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歐陽詢是書法史上的「楷書四大家」之一,說起他,人們自然而然地想起他標誌性的「歐體」楷書。其實歐陽詢也寫行書,其中著名的有《千字文》、《卜商貼》等。

歐陽詢的行書,主要取法王羲之,在他那個年代應該見過王羲之的真跡。我看過他的行書,感覺他學王羲之有兩處很得法:

第一,是學到了王羲之行書結字內斂的風格;歐陽詢的行書,結構上全部都是內斂的。這一點從歐陽詢行書《千字文》上可見一斑。

其二,是學會了王羲之斬釘切鐵的「骨法用筆」和「切筆之法」,很精確地把握了直截簡峻的行筆節奏,在骨力上甚至也能達到雄強有力。

歐陽詢行書不足之處(相比王羲之而言),在於剛勁有餘而陰柔不足,筆畫之間還沒有達到連帶呼應、剛柔相濟、陰陽和美的境界。

以「如」字為例進行比較,如圖:

1、晉 · 王羲之 · 何如帖

2、唐 · 歐陽詢 · 卜商貼

再以「事」字加以比較,如圖:

1、晉 · 王羲之 · 閑者帖

2、唐 · 歐陽詢 · 卜商貼

從以上兩個字相比較來看,明顯看出歐陽詢的字在結構、造型上都是來源於王羲之,唯一不如大王的是——用筆遠遠不如大王的連帶呼應、剛柔相濟、陰陽和美。

我們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若能這樣加以分析、對比,找出淵源和差距,一定會有所獲。

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歡迎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

歐陽詢是我國唐代大書法家,以「歐楷」享譽海內,與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合稱楷書四大家。他的楷書《九成宮》成為了歷代學書者的楷模,很多人都知道他的楷書好,而他的行書在書史上也佔有一席之地,很多後世的大書法家都曾學習過他的行書。他的行書代表作有《張翰帖》、《卜商貼》和《仲尼夢奠帖》等,而其中《張翰帖》更是被譽為天下十大行書的第七。歐陽詢還傳有一卷行書《千字文》,但有人疑其為後人集字書。

其中《卜商貼》是唐代的雙溝廓填的摹本,目前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歐陽詢的這部作品筆法像他的楷書一樣嚴謹,而嚴謹之中又不失生動和險峻,點畫起止和轉折之處多用方筆。晚年的歐陽詢將魏碑的用筆特點與二王的書風融為一體,這也是歐體的獨到之處。

《仲尼夢奠帖》此貼是歐陽詢代表作,此貼可能是歐陽詢傳世唯一行書真跡。雖然歐陽詢學二王,但形成自己的特點。這幅作品與二王遒美健秀的用筆不同,用墨淡而不濃,退筆疾書,行筆流暢,轉折字如,牽絲縈帶脈絡清晰,氣勢連貫疏密有度,清秀挺拔瀟洒有致。明楊士奇曰:「比《夢奠帖》七十八字,真人間絕無僅有希世寶也。」

《張翰帖》此貼是唐代的鉤填本,此貼字體修長,筆力剛勁挺拔,風格險峻,精神外露。宋徽宗題跋評價此貼「筆法險勁,猛銳長驅」、「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這正是歐體行書的特點,了解這些對於我們學習歐陽詢的行書非常有幫助。

此貼《行書千字文》用筆的特徵與歐體十分相像,但後世多有懷疑,或是集字書。


歐陽詢,一個名副其實的官二代,和現在的王思聰比起來,一個在商業圈風生水起,一個在書法界斗轉星移,如果入住今日頭條,粉絲何止千萬。就這樣一個最後落魄到全家僅剩他一人的情況下,在書法界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他也不用依賴粉絲的閱讀量養家糊口,憑他楷書四大家的稱號也能衣食無憂,他的楷書《九成宮》、《化度寺》、《虞恭公碑》,是世人頂禮膜拜的首選之貼。大行其道,相比於行書就有些落寞,起碼我也不太喜歡,雖然猶如大家閨秀,但我不喜歡這樣的書法海洋之中的一葉扁舟,究其原因我感覺不適合初學書法之人,給我感覺有些靈動,兼融雜、難度大,融合南北之風。最有名的是《史事四帖》和《行書千字文》,他的行書楷味濃厚,兼有方折之筆,又參有草隸之風,練習者必須有一定的功底,才能揣摩其中韻味,字身自然騰空旋轉,給人一種「不正經」之感,可能就是追求這種「險」的境界吧!


