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在龍場的三年貶嫡期己到,這時候他在貴州已經聲名大噪,朝廷突然間想起還有他這麼一號被髮配到荒蕪之地的人物,於是連忙給他安排了一個活—去江西的廬陵縣當縣長。無論如何,這個職位可要比龍場的站長好,至少有人可以管!於是王陽明帶着留戀之情,告別了龍場的土著,告別了貴陽書院的莘莘學子,背上行囊,重返官場。

從貴州到江西,這一路王陽明足足行了一個多月。到了廬陵縣,拿到官印之後,他才聽聞這裏民風不純,刁民橫行。據說這個地方的老百姓除了種地之外,最大的樂趣就是打官司,雞毛蒜皮的事都得來找縣長說理,縣長不管就跟縣長打官司。這不,在王陽明來此之前,這裏的上任縣長許聰,就是被當地老百姓打官司打走的。

王陽明活了這麼多年,還是第一次聽說竟然會有這種特殊嗜好的老百姓,因爲自古以來,民間就有一句流傳甚廣的俗語,叫做民不與官鬥。這應該是一種生存智慧,奈何這個地方的百姓竟然喜歡找官員的麻煩,實在不正常。王陽明覺得,人之初性本善,人一開始都是好的,而後來那些變壞的,變得莫名其妙的,大多是被環境逼出來的。這樣看來,似乎這個小小的廬陵縣隱含着什麼冤情。

暗中調查之後,王陽明漸漸發現,廬陵雖然是個不起眼的小縣,但卻是交通樞紐中心,每天人來人往,街市上十分熱鬧。而人多是非也多,之前的縣長對待小是非一直採取不理不管的態度,時間長了,這裏難免形成了一種很不好的民風。而且這似乎形成了惡性循環。你民風不好,上面就大力整治。如何整治呢?無非是罰款,增加苛捐雜稅。

只要老百姓每天被逼迫着拼命工作,他們就沒有時間來打官司了,當時的官員肯定是這樣想的。但他們終究鼠目寸光,看待事情的眼光太過短淺了。因爲老百姓就像彈簧,雖然表面上被你一時壓迫住了,但彈起來的力最卻會越來越大,直到有一天積蓄起足夠大的力量,一下把縣長趕下臺。只不過一任一任的縣長都是如此行事,老百姓在這種環境下只好越來越刁。

而我們的主角王陽明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接管了廬陵。

不出所料,王陽明第一天上班,在縣衙外面擊鼓鳴冤的百姓便有黑壓壓的一大羣。王陽明一望之下,眉頭緊緊地皺了起來,因爲這羣人一看就知道是經過了培訓長期打官司的專業人士。他們的特點是:嗓門特別大,喊得非常委屈,但表情卻異常從容,有幾個甚至還一邊喫西瓜一邊哭喊:隊伍組成很有講究,基本是一個面目可憎的壯漢搭一個嘴巴很大一看就很能打罵戰的中年婦女。

王陽明把這些人放進來之後,公堂之上頓時便成了菜市場,喫西瓜的那幾位還把西瓜皮丟在了地上,引得踩着瓜皮的人一頓怒罵。王陽明沒有管這些人,而是先讓衙役把狀紙呈上來,結果一看案上堆疊成山的狀紙,他就揉了揉額頭,敢情這些人把狀紙當小說寫了。

沒有辦法,總得看啊。王陽明硬着頭皮看了好久,總算明白了,原來這些人告的便是朝廷。因爲朝廷要求各城各縣進貢葛布,沒葛布生產的地方則攤派白銀充數。廬陵縣不產此物,便要攤派白銀充數。並且因爲上次他們鬧過之後,朝廷不僅沒有取消廬陵的攤派,反而又增加了一些雜稅來懲治不安分的百姓。王陽明覺得這些百姓告狀的樣子雖然難看,但卻告得有道理,理應受理這個案件,於是他也不含糊,當即答應了百姓的請求。

