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5012294_1.html/ ]

(海狼5原創)俄羅斯對華軍售有底線:戰略武器不會賣給中國!.

文章作者:海狼5.(不經本人同意文章不得轉載,違者後果自負.)

前言: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俄羅斯人一是談到中國的核武器,就說和俄羅斯擁有幾千枚龐大的核武器庫相比—中國的區區幾百枚核彈不過是小兒科水平;二是談到中國的三代戰機問題,對中國取消購買蘇-27後續組裝機一事耿耿與懷,認為中國的殲十一B戰機不過是個蘇-27戰機的仿製品;三是如果沒有俄羅斯提供的艦載機和特殊鋼材,中國海軍的未來航母不過是一艘停留在設計圖上紙航母;四是談到中國海軍認為:中國海軍在亞洲是一支落後俄羅斯和日本的二流海軍艦隊。

作為中國維護其自身海洋權益的執行者——中國海空軍:一是沒有攜帶重型巡航導彈可執行遠程海上精確打擊的遠程戰略轟炸機;二是還沒有裝備能能執行遠海大洋遠程立體戰的航空母艦;三是沒有能垂直發射遠程超視距潛艦巡航導彈並可以對對手航空母艦進行有效攻擊的攻擊型核潛艇;四是沒有裝足夠數量的海上大型反潛機;五是沒有現代海空立體戰和建設戰略空軍所急需的大型空中加油機。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這些年中國是從俄羅斯購買不少武器,有些國人對中國軍隊花重金購買的這些武器在那裡心滿意足,以為只要中國人有錢:俄羅斯就永遠能滿足中國的要求;豈不知在大國交往中各國都有一個紅線:一切以不損害本國利益、不對本國戰略利益造成長久威脅為前提。連橫合縱是古訓、遠交近攻是現實,對中國購買俄羅斯武器和中俄兩國國家關係的大前提俄羅斯人從來不會犯糊塗;而糊塗的只有國人中那些對國家間的戰略關係是一竅不通,對中國買回的戰術層面的武器在那裡津津樂道的笨蛋。從以下俄羅斯對中國戰略武器出口的實際情況,大概可以給國人是一份清醒葯。

Ⅰ、俄羅斯軍售有底線、戰略武器不賣中國:

雖然中國和俄羅斯現在邊界劃分已經基本完成東西兩段的任務,可是俄羅斯人對中國欠下的歷史舊帳中國人不會忘卻。對於中國現在的經濟發展和重新崛起的勢頭俄羅斯人真的會熱烈祝賀和歡欣鼓舞嗎?對於俄羅斯800萬遠東人口和中國東北的一億人口俄羅斯有擔心是正常的。俄羅斯人在對華武器出口上的矛盾心情隨著中國經濟的日益強大只有增加而不會減少。

㈠、俄羅斯賣給中國的伊爾-78大型加油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 從軍事的角度看,是否具備空中加油機是衡量一個國家空軍遠程作戰能力高低的重要標誌。空中加油機自從上世紀60年代在越南戰爭中被大規模應用以來,已經成為國際武器市場上的搶手貨。它的出現,使得空中打擊力量的作戰能力、作戰時間和作戰半徑有了長足的進步,因此被譽為「空中力量倍增器」。空中加油機對於空軍的意義:就像航空母艦對於海軍,是遠程作戰能力和戰略威懾能力最重要的構成要素。

2、 伊爾-78加油機由伊爾-76軍用運輸機改裝而成,1978年交付使用。這種加油機主要用於給遠程飛機、前線飛機和軍用運輸機進行空中加油,同時還可用作運輸機,並可向機動機場緊急運送燃油。它採用三點式空中加油系統,可同時為3架戰機加油。

伊爾-78外形上與伊爾-76沒有太大的差別。它採用上單翼後尾式氣動布局,翼展50.5米,機長46.5米,機高14.7米。其動力裝置為4台D-30KP型渦扇發動機,單台最大推力達117.7千牛。該機的最大起飛重量為165噸,最大載油量76噸,最大平飛速度850公里/小時,巡航速度800公里/小時,實用升限1.3萬米。機組人員7人。

