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一名牙科醫生,我看過太多血淋淋的臨牀教訓。

兩年前,我的科室收治一名孕婦,因智齒冠周炎併發頜面多間隙感染入院。

剛入院不久,這名孕婦就因爲呼吸困難轉入 ICU 並緊急行氣管切開,同時準備接受剖宮早產。

其過程驚險萬分,我們甚至不得不讓家屬做好了「可能損失兩命」的心理準備。

這樣的案例在各大三甲醫院均不罕見

圖源 @光華老蔣 微博

雖然這名患者最終得以母子雙保,但其教訓深刻。所有參與搶救的醫護人員,都如同經歷了一場艱苦持久的戰役。

而這一切,最初只是因爲一顆沒有及時發現、拔除的智齒。

智齒:可能平淡無奇,也可腫脹封喉

智齒,是口腔最靠近喉嚨的牙齒。如果全部生長出來一共 4 顆,上下頜各 2 顆。

這種牙齒一般在 16 歲或之後,也就是人類心智已經趨於成熟時長出,因而得名智齒。

有關調查結果表明:我國 16~25 歲人羣中智齒的萌出率爲 54%,在已經萌出的智齒中,屬於阻生和錯位的約佔 44% 。

口腔 X 光片上可以清楚看到 4 顆智齒的位置

圖蟲創意

智齒最常見的危害,一是智齒冠周炎,二是造成相鄰牙的損害。

最兇險的莫過於智齒冠周炎。

智齒冠周炎最大的特點在於:它既可以平淡無奇,消炎即愈;又可以腫脹封喉,危至氣管切開保命,個體表現差異極大。

本文開頭提到「險失母子兩命」的孕婦患者,就是嚴重智齒冠周炎的例子。

中國大部分三甲醫院口腔科,每年都少不了收治一些智齒冠周炎併發頜面間隙感染的病人住院。這些病人中,有運氣好輸液消炎治癒的,也有發展至口內或頜下切開排膿的。

第二種情況:因爲智齒造成鄰近牙齒損傷,也是一種極其普遍的現象。

這也是常常是年輕人沒有早期拔掉智齒,而最終後悔莫及的歸宿,其中以前傾阻生智齒尤爲多見。

這種類型的智齒水平向前直抵鄰牙側面,形成敞開式間隙,極易存留食物殘渣,較難清理。

時間一長,就會形成鄰面菌斑,併產生齲壞,導致相鄰的牙齒進入快速毀滅崩解期。

圖蟲創意

因此,臨牀上經常出現因爲前傾阻生智齒,導致相鄰牙齒也被「拔一送一」的病例。

怕風險、怕過度醫療、怕疼……不肯拔智齒,到底是在怕什麼?

許多人不願意拔除智齒,一方面是不瞭解潛在的危害,另一方面就是「怕」。

1. 怕風險

所謂的「怕風險」,網絡上報道的一些個例:拔牙後骨折、拔牙後癱瘓、拔牙後噴血……也算是某種佐證。

安徽衛視截圖

@1818 黃金眼 微博截圖

首先,拔牙作爲一種有創醫療,本身肯定具有一定風險,這和臨牀上其他有創操作都是一樣的。而拔智齒的綜合風險,也確實高於拔普通牙。

但我也得說,交通事故發生率,永遠比安全駕駛率低得多,沒人會因懼怕交通事故而拒絕開車或坐車。而這些拔牙嚴重併發症,比交通事故率還要低。

這些網絡報道的個例,看起來好象此起彼伏。但實際上,相對於龐大的拔牙者基數而言,嚴重併發症的機率其實很低。

更何況,有些併發症和相關的糾紛,其實根本與醫生的技術無關。

臨牀上是否產生糾紛,往往更多地取決於醫患關係以及術前溝通。對於牙科醫生而言,術前說一句,勝過術後解釋千萬句。

2. 怕過度醫療

這個擔心下面往往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檢查發現有智齒,到底該不該拔?」和「如果要拔,該用什麼方案?」

