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內憂外患交加的環境下,清政府在鹹豐十一年(1861年)建立「神機營」,神機營是清晚期在內憂外患的壓迫下創建的一支使用新式武器的禁衛軍。兵員是從八旗原有的禁衛軍諸營中選出的,新組建時共有兵員1.4萬人,到同治四年增至約3萬人。由當時擔任議政王的奕欣親領。選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及前鋒﹑護軍﹑步軍﹑火器﹑健銳諸營之精銳者充之。常守衛於紫禁城及三海,皇帝巡行時亦扈從。下轄馬、步隊25營,官兵14000多人

神機營這個名稱,明代已有,但明代的神機營相當於清代的火器營。清末新建的神機營是用西方近代武器裝備的軍隊,建成後,神機營成為清末禁衛軍的主力,其官署的規模也是空前龐大的。但是由於清王朝的腐敗和種種積重難返的問題,這支新建的禁衛軍與近代化勁旅的要求相去甚遠。

神機營也是清末紫禁城的一支重要守衛力量。每日,神機營的管帶1員、營總1員,各帶兵10名,值守在宮中值房。隊官4員,各帶兵20名,分駐在皇宮的四角值守。上述官兵,共有10班輪替。御苑三海的牆外,神機營兵會同八旗各營中的槍兵技勇之士,共810名輪流值宿,內分為10班,每日更替一班。值守時還要傳籌走更。

建制

神機營衙門設在煤渣衚衕。清末震鈞所著的《天咫偶聞》一書,對神機營衙門專有描述,其中寫道:「神機營署,在煤渣衚衕。同治初,設選八旗精銳,別立此營。總以親王大臣,無定員。其下全營翼長二人。其下分為文案、營務、印務、糧餉、核對、稿案六處,各有翼長、委員。此外軍火局、槍炮廠、軍器庫、機器局,各有專司,共兵萬五千餘名。自設立後,八旗京官競來投效。文案處委員至一百六十餘員,營務處一百八十餘員,而書手不在此數,庚子以後廢。」神機營在王府井大街上的操練場就為現今東安市場。

剛看了這個部分,我也好奇去搜了一下。你就來問了,網頁轉的,借花獻佛了。


明清兩朝都曾經設立過神機營,明代神機營京城禁衛軍中三大營之一,是明朝軍隊中專門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隊,開啟了世界上火器部隊的先河,創立於永樂八年(1410年)。

清代神機營設立,是因為列強的威脅。

鹹豐十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清王朝深感必須整頓武備。朝臣們紛紛上書,奏請整頓京師武備,訓練京旗各營官兵。

第二年鹹豐皇帝病死,慈禧慈安兩宮太后垂簾訓政,恭親王會同醇親王議定十條章程,其中就有「請添派專操大臣、幫操侍衛,以資統帥」,「請行知各旗營挑選精銳兵丁一萬名,以敷操練。」

從此,清代神機營正式設立。

清王朝對神機營的重視程度,遠在其他各營之上。恭親王奕?親自管理,名為「掌印管理大臣」,神機營官兵,是由八旗驍騎營、前鋒營、護軍營、步軍營、火器營、健銳營等營中挑選出來的精銳,可以說是旗營中最精銳的部隊。

神機營有馬、步隊二十五營,初期為一萬人,後來增設到一萬四千多人。神機營內部,設有十大單位,分別是總理文案處、總理營務處、印務處、糧餉處、校對處、稿案處、軍火局、軍器庫、槍炮廠、機器局,共有職官四百三十人,加上掌管全營事務的一百一十人,總人數五百四十人,和其他各營相比,神機營的職官人數,堪稱龐大。

在晚清官場,曾經流程一句順口溜,說的是官員晉陞的四種捷徑,分別是「帝師王佐,鬼使神差」。帝師,就是皇帝的老師,王佐,就是指恭親王的近臣,鬼使,是指總理衙門專門辦理外交的人才,而神差,就是在神機營當差。雖是民間笑談,也可以看出神機營的影響力。

作者:陳章魚。

公眾號:章魚讀書。

用讀書解決一切問題,解決一切讀書的問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