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風千里​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人民海軍的境況可以用“一窮二白”來形容。在建國前後從南京方面接收過來的一批噸位小,艦況不佳且火力貧弱的二戰老艦,幾乎就是彼時人民海軍的全部家底。除了組織力量修繕這些舊艦,勉強維持一定的海上力量外,新中國只能依靠蘇聯的力量重建自己的海軍。隨着《中蘇友好互助條約》的簽訂,大批蘇聯先進的海軍裝備與富有經驗的技術專家來到中國,爲人民海軍在初創時期的建設提供了相當寶貴的助力。

蘇聯專家不僅帶來了各型蘇制驅護艦的全套圖紙,還將一款技術成熟的魚雷快艇介紹給了中國人。對於魚雷快艇這種類型的艦艇,中國人其實並不陌生,早在洋務運動時期,大清的北洋水師就裝備了當時最先進的魚雷艇,還在甲午海戰中險些擊沉日艦(即“福龍”號魚雷艇),抗戰時期,殘存的中國海軍還曾組織魚雷艇編隊發起對日艦的突襲。在風雨飄搖的舊中國,魚雷艇的實戰經歷雖然充滿了悲情色彩,卻也完美詮釋了中國軍人視死如歸的勇敢與無畏。而在人民海軍時期,中國人與魚雷艇的再度重逢即將書寫一段輝煌的戰史。

二戰期間,蘇聯曾通過租借法案獲得了數量可觀的各型美製PT魚雷快艇

蘇聯專家首先給中國帶來了К-123Б型與К-123К型魚雷快艇,這兩者是К-123“共青團員”型魚雷艇(Комсомолец)的改型。蘇德戰爭期間,由於主要戰事基本在陸上展開,蘇聯紅海軍徹底淪爲配角,不過在近海一帶開展的作戰行動讓蘇軍意識到魚雷艇,護衛艇等輕型艦隻在執行近海襲擾,佈雷和警戒等任務的價值。特別是通過租借法案,蘇聯獲得了成批的美製PT型魚雷艇,這種快艇獲得了基層官兵普遍好評,在參考了PT艇的技術後,蘇聯針對手中的К-123型艇進行了一系列改進,比如在Б型上安裝美製“帕卡德”型(Packard)汽油機,在К型上則加裝新型對海搜索雷達等等。兩款艇型標準排水量均在20噸左右,最大航速接近50節。都裝有兩具456毫米魚雷發射管,可發射45-36Н型魚雷(有效射程1000米),同時還在艇舯和艇艉部各安裝有一座УК-2型雙聯12.7毫米機槍炮塔作爲輔助武器(備彈2400發),此外還裝備了用於反潛作戰的深水炸彈,其作戰能力相對客觀。這兩款魚雷艇先後由位於蘇聯秋明的639廠和費奧多西亞的831廠批量生產。

К-123Б型魚雷艇線條圖

К-123К型魚雷艇線條圖,可見在指揮塔後部安裝的對海搜索雷達

儘管當時的中國造船工業技術力量薄弱,但根據蘇方提供的資料仿製這兩款魚雷艇並不是一件難事。當時的蕪湖造船廠接下了這個任務,在蘇方圖紙基礎上逐步摸透К-123Б/К型的技術,終於在1955年5月製造出第一艘魚雷艇,並很快投入批量生產,這批國產的К-123Б/К型(包括安裝雷達的К型艇)被統一命名爲6602型魚雷艇。難能可貴的是,蕪湖造船廠的中方技術人員在艱苦的生產條件下,依然對6602型進行了一系列改進,比如更換了壽命短的美製汽油機,換裝從蘇聯引進的1250馬力AH-1型高速柴油機,同時在硬鋁船體基礎上採用一系列新工藝加強船體壽命。此外中方還逐步實現了К型艇搭載的“夏天閃雷”型對海搜索雷達(РЛС Зарница,搜索範圍約15海里)的國產化(國產化的型號爲512型,後來廣泛裝備其他國產新型艦艇)。

我軍裝備的一艘6602型魚雷艇,這是一款根據К-123К型仿製的型號(未安裝對海搜索雷達)