提起歐陽詢,學書法的都熟悉他是楷書四大家之一。歐陽詢的楷書寫得好,這是沒有爭議的。古往今來很多練習書法的人都拿他的楷書做入門碑帖。 但是歐陽詢的行書少有人熱衷,這是為何?

我們來根據他的碑帖一探究竟,據目前我們所留下的歐陽詢行書真跡共有四種,也就是「史事四帖」:《卜商帖》、《張翰帖》、《仲尼夢奠帖》、《行書千字文》。

歐陽詢行書《張瀚帖》

四帖中,《卜商帖》是歐陽詢手稿,行書中楷書味道偏重,字中折筆較多,同時又有草隸風味,由於廓填而顯得有點寫意不足,不過整體的風格還是比較厚重的。

相反,《張翰帖》中廓填比較精彩,行書味較濃,略有王羲之行書的遺風,有些許北朝碑刻的風味。《仲尼夢奠帖》是四帖中難度最大的,起筆、運筆、收筆都有許多動作,多自然流露,能充分表現歐陽詢所創造的新筆法和新形勢。

歐陽詢行書《卜商帖》

《行書千字文》雖是墨跡但不能確定是不是歐親筆書寫,略有爭議,但也可作為學習的範本。

總之,歐體行書中動作多、速度快、兼容雜、學習難度較大,不適合初學者學習。當然,如果在學習歐楷到一定程度,鑽研到位,能夠看到並看懂歐體草書中的複雜動作,並將這些動作適當的應用,那就也可將歐體草書作為範本來學習了。

歐陽詢行書《仲尼夢奠帖》

不過現在南方很多的書法家都在學習歐陽詢的行書,主要的原因是歐陽詢是王羲之的忠實粉絲,而他肯定是見過王羲之的真跡的,現在王羲之的真跡都沒有了,他們希望從歐陽詢的行書裡面找到一點王羲之的筆法。

你覺得這個方法到底可行嗎?

歐陽詢真的見過王羲之的真跡嗎?


歐陽詢的書法在唐四家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特別是他的楷書《九成宮》名氣最大,成為後人學習的經典法書。他自創的歐體學派與顏體、柳體和褚體皆不同,他是初唐時期最著名的書家,尤其?楷書傳世。縱觀他的行書同樣不失一代大家的風范,他的行書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行為,應該介於亦行亦楷二者之間,我認為有?下個特點:1、布字謀篇舒朗。有雲「密不透風,疏可走馬」」說的就是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都留有一定的空間,而歐陽詢的行書正好契合上面的「疏可走馬」之詞。2、字的橫畫要比他的楷書《九成宮》裏字勢向右上傾斜更甚,就是右肩提高在3一6度之間,而不是一般說的橫斜2一5度,他敢於打破固有橫斜的模式和窠臼,與同代人有不一樣的思維。3、他的行書可以說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書,應該是「兼行兼楷」更准磪些。4、從行書的字裏行間處處顯示歐字的結字特點和用筆轉換的風格,不用注名,一看字就知道是歐字書法。以上是自己的看法,歡迎大家評論。


