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字廷益,杭州府錢唐縣人,明朝北京保衛戰的擁護者、策劃者和領導者,是大明朝三大名臣之一(另兩位是王守仁和張居正)。因北京保衛戰有功,被景泰帝封為少保,所以後人也稱他為於少保。樓主用「權臣」這個詞形容於謙,是大錯特錯了。於少保是忠臣、名臣、賢臣是萬世不朽的民族英雄,唯獨不是獨斷專權的權臣。

客觀上于謙擁立了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為帝(後來的明景泰帝),而主觀上于謙對朱祁鎮任用宦官王振等一批禍國殃民的亂臣非常反感,可以說於少保打心底是非常看不上朱祁鎮的。

景泰帝繼位後,最感謝的人就是于謙。于謙不僅力挽狂瀾,挽救大明朝於大廈將傾,更力主自己登基為帝。所以景泰帝自登基起,便視於謙為自己人,並大力的提拔。但是于謙為人十分的剛直,從不因為皇帝的寵信而肆意妄為,同時也不因為權勢熏天而結黨營私。于謙嫉惡如仇,為官公正的品格讓他遭到了滿朝文武的孤立(別人都拉幫結派,只有你堅持真理,一心為公,那大家就都要弄死你!)人性的偉大與醜陋在此時此刻表現的淋漓盡致。于謙能夠安然地躲過政敵無數次的栽贓陷害,主要是源於景泰帝的信任。這個甘願為國盡忠,直到失去一切的忠臣早已簡在帝心!不過景泰帝能做的,也僅限於保全于謙而已,想賦予于謙任何的權力?那不過是癡心妄想!大明朝到景泰帝的時候,皇權已經不在強勢,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一個得不到多數人擁戴的名臣,在明朝是不可能有作為的。

從此以後,于謙過上了深居簡出的生活。他不問朝政,不結黨,不營私 安心當個閑雲野鶴。後來景泰帝病重,明英宗朱祁鎮復闢成功,再沒有人能保護于謙了。最終於謙死在陰謀之下,而決定於謙生死的,又是糊塗皇帝朱祁鎮!儘管朱祁鎮總體算個好人,臨終又廢除了殉葬制,但我依然不能原諒他,因為他親手殺害了一代名臣、忠臣、賢臣于謙,這是多麼可悲可恨的事情呀!

于謙是文官,在明朝的體制下,沒有任何造反的可能;而他自幼接受儒家薰陶,更不可能幹出欺君罔上的行經。面對各種羅列的罪名,他坦然接受,並不做任何反抗。因為他相信歷史自會給他一個公道!

最後,我請樓主收回你話,于謙從來都不是權臣。甚至景泰帝對他的感激,在他看來都是不可思議的!他只是在為國盡忠,在面臨民族危亡的時刻,挺身而出,做正確的選擇。誰當皇帝?在於謙眼中,一切不過以國家利益為重!于謙是個非常純粹的人,他所做的一切不是為了討一個從龍之功,這是投機行為;于謙一切的行為都源於他對這個國家深沉的愛,這是無私的,是無欲無求的。「要殺我嗎?儘管來吧!烈火焚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先看看于謙的地位。

于謙是浙江錢塘人,永樂年間進士,土木之變後,他由兵部侍郎升任兵部尚書,提督京營兵馬。北京保衛戰勝利之後,加於謙為少保,總督軍務。在整個景泰年間,他的權力還是非常大的,明景帝對他言聽計從。

景泰七年年底,明景帝病重,而此前他廢掉了原來的皇太子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結果兒子夭折,以後再沒有兒子,皇太子之位一直空虛。

于謙為首的大臣們非常著急,當時有三個選項:一是恢復原來的皇太子、明英宗的大兒子朱見深,比如太監興安、陳循等人就是這個主張。二是迎立襄王的世子,據說大學士王文、太監王誠等人密謀過這個選項。第三就是迎回太上皇明英宗,石亨、徐有貞等人是主謀,因為這樣做可以建立奇功。

