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文字來自於虞世南理論代表作《筆髓論》的"釋行"一節,原文如下:

行書之體,略同於真。至於頓挫磅礴,若猛獸之搏噬;進退鉤距,若秋鷹之迅擊。故覆腕搶豪,乃按鋒而直引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豪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豪,若石瑩玉瑕,自然之理。亦如長空遊絲,容曳而來往;又似蟲網路壁,勁實而復虛。右軍云:「遊絲斷而能續,皆契以天真,同於輪扁。」又云:「每作點畫,皆懸管掉之,令其鋒開,自然勁健矣。」

虞世南在這一節里提出了他自己對於書寫行書用筆方法的觀點。一般書法愛好者,書寫行書時,在使轉時轉動手腕,而在行筆過程中則較少轉腕。而虞世南提出:現下的用筆方法即:寫行書時,使轉不僅需要轉動手腕,而且行筆時也會轉動手腕。即」每作點畫,皆懸管掉之」,這裡的「懸管掉之」個人理解為,意思同船掉頭、車掉頭類似,行筆加上一點反方向的阻力,就是在寫如橫畫、豎畫時,「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手腕內轉,「令其鋒開」即按下鋪毫之意,向前而行,如逆水行舟的感覺。如此點畫就不會飄浮,「自然勁健矣」。

所以,個人理解文中的「鋒開」為按下鋪毫之意。請方家指正。


每作一點畫皆懸管掉之,令其鋒開自然勁健勁矣?

此話理解,懸管掉之,為提管虛勢轉鋒,意達逆勢行筆,下筆蓄勢,為作筆畫而先立氣勢。

鋒開,實為筆鋒稍提而著紙而行,筆鋒立彈歸中,方有勁健之筆。淺顯的理解,作點畫常左右上下而移提,上下為提落,左右為移轉。也正是書寫行書之筆法。

古人用語,言辭精闕,而言意廣大,可作本意實難判斷,由平常書寫而悟古人語,懸筆書寫常常都有的一種躍躍欲試,一如賽場運動員,臨賽而熱身蓄勁勢,書者寫字,心中盤算架構,而當用筆揮落,常有意先筆後,意到即先虛幌一下筆豪,作蓄力蓄勢狀,欲右之筆先意達左,而行筆一如逆勢涌運,方達力威,無論是伊始先運意氣,而常見與創作品之時,整個提筆運筆,都有上下提駐,左右掉轉,而「開鋒」,即令筆毫剎那間稍微一提,筆毫縱橫達到彈性重振。復有行駛,達到筆畫中間之筋骨堅挺。

歐陽詢書寫篆書,練就了鋒穎力挺,善中鋒制篆籀,而於當時最高境,臻格而飛白操持,具險峻,可以讓我們意會,歐陽詢字法功力,源自初歲臨書篆字,用穎鋒之中,而有關,筆為硬挺之力,因此從他的楷書可見,字肥瘦宜中,點畫乾淨利落,挺拔是險峻的由來。

那麼以上術語,其從歐陽詢對虞世南所言此句,意會於心,而神出筆鋒,是謂不斷虛實相間,意先筆後。「鋒開」有自然勁健。


你說的這個不是歐的傳授訣!而是虞世南的筆髓論!這是論述行書部分里的收尾的一段話,但並不是虞世南說的,而是引用王羲之的一段話!意思是:每寫一點一畫,都要用懸筆運轉,使筆鋒開展,自然強健有力。」

另:筆髓論的內容非常之多,不是幾句話能說完的!在此就不再贅述!有時間自己去看看吧!就知道這麼多,希望您能滿意!


這是引用王羲之的一段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