它保留了伊爾-76貨艙的載運能力,但在機身內增設了兩個較大的、可移動的金屬油箱。在該機左右機翼的下方和機尾左側,各裝掛有一台UPAZ-1A型空中加油吊艙,每個吊艙的正常輸油率為1000升/分鐘左右。其最大可供油量達65噸,供油30噸時的空中加油活動半徑為2500公里,供油60噸時的空中加油活動半徑為1000公里。

現在,伊爾-78又有很大改進。改進型伊爾-78叫伊爾-78M。它在飛機的貨艙內增設了第3個金屬油箱,其最大可供油量提高到106噸。這大概是目前世界空中加油機之最了。伊爾-78M和伊爾-78一樣,採用的也是現今使用比較廣泛的「軟管」式空中加油系統,在機上共設有3個空中加油吊艙,2個新型的UPAZ-1M空中加油吊艙安裝在主翼下方,另1個吊艙則位於機身尾部的左面。該機輸油軟管的拖出長度要大一些,在進行空中加油時安全性自然也就相對較高一些。新研製的UPAZ-1M空中加油吊艙,性能比UPAZ-1A吊艙先進,輸油能力提高為大約2340升/分鐘。

㈡、蘇-33艦載戰鬥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5012294_1.html/ ]

蘇-33是俄海軍的核心艦載作戰飛機,目前只在「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 航空母艦部署了一個中隊(18架),在美國海軍F-14戰鬥機退役後,蘇-33已成為世界上唯一的現役重型艦載戰鬥機。該機是以蘇-27陸基制空戰鬥機為基礎研製的,雖然自重高達33噸,但其空戰靈活性卻勝過小得多的米格-29戰鬥機。該機可同時攜帶8噸多的各類制導武器,執行奪取制空權、反艦及壓制地面目標等任務,至少6架蘇-33艦載機就足以守住以航母為中心的周邊400-500公里區域內的絕對制空權。

⑴、 座艙設備

和F/A-18E/F等新一批次的西方改進型艦載機相比,「蘇-33」的座艙是原始與落後的,但也有自己的特色。「蘇-33」座艙顯示系統比「蘇-27」有所改進,換裝了改進型的平視顯示器,可以顯示導航、瞄準、飛行姿態信息和雷達/紅外探測系統的信號。座艙內部的飛行儀錶仍然是常規儀錶,右上角的單色多功能顯示器可以顯示雷達和紅外系統得到的信號圖形。

「蘇-33」上採用的頭盔瞄準具是通過頭盔上表面的紅外發光二極體和座艙內的光敏元件進行定位。瞄準具為單目簡單光環式,只能顯示簡單的瞄準和鎖定信號。機上紅外格鬥導彈導引頭可以隨動於頭盔瞄準具,採用頭盔瞄準具擴大了「蘇-33」在近距離格鬥時的導彈離軸發射範圍。在對海上目標作戰時可以控制Kh-41導彈對驅逐艦以上規格的水面目標進行攻擊

「蘇-33」的雷達和主要電子系統與「蘇-27」基本相同,雷達採用了「蘇-27」上N001雷達的改進型,提高了雷達對水面目標的探測能力。與美國同類飛機裝備的雷達相比較,「蘇-33」採用的N001雷達對空作戰模式,只具有簡單的對海作戰模式,在對空作戰中可以使用中程空空導彈進行攔截作戰或者使用短距導彈。 「蘇-33」的光電探測裝置與「蘇-27」採用同樣的結構,因為機頭左側安裝了伸縮式空中加油管,「蘇-33」的光電探測裝置偏向右側。由光電二極體組成的紅外接收系統可以探測距離60千米內的尾後目標,對目標迎頭髮現距離不超過20千米。激光測距儀的最大有效作用距離為7千米。