奪門政變發生的夜晚,大臣們在一起商議,起草的奏文中有這樣的字句:「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當立章皇帝子孫」,這個提議很有彈性,可以有多個選項,都不算錯。

只是因為當時天色已晚,還不及呈進,結果當天夜裡發生了政變。

此時,于謙應該也在這些大臣之列,比較消極地保持著政治上的正確性。對於石亨等人的密謀,對於王文等人的密謀,他全不知情。

有傳言說,于謙支持王文的想法,這也是後來給他定下的罪名,其實是誣衊。于謙只是支持儘快確立皇儲的人選,以安定人心。

可悲的是,于謙因為太堅持原則,大權在握卻不會籠絡人心,搞得自己沒朋友。

奪門政變的骨幹都對於謙不滿。石亨是于謙重新起用的,對於謙感激不盡,但于謙原則性太強,石亨轉而惱恨他。徐有貞更不必說,在於謙主政時毫無前程,逼得他改名。另外兩位骨幹張軏、曹吉祥也因為各種原因,對於謙非常不滿。

所以政變成功之後,他們都想趁機搞掉于謙。明英宗在南宮被圈了多年,如今重見天日,又坐上了皇位,心花怒放,對石亨這幾位功臣萬分感激,恨不能對他們喊爹,對他們當然是言聽計從。

更可悲的是,最後時刻明景帝也不信任於謙,聽到政變的消息,他的第一反應就是于謙帶頭搞事情。


明正統14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20餘萬大軍死傷過半,英宗被俘,60多位大臣戰死。之後留給京城防禦的兵馬不到十萬,且都是些老弱殘兵,並有絕大多數人主張南遷。此時于謙力排眾議,『』主言南遷者皆可殺『』,請郕王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各府的運糧軍馳援,人心漸定。最後擊退了也先的攻勢,保衛了明帝國的安全,實為救命之臣。

後也先送朱祁鎮回朝,但于謙等人早已立其弟朱祁鈺為帝,朱祁鎮一回到國就被關到南宮達七年之久。後在曹吉祥,石亨鼓動下發動奪門之變,並成功政變,朱祁鎮復奪皇位,但最後于謙被殺,一代偉人成為政治陰謀的犧牲品,唏噓不已。

為何奪門當夜于謙沒有行動呢?當夜,于謙兒子于冕急匆匆的告訴父親朱祁鎮發動政變了,但于謙呵斥兒子讓他不要管此事,為何? 發動奪門一行人因為有皇太后的同意,所以敢貿然興兵。若是于謙要鎮壓,完全可以先囚禁太后,後派兵剿滅石亨一羣人 最後扶持一個新皇帝。但若是這樣,國家會再次陷入內亂之中。代宗當時躺在牀上快不行了,一聽到有人叛變,趕忙坐起身來問:是于謙嗎?後來聽到是哥哥發動的,長籲一口氣:哥哥做就好,哥哥做就好。可見代宗對於謙的恐懼甚至要大於感激,其中微妙的關係中就可以看出於謙身處環境的險惡。

若於謙如此行,行使手中權利,那麼在世人眼中他就是董卓,曹操,司馬懿一樣的人。因為這三人要麼廢立過皇帝,要麼控制住了皇帝,都可以稱作『』權臣『』。但于謙並非想做這樣的人,從小飽讀詩書讓他無論如何也不會做權臣。于謙很清楚奪門之變成功對他來說是滅頂之災,會面對那些人復仇的火焰而且已經沒有後路了。 但他還是沒有這做,為了國家的穩定,為了從小被教導的忠義,雖死卻成就大義。這就是于謙,這就是兩袖清風,捨生取義的于謙。他們那些小人不會明白于謙為何這樣坐以待斃,因為他們的腦子不配明白這些道理。

國家動蕩,時局變化,庸人追名逐利,見風使舵,正直人堅守信仰,至死不渝。於少保千古!雖百年已過,真情豪義者感其忠義,渾渾噩噩者不屑一顧。有明一朝,有此純臣,無憾於世,無愧於心。

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朱祁鎮復闢?于謙為權臣?這是怎麼回事?

