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昌仁小吴(微信号one-neurosurgery),神外前沿转载已获授权

1、髓节、体节、骨节、皮节、肌节概念

①、髓节(脊髓节段):从脊髓发出脊神经共31对,每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一段脊髓被称为脊髓节。

②、体节: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沿身体前后轴形成一定数目的暂时性结构称为体节。随着胚胎的继续发育每个体节分化成为生骨节、生皮节和生肌节。

③、体节腔:体节的横断面呈三角形,中央有一腔隙称为体节腔。

④、生骨节:为体节腔的内侧壁和腹侧壁。其细胞迁至脊索和神经管幷包绕这些结构,分化为脊椎骨。

⑤、生皮节:为体节腔的外侧壁。将分化为真皮和皮下结缔组织。

⑥、生肌节:在生皮节分化之前,在其内侧产生一层新细胞,称为生肌节。将分化为四肢和体壁的骨骼肌。

每个皮节和肌节的衍化结构无论距离其来源皮节和肌节多远,都会保持其来源皮节和肌节的神经支配。因此:可根据某一皮区或某块肌肉的体节来源而推断其神经支配。

2、脊髓节段:每对脊神经在脊髓对应一个脊髓节段。

2.1、脊髓外观:

①脊髓位于椎管内,全长约42-45cm,外观为前后扁圆形柱状,上端较大,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续,脊髓下端变尖成为脊髓的圆锥,成人脊髓下端平第1腰椎下缘。再向下为终丝(由软脊膜向下延伸形成的一条无神经组织的细长索状物,其上段悬浮于蛛网膜下腔内,称为内终丝;下段被硬脊膜包裹,称外终丝。外终丝与硬脊膜一起附着于尾骨)。L1以下无脊髓,腰、骶、尾神经前、后根在穿出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下行较长一段距离,它们围绕终丝成为马尾。

②脊髓全长粗细不均,有两处膨大:

2.2、脊髓的被膜

2.3、脊髓的内部大体结构:

①、脊髓前角:

②、脊髓后角:

③、脊髓侧角:

④、灰质连合:连接左、右两侧灰质的中间部分。其中心有中央管通过。

⑤、脊髓网状核:前、后角之间(颈段)或侧角与后角之间(胸段)的凹陷部,灰、白质混杂相交成网状结构。主要存在于颈、胸段。

⑥、脊髓白质:

⑦、脊髓传导束病变与脊髓灰质病变区别

脊髓上行(从脊髓到脑)、下行(从脑到脊髓达肌肉)纤维,一旦病变,可发生病灶平面以下所支配的全部肌肉麻痹和感觉缺失。脊髓灰质病变则影响范围局限,呈节段性。

2.4、脊髓节段、脊椎、脊神经的对应关系:

脊髓全长共发出31对脊神经,每对脊神经对应一个脊髓节段,每个脊髓节段通过一对脊神经,支配一对体节。身体的皮肤和肌肉都是由体节发育而来。

髓节包括:颈髓8个,胸髓12个,腰髓5个,骶髓5个,尾髓1个。

与之对应: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其中:颈膨大(C3-T2);腰膨大(L2-S3);脊髓圆锥(S3-S5和尾节);马尾(L2以下共10对神经根组成)。

2.4.1、脊髓髓节与脊椎的对应关系:

2.4.2、脊神经与椎间孔的对应关系:

3、脊神经根:

🌂颈神经根较短,形成近水平;

🌂胸神经根倾斜向下;

🌂腰、骶、尾神经根较长,在椎管内行程近乎垂直,它们在通过相应椎间孔之前,围绕终丝在椎管内向下行走一段较长距离,共同形成马尾。

🌂马尾:由L2及其以下共10对神经根组成。

由于脊神经根节内段有蛛网膜包裹,束间有蛛网膜下隙憩室,憩室内又与神经节和节外段的淋巴间隙相通,致病微生物可经淋巴间隙蔓延而来。马尾神经根亦好发神经炎。后根较前根长,更易出现症状体征。神经炎波及神经节时,除根性痛症状,可出现神经根分布区域内的带状疱疹。

4脊神经组成

①、前根(腹根):运动纤维连于脊髓前外侧沟

②、后根(背根):感觉纤维连于脊髓后外侧沟

③、后根神经节:位于椎间孔处,是感觉纤维的胞体,属假单极感觉神经元。

④、脊神经:前根和后根汇合而成,出椎间孔后分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

⑤、脊神经后支(背侧支):为混合神经,主管后背、关节突关节囊、后纵韧带内侧2/3的感觉,后支也支配脊柱深部肌肉组织。大部分后支均可分为肌支和皮质。脊神经后支分布具有明显的节段性特点。

某些脊神经后支形成粗大的神经干,分布范围较大,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⑥、脊神经前支(腹侧支):为混合神经,主管躯干前、外侧部和四肢的肌肉及皮肤。除12对胸神经外,其余脊神经前支共组成4个神经丛(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