「蘇-33」的電子對抗系統由SPO-15LM全向雷達告警接收機控制的主動干擾機和誘餌彈投放器組成。全向雷達告警接收機可在360度範圍內探測大部分頻率上的脈衝雷達和頻率捷變雷達,在座艙內顯示輻射信號的類型並且由飛行員控制投放誘餌彈,機上採用的主動干擾機和在機翼翼尖處外掛的主動式電子干擾吊艙,可用連續波或者脈衝的方式進行雜波干擾和地形反射干擾。如果在擔負伴隨干擾任務時,機翼下的掛點還可以掛裝吊艙式電磁干擾系統。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在飛行控制系統和飛行性能方面,「蘇-33」仍採用了「蘇-27」上的模擬式電傳系統。電傳操縱系統和前翼的使用使「蘇-33」的敏捷性有所提高,飛機操縱更加輕巧靈活。這意味著,「蘇-33」具有與「蘇-27」相似的空戰能力。但由於沒有採用先進的數字式電傳系統,所以在這方面,「蘇-33」又是遠落後於西方新型艦載戰鬥機的。

總體上看,「蘇-33」的顯示系統和人機工程設計方面與「蘇-27」相差不大,整體光電系統要落後於F/A-18E/F等新型號艦載戰鬥機。

⑵、武器系統

「蘇-33」的固定武器為1門帶彈1 50發的30毫米GSh一301航炮。在執行艦隊防空作戰任務時,「蘇-33」主要依靠導彈武器系統進行空中作戰,在空空導彈方面,「蘇-33」可以使用R-27中距離空空導彈和R-73近距離格鬥空空導彈。由於目前的機型不能使用R-77,使得「蘇-33"的中遠程空戰能力不如F/A-18E/F等西方新型艦載戰鬥機。

在對海攻擊武器方面,「蘇-33」可以使用新型的Kh-41大型超音速反艦導彈。最大射程可達250千米的Kh-41是海軍著名的3M-80超音速導彈的空射改進型,具有很強的突防能力和抗干擾能力,大裝藥量的彈頭單發命中就可以對大型軍艦造成嚴重破壞。「蘇-33」還可以使用各種口徑的火箭彈和航空炸彈,具有一定的對地(海)攻擊能力。

光從配備的武器上來說,「蘇-33」在許多方面都不如F/A-18E/F、「陣風」等新一代艦載戰鬥機,無論是空戰用的空空導彈還是對海攻擊武器,無論性能還是數量,或是多目標交戰能力都不如西方國家海軍現役艦載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⑶武器配備

原來「蘇-33」外掛載荷雖然達到了6500千克,但在航空母艦上採用滑橇甲板起飛的最大重量應該只是略超過26噸,如果海上氣候條件惡劣的時候起飛重量還要降低。如果以26噸的起飛重量來計算,「蘇-33」在帶有60%燃料的條件下,只能外掛2000千克左右的載荷,這個重量只能是基本空戰所用的8枚空空導彈的重量。 另外在對海作戰中,雖然可以使用Kh-41反艦導彈,不過以「蘇-33」的掛點強度和對飛機起飛性能的影響程度看,也只能在「蘇-33」機身進氣道之間的掛點帶1枚導彈,其他對地(海)攻擊武器的使用也都要受到外掛的限制。綜合起來可以認為,「蘇-33」目前的作戰用途仍然局限在對海上編隊的空中防禦上,遠距離對地(海)攻擊能力並不出色。現在俄羅斯在役的「蘇-33」還不能被稱為真正的多用途戰鬥機。「蘇-33」與規格比較小的「米格-29K」相比,在對空作戰能力上佔優,但是在對地(海)攻擊能力上卻並沒有優勢,這也是「蘇-33」存在的最大弱點。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個問題不解決,搭載以「蘇-33」為主要載機的航母編隊的對陸攻擊能力會嚴重縮水,航母戰鬥群就成為純制空型的作戰編隊,這不符合遠洋海軍由海對陸的作戰模式。