欲知詳情,且聽小哥一一道來。

朱祁鎮是誰?

話說明太祖朱元璋打下江山後,勵精圖治,而他的繼承者們都牢記祖先遺命,即「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兢兢業業,帶領著國家興旺發達。

朱祁鎮是明代第六任,第八任皇帝。

明代第一任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明太祖,公元1368年(洪武)。

朱允炆,明惠宗,公元1398年(建文)。

朱棣,明成祖,公元1402年(永樂)。

朱高熾,明仁宗,公元1424年(洪熙)。

朱瞻基,明宣宗,公元1425年(宣德)。

朱祁鎮,明英宗,公元1435(正統)。

朱祁鈺,明代宗,公元1449(景泰)。

朱見深,明憲宗,公元1464(成華)。

兩任皇帝朱祁鎮。

朱祁鎮第一次做皇帝。

朱祁鎮第一次當皇帝,是在其八歲的時候,明宣宗駕崩之後,皇太子朱祁鎮繼位,但那個時候皇帝年幼,國家大事由張太后和「三楊」掌握,張太后女中豪傑,英明神武,恪盡職守,雖然拒絕了朝臣們的垂簾聽政建議,但是依然操持朝內外大事,並且其為人正直,雖然大權在握,但是嚴厲杜絕外戚干政,同時,在三楊的輔助下,國事安康,百姓安居樂業。

正統五年,楊榮去世。正統八年,張太后駕崩。正統九年,楊士奇去世。正統十一年,楊溥去世。

伴隨著三楊和張太后的離世,朱祁鎮的長大成人,意氣風發的朱祁鎮終於接過國家大權,正真意義上成為國之君主。

朱祁鎮執掌大權後,雄心勃勃,心懷定國安邦的一腔熱血,各方面開始準備大顯身手,首先是提拔了宦官王振,同時令南方諸省準備糧草,隨後發兵穩定了動蕩的了雲南平宣佈政司。

土木堡之變。

公元1449年,瓦刺太師也先率軍南侵,一直打到大同。朱祁鎮聽從王振的建議,不顧眾大臣反對,親自御駕親徵,但是因為時間緊張,大明精英部隊都在邊關,來不及集結,朱祁鎮倉促之間從周邊地區調集了二十萬部隊,揮師前往大同。

但是事不湊巧,因為連天瓢潑大雨,行軍非常困難,軍至大同,眾人見屍橫遍野,非常慘烈,同時後方糧草運送受大雨影響,並不及時,一時間人心晃動,朱祁鎮有心撤軍,但是面子上下不了,王振早已洞察一切,因此建議朱祁鎮去蔚州,這蔚州可是王振的老家啊,王振如此建議,無非是在鄉親們面前顯露一番,自己也算是衣錦還鄉了,何況自己還帶皇上來家鄉了,這份榮耀又有那個人有?但是蔚州距離大同非常的近,朱祁鎮為了讓王振裝X,居然同意了。但是在前往蔚州的過程中,王振怕二十萬大軍踩踏壞自己的莊稼,又建議原路返回,結果大軍行至懷來,後面的錙重又沒跟上來,王振下令原地等待。

也先得到消息,馬上率軍追擊。將明軍困在土木堡,假意議和,一舉摧毀明軍,俘虜了朱祁鎮,王振在亂軍中被殺。

也先喜氣洋洋的把朱祁鎮押回去,以此為籌碼,要求明朝拿錢拿地贖人。這可是你大明皇帝啊,豈不是奇貨可居?

