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店大坪林劉氏,其先人-劉秉經、劉秉洲、劉秉霢、劉秉盛四兄弟,以及族親劉祥橇,來自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長坑鄉的珊屏村(又稱山坪)。劉氏族人,於清乾隆15年(1750年)與嘉慶年間,陸續從原鄉珊屏移居臺灣十五份、大坪林等地。至今,隨著子孫開枝散葉,已於當地形成一個人數眾多的大家族。然而,在遷徙至臺灣之前,劉氏族人的先人另在大陸遷徙了四次。由於遷徙的軌跡長遠,使得劉氏子孫的派別相當的龐雜,而形成像是閩南劉氏與客家劉氏等支系。不論是珊屏劉氏族人,還是客家劉氏,他們均有一共同祖先-劉翔。

劉翔為入閩的開基祖,於唐乾符五年(878年),隨子-劉天錫由河南遷於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石壁葛藤凹(今福建省泉州市三明市寧化縣石壁鎮南田村)。唐乾符五年,黃巢之亂爆發,劉翔長子-劉天錫為躲避戰亂,而由原居地遷往石壁洞定居、繁衍。定居時,尊自己父親-劉翔為開基祖,並將其骨骸埋葬於石壁當地。爾後,其後裔各轉往福建的新橋、易坑頭、安溪、廣東的饒平、江西的贛州等地。至今,子孫已有上百萬人。然而,隨著子孫遷往他處,原來的石壁洞,已無劉氏居民,而由謝姓取代,且劉翔墓曾荒廢一時。近幾十年,客屬的劉氏子孫返回石壁洞尋找祖墳,並加以重修,而讓這座始祖墓重現天日。

2017年8月5日這天,臺灣啟文堂中華劉氏宗親會舉行大陸祭祖行,前往當地祭祖。

DSC04302-min.JPG

石壁洞位於福建與江西的交界處,由此處到江西約20分鐘的車程。

 

DSC04303-min.JPG

至今,石壁洞當地仍為稻田滿布的鄉村,與清代一致。

 

DSC04307-min.JPG

廣闊的稻田平原,看起來相當遐意。

 

DSC04312-min.JPG

途中,經過一處山腰時,發現上面有兩座墓。

 

DSC04308-min.JPG

這兩座墓為謝氏。由墓碑來看,墓主為夫妻,分別於2008年與2015年去世,為近代的新墓。

 

DSC04307-min.JPG

由上往外看石壁稻田全景,一覽無疑。

 

DSC04313-min.JPG

圍繞在劉翔墓四周的聚落,為謝氏的聚落,其宗祠位於聚落旁。

 

DSC04314-min.JPG

一棟七間房的家屋,其在臺灣不曾見過,形式相當特殊。

 

DSC04315-min.JPG

謝氏的宗祠,由於先人曾擔任太傅或宰相,而有將其官名放於大門上。

 

DSC04316-min.JPG

謝氏宗祠的牌位,相當的多,由此可知,他們遷居當地已有一段時間。謝氏中原堂號為「寶樹」,故宗祠又名「寶樹堂」。

 

DSC04319-min.JPG

宗祠內,懸掛多幅匾額與謝氏歷代名人。

 

DSC04321-min.JPG

宗祠正廳,看起來氣勢磅礡。

 

DSC04322-min.JPG

從擺在正中間的牌位可知,石壁謝氏的開基祖為89世孫-謝申伯,他在清乾隆年間,移居此處。

 

DSC04323-min.JPG

在申伯公的牌位旁,另有明天啟年間的先人-第82世,謝廣愛。從牌物的位置來看,他應該是位於寧化的他處。

 

DSC04325-min.JPG

宗祠內部相當空曠,當時人雖少,但並不孤寂。

 

DSC04326-min.JPG

宗祠附近的廁所,與古代的茅廁類似。

 

DSC04327-min.JPG

從聚落中間的一條小路進入,並往上走,可抵達劉翔墓。

 

DSC04328-min.JPG

當地雖建起了多間現代式透天厝,但仍有多棟老房子留存。這些老房子的存在,彷彿是讓整個聚落的發展歷程,靜止在當時。

 

DSC04329-min.JPG

當天,因宗親會有通知大陸的劉氏宗親要前往祖墳參拜,故他們早已準備好隆重的祭祖服裝、牲禮、鞭炮,以及樂器等祭祖物品。

 

DSC04331-min.JPG

當天劉氏的主要長輩,均穿上紅色的長袍祭祖。

 

DSC04333-min.JPG

當地的宗親,在一旁敲鑼打鼓。

 

DSC04335-min.JPG

宣讀祭文。

 

DSC04336-min.JPG

祭品為三牲、水果,以及紙錢。

 

DSC04338-min.JPG

劉翔的墓,從立在旁邊的捐贈芳名牌可知,它是在2002年重建,2015年重修。當時,出資興修的劉氏子孫,主要為客家支系。

在石碑的偏的石欄杆上,有刻立劉翔以後的十六世祖。

 