這時候,在公堂之上鬧哄哄的告狀人羣頓時安靜了,因爲照他們以往的經驗推斷,接下來的情景該是縣長大喝荒唐,然後他們便趁機起鬨鬧事纔對。如今這新上任的縣長居然一口答應了他們的要求,這樣他們反而不知道該如何進行下去了。最後還是一個人帶頭假模假樣地感謝了縣老爺,大家才都跟着照做,然後退了出去。但實際上,他們對於王陽明的承諾絲毫不抱希望。

不過王陽明可是聖賢,聖賢當然得一言九鼎。做出承諾以後,王陽明派人把廬陵的各種稅收單子調了出來,發現這裏的雜稅多如牛毛,而且大多來歷不明。廬陵向來多災荒,前些日子還發了瘟疫,百姓無依,強盜橫行,官府不僅不庇護百姓,反而還在他們腦袋上扣一頂“刁民”的帽子大肆剝削,這刁民也都是被逼出來的啊!想到這兒,王陽明立即給領導寫了一封長信,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廬陵的情況已經非常糟糕,再不減免賦稅就要生出大亂子了!

衆所周知,王陽明悟道之後,寫信便成了他的一種特長。領導看了他的信,無比震驚,趕緊調整了廬陵縣的稅收。

稅收問題得到了基本的解決之後,王陽明開始整頓民風。雖然在減免稅收這件事上,百姓對於這個一言九鼎的新官很是感激,但刁性已成,一時半會兒難以改掉。就比如這個打官司,它已經成爲當地百姓茶餘飯後的一種娛樂活動。

王陽明對此立了規矩:首先,雞毛蒜皮的小事不準來打官司,比如丟了小東西,比如張三看王二麻子太醜把他打了一頓,這樣的糾紛拒絕上訴,自行解決:其次,以後的狀子不能超過兩行,每行不能超過30字。

如果狀子字數超標,那不僅訴訟不會被受理,還要罰告狀人的款。

這一規矩讓以打官司爲樂趣的人很不高興,畢竟打官司對於他們而言就像是一場遊戲,他們都是遊戲職業玩家,已經達到巔峯的水準,結果王陽明一來就把遊戲規則給改了,這讓遊戲職業玩家還怎麼玩?於是

他們忘卻了王陽明爲廬陵作的貢獻,想像對付許聰一樣對付王陽明。但王陽明所列的規矩並不過分,他並沒有任何把柄落在百姓手中,所以告他自然無效。在這段時間裏,王陽明也對外稱自己舊疾復發,不受理任何訴訟。

當然,王陽明並非真的舊疾復發,事實上他是在暗地裏做了一些事情。比如爲了百姓之間雞毛蒜皮的糾紛能夠得到公平解決,他挑選了三個不論是文化水平還是道德修養都比較高的人擔任長老,這個職位跟村支書類似,負責處理管理區域內的百姓小糾紛。

在民衆漸漸平息了對王陽明的怒火之後,王陽明又跳出來說話了,他說:“表面上看,我不理會你們告狀是因爲生病,但其實我身體很健康,沒有生病。”不料王陽明剛說出這句話,就捂着胸口猛咳起來,衆人鬨然大笑。

王陽明接着說:“看着我身體不好你們很高興是吧,那我來告訴你們一件更值得高興的事情。現在正是春暖百花開,播種好時節。廬陵原先沉重的稅收已經做了調核,現在你們多播種,秋天就會有很好的收成,除了上交一部分,還會剩下很多,到時候你們便可以選擇電糧或者變賣,那都會成爲你們自己的利益。

然而,你們現在卻一味只知道打官司,如果我受理了這些訴訟,案件調查加之原告被告證人等來回傳話,你們的莊稼能不耽誤播種嗎?那麼一到了秋天,你們就哭爹喊娘地又來衙門告狀?到時候該告誰呢?當然,若是有一些確實要告的大冤屈,我也不會閒着,四處走訪之下必然可以查出。至於小糾紛,我雖然定了規矩不受理,但卻爲你們選了三名村主任,他們可以爲你們公平裁決那些貓貓狗狗的事。言盡於此吧,我新官上任不久,你們可能還不相信我,甚至對我有敵意,但我做事情一向問心無愧......