所以從這一天開始,朱祁鎮開始為時一年的俘虜生涯開始了。

景泰帝朱祁鈺登基。

朱祁鎮被俘虜,人心惶惶,朝中震蕩,于謙擁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年號景泰,封朱祁鎮為太上皇。

明朝廷拒絕了也先的種種要求,也先大怒,率軍直奔明朝京師北京城,于謙調兵遣將,集結軍隊迎戰也先。

最新瓦刺大軍敗退,撤回大漠。

時年八月,瓦刺派使者出使明朝求和,要放朱祁鎮回來,當時有的大臣非常開心,覺得現在戰局已定,按道理應該接朱祁鎮回來了,但是朱祁鈺一聽,當場就怒了,朝臣一時之間都懵了。唐唐一代皇帝在人家那裡當俘虜,送你你還不要,這不是很沒有面子的?明國乃天朝大國,難道沒這點胸襟?

這個時候,于謙就出面了,他上奏朱祁鈺,皇帝啊,現在天下大定,接他回來就接回來吧,讓他養老就可以了,出不了什麼亂子。朱祁鈺一聽,也覺得自己不接哥哥回來,於情於理都不對,就同意了,派遣楊善前往談判,結果楊善這人也實在,談判的時候,順便就把朱祁鎮給接回來了。據記載,八月初二從瓦刺總部出發,八月十四號到達居庸關,八月十五號通過定安門回到大明皇宮。

朱祁鈺被楊善這波操作氣的食難下嚥。

七年幽禁,看淡人情世故。

朱祁鎮朱祁鈺兩兄弟見面說了什麼,沒有記載,但此刻兩人角色互換,噓寒問暖少不了,兩個人各有心思。

朱祁鈺安排朱祁鎮入住南宮,嚴加防範,宮門的大鎖被灌了鉛進去,朱祁鎮夫婦的飯菜都是通過宮牆的一個小洞傳遞,以前南宮四周有很多的大樹,朱祁鈺為了防止別人藏在大樹裡面接近朱祁鎮,下令全部砍伐,並且在此期間,朱祁鈺廢了朱祁鎮出征前立下的皇太子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但是不幸,後來朱見深夭折了。朱祁鎮和原配錢皇后在南宮活著非常窘迫的生活,錢皇后甚至不得不做一些針線活,拖別人拿出去賣了,換錢接濟生活。

朱祁鎮在南宮過著提心弔膽的生活,這一過,就是七年。

朱祁鎮重返皇帝寶座。

景泰八年,景泰帝朱祁鈺重病臥牀不起,朝臣恐慌,一旦景泰帝駕崩,何人主持大統?

彼時,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輒,太常卿許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貞以及原王振門下太監曹吉祥等人開始密謀擁立太上皇。到了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貞率兵千人,控制了長安門,東華門。一行人將南宮大門撞開,跪倒在太上皇朱祁鎮面前,同聲高呼:「請陛下登位。」朱祁鎮被攙扶登輿,一行人立即趕往奉天殿。殿下的守衛大聲喝止,他高喊:「朕太上皇帝也。」守衛只得唯唯而退。十七日早朝時分,按照慣例,百官於五更前即在午門外朝房等待。忽然宮中鐘鼓齊鳴,宮門大開,徐有貞高聲宣佈太上皇已經復闢。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此時無從選擇,在徐有貞等催促下整隊入官拜賀。時隔八年之後,朱祁鎮終於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寶座上,重新成為了大明皇帝。石亨等人破開南宮大門,迎朱祁鎮複位,史稱」奪門之變「,又叫南宮復闢。

朱祁鎮重新回到自己的皇帝寶座,談世事無常,滄海桑田啊。

救時宰相於謙的覆滅。

複位當日,他傳旨逮捕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都御史蕭惟禎建議以謀逆罪,處死二人。皇帝猶豫,說當年抵禦瓦剌,于謙是有功勞的。徐有貞說,不殺了于謙,您複位無名。皇帝最終同意,二十二日以謀逆罪處死於謙、王文,籍沒其家。隨之,于謙所推薦的文武官員都被波及。

