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何佔據自己的一席之地是現在大大小小的企業都在思考的問題。現在51搜了網編輯,整理了一些獨到的觀點分享給大家:

No.1定位越小越好

過去我們喜歡寬泛的定位,常說,13億中國人,每人給我一塊錢就能發財,反而,這樣的結果經常得到的是——「0」。

可口可樂告訴全世界,我們是正宗的可樂,百事可樂想,那正宗就是傳統,傳統就是「老」,於是定位年輕態,這樣一來,一些年紀大的人想凸顯年輕,也選擇百事品牌;類似的案例有萬寶路「男人的世界」,這麼Man的形象讓那些不太男人的男人和女漢子們都進來了;同理,小米的定位是「發燒」,「發燒」開始於一個極窄的定位。

No.2 不同的品牌養成模式

對比一下傳統和互聯網完全相反的品牌「養成」路徑:以小米為例,先獲得鐵杆粉絲的忠誠度(100個天使用戶),自內而外擴散美譽度,再形成相當規模的知名度。

而傳統品牌的路徑顯然是先有知名度,再有美譽度,最後才是忠誠度。

互聯網思維的兩個基本特質——「產品是第一驅動力」和「體驗營銷」,決定了在用戶越來越容易觸達產品,越來越容易形成口碑的當前,品牌路徑也發生了這種逆向轉移。

 No.3 通過信息交互手段的變革,改變原有行業的成本結構,這是顛覆式創新。

這話誰說的呢?黃太吉CEO赫暢的一句話。這句話是對何為「互聯網思維」的一個考證,什麼是互聯網思維?免費就是嗎?搞個微博,給老闆加個V,弄個微信,開發個APP,這就是嗎?No!檢驗的重要標準之一是看有沒有用新的信息交互手段,改變了你原有的成本結構。

黃太吉有一個數據,說它2012年的「坪效」(單位面積可以產出的營業額)是56000USD,同期蘋果店的數據是44000USD。改變成本結構利用的就是自媒體。

在傳統手機的營銷預算中,有10—20%用在了廣告上,三星一年140億美元營銷投入,相當於1個摩托羅拉、2個諾基亞、3個HTC、4個黑莓,把廣告投放玩到了極致;所以在小米這兒,當黎萬強最早跟雷軍要3000萬廣告費的時候,對一個新品牌來說並不誇張。但後期小米做了完全不同的方式:新媒體、自媒體,改變了成本結構。

這只是一方面……

今天,太多人,包括大型企業管理者,也分不清兩個基本概念——「數字化」和「互聯網化」:他們以為自己做的是互聯網化,其實只是數字化;數字化,你最多也只能改進10%,而真正實現互聯網化,你才有可能釋放另外90%!小米的互聯網化帶來了成本結構變化:零渠道費、零廣告費。

現在來看一下對互聯網思維的三層理解,藉此你或許可以順帶更新一下自己的認知:層級一數字化:互聯網是工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層級二互聯網化:利用互聯網改變運營流程,電子商務,網路營銷。層級三互聯網思維:用互聯網改造傳統行業,商業模式和價值觀創新。

對於目前的51搜了網(www.51sole.com)來說,處在第二層級,一方面是源於B2B企業的電子商務屬性,一方面我們也緊抓住當下趨勢,把握住自身的方向。當然,我們應該有通向三級互聯網方向。比如,我們所創造的創新價值就在於能夠整合全網的商機資訊,在最短的時間內,提供給企業客戶。

道理和比價網,是一樣的,通過整合行業大頭的信息,抓住了人們比價的心裡和尋求高性價比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當滿足企業某種甚至他們自身都意識不到的需求之後,一切都水到渠成。我們要做的就是告訴企業,你不是麻煩了,我們都替您做好了。

No.4「非廣告營銷」時代來臨

「非廣告營銷」,而不是「非營銷」;小米可以說「0」廣告,但絕不是「0」營銷,而是把營銷拆解、打碎,融合到產品,融合到客服,融合到一切與用戶鏈接的觸點上。小米30人的論壇團隊,30人的微博團隊……這難道不是投入嗎?只是錢被花在了不同的地方。

No.5 情感體驗超越功能體驗

過去工業時代的產品是功能標準(FAB),是看功效,看你有什麼功能別人沒有(FAB:Feature,屬性;Advantage,優勢;Benefit,客戶利益)。

搜了網編輯一直認為,今天做產品強調的已經不再是功能體驗,而是情感體驗,核心有兩點:一是極致體驗,二是強烈的情感訴求。

新生代現在追求的不是功能,不是功效,甚至不是邏輯合理性而可能只是簡單一句「我樂意」。只有產品觸動了用戶的心靈,提供了超越商業的價值,才有機會。

最近我在為企業做營銷服務的過程中,越來越發現:「營銷本身要創造出價值」,說這句話是希望大家儘快忘掉「宣傳」這個概念。你有什麼好宣傳的?不需要,你的內容、產品、服務都是對你最好的宣傳,你要做的事情不是宣傳而是創造價值。

搜了網編輯認為:營銷是我們應對不確定世界的不確定方式。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需要有足夠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才能夠判定自己的營銷方向;需要有足夠的智商和情商才能創造出自己的商業價值。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