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隱形重殲戰機現藍圖

  近期,國外軍事刊物對中國下一代隱形重型殲擊戰鬥機的研製工作進行了頻密的報道,其中國際知名雜誌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和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都對此進行了揣測性報道。據《簡氏防務周刊》估計,繼殲—10戰鬥機之後,中國正積極展開新一代戰鬥機的研發。

這是一種第四代高性能、多用途、全天候重型制空戰機,具備出色的隱形能力,有望在2015年左右進入現役。

 中國下一代戰鬥機列入日程?

  據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下屬的《國際展望》雜誌2006年13期報道:2006年西方軍事媒體開始聚焦中國下一代戰鬥機的研發項目。以《簡氏防務周刊》為代表的一批國外軍事媒體相繼報道了中國正在研製新一代隱形重型戰鬥機的消息。

  英國的《簡氏防務周刊》的報道稱:中國最主要的兩家戰鬥機製造商——瀋陽飛機工業公司和成都飛機工業公司正在為中國空軍研製第四代戰鬥機。中國的第四代戰鬥機有望在2015年左右進入現役。新戰機的發動機和武器子系統的研製工作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

  《簡氏防務周刊》總編克雷格·霍伊爾在接受法國著名科技雜誌《新發現》採訪時表示,中國下一代重型戰鬥機將具備出色的隱形能力,根據《簡氏》獲得的模型照片來判斷,中國下一代重型戰鬥機的隱形能力與美國隱形戰機十分接近。而且它還採用了吸波塗料來加強這一效果。《簡氏》聲稱,大約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航空工業開始進行下一代戰鬥機的預研工作。

  《簡氏》通過對目前所掌握的資料分析之後認為,中國下一代(即第四代)戰鬥機從總體要求上看,將是一種全新的高性能、多用途、全天候的空中優勢戰鬥機。這種戰鬥機將以重型、低成本為主導思想,以高性能、高生存力、高作戰效能為設計目標,要求飛機有大推重比,非加力超音速巡航;具有中國特色的隱形性能;具有很高的敏捷性和失速機動性。

  下一代戰機有多種型號

  從目前西方媒體的報道來看,他們認為中國下一代重型戰鬥機的研發工作分為多種不同的型號。

  美國華盛頓國際戰略評估中心副主任理查德·費舍爾曾經撰寫文章稱,瀋陽飛機工業公司和成都飛機工業公司都在發展中國的下一代戰鬥機。瀋陽飛機公司似乎最有可能發展一種類似於美國空軍F—15型(甚至有可能是F—22型)雙引擎重型戰鬥機,該型飛機將具有隱身外形,內置武器夾艙,很可能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由於目前沈飛公司正在生產蘇—27戰機的國產型殲—11戰機,因此俄羅斯的蘇霍伊公司似乎非常有興趣與瀋陽飛機公司聯合研製、生產中國下一代重型戰鬥機,但是現在還不清楚瀋陽飛機公司對此有沒有興趣。

  此外,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可能擁有兩種第四代戰機的設計方案。第一種含有鴨翼三角氣動布局設計,這種設計思路明顯受益於俄羅斯的設計思想,因為這種設計有些類似於俄羅斯米高揚設計局的米格1.44型第五代戰機,不過後來俄羅斯並未採用米格1.44型戰機的設計思路。還有一些消息來源顯示,成飛的第二種第四代戰機的設計方案有些類似於美國的F—35型戰機,只是外形稍微小一些,如果這種飛機設計成功,那麼在造價上無疑要低於洛克西德·馬丁公司生產的F—35戰機。

  英國的《簡氏防務周刊》則報道說,目前瀋陽飛機工業公司正全神貫注於一個F—22A級別的隱身戰鬥機項目——殲—12戰機項目的研製;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則在殲—10戰機的基礎上研製一種雙發隱形戰機——殲—13戰機。

  《簡氏》稱,1998年美國海軍情報署的報告聲稱,沈飛正在研製一種先進的的雙發隱形戰鬥機,項目名稱為殲—12。2003年底,一張在互聯網上流傳的戰鬥機風洞模型可能與殲—12項目有密切關係。概念驗證機模型顯示該機同美國的F—22A隱形戰鬥機有某些相似之處,比如內置的武器彈艙。該項目目前還處在概念驗證階段。

  《簡氏》還表示,在成功研製殲—10戰機後,成飛公司及其下屬的飛機研究所已將精力轉向殲—10的雙髮型。據報道,該項目被命名為殲—13,它將與沈飛的殲—12項目競爭中國空軍第四代戰鬥機的採購合同。報道稱,殲—13可能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最大起飛重量可能超過20噸。基於以上情況,殲—13應該是一型高性能重型制空戰鬥機,其性能在歐洲「颱風」戰鬥機和法國「陣風」戰鬥機之上,但恐怕還與F—22A「猛禽」有一定差距。