其實,當年明英宗朱祁鎮被俘虜,就是于謙帶頭,拒絕了也先的贖人要求,同時擁立朱祁鈺為皇帝,可以說那個時候,于謙就把朱祁鎮得罪透了,他為了國家放棄了朱祁鎮,並且朱祁鈺治國本領也不弱,重用賢臣良將,國事安康,無奈朱祁鈺早逝,于謙再無選擇之地。

其實假如於謙在朱祁鈺病危的時候,帶頭迎接朱祁鎮回歸皇帝寶座,朱祁鎮或許不但不會殺害於謙,反而依然會重用他,因為經歷了太多的挫折,朱祁鎮心性變的更加穩健,從朱祁鎮後面的做為可以看出來,朱祁鎮並不昏暈,但是于謙並沒有把握住這次活命的機會,被別人搶先下手了。

于謙到底是怎麼想的,沒有人知道,但是自古權利爭奪最激烈的地方,就是朝堂,于謙擁立朱祁鈺,自然是朱祁鈺一派,方面朱祁鈺廢朱見深太子一事,于謙出力自然不少,朝堂門戶之爭,自然是你死我活,朱祁鈺式微,朱祁鎮王者歸來,那些支持朱祁鎮的勢力自然要將朱祁鈺勢力徹底消滅才放心。要知道朱祁鎮剛剛出來,那些迎接他復闢的功臣提出來的建議,他也不敢拒絕,人心本來就不穩,朱祁鎮與世隔絕七年,現在的政治格局是什麼情況,他也不知道,不知道就不能輕舉妄動,所以當大家建議處死於謙這類人的時候,他也不能拒絕。

所以說,于謙不管怎麼做,都難逃一死。

謝謝大家。

歡迎大家多多點贊支持小哥原創。

喜歡的記的點關注哦。


當年明英宗朱祁鎮不顧大臣的反對,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知天高地厚,率領50萬明軍親徵瓦剌,想延續先祖朱棣五徵蒙古的奇蹟。只可惜他空有雄心壯志,土木堡之役致使明軍全軍覆沒,自己也成為瓦剌太師也先的階下囚。

眼看明朝就要複製北宋的「靖康之恥」之時,此時的北京城羣龍無首,亂成了一鍋粥。有人主張遷都南京暫避鋒芒,有人則堅持抗戰到底,莫衷一是。此時,于謙站了出來,他力排眾議,擁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為新皇,誓要在北京城下剿滅瓦剌,避免北宋故事再次上演。

在朱祁鈺和于謙的帶領下,各地勤王大軍在北京城漂亮的打贏了北京保衛戰,瓦剌太師也先求和,同意歸還明英宗,讓其回朝。于謙也在此次戰鬥中聲名鵲起,得到了明代宗的信任,倚為心腹。明英宗被接回後,被尊為「太上皇」,放在南宮中閑養。

只可惜,當時的太子還是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明代宗想把皇位在自己一脈長期延續,於是廢了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可朱見濟早夭,明代宗唯一的兒子死後,他開始瘋狂縱慾,想再次生出一個兒子出來,致使身體越來越差,終於在某一天病倒了。

這給了一幫不得志的投機分子石亨、徐有貞機會,他們想獲得擁立之功,於是迎接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發動政變,順利復闢成功,史稱「奪門之變」。

而當時作為權臣的于謙不但沒有阻止,好像連知情都不知道,未免讓人感到匪夷所思,這天大的事怎麼可能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悄無聲息的發生呢?