㈢、俄羅斯卡-31艦載預警機:

卡-31預警直升機優越的技戰術性能也無法掩蓋作為直升機固有的缺陷,這直接影響了預警性能的充分發揮。其一,卡-31直升機巡航速度較慢,且本身不具備攻擊能力,自防護能力較差,容易受到對方反輻射導彈等制導武器的攻擊。其二,卡-31直升機續航時間較短,航程較近,不能遠距離奔襲,海上監視範圍有限,若需24小時不間斷執行海上監視任務,則必須至少配備3~6架同型機輪流使用。其三,也是一大致命缺陷,就是卡-31預警直升機飛行高度有限,對高空目標的探測和跟蹤能力極弱,甚至是監視肓區,這也正是設計當初俄羅斯僅把卡-31型直升機作為固定翼預警飛機的補充使用的主要原因。

俄羅斯海軍的卡—31艦載機在海上巡航速度220千米/小時,該機的作戰半徑150 公里,最大航程600 公里,在3500米高度時的續航時間為2.5小時。雷達系統採用E-801Oko「眼睛」E/F波段平板天線雷達,天線為矩形,長約5.75米,面積6平方米,重量200千克,安裝在直升機機腹下面,當飛機起降時,天線收起緊貼機腹;執行任務時則以液壓作動力將天線在機身下展開。雷達天線可作360°旋轉,每10秒鐘旋轉一周,可同時探測到200個目標,最多可同時跟蹤其中的20個空中和水上目標,並把這些目標信息通過數據鏈中繼給岸基或艦載探測裝置,再指揮岸基、艦艇或航空兵火力對目標發起攻擊,主要用於遠距離探測和跟蹤低空飛行的固定翼飛機、旋翼飛機和水面艦船,對空中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150千米,海上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達到250千米。

Ⅱ、俄羅斯軍購對中國海空軍強軍之路的影響: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5012294_1.html/ ]

1、 中國空軍引進的蘇30MKK戰機的作戰半徑就已經達到1850千米,而且本身就安裝有空中受油裝置。中國空軍現在裝備的安裝空中受油裝置的殲十戰機,在經過空中加油後,可以達到與蘇—30MKK一樣的作戰半徑。從而在蘇30MKK的帶領下,中國空軍第一次擁有由兩種高低搭配機型組成的空中打擊力量,並且可以取得離中國海岸1000海里的制空權。

現在中國空軍裝備的殲十戰機安裝受油管,它和同樣裝備受油管的殲八D戰機可以組成高低搭配的空戰攻擊集團。進行空中加油的殲十完全可以取消副油箱,這樣就可以增加外懸掛導彈的數量。甚至可以攜帶巡航導彈對地面和海面目標進行精確打擊。或者攜帶鷹擊93反輻射導彈,對敵方的預警機等大型目標進行視距外攻擊。

但是由於轟六油機身瘦長、內部載油量有限,而且和伊爾—78相比只能是中國空軍的應急戰術空中加油機。真正能夠對中國空軍走向戰略空軍奠定基礎的只能是載油量超過70噸的。作戰加油半徑在1000公里以上的俄制伊爾—78大型加油機。而且蘇—30MKK戰機只有在引進伊爾—78加油機以後,也才能為中國空軍的准戰略轟炸機—攜帶遠程巡航導彈的轟六K進行空中遠程保駕護航。中國空軍才能真正具備走出亞洲。挺進太平洋確保中國海軍取得中國海岸之外1000海里制海權的亞洲雄鷹。

2、 中國空軍因為空中大型預警機而購買的俄羅斯伊爾-76飛行平台的空中滯留時間6小時(不加油,最大重量起飛,距離基地1000公里的條件下),一次加油後可延長6小時左右,航程超過5500公里。