  德國《軍事技術》雜誌也通過對網上流傳的想像圖對中國下一代戰鬥機的氣動外形進行了分析:該戰機將安裝電傳飛行控制系統為飛機提供自動穩定控制。從鴨式布局和機腹的進氣口可以看出,這種飛機的總體設計明顯地源於成飛在殲—10開發中獲得的經驗,並大量使用了源於米格1.44型演示機的技術。

  米格公司有信心競標中國下一代戰機

  對於中國的下一代戰鬥機的研製工作,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認為,雖然中國下一代戰鬥機不排除會以美國F—22或F—35型戰鬥機作為研究對象的可能性,但從過去幾十年的中國空軍戰機類型和技術積累來看,中國下一代戰機如果以低成本、高效率、時間短為指導思想,那麼俄式戰機將是中國短期內最好的選擇。畢竟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從米格式戰機到蘇霍伊戰機,俄式戰機一直是中國空軍的主力機型。從飛機的零件生產到日常維護,再到飛行員的飛行經驗,中國在下一代戰鬥機的研發項目中沒有理由不選擇俄式戰機。

  正是基於以上原因,俄羅斯的戰鬥機製造商對中國下一代戰鬥機的研製和生產都非常「關心」。米格公司迄今為止並未放棄向中國推銷米格戰鬥機的努力。早在1993年,米格公司當時的總設計師別利亞科夫在接受《漢和防務評論》獨家專訪時就強調,中國的天空本來就是米格戰鬥機的市場。米格公司對中蘇關係解凍之後,蘇霍伊公司搶佔了中國軍用飛機市場的做法本來就不服氣。

  米格公司目前的主力機型——米格—31戰機的最大特點是首次在俄式戰鬥機上實現了數據鏈作戰的構想,一架米格—31由於擁有較大的雷達涵蓋面積,而且同時可以把數據傳輸給其它米格—31,因此,具備了預警機的功能。為強化對地攻擊能力,米格公司又推出了米格—31BM型戰機,該型機攜帶H31A反艦導彈和H58反雷達導彈。

  米格—31當初向中國大陸推銷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其攜帶的遠程雷達和高性能的遠程空對空導彈,能夠對美國的艦載預警機、台灣地區預警機實施有效的阻遏,武器系統具備了更遠程的打擊能力。況且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米格—31曾是世界上首次使用無源相控陣雷達的戰鬥機。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米格公司就曾經向中國建議聯合設計一種新型戰鬥機。《漢和》認為,米格公司在設計單發戰鬥機方面依然擁有豐富的經驗。尤其是最新發展的米格—35戰機上安裝了矢量推進技術。因此米格公司在中國下一代戰鬥機項目中具有一定優勢。

  蘇霍伊公司不放鬆

  作為米格公司的最大對手,目前佔據中國軍機市場絕對地位的蘇霍伊公司自然也對中國下一代戰機項目「不放鬆」。

  正因如此,蘇霍伊公司開始積極向中國推銷蘇—35型戰機,並且把這一推銷活動列為繼蘇—30型戰機之後最為重要的工作。《漢和防務評論》報道說,無獨有偶,中國空軍內部也在認真考慮蘇—27SK、殲—11之後的「重殲接班人」的問題。是延續蘇霍伊的道路?還是另起爐灶?還是取長補短,以自力更生為主,外來技術支持為輔?這已經成為一個「原則性」問題。

  根據俄羅斯方面試飛計劃,裝備由NPOSaturn生產的117發動機的蘇—35型計劃在2006年至2007年之間試飛。117系列發動機來源於AL—31F,並且加裝了矢量噴口。

  蘇—35戰機在展出的模型中顯示,該機具有新一代相控陣雷達和光學瞄準系統。其外掛的武器也可謂十分強大,從遠程空對空導彈、反艦導彈、空對艦導彈、小型鐳射制導炸彈、衛星制導炸彈到蘇—30戰機目前使用的所有導彈,都可以在蘇—35戰機上投入實戰運用。

  蘇霍伊公司的設計師也多次放出消息,稱有興趣與中國聯合研製並生產新型戰鬥機,換句話說,蘇霍伊公司肯定不會把中國巨大軍機市場拱手相讓。

  不過《漢和防務評論》最後總結的觀點認為,在下一代中國主力戰鬥機的項目上,進口俄羅斯戰鬥機整機的高潮可能已經過去。中國軍用飛機在未來10一20年的基本走向已經確定,那就是國產化殲—11配合殲—10A聯合生產的道路將是其主要發展方向。對這兩種戰鬥機不斷進行改良,使其服役到國產的第四代戰鬥機服役之時。當然在不斷改良殲—11和發展第四代戰鬥機的過程中,還有可能進口部分俄羅斯的航空子系統,諸如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大功率渦輪風扇發動機技術等。此外,不能排除在其改良過程中會得到米格公司或蘇霍伊公司技術諮詢的可能性,尤其是在氣動外形、隱形化的改良方面。

  總體上,中國可能會將下一代空軍主力戰鬥機的技術研發、生產、零件維護等多項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