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習歐陽詢楷書須注意什麼?

我學習書法四十年,前二十年一直學習歐陽詢楷書《九成宮》。可以說,這二十年,完全是被錯誤的用筆引導,白白浪費的二十年。二十年的時間,對人的一生來講足夠的漫長。而這種錯誤的用筆,至今還被視為正確的用筆,廣泛的被人學習、傳授。

我們現在學習書法為什麼入門很難?非常非常的難?因為「回筆藏鋒」的起筆和「回鋒護尾」的收筆。教科書和字帖中,畫有行筆示意圖。初學者們無一不認為這是最正確的書法運筆線路,並按照示意圖指示的方向運筆。每個筆畫就像掃麻花一樣的開始書法的學習,無論歐顏柳趙,莫不如此。聰明手巧的人,四五年能繞得像點樣。而愚笨如我的,二十年搭進去也沒有繞出名堂來。

筆法,是時機分寸的把握技巧。方向,角度,力量,速度的綜合運用。運筆動作越簡單,完全的質量越高,越複雜,越難以保證寫好。我們來看一看字帖中的示意圖,你一天能按照示意圖中的方法畫好一個「點」,你絕對算得上天資聰慧!不說運筆的線路有問題,提按衄挫的分寸,這不是示意圖所能畫出來的。

給大家說這些,為的就是使大家知道,示意圖的字帖,沒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自學要慎重。書法的筆法,就在於起筆、運筆、收筆,起筆不對,後面的步驟便會受到影響,無法按照正確的方法完成。


歐陽詢是湖南長沙人,為唐初四大書家之冠。

歐字能較集中地顯示唐人重法的時代特色。對初學者來說,「細詳緩臨"四個字,的確是臨帖要訣。像歐字有十分嚴肅的程式,又有巧妙的險勁變化,若不「細詳緩臨"地著意經營,就很難得到他的妙處。

臨習歐字最怕拘謹無姿而失其勢,因為姿、勢一失,險勁之妙就體現不出來了。

歐陽詢在《傳授訣》中強調,"當審字勢",「四面停均,八邊具備"之目的,在於因勢生姿或因姿生勢,這或許是靈活理解歐字結體規律的一個大原則。否則,一味平板就毫無生動之趣了。

鵬譽軒筆庄認為:歐陽詢的用筆是以瘦硬為其特色,初學者不察,一味枯瘦,而得不到「龍蛇振動,戈戟森列"之致了!


我是學習柳體的,不是學歐體的,但是不管學哪家書體,很多東西是相通的。臨摹歐楷需要注意什麼呢?其實不光是臨摹歐楷,臨摹別家的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1. 選貼,選貼不建議選擇放大版的,也不建議用今人寫的版本。比較好的版本是二玄社的,初臨歐體可以選擇《九成宮》或者《皇甫誕碑》。

  2. 從基本筆法入手,學習他的起筆、行筆、收筆,幾處關鍵的筆法:轉折處、起鉤處、捺腳、垂露豎等具有歐楷明顯特色的用筆,把這個琢磨透。

  3. 熟記基本筆畫的寫法。歐楷的很多基本筆畫都有自己的特色,把每個基本筆畫的寫法熟練後,你就有了歐楷的味道了。學習時建議做做橫向對比,對比一下不同書體之間,相同筆畫寫法的不同,這樣就會加深對歐體的認識。歐楷筆畫挺拔但很含蓄,很少有稜角分明的筆畫。轉折處方中帶圓,十分精妙。豎畫在左則微微右彎,在右則微微左彎,呈雙曲線狀態,但大致還是直的,並且兩豎同時出現的話,是平行的(參照顏體兩豎距離上小下大感受其不同)。

  4. 認真學習歐楷的結構,歐楷結構的特點是左低右高,左收右放。注意筆畫之間的避讓關係,歐楷的結構非常險峻,這是最大的特點。

  5. 臨摹的時候,不求多,一個字一個字來,「功夫不是盲目的時間加數量,而是準確的重複以達到熟練。」啟功先生曾經這樣教導學書者。所以呢準確,重複是書法中的關鍵一步,最終達到熟練,然後牢牢把握歐楷的特點,最後不看帖也能寫的非常像。

書法學習並無捷徑,有時候最笨的方法反而是最有效的方法,少走彎路就是捷徑。最後一點就是多讀帖,沒事就拿出來看看,加深印象。還有就是多了解一下歐陽詢的生平,這對學習歐楷也非常有幫助。


臨帖,首先讀帖,臨歐陽詢帖更要讀其帖子的創作背景,以及了解歐翁的書寫特點以及書路,他是如何寫的之有如此風格,如此有韻味,如此有奇險。

歐陽詢屬於唐代楷書很特別的書體,唐朝崇晉代書法,毋庸置疑歐陽詢也不例外的追逐,伊始先在晉書中遨遊而體驗晉代書之魅力,遒勁與流變的特徵,並有文人的特別的風雅之氣。

晉代首先是書寫的的人的情性,書寫的是情懷,同樣一種虛無縹緲的理想化的意識流,隨著書法墨韻的渲染,表達的一種藝術自由,實際是體現的人之自由,晉代的社會背景在那種世族士人不拘一格,放蕩不羈的人生虛妄,皆在一個時代充斥而淋漓酣暢於快然自足,寓書墨之中,感喟極視聽之悅,或俯仰一世,取懷抱,故理由筆墨紙硯而不知老之將至。