原來於謙並非不知道,當初他的兒子于冕曾在事發當晚去給父親報信,可於謙聽到後只是淡淡的說了一句:「小子何知國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

通過這一句話,更加印證了于謙的英雄本色,作為兵部尚書,他有能力鎮壓這一政變,但國家的情懷和愛國的本質讓他並不能這樣做。

如果鎮壓了叛亂,明英宗朱祁鎮該如何處理?沂王朱見深又該如何處理?此時明代宗病重,這豈不是斷了大明的接班人嘛?所以,于謙思之再三,決定聽天由命,在他看來,大明皇位的順利繼承遠比他的性命更加重要。於是在那個血雨腥風的晚上,于謙靜靜的等待著命運對他的安排。

英宗復闢後,為了證明師出有名,殘忍的殺害了大英雄于謙,一代忠魂就此蒙上了冤屈的罪名,讓後人無限感慨。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首先於謙並不是權臣,北京保衛戰之後,景宗對於謙是非常信任,引為心腹。其它大臣多次上書誣陷於謙都被景宗擋下了,這給了其它大臣們一個錯誤的信號,于謙是權臣。其它大臣之所以擁戴英宗復闢,其實也就是一種政治投機。

如果於謙是權臣奪門之變根本就不會發生,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等人根本就活躍不起來。

實際上奪門之變發生時,于謙是無可奈何的。

于謙的頭號支持者明景宗病重,無法干涉事變。死對頭石亨又掌握著兵權。而且滿朝文武基本上全部和于謙有隙,不是因為嫉妒,就是因為于謙說話太直把他們得罪了,支持于謙的僅僅只有幾個人微言輕的官員,不頂用。面對當時的局面,沒有皇帝的支持,沒有兵權,滿朝文武又天天想著怎麼搞自己,于謙是沒有任何辦法的。

其實英宗復闢之初並不想殺于謙,首先於謙的功勞整個大明的人都看在眼裡,殺于謙民心不穩。其次於謙對朱祁鎮有恩呀,如果不是他力主保衛北京,並且成功擊退瓦剌,那明朝的半壁江山可能就沒了,朱祁鎮絕對是要遺臭萬年的。

但是手下支持他當皇帝的人卻一定要殺于謙,真正的原因還是為了奪權,為了報復。但是他們誣陷於謙打算另立皇帝,還說于謙是景宗的心腹,換句話說于謙代表了明景宗,如果你不殺于謙,那麼就相當於奪門之變沒成功,你這皇帝位就不保,明英宗為了保護自己這個好不容易失而復得的位置,為了拉攏人心,只能殺了于謙,一代民族英雄就這麼死於政治鬥爭。


提起于謙,大部分人有些陌生,但是于謙和嶽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這個時候你就應該明白了,因為大家對嶽飛的印象非常深刻。于謙也確實有那個實力。

于謙憑一己之力讓明王朝延續了200年的壽命,在永樂19年,與前考中進士,從此他的仕途之路很很平坦,平坦帶著曲折。有一次在覲見皇帝的時候,沒有給當朝宦官王振送禮,被誣陷入獄,後來因民眾和百官的呼聲而官復原職,明英宗土木堡之變被俘之後,瓦剌族首領也先去跟明朝談條件,于謙說「社稷為重君為輕」,並且率領大軍在皇城打敗瓦剌部隊,保住了大明王朝的壽命,在明英宗被俘之後,于謙力排眾議,擁護我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穩住了大明王朝。後來瓦剌部隊無計可施,作為交換,釋放朱祁鎮,入宮之後尊為太上皇,放養於南宮之中。

朱祁鈺在當皇位時,他的唯一兒子過早去世,然後她就過度縱慾在後宮,導致身體越來越差,病入膏肓。

在這時朝廷的一些投機人士去南宮用戶朱祁鎮為皇帝,於是在一個深夜中發動了政變,但是作為手握重兵的于謙卻沒有制止,這個時候朱祁鈺臥牀不起,大明王朝皇帝的位置本該過渡到朱祁鎮手裡,但是朱祁鎮發動了政變,于謙得知卻沒有制止,這一切都在他計算之內,如果他制止,應該怎樣處置他們,大明王朝怎麼辦?這個時候他選擇了社稷為重,於是在朱祁鎮復闢之後,為了使這次政變師出有名,而不被後人說三道四,給了雨蕁莫須有的罪名。