對於第一個「智齒該不該拔」的問題,目前口腔醫學界普遍認爲,如果智齒經常發炎,則應視爲口腔病竈。無論長得正還是歪都必須拔除,這點毫無疑問。

至於從來不發炎的智齒,如果長成正位,有正常咬合功能,無齲壞,可以保留不拔;如果是肉眼可見的前傾阻生型,不論是否發炎,一般建議拔除。

值得注意的是,備孕期女性極爲特殊,只要發現有阻生智齒,則一律強烈建議拔除。

圖源:作者提供

對於第二個「用什麼方式拔」的問題,由於不同的醫院、不同的牙科醫生,由於不同的頜面外科技術和意識,不同的抗風險能力,不同的醫患關係影響……

這些都有可能造成一部分智齒患者在問診不同醫生後,得到不同的手術方案。有的建議直接門診局麻,有的則建議住院全麻,但患者智齒類型並不屬於公認的高風險類型。

這種現狀也成爲各個貼吧,論壇,以及微博上大量吐槽的內容。

作爲普通患者,從被建議住院全麻到門診局麻搞定,自然很容易把某些醫生與過度醫療聯繫起來。

與以往不同,現在拔智齒前常規需要拍片,尤其是年輕醫生,往往會選擇依 X 線片所示智齒類型量力而行。

這種變化和割扁桃體類似。扁桃體切除術在二十年前,很多都屬於門診手術,醫療事故隱患極大。現在則多是住院全麻手術,患者安全性有了更大保障。

這一方面有助於醫生更謹慎地規避風險,另一方面,患者也有更充分的知情權和風險認知。與二十年前「上來就拔」的情況相比,應該屬於醫學進步。

當然,真正高難度的智齒,是必然要在全麻下手術的。

3. 怕疼

至於最後一個「怕疼」,這和醫生的技術、麻藥的選擇、患者的疼痛耐受閾值都有關。

如今,局麻藥「阿替卡因腎上腺素注射液」和「鹽酸甲哌卡因注射液」早已成爲所有牙科的常規首選,口腔鎮痛效果卓越。

此外,隨着微創拔牙技術的普及,除了少數的骨粘連需要輕錘增隙以外,以前廣泛使用的「掄大錘式」暴力劈牙分根方式,已經被現在微創的拔牙手機或超聲骨刀取代。

總之,一句話概括來說就是:一般情況下完全不痛,或者稍有疼痛但可以耐受。

每一位備孕女性,都必須重視口腔健康

作爲一名醫生,我深刻地瞭解:要想真正引起大衆的重視,科普的力量遠遠不及實際項目的推動作用——畢竟,能夠上網接受科普宣傳且有能力理解的人,始終在少數。

目前,在我國女性的孕前常規體檢項目中,仍然缺乏口腔例行檢查,而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都已經包含這一項目。

這是最讓我感到無助的現狀。

女性懷孕後,由於激素水平升高和糖分攝入量增加,前面提到的兩種最常見的智齒危害:智齒冠周炎以及鄰牙齲壞,相對於普通人羣更易發生。

因此,對於孕婦而言,智齒就如同不定時炸彈。

一旦在孕早期發生冠周炎,由於孕婦的特殊性,除了接受普通的沖洗治療以外,根本無法應用抗生素。

說白了就只能靠孕婦死扛。

能扛過去的還好,扛不過去的,除了刻骨銘心的牙源性疼痛外,如果冠周炎嚴重,還可能出現類似文章開頭的驚險病情。

羊城晚報截圖

反之,如果能在孕前檢查口腔健康,對於有牙結石或牙周健康狀況不良的患者,就能夠及時發現。予以潔治後,能相當程度地減少孕期牙齦炎牙齦出血,甚至牙齦瘤的形成。

如果存在阻生智齒,及時在孕前拔除,這也可以有效減少孕期的牙源性痛苦。

孕前口腔體檢政策落地遙遙無期,但臨牀上血淋淋的教訓也讓我反覆意識到,智齒對孕婦的危害實在太大。

我只能在此再次強烈呼籲:請廣大備孕女性孕前檢查時,有意識地接受口腔健康檢查。

一旦發現智齒,尤其是前傾阻生智齒,請務必、立即、果斷、趁早、毫不猶豫地拔掉它。(責任編輯:劉昱)

本文作者:徐勇剛,湖北省孝感市中心醫院口腔科副主任醫師,口腔醫學深度科普達人,個人公衆號:魔術牙醫(ID:magicdentist)不定期在線答疑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