一個放浪形骸的時代造就了歷史上著名的王羲之,由此書法史就以魏晉風度成了氣候,多少風流達士風騷文人一遍一遍的讀慕而趨鶩,在下歐陽詢也不例外的做著小官而眼光放在書墨里。跟著感覺走,唐皇文抱風韻,在春宮玩迷三藏,文崇闡微言,蘭亭集序每日把玩之。

歐陽詢再者有一個拿手功夫,就是篆書硬氣有飛白,熟化臻格,爐火純青,大家皆知,篆字行筆可是中間筆尖運動,濃墨重彩中間一道硬硬的杠杠就是勁力的來源,在當時的唐朝歐陽翁可是冠絕眾人,獨有篆書功夫,一如達芬奇的畫雞蛋之功夫。

因此歐陽詢的筆力有一種魔術技法,中鋒落筆中正,肅穆雅斕,用筆有八筆氣勢。點如墜石,戈如勁松倒折,豎彎折鉤如長空之新月,橫如千里之陣雲,豎挑如萬歲之枯藤,,橫折豎挑如萬鈞之弩發,撇如利劍斷犀象角,長捺一波常三過筆。

由此可見書寫歐陽詢書貌,知其基本功紮實硬氣若要臨他的字法,可以臨摹,但是不是初學就能夠學到家的,即是學習了,因為用功苦短,很難學來幾分,注意學習其意,其形態特徵終究是方正,布白收斂有放,於此巧言俗說難以概全其筆意。

只有漸行漸悟八種筆法意境,去學習。

我自己學寫字也是先取法歐楷(歐陽詢)的,歐楷看似易學,實則難練,個人認為:學習歐楷如不能好好地理解他的精妙之處,恐怕多數人會誤入歧途,為什麼呢?學歐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要注意如下5點:

1.運筆,運筆非常重要,運筆要正,先看帖後臨帖。

2.不要急於就成,楷書不同於其它字體,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筆一划之間,要保持不越雷池。

3.歐楷練習時要保持險中求穩,氣韻生動,這樣寫出來的字更美。

4.歐楷的每個字的布局、結體、章法都很有講究,如寫"刂"利刀旁,它的豎鉤是直的,要想把它寫得好看,就得認真臨帖,來不得半點馬虎。

5.結體與章法,歐楷每個字寫出來都要有運筆章法與力度。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個人微見,勿以當真,望書友們賜教!??????


歐字法度森嚴,字存隸意,字形偏長,用筆以方為主,初臨歐體,要仔細觀察出筆畫的輕重變化,諸如橫、豎的兩頭重,中間輕等,但細察之則變化多端。細處著眼,寫出細微變化,在用筆正確的前提下,如能做到每筆呼應,連貫,字便有了活力。歐體中宮緊收,工整嚴謹,但也須有"疏可走馬"之處,臨習時要注意比例的安排,千萬不可將歐體寫得於"平","勻"。橫畫很少有水平的,上斜得厲害,但通過其他的筆畫又化險為夷,看似平整的楷書,通過"險"的結體變化,使歐體有了各種各樣的姿態美。謝謝邀請!


因時間關係只能簡單說點最實用的,歐體書法,因以田氏兄弟為代表的寫歐書家聲名遠揚,廣為人知。初學歐體,最難就是結構,用筆可在臨摹一段時間後,多請教當地書家。多百度、抖音搜索寫歐體視頻在線觀看,仔細揣摩。但用筆要乾淨利落,切忌拖泥帶水,溫水煮青蛙。結構上可選幾十字,反覆臨習,最初可以描紅,藉助拷貝燈。一段時間後,可以寫一行,緊鄰此行把字再描一遍。貼在牆上,用心觀察兩者間存在的差距,反覆臨寫,假以時日結構自然掌握!


首先需要堅持下去,歐體楷書是有變化的,每個字筆畫都不一樣,練不好就把字臨死了,要臨到活靈靈現,現在學歐體楷書的書家都把字練死了,挺有個性的楷書練成了印刷體,千人一面,應該是千人千面,千姿百變,練習應該專一,不能包羅萬象,一家成,百家通,這些只是個人想法,一山更比一山高


臨寫歐陽詢楷書,有三個要點。一是要臨寫歐陽詢楷書中的最佳作品《九成宮》,它是歐陽詢的力作。二是要學習歐陽詢的墨跡本《張翰思鱸帖》《仲尼夢奠帖》,領悟刻本和墨跡的區別,目的是把歐體寫活了,不要寫成了俗氣的田體。三是要學習智永的《千字文》,歐體的本家還是王體,學好王體,再學歐陽詢的楷書,就很清爽明了了。


歐體用筆剛勁峻拔,結體嚴整,氣韻豐腴,此晉之餘韻。書寫歐體最應關注歐體上承隸法,故學歐體可參考隸書筆畫,這樣學習起來事半功倍。歐體楷書有隸法有隸韻,故其結體在初唐以"書貴瘦硬"的風氣中,顯得活潑靈動。時下練歐體練出印刷體的型態,我想問題就出在對歐書的隸意缺乏認識,故在此特別提醒。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