⑦、脊神经交通支属于交感神经系统的结构,连于脊神经和交感干之间的细支。分为白交通支(发自脊神经进入交感干的有髓神经纤维构成,为内脏运动纤维,源自脊髓灰质侧角的多极神经元)和灰交通支(发自交感干的无髓神经纤维,由起于交感干的节后神经纤维构成)。

⑧、脊神经脊膜支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发出的一条返回椎管内的细支。该支返回椎管后,迅速分为横支、升支和降支。分布于脊髓被膜、血管壁、骨膜、韧带和椎间盘等。每条脊膜支均接受来自邻近灰交通支或胸交感神经节的分支。

4.1、脊神经的纤维成分:

脊神经是混合神经,含4中纤维成分:

内脏运动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从低级中枢到效益器,一般需要经过两个神经元。第一个神经元称节前神经元,其轴突称节前纤维(从低级中枢发出,中止于神经节),第二个神经元称节后神经元,其轴突称节后纤维(从神经节发出终止于效应器)。

🌂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是骶副交感核(S2-S4相当于侧角处)神经细胞的轴突,经盆内脏神经至盆丛发出分支分布至盆腔脏器及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

4.2、脊神经分支:

4.2.1、脊神经灰、白交通支

①交感神经的白交通支:

②灰交通支:

4.2.2、脊神经脊膜支(又称脊膜返神经或窦椎神经):含交感纤维和感觉纤维。

4.2.3、脊神经后支

4.2.4、脊神经前支

脊神经前支分布于躯干前外侧面和上、下肢。除第1、2颈神经前支较小外,一般都较后支粗大。

除胸神经前支较细,呈明显的节段性分布外,颈、腰、骶、尾神经前支均在起点附近交织成丛,再由丛发出分支,分布至效应器。

4.2.4.1、颈丛

4.2.4.2、臂丛(brachial plexus)

①臂丛的来源:

②臂丛的构成:

③臂丛位置与走行:

臂丛在锁骨下动脉的上方自斜角肌间隙(在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外出,继经锁骨中点后方向下进入腋窝,因此以锁骨为界可把臂丛分为锁骨上部和锁骨下部。

④臂丛的分支:与其他脊神经丛相比,臂丛的分支最多最广。

🌂肩胛上神经(suprascapularnerve)——起自上干(C5、C6);冈上肌、岗下肌和肩关节。

正中神经发自臂丛内侧束和外侧束。由内侧根(来自臂丛内侧束)和外侧根(来自臂丛外侧束)汇合而成。在上臂一般无分支。

前臂:除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的所有屈肌。

掌:鱼际肌和桡侧两条蚓状肌。

皮支:拇指掌面、示指、中指和环指桡侧半。

损伤:a臂及肘部损伤: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b前臂上部损伤:旋前圆肌不受影响,其他同肘上。

c前臂下部和腕部损伤:症状只限于手。(肌支均在前臂上部以上发出)

d腕管综合征:早期以手部烧灼或刺痛,后期手部运动和感觉缺失。

体表投影:臂部(肱动脉始端搏动点至髁间线中点稍内侧两点间连线)

前臂(由髁间线中点稍内侧,循前臂正中至腕部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之间的连线)

正中神经分支:肘关节上方肌支(至旋前圆肌);

前臂的(肌支、关节支、骨间前神经、掌皮支和交通支);

手部分支(返支、指掌侧总神经)

4.2.4.3、胸神经前支(anterior rami of the thoracic nerve):

4.2.4.4、腰丛(lumber plexus)和腰骶干(lumbosacral trunk):

4.2.4.4、骶丛(sacral plexus)和尾丛(coccygeal plexus):

4.2.4.5、上肢、下肢神经(尺、桡、正中、股、坐骨神经)概况:

5、皮节:

C2 枕骨粗隆外侧至少1cm(或耳后3cm)

C3 锁骨上窝且在锁骨中线上

C4 肩锁关节的顶部

C5 肘前窝的外侧(桡侧)(肘横纹近端)

C6 拇指近节背侧皮肤

C7 中指近节背侧皮肤

C8 小指近节背侧皮肤

T1 肘前窝的内侧,肱骨内上髁近端

T2 腋窝的顶部

T3 第3肋间锁骨中线和第三肋间

T4 锁骨中线第4肋间(乳线)

T5 锁骨中线第5肋间(T4-T6的中点)

T6 锁骨中线第6肋间(剑突水平)

T7 锁骨中线第7肋间(T6-T8的中点)

T8 锁骨中线第8肋间(T6-T10的中点)

T9 锁骨中线第9肋间(在T8-T10的中点)

T10 锁骨中线第10肋间(脐水平)

T11 锁骨中线第11肋间(T10-T12中点)

T12 锁骨中线腹股沟韧带中点

L1 T12与L2连线中点处

L2 大腿前内侧,腹股沟韧带中点(T12)和股骨内侧髁连线中点处

L3 膝上股骨内髁处

L4 内踝

L5 足背第3跖趾关节

S1 足跟外侧

S2 腘窝中点

S3 坐骨结节或臀下皱襞

S4-5 肛门1厘米范围内,皮肤粘膜交界处外侧(作为1个平面)

