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聖嚴法師寫的禪無所求

看到他寫說 神佛也會憤怒

也會回應我們 該憤怒的時候 就會展現憤怒

修行不是去壓抑情緒 而是讓他來 讓他走

禪無所求.png

這有點難懂

昨天又拿起"尋找快樂之國"來翻

看了一下泰國篇XD

他說他住在泰國的朋友交了一個泰國女友

泰國女友不看電視的時間 專門來給他朋友提供意見


        她會說像是你太認真了」和「別想那麼多!」這類的話。這些都是常聽到的泰國用語,很能用來說明泰國這個國家,以及它是如何定義好生活的。

        我常覺得自己是個愛思考的人,從最深沈到最枝節的,幾乎無事不想。但我唯一沒想太多的,就是「想」這件事。我跟多數西方人一樣,從來不覺得有必要質疑思考的價值。對我來說,質疑思考的價值,就有如質疑呼吸的價值。

       我花大半輩子的時間在思考上,希望能藉此達到快樂,卻失敗了。我心想,這證明我不是個夠好的思考家。我從沒想過自己不快樂並非源自於思考方式出錯,而是在於思考本身。

        直到來到泰國,我才開始往這方面想。泰國人對思考這事有很深的疑慮。對他們來說,思考就像跑步,並不因為兩條腿一直在跑,就表示一定會跑到哪個地方。你可能正逆風而跑、正在跑步機上跑、正在向後跑。

        地理學家段義孚「快樂的人沒理由思考;他們生活,而不質疑生活。」

        若深究的話,基本上有三種方法,而且只有這些方法能讓你快樂一點:增加正面情緒、減少負面情緒,或者乾脆不談。我們很少思考第三種選擇,若真想到過,也不過把它視為逃避。

        泰國人的方法不一樣,他們用mai pen lai法,也就是「沒關係」。西方人通常生氣才講沒關係,比如:「哦,沒關係,我自己來!」但這裡的沒關係意思不同,它講的是真正的「別管它了,照樣生活吧」的那種沒關係。住在泰國的外國人,要嘛就適應這種沒關係的態度,要嘛就發瘋。

        我來這裡見蘇瑞特,一個在美國的朋友告訴我,她對泰國的快樂或許有些見解。

        我問她,為什麼泰國人感覺好像很快樂。

      「泰國人不會嚴肅看待任何事。我們什麼事都不會看重,不管發生什麼,我們都能接受。」

      「什麼意思?」

      「我舉個例。在美國,你若不小心跌倒,沒人會理你,大家一副沒事發生的樣子。泰國人呢?我們會笑個不停,我們還是會跑過去幫忙,同時也會笑個不停。」

      「所以,你的生活完全沒有壓力?」

      「有壓力,我當然有壓力。但有些事是我們掌控不了的,既然不能改變外在環境,只好改變自己的態度。我認為這方法對泰國人有效。比如,你討厭某個人,卻拿他沒辦法。你想揍他,卻又不能這麼做,於是你深呼吸,然後,不再想這事,否則的話,你那天就毀了。」

 

然後我就想到 就像我看日劇

常常會跟著劇裡面的人一起哭一起笑

但結束了情緒就沒有了 畢竟那就只是一齣戲嘛

就像佛家說的"無我"

以這種看戲的態度看生活 讓情緒來 讓情緒走

不要放太多自我 也不會影響到自我

 

之前第一次看尋找快樂之國的時候

就常常覺得它跟禪無所求很互相呼應

看不懂禪無所求的時候 就剛好可以從尋找快樂之國找到答案

這也太酷了吧

 

-->到Google圖書看禪無所求

 

 

分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