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句話的時候要說的並不是一個社會現象,而是一個教育問題,待我娓娓道來。。。

中學生小榮已經初三了,家裡獨子父母很是重視,由於我們是一所全日制寄宿中學,每頓是必須在學校吃的,小榮媽擔心孩子營養跟不上,每周晚送一次湯給孩子喝,以上是背景

有次小榮媽送湯來孩子沒去拿,於是乎要求我幫忙通知,一天通知了三次。。。

三次還沒拿

直到周末。。。門衛大爺問我:你們班那誰誰誰給孩子送什麼來?還有味兒

我心中大驚表面裝作鎮靜,給小榮拿回去打開蓋。。。。

通過和小榮交談,他這樣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有幾次甚至是年紀更小的妹妹幫他送到課室,問及原因並非沒空或忘記,而是每晚都吃飯堂的宵夜,小榮根本不需要湯,媽媽非要送過來。

父母的愛≠孩子的需要

夏天的棉襖冬天的西瓜,不考慮孩子自身需求盲目談母愛只是感動了自己,還收穫了孩子的不領情,按照皮亞傑對兒童認知發展歸納,13-16歲的兒童處於形式運算階段,此階段的兒童思維已經超越了對具體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賴,能以命題的形式進行,並能發現命題之間的關係,能理解符號的意義,能作一定的概括,思維已經接近成人水平,能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作出合理的行為。

所以寵兒寵女的爸爸媽媽們,請放下你們的熱臉,多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把他們當做大人對待吧,畢竟他們即將成年。

我是眼比嘴大,說話直來直去的中學生觀察者——芥子小雅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