需要指出的,蕪湖造船廠在50年代末又引進了噸位相對較大的蘇制183型魚雷艇,在1958年仿製成功後,與先前仿製的К-123Б/К型艇一起都被命名爲6602型魚雷艇,實際上這是兩款完全不同的型號,蕪湖造船廠這種命名方式在當時看來是爲方便分類(即將同期仿製的同型號艦隻歸爲同一型號),卻給後世研究者造成了很多困惑和不便。

在К-123Б/К型仿製成功的同時,對魚雷艇員的培訓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50年代初在青島即組建了專門的海軍快艇學校,學校師生使用蘇聯提供的二手К-123Б進行訓練,不斷學習和摸索魚雷快艇的戰法。

刀鋒出鞘的時刻很快到來。1954年秋季,浙江以東海域的大陳島一帶戰雲密佈,人民空軍與海軍在大陳島方向屢次與對岸交鋒,枕戈待旦的海軍快艇部隊也終於有了上陣的機會。第31快艇大隊麾下的18艘К-123Б/К型艇進駐浙東,並在當年10月31日出動第1中隊的8艘艇出擊,伺機伏擊敵艦。在經歷了5個晝夜的搜索,期間又遭遇了惡劣天氣,海況複雜和部分艦艇擱淺等情況後,終於在一天晚上發現了對方“太平”號驅逐艦的燈火。這艘當時頗受敵軍倚重的軍艦,在解放戰爭時期屢次讓我軍的攻勢受阻,連日來苦苦搜尋的第1中隊沒有想到會在即將被迫返航的當口遇到昔日的老冤家,於是由4艘狀態良好的魚雷艇擔任主攻,如虎羣一樣撲向太平艦。

“太平”艦原爲美國海軍“戴克爾”號護航驅逐艦,二戰後由南京當局接收並改名。標準排水量1140噸,裝備有三門76毫米主炮。是當時對岸較爲強大的戰艦

雖如初出茅廬的我軍快艇部隊在第一次上陣時,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平時編隊訓練不足等問題,但好在我軍官兵個個奮勇當先,加上夜幕的掩護,太平艦上的敵人根本無法進行精確還擊,艦上的槍炮只是胡亂地衝着黑暗射擊,根本未給我軍造成任何傷害。而我魚雷艇則在敵軍的槍林彈雨中從容不迫的先後發射8枚魚雷,之後從容脫離戰爭。不久“太平”艦中雷爆炸的聲音就響徹海天,該艦腹部被撕開了一個大口子,在海上掙紮了幾個小時後沉沒。新成立的魚雷艇部隊首戰成功,沉重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併爲之後的解放大陳島,一江山島等戰役奠定了基礎。

“太平”艦被擊沉時的場景

在之後的歲月裏,人民海軍的魚雷艇部隊異常活躍,蘇制К-123Б/К型和國產的6602型先後上陣,不斷再創佳績。比如在1958年金門一帶的海上遭遇戰中,第1快艇大隊出動1 中隊與2中隊的6艘快艇,擊沉“臺生”號登陸艦,並擊傷“中海”號登陸艦,擊斃敵方486人(即“8.24”海戰,此次勝利之後被改編成電影《海鷹》)。在1965年8月6日爆發的“8.6”海戰中,我快艇11大隊出動6艘快艇,在數艘護衛艇的掩護下,先後用魚雷將搭載特戰隊員遠道而來的“章江”艦和“劍門”艦送入海底,取得了響噹噹的海上大捷。數次海上作戰大顯神威的我軍魚雷艇部隊,讓對岸艦艇再也不敢單獨出動,沿海逐步趨於平靜。

“8.6”海戰中被我快艇部隊擊沉的“劍門”艦(左)和“章江”艦(右)

以К-123Б/К型及國產6602型魚雷艇爲主力的我快艇部隊,在建國之初的歲月裏,爲拱衛我國海疆做出了巨大貢獻,被稱爲“怒海輕騎”的魚雷艇雖如勢單力薄,卻憑藉艇員們超凡的勇氣與毅力完成了一次次四兩撥千斤的勝利,正是這些在常人眼裏不起眼的小傢伙們,書寫了人民海軍一段輝煌的歷史。

保存在北京軍事博物館的一艘К-123К型魚雷艇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