歐陽詢,祖籍潭州臨湘,即今湖南長沙人,幼而失怙,從小被人領養。陳朝亡後,到了北方,當上了隋的太常博士,後又作了李淵的給事中,貞觀初年升任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享年八十五歲。歐陽詢傳世行書墨跡共四件,一為《仲尼夢奠帖》,二為《卜商帖》,三為《行書千字文》,四為《張翰帖》。見下圖。墨跡《卜商帖》和《張翰帖》是唐人鉤填本,《行書千字文》屬早期歐書作品。而《卜商帖》最得歐書神髓,米芾所謂″下真跡一等",而《仲尼夢奠帖》,不是鉤填本,也不是臨本,根據楊仁凱考證定為真跡。《張翰帖》和《行書千字文》結構基本相同,其對點,畫,波,磔,亦趨一致。這二件作品中個別字尚有不夠穩重之處,清秀有餘,而氣勢欠沉毅,應屬於早期作品。《卜商帖》運筆從容,氣勢沉著,體方而筆圓,嫵媚中有剛勁之勢,乃盛年後技法純熟的代表之作。而《仲尼夢奠帖確是″紛披老筆?,可知歐書″勁險刻厲""矛戟森森"的特點,到晚年更為突出。據楊仁凱考證為晚年真跡。屬稀世之寶。歷代書法評論家對他書法的贊評,可以說是美不勝收。《書法鉤元》說:″若草里蛇驚,雲間電發,又如金剛嗔目,力士揮拳"。米芾說?″庄若對越,俊若跳躑"。而趙子昂卻以為"歐陽信本書清勁秀健,古今一人?。總之一千多年來,凡是研究中國書法藝術的,未有不從各個方面去稱道歐陽詢書法藝術的。總的說來,元人郭天錫的跋語尚能綜合前人的一些看法,給出來的判斷更能實際的反映客觀實際情況。所謂"勁險刻厲,森森然若武庫之戟"。這句話對歐書特點作了形象描述,而且基本上能把它概括進去。黃庭堅讚賞比較實際,不用各種難以捉摸的形容詞,他說:″唐彥猷得歐陽率更書數行,精思學之,彥猷遂以書名天下"。歐陽詢位列初唐四家之首,是謂歐,虞,褚,薜,千百年來歐字成為學字之人的楷模。但現在社會的具體情況是,人與人相互之間,更講究協同團結,方能幹好一件事情,做成一番事業。試想一下,一個"勁險刻歷,森森然若武庫之戟"的人,在你我之間,那怎麼能行?肯定不喜歡。社會基礎決定審羙取向,當然這樣的字我也不喜歡。大家以為如何?


歐陽詢的行書與楷書一樣,都是書法愛好者臨摹的對象,倍受喜愛,其行書解體取法二王一脈,與顏真卿、米芾等書法家的字形有所不同,歐陽詢行書代表作《千字文》筆畫剛勁有力,字形秀氣,既有行書的洒脫又有楷書的嚴謹,是初學行書者不錯的臨帖選擇,雖取法二王,但用筆較二王簡單易懂,更能讓學習者理解增加其信心,行書的學習同時又能對楷書的認知上有所幫助,達到楷書與行書的共同進步,對書法愛好者來說何樂而不為呢。所以我對歐陽詢行書抱有一種欣賞同時又要努力去學習的態度,欣賞它的美,努力去達到它的境界,我想這也是看過歐陽詢行書的朋友們共同的感覺吧,奔放又不失嚴謹,清秀又不失剛勁。


歐陽詢的行書:歐陽詢曾記述古人逸傳數種,被後人匯為一集,總稱史事帖。據資料記載,《史事帖》原有十餘帖,後逐漸散失。現存《張翰帖》、《夢奠帖》、《卜商帖》三種墨跡。稱為《史事三帖》。這些都是行書。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別的。

這些帖,都是學習行書的珍貴資料。


謝邀!見過歐陽詢的行書,如《千字文》、《張翰帖》、《夢奠帖》、《卜商帖》等。感覺他的行書與與歐楷所具備的特徵極為相近。其行書總體給人感覺,還擺脫不了他最擅長的楷書的影子,如果作為行書來看,顯得比較拘謹、不夠洒脫。本人是不大喜歡他的行書,有臨過數日他的《千字文》,感覺不舒服(也可能跟本人欣賞的行書趣味有關吧),所以後來放棄了,平時只是作為欣賞吧!


歐陽詢行書,千字文,仲尼夢奠帖,張翰帖,卜商帖,其中千字文很大程度上非歐公親筆書寫,張翰帖和卜商帖為雙鉤填墨。真跡也只有夢奠帖,雖然其他三件並非真跡,但對於學歐者來說,學習他的楷書同時,如果能學習他的行書,對於歐體的認識會更加完善。另外還有人說敦煌殘卷,現藏於法國國家博物館,也很類似歐公風格,又為歐公行書帶來新鮮血液,為學習者多了一份選擇。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