這番話話展現的是王陽明身爲一個教育家的演講功力以及換位思考後的貼心安排。這羣本還“鍥而不捨”地在衙門外擊鼓鳴冤的小老百姓突然覺悟了,這是縣長在爲自己考慮啊,眼下要是因爲告狀而耽誤了秋後的收成,那實在是大大的劃不來。於是乎衆人便紛紛扔掉狀紙回家扛鋤頭去了。

奈何天公不作美,這年夏天,一場突如其來的大旱,不僅讓百姓顆粒無收,更讓廬陵縣因缺水而火災四起。老百姓貧窮捱餓,很多人相繼病倒,瘟疫蔓延,偏偏這時候強盜又出來搶錢搶米,橫行霸道,無人能擋。天災人禍,讓很多廬陵人心生絕望。

而本身便患有頑疾的王陽明在這樣的環境裏自然十分難受,但他還是加班加點,搗鼓出了幾套促使當地人民迅速恢復正常生活秩序的方案。

針對瘟疫,王陽明發了一個告示。告示內容是告誡大家,不能因爲親友患了瘟疫,就把他們拋棄。雖然瘟疫具有傳染性,但是隻要防治手段得當,其他人還是可以避免被傳染的。稍後官府會張貼瘟疫預防的相關辦法,大家都得認真閱讀,之後再不能發生病人不是害病而死,而是由於沒人照顧結果被活活餓死的慘劇了。另外,在這場瘟疫中,不懼病魔勇於照顧病人的優秀百姓,官府會給他們頒發最佳模範獎。

而對於天災的補救,王陽明卻沒有什麼有效的辦法,他只是讓大家儘量節約用水,共同挺過這段艱難時期。另外因爲天氣千旱,他也警告百姓用火需謹慎。

最後是對付當地的強盜。王陽明一方面加強了官兵的巡視力度,另一方面恢復了明太祖朱元璋時代的保甲制度,組織鄉親十家爲一甲,成立小團隊,選出甲長,在有強盜來襲時甲長負責組織人員迎敵,並.且及時報官。

王陽明針對這場天災人禍的補救措施,有的作用很大,但有些卻沒多大實際意義。不過這些都是次要的,在災禍面前,王陽明一直覺得人內心是否具有力量纔是關鍵。如果百姓一開始就恐懼了,那麼就會被病魔打倒,就會被強盜嚇破膽,甚至會魂不守舍失了火。總之,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這也是王陽明心學思想的一種體現。

看到王陽明的這一系列動作,百姓們終於感動了,特別是看着王陽明挺着那病怏怏的身子閱讀自己爲天災發生卻無力阻止而寫的悔過書,他們一口咬定,他是個好人,是真心爲他們着想的。王陽明終於得到了廬陵人民的認可。接下來,百姓開始兢兢業業地勞作,互幫互助共同對抗眼前的困難。夏天一過,災禍結束,而廬陵縣監獄裏的犯人也減少了很多,一方面是犯法的少了,另一方面就是王陽明爲了表彰百姓的卓越表現,小赦了一次廬陵監犯。

總而言之,隨着王陽明的到來,廬陵縣不堪的時代算是過去了。

從春到秋,王陽明在廬陵待了七個月,但卻遇到了很多嚴峻的問題,重稅、瘟疫、早災、盜匪,糟糕的東西齊聚一堂,加之廬陵百姓原本的刁蠻無禮,這讓他確實耗費了很大的心神,但通過處理這一系列的事情,王陽明也讓世人看到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以及對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

更值得一說的是,這算是他龍場悟道之後的第一次從政活動,廬陵治理良好也證明瞭王陽明的心學並非只是空想主義,它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同時,1510年的這個秋天,不僅是王陽明個人的政治豐收,更是明王朝的一次巨大豐收。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