6、肌节:

C5 屈肘肌(肱二头肌,肱肌)

C6 伸腕肌(桡侧腕长,短伸肌)

C7 伸肘肌(肱三头肌)

C8 中指屈肌(指深屈肌)

T1 小指外展肌(小指展肌)

L2 屈髋肌(髂腰肌)

L3 伸膝肌(股四头肌)

L4 踝背伸肌(胫前肌)

L5 拇伸肌(足拇长伸肌)

S1 踝跖屈肌(小腿三头肌)临床上单足支撑躯体动作(金鸡独立)可提示S1神经节段受累与否。

四肢肌肉的髓节支配
骨骼肌 脊髓节段 神经丛 神经支配 功能
斜方肌 C2~4 颈丛 副神经外侧支 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
胸锁乳突肌 C2~3 副神经
菱形肌 C4~5 臂丛 肩胛背神经 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并略向上
肩胛提肌 C4~5 肩胛背神经 上提肩胛骨
冈上肌 C5 肩胛上神经 上臂外展
冈下肌 C5~6 肩胛上神经 上臂旋外、后伸
前锯肌 C5~7 胸长神经
背阔肌 C6~8 胸背神经 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当上肢上举被固定时,可引体向上。
胸大肌上部 C5~6 外侧胸前神经 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前屈
胸大肌下部 C6~8 内侧胸前神经 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前屈
胸小肌 C6~8 拉肩胛骨向前下方
肩胛下肌 C5~6 肩胛下神经 上臂内收、旋内
大圆肌 C5~6 上臂内收、旋内、后伸
三角肌 C5~6 腋神经 上臂外展、前屈、旋内、后伸和旋外
小圆肌 C5~6 上臂旋外、后伸
肱二头肌 C5~6 肌皮神经 屈肘协助屈臂;当前臂处于旋前位时,能使前臂旋后
喙肱肌 C5~6 屈肩及上臂内收
肱肌 C5~6 屈肘
肱桡肌 C5~6 桡神经 屈肘
肱三头肌 C6~8 伸肘、助肩关节后伸及内收
旋后肌 C5~6
桡(尺)侧腕伸肌 C6~8 桡侧伸腕
拇长展肌 C5~6 外展拇指和手
拇长、短伸肌 伸拇指,助手外展
指伸总肌 C5~6
示指伸肌 C5~6 伸腕,伸示指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
旋前圆肌 C6~7 正中神经 屈肘,前臂旋前
桡侧屈腕肌 C6~8 屈肘,屈腕,腕外展
掌长肌 C6~8 屈腕,紧张掌腱膜
指浅屈肌 C 8 屈肘,屈腕,屈2~5近侧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
指深屈肌(桡侧半) C 8 屈腕,屈2、3远及近侧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
拇长屈肌 C 8 屈腕,屈拇指的掌指和指间关节
旋前方肌 C8~T1 前臂旋前
尺侧屈腕肌 C8~T1 尺神经 屈腕,腕内收
指深屈肌(尺侧半) C8~T1 屈腕,屈4、5远及近侧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
拇指对掌肌 C8~T1 正中神经 使拇指对掌
1、2蚓状肌 C8~T1 伸1、2指间关节和屈掌指关节
大鱼际肌 C8~T1 外展、内收拇指,屈拇指近节指骨,拇指对掌。
3、4蚓状肌 C8~T1 尺神经 伸3、4指间关节和屈掌指关节
拇内收肌 C8~T1 内收拇指和拇指近节指骨
小鱼际肌 C8~T1 外展小指,屈小指近节指骨,小指对掌。
骨间肌(手) C8~T1 指内收、外展,屈掌指关节
髂腰肌 *T12~L4 腰丛 股神经 屈髋和外旋大腿
内收肌 L 2~3 闭孔神经 收髋和外旋大腿
缝匠肌 L 2~3 股神经 屈大腿和和膝关节,可使已屈的膝关节内旋
股四头肌 L3~4 伸膝
闭孔内肌 L4~S3 骶丛 骶丛分支 大腿外旋
臀大肌 L4~S2 臀下神经 大腿后伸和外旋
臀中肌 L4~S1 臀上神经 大腿外展、内旋和外旋
胫骨前肌 L 4 腓深神经 踝背屈
胫骨后肌 L 4~5 胫神经 足内翻
趾长屈肌 L4~S2 跖屈和屈拇趾
趾长伸肌 L4~S1 腓深神经 背屈、足外翻,伸2~5趾
腓骨长、短肌 L 5~S 1 腓浅神经 足外翻
股二头肌 S 1 坐骨神经干 屈膝
小腿三头肌 S 1~2 胫神经 踝跖屈
腓肠肌 L5~S2 踝跖屈,屈膝关节
*注:也有的书上说是L 1~2。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