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邵姓源出姬姓。周文王封庶子奭於召邑,世稱召公,後又轉封於薊,成為燕國始祖。秦滅燕後,召公的子孫即以邵為氏。據市公安局2012年6月統計,全市戶籍人口中有邵姓11099人,居各姓人口第二十三位。全市帶邵字的地名有近30個,直接冠名「邵家」的自然村有9個,行政村則有朗霞街道的邵巷村、臨山鎮的邵家丘村。

  餘姚邵姓多為北宋哲學家邵雍的後裔。邵雍,字堯夫,祖籍河北范陽,祖父輩遷居河南共城,至邵雍再遷洛陽。邵雍精先天象數之學,著有《先天圖》、《皇極經世》、《伊川擊壤集》等,卒謚康節,配享孔廟。北宋滅亡後,邵雍的三世孫邵溥隨朝廷南渡到浙江。南宋淳佑年間,邵溥的八世孫邵忠,自會稽寧桑里徙居餘姚縣通德鄉清風裡(今城區東朝街一帶),奉為姚江邵氏始祖。

  邵忠生三子,分為亞一、亞三、亞六等三房。亞一房世居孝義鄉邵巷(今屬朗霞街道),又衍為純七、純九兩房。亞三房世居縣城黃甲巷,又衍為有信、有容、有良、有文四房。亞六房世居縣城東朝街至學弄一帶,又衍為道一、道二、道三、道四等四房。

  姚江邵氏宋元時並沒什麼名氣,入明後才逐漸興盛,顯赫於清代。據《光緒餘姚縣誌》統計,明清兩代共有邵姓進士四十人,佔全縣進士數量的7.1%。清代初期,邵姓為保持漢人氣節,曾潛心研究學問,著書立說,湧現了邵廷采、邵昂霄、邵晉涵等一批著名的史學家和教育家。

  清代中後期,邵姓又逐漸通過科舉出仕,尤以亞三房的邵燦這一支聲名顯赫,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有深遠影響。邵燦是清道光十二年(1832)進士。邵燦的長子邵曰濂,也是進士出身。

  邵燦的次子邵友濂雖非科舉正途出身,僅以父功出仕,卻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曾以欽差大臣身份出使俄羅斯,通過重簽《中俄伊犁條約》,要回了大片國土。光緒十七年(1891),他由湖南巡撫調台灣巡撫,在台任職五年,興實業,辦學校,為台灣民眾做了不少好事。中日甲午戰爭後,清廷委派邵友濂為全權大臣赴日本談判。因為邵友濂極力維護主權,遭日本方面忌恨,被驅逐出境。回國後,他因病辭官歸里,熱心慈善事業,倡修《餘姚縣誌》。

  民國時期著名的新月派詩人邵洵美,是邵友濂的長孫。邵洵美還是上海灘著名的出版家,在家鄉曾創辦康節小學(餘姚市第一實驗小學前身)。邵洵美的胞弟邵式軍,也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曾任汪偽蘇浙皖三省稅務局局長,是上海灘的「財神」,抗戰後期棄暗投明,赴蘇北參加了新四軍。

  姚江邵氏宗祠坐落於江南學宮之右,始建於清順治十五年(1658),前後四進,正堂曰「光裕堂」,為舊時餘姚規模最大的宗祠之一。與餘姚其他宗祠相比,邵氏宗祠顯示出其開明民主的特色:族人只有長幼之分,無嫡庶之別;允許女眷參加祭祀活動。宗譜始修於明正統九年(1444),今存民國二十一年(1932)七修本《姚江邵氏宗譜》全二十六冊,藏市文保所。

  餘姚境內除姚江邵氏外,還有一支蘭風邵氏。遷姚始祖邵仲一,字濟川,祖籍河南洛陽,南宋景炎年間遷居餘姚縣城。其後裔邵孝明,字美臣,再遷蘭風鄉(今黃家埠鎮),堂號「永思堂」。宗譜始修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今存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三修本《蘭風邵氏宗譜》,藏北京大學圖書館。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