這就說明在中國空軍購買的伊爾—78空中大型加油機回國之前,中國空軍的四架大型預警機根本不可能承擔在中國沿海的全天候的24小時戰備值班任務。

考慮到俄羅斯買給中國的作為大型預警機的飛行平台伊爾—76本身的巨大耗油量,所以即使在中國空軍引進俄羅斯大型空中加油機以後,中國空軍的大型預警機的空中持續飛行時間大概也只有十二小時,所以中國空軍至少需要裝備八架大型預警機才能滿足中國空軍對中國萬裏海疆的全天候指揮。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3、 而對於俄羅斯對華出口的並不先進而且有些落伍俄蘇-33艦載戰鬥機和卡-31艦載預警機。在艦載預警機、反潛機的選擇上中國海軍的未來航母可能以國產直八型直升機為飛行平台;而在戰鬥/攻擊機的選型上留給中國海軍的選擇可能都不得不受到一些限制。所以在戰鬥/攻擊機的選擇上,中國海軍不可能走美國海軍現役大型航母戰機配備的模式;而很有可能參有別與俄羅斯海軍、法國海軍在中型航母主力戰機配備的現有模式。既只有一種承擔空空、空地、空海作戰任務的主力戰鬥/攻擊機作為艦載機。中國海軍可能在航母上同時配置兩種艦載機。一種是以制空作戰為主的單引擎中型戰機;另一種則是以承擔制空作戰的指揮任務/同時兼備對海、對地攻擊任務的雙引擎重型艦載機。

總之由於中國在大飛機製造領域的空白,對中國空軍引進俄羅斯這伊爾-78加油機是堅決支持的。可是俄羅斯人今天的變卦說明中國的國防現代化不可能建立在完全依靠俄羅斯提供武器系統上面,而且俄羅斯人這種背信棄義就是看到中國國防工業現代化之路的重大缺陷。

中國與世界一流軍事工業製造強國對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中國軍事工業趕超世界一流軍事工業強國的道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中國軍隊未來在國防現代化和高科技水平武器的研製上只有自力更生一條路可走,現在中國在與俄羅斯軍事合作方面現在告別大批量引進的時代、採取在先進武器方面走聯合研製的道路,這對中國未來的國防工業發展絕對是一個正確的轉變。中國軍工科技工作者的肩上的歷史使命、和他們勇攀高技術頂峰的結果是中國軍隊能否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中華民族能否真正重新崛起、屹立在世界東方的最重要的保證。中國的未來只有中國人自己去創造!

目前在中俄兩國在武器採購方面出現的問題是:對中國看來說該買的武器都買了,中國現在真正需要的戰略武器平台俄羅斯好出於本國軍事戰略考慮:就是有能力也不會用來滿足中國的需要;對俄羅斯來講只要是能賣的戰術武器都可以買給中國,過去的俄羅斯只要中國想買,哪怕它本國軍隊還沒大量裝備它也會賣。無論是軍艦、飛機、導彈只要不是戰略武器俄羅斯都可以滿足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武器需要;可是現在的俄羅斯對中國海空軍真正需要的戰略武器連俄羅斯自己都沒有那裡可能滿足中國的需要呢?這從中國軍隊急需的大型預警機、和中國海軍未來的航空母艦等兩個方面就可以看出問題。

對於中俄軍火交易問題,本人依然堅持如下觀點:只要中國當前可以在引進消化後可以達到國內批量生產的常規武器作戰平台,中國軍隊就沒有任何從俄羅斯購買的理由;而對中國軍隊確實需要,並且能迅速提高中國海空軍遠程軍事打擊力量、而且是中國目前真正不能夠馬上生產的常規武器系統,中國軍隊只有走聯合開發、共同研製的才是一條正確道路。

2011年4月14日星期四、完稿於湖北、武昌。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本文內容於 2011/4/15 23:29:23 被海狼5編輯

轉載請註明出自鐵血tiexue.net, 本貼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5012294_1.html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