳》認為,張昭不能為相是因為駁周瑜,魯肅之論,也就是說張昭作為「主降派」差點壞了東吳基業,由此孫權不可能讓張昭為相。大飛熊認為,還要更進一步,孫權可能從一開始,就沒打算重用張昭了。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孫策雖然創立了東吳,政治上卻依然奉東漢為「正朔」,證據就是,第一,孫策因袁術稱帝而決裂,第二,孫策後期「陰欲襲許」,目的就是從曹操手裡搶走漢獻帝。而張昭的政治理想,和孫策差不多,也是奉東漢為正朔,所以二人一拍即合,孫策讓張昭成為府中長史,還以「師友待之」《吳歷》。

無疑當時的孫策和張昭的想法是符合當時的國情形勢,但是,孫策死後,到了孫權繼位,天下形勢又不一樣了。所以,魯肅提出《塌上對》時,是把孫權直接定位為爭奪天下的諸侯,取荊州之地,成就帝王之資。於是,年輕的孫權嘴上說,要做漢朝守土一方的忠誠,但是身體卻很誠實,對江北新加入的大臣魯肅,是言聽計從。因此,魯肅的《塌上對》具有政治前瞻性,而張昭在赤壁之戰前夕,還在勸孫權投降,對局勢和孫權個人想法的把握,高下已叛。

更尷尬的是,當孫權要歸附曹操時,曹操讓阮瑀給寫了一封信,提到:

若能內取子布,外擊劉備,以效赤心……若憐子布,願言俱存,亦能傾心去恨,順君之情,更與從事,取其後善,但禽劉備,亦足為效。開設二者,審處一焉。

這裡「內取子布」,說的就是張昭,很多朋友認為這是殺張昭,擊劉備,二者取其一件完成即可之意。其實不然,第一,既然要殺二人,為何一個用劉備,一個用子布(字)來尊稱呢?第二,張昭又憑什麼和君王劉備來相提並論呢?所以,這裡說的「內取張昭」,意思是內取張昭的言論,也就是赤壁之戰時,張昭讓孫權舉州歸降曹操的政治主張,只有這樣才能讓一介大臣和劉備能夠相提並論。其實,這也是一種離間,讓張昭很尷尬,於是隨後張昭大罵曹魏使臣刑貞,一個目的也想脫掉「親曹派」的腦子。

所以,表面看起來,孫權不讓張昭為相,原因是什麼怕他辛苦,什麼怕他脾氣暴躁等等,雖然也是事實,卻更像託詞。其實脾氣只是一個因素,更重要的是張昭的政治主張,表現和孫權個人理想差距太大。而且,張昭在世時,東吳三任丞相,孫邵被孔融稱為「廊廟才」,不但才能不差,還沒有根基,有利君權。而第二,第三任丞相,顧雍和陸遜的才能,可能還要在張昭之上,並且他們都是本土氏族,也符合孫權中後期的統治利益。


張昭字子布,東吳託孤大臣,為輔佐孫權穩定江東立下汗馬功勞,張昭勞苦功高,在東吳朝廷和民間都享有巨大的美譽和影響力。但奇怪的是孫權在稱帝後,連續兩次拒絕讓張昭當丞相,這是為什麼呢?我想不外乎以下原因:

一:孫權刻薄寡恩,忘恩負義。

孫權雖然在創業初期為了籠絡人心,表現出重情重義和禮賢下士的樣子,但是他骨子裡其實是個很薄情的人,這從他對待其他人的做法就可以看出來:兄長孫策把江山都交給了孫權,但是孫權對孫策的做法卻讓天下人寒心,他當皇帝後不但不追封孫策為皇帝,還不封孫策的兒子為王;陸遜在東吳風雨飄搖的時候臨危受命,火燒劉備軍隊連營七百里,立下了蓋世奇功,後來也因為立儲的事被孫權逼死。所以對於張昭,孫權也不會有報恩的心理。

二:孫權心胸狹隘,計仇報復。

赤壁之戰前,曹操大軍壓境,張昭和絕大多數人力勸孫權歸順曹操,後來雖然證明張昭等人的建議是錯誤的,但是東吳能夠戰勝曹操其實僥倖的成分居多,而且張昭的建議其實是為了天下早日一統,百姓早日安居樂業。孫權卻抓住這點不放,甚至在登基稱帝時還拿這事羞辱張昭。可見孫權心胸是多麼狹隘。加上張昭性格剛烈,品格高尚,經常直顏犯諫據理力爭,屢屢讓孫權下不來台,孫權自然不會讓他當上丞相。

三:孫權設丞相的本意只是擺設。

這一點是最重要的,孫權一直是大權獨攬,他設立相位的本意只是做做樣子,絕不會容忍相權侵蝕皇權,自然不會讓有聲望和有能力的人來擔任丞相,從他後來選的兩個丞相人選可以證明這一點:第一任丞相孫邵名不見經傳,庸庸碌碌毫無才幹;第二任丞相顧壅,唯唯諾諾,更像一個傳聲筒;這樣的人才是孫權需要的丞相。

儘管這樣,張昭的高風亮節和無瑕品格還是贏得東吳大臣和百姓的巨大讚譽和尊崇,東吳群臣「上朝拜孫權,下朝拜張公。」幾十年如此,足以說明公道自在人心。


感謝邀請。首先張昭這個人是屬於漢朝舊臣,也屬於孫權的兄長孫策的嫡系。孫策在臨終前給孫權留下的遺言就是「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後期稱帝之後對為打下東吳江山立下漢馬功勞的孫策只是追封了一個長沙桓王的稱號。如果張昭成了東吳的丞相,他一定會阻止孫權的這個決定,這會使得孫權感到自己的權力得到了消弱,政令的實施還有經過張昭的同意才可。

同時張昭是孫策舊臣派的代表人物,資歷老,也是一個敢於直諫、性格剛直的人,孫權稱帝時問下眾人意見,張昭就表現出不贊同的意見。同時張昭這個人自始自終一直認為自己是漢朝臣子,當打著漢朝正規軍稱號的曹操率軍進犯江東時,他曾經力主投降曹操,是赤壁之戰的降曹派的代表。本著為自己王朝的安危,孫權也不會讓一個有個降曹經歷的人擔任他的丞相。

另一方面張昭身為孫策舊臣,一旦讓他登上丞相一位,極有可能培養自己的勢力,孫權擔心自己去世之後,憑藉著張昭的老資歷一定可以左右東吳的未來的走向。秉著寧可不用他,也絕不讓這個可能發生。孫權才兩次拒絕任他為相。


孫權重用張昭,是用張昭與漢朝獻帝關係來欺騙曹操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