DSC04339-min.JPG

劉翔二世祖與三世祖。劉翔二世祖,即劉天錫,在唐鹹通12年(871年)時,登翰林學士,一生共活了98歲,號稱百歲翁。

 

DSC04340-min.JPG

劉翔的五世孫-劉任,為閩南與客家劉氏的分支祖先,即長子-劉若還為客家直系祖;次子-劉若連則為閩南直系祖。

DSC04341-min.JPG

在閩客祖先交界的世代中,修建者選擇以劉若還的支系為主。由此可知,修建者所認同的先人與呈現政治。

 

DSC04344-min.JPG

劉翔的第十六世孫-劉廣傳,為東江十四大房支劉氏的開基祖。劉廣傳,號清叔,字弁,結縭馬氏與楊氏。馬氏生九子-巨源、巨湶、巨洲、巨淵、巨海、巨浪、巨波、巨漣、巨江;楊氏生五子:巨淮、巨河、巨漢、巨浩,以及巨深。分佈於臺灣桃園、新竹的客家劉氏,均出自這十四大房之後。

 

DSC04345-min.JPG

廣傳公為十四子孫做的勉勵詩句。

 

DSC04353-min.JPG

劉翔墓全景。墓現有的外觀,是在2002年重修後的樣貌。

 

DSC04349-min.JPG

墓碑上記有其逝世的年代-唐代。此外,有趣的是,墓碑上所刻的名字,為劉「祥」,與族譜的劉「翔」用字不同,為何如此,已難以考證。

 

DSC04350-min.JPG

在墓旁邊,鑲有劉翔墓的生平簡介。劉翔,自圖南、祖雲,號子先,生於唐元和末年(820年),官至金吾衛士將,封沛國公。

 

DSC04348-min.JPG

劉翔墓的修建,是由寧化劉氏聯會負責。

 

DSC04351-min.JPG

在劉翔墓旁邊,還有一座謝氏的墓。

 

DSC04352-min.JPG

這座墓立於2001年,墓主的逝世年代與子孫名,均有詳盡的說明。此外,有趣的是,這座墓刻有民國的字樣,由此可知,墓主是民初的人。

 

DSC04354-min.JPG

由墓的位置,往聚落的入口望去,一覽無疑。劉翔墓會選在這個位置,或許正與這個能望進聚落整體面貌的原因有關。

 

DSC04299-min.JPG

前去寧化的當天,由於是從安溪珊屏村出發,使得路途遙遠,遊覽車足足開了四小時多才抵達。當時坐在車上的宗親,身體都相當疲倦。

 

DSC04297-min.JPG

雖然當時已晚,但當地的劉氏宗親,仍堅持等待,我們對此備感窩心,而合影留念。

劉翔的子孫,隨著後代開枝散葉,至今已有百萬人,作為閩客的開基始祖,他的地位可說是相當重要。由於子孫眾多,使得每年來祭祀的劉氏子孫來自四面八方。然而,受到石壁洞的劉氏子孫移出,外姓人士移入的影響,他的墓曾埋於荒煙蔓草之中。直至他的客家子孫將其修建後,才重見天日。只是,主持修復工程的子孫,於日後再現的方式,將會呈現以自身背景為正統的意向。

劉翔墓,由於是由客家劉氏子孫主導修復,使得原為閩客共同祖先的劉翔,轉為客家劉氏的始祖。從這段修建政治中,可看出宗族對於自家祖先的重視程度。雖然,俗話說:「一代親,二代熟,三代以上不知道」,但是客家人自古因處於弱勢與不斷遷徙的處境,使得他們的危機感、宗族意識等相當強烈,這因而讓他們努力維繫「我是誰?」的自身歷史源流。反之,在同為劉翔後人的閩南劉氏,也許對於自己的父親、爺爺有所感覺,最多也只追到自己的來臺祖。在尋根溯源長短不一的情況下,客家劉氏便得以掠奪劉翔的身分。在宗族意識淡薄的情況下,不僅外姓人,就連許多閩南劉氏,也可能會誤以為劉翔就是客家始祖。

這次的祭祖行,在劉氏宗親會的主辦下,可說是呈現閩南劉氏少有的宗族凝聚力,以及重視歷史傳承的精神。這應是在整個臺灣的閩南尋根團,少有的表現。當然,我們也可以說,就算找到了這位與我們有所關連的遠親,有甚麼意義?有時,當後代子孫因為財產問題、婚姻招贅,以及負責祭祀祖先的家族排序等,會對自己的祖先產生陌生感,甚至懷疑、鄙視。只是,若我們能從先人遷徙的軌跡,將有機會看見一條宛如點綴各個生命的長河。當這條河流扣上我們的姓氏,將與我們密切相關,甚至激發我們去追尋、探索,尋根的意義即在於此。

 

寧化石壁洞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劉翔,2017年8月9日,取自 https://wapbaike.baidu.com/item/%E5%88%98%E7%A5%A5/6856

劉建輝、劉新木總編篡(2004)。彭城堂 劉氏族譜。新北:劉毅齋祭祀公業(未出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