于謙為了大明王朝盡心盡責,明知是死,也以大明王朝社稷為重,真是不可多得。


感謝悟空問答官方邀請!據明人談遷所著《國榷》、明人《西湖遊覽志餘》及明代文學家屠長卿所述,明英宗復闢當夜,于謙是知情的。當時的于謙手握京城兵馬,雖然石亨和徐有貞在發動政變的時侯提前把宮門鎖上,並把鑰匙也扔進了水窖中,以防止外兵進入,但區區數千兵力是肯定難以抵擋京城數十萬大軍的彈壓。可惜、可嘆、可惑的是,于謙並沒有這麼做,而是聽之任之。不僅導致了代宗朱祈鈺的悲劇,也使得自己被下獄處死。我個人認為于謙之所以這樣做,主要原因還是不想因為明朝內部分裂給外敵造成可乘之機。因為當時的明代宗朱祈鈺病情嚴重,奄奄一息,但就是不肯立太子。于謙擔心一旦代宗駕崩,朝內無主,明朝統治集團必將陷入恐慌之中。假如他此時再興兵討伐,必會把統治集團分裂成明英宗和明代宗兩股勢力,兩股勢力必然會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而兵戎相見,因為他們深知,一旦失敗,就是殺頭、掉腦袋、誅九族的大罪,這樣一來,大明王朝必然陷入長期的混戰之中。這樣的局面是跟于謙「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人生信條是格格不入的,所以,于謙保持了沉默。

明英宗復闢成功後,徐有貞和石亨唆使黨羽以于謙、王文等謀迎外藩襄王朱瞻善的兒子作皇帝為名彈劾二人。在廷審時,王文辯白道:「召親王須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馬牌,內府、兵部可驗也。」于謙冷笑道:「亨等意耳,辯何益?」經過審查,所劾罪名完全是無中生有,但徐有貞卻說:「雖無顯跡,意有之。」就這樣,嶽飛「莫須有」式的冤案再次在明朝重現,二人被判處謀逆大罪,處死刑。明英宗還有點猶豫,說道:「于謙實有功。」徐有貞回答道:「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一心保駕明王朝的于謙和王文一起被殺,天下冤之。在抄沒于謙的家產時,一貧如洗,找不到一件值錢的東西,唯獨正室用鎖鎖著,打開後,發現是「上(明代宗朱祈鈺)賜蟒衣劍器也」。隨後,徐有貞和石亨開始對於謙重用和舉薦的人進行了無情的打擊和清洗,或殺、或貶、或斥、或充。于謙被殺後,邊防廢馳,明朝又陷入被動捱打的局面,明英宗非常不滿,常常「憂形於色」,在一旁的恭順侯吳瑾說道:「使于謙在,當不令寇至此。」明英宗聽後只能默然不語。

于謙在土木之敗後力撐危局,在北京保衛戰中大敗也先,有力保衛了大明王朝,並在土木之變後,及時迎立朱祈鈺登基,粉碎了也先企圖以英宗為質要挾明朝的陰謀,真可謂是居功甚偉,大功天下。可惜的是,明英宗忠奸不分,良莠不辨,為一人之氣而自毀長城,真可謂昏庸至極。


奪門之變之時,于謙早以矛料英宗復闢早晚有一天。俺估計,以于謙的智慧,在英宗被也先釋放回朝時,他就會勸景泰動手,以除後患,但景泰下不了手。既然如此,于謙也只有聽天由命了,因為兄弟倆的事,都是家事,不好過度幹予,誰當皇帝都是朱家天下,最後只有兩袖清風朝天去,預留青白在人間。


于謙再說相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