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口濱海九小舉行“夢想·尋源杯”經典誦讀比賽。受訪者供圖

“採擷一縷陽光,編織成七彩的花環。留住一陣清風,播撒出希望的明天。付出一份真誠,打造溫馨的世界。帶走一絲煩惱,讓文明與我們同行。”4月初海口市濱海第九小學(簡稱爲海口濱海九小)“講文明 守規矩 爭做新時代好少年”社會文明大行動主題活動正式啓動,學生代表的發言引起了人們的共鳴。

乾淨整潔的教室、走廊、操場,活潑有禮的學生,面帶謙和微笑的教師……走進海口濱海九小校園,校園裏充滿着文明的氣息。

連日來,海口濱海九小以開展社會文明大行動主題活動爲契機,深化文明禮儀教育,多措並舉,引導學生知禮向善,做文明的實踐者;樹新風,做文明的傳播者;知行合一,做文明的捍衛者;通過“小手拉大手”活動,帶動家庭、社會共同培育文明風尚。

講文明,應體現在校園環境建設以及師生的一言一行中。海口濱海九小副校長吳少蘭介紹,爲做到環境育人,該校十分重視校園的綠化美化工作,按照“路平、燈亮、線齊、牆美”的總體要求,對教學區和生活區進行了改造和美化。

在“五一”、學雷鋒紀念日等重要節日,海口濱海九小都會開展系列主題演講比賽、徵文比賽、美德少年評比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文明意識和愛護校園的公共美德。

文明校園建設有顯性與隱性之分,顯性文明體現在校園環境、文明禮儀、社團活動上,而隱性文明,則體現在學校的管理制度上。

同時,海口濱海九小不斷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在“先進班主任”“優秀教師”“文明標兵”等評選活動中,大力提升教師隊伍的職業道德和文明素養。

“晨誦、暮省、午書法”是海口濱海九小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方式。校園洗手池邊的“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教室裏的“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這些中華經典詩句時刻提醒和規範着學生的行爲。

此外,學校推進國學教育,讓學生從中華美德中汲取營養。許多學生將《弟子規》和《三字經》放在書包裏,每日誦讀。他們對中華經典文化的熱愛源於學校經常開展的“勤灑掃育美德”“曉禮儀懂應對”等主題班會。

“老師經常以《弟子規》爲例子,結合周邊的典型事件,讓我們學會講禮貌、講道理,要懂得取捨,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才能與人和善、和睦相處。”海口濱海九小學生秦瞬說。

日前,海口濱海九小學生家長張曼羽走進校園,在第二課堂爲孩子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聲音禮儀》課。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這句話的意思是與尊長交談時聲音要柔和適中,回答的音量太小讓人聽不清,也是不恰當的。”張曼羽說。

“文明校園的創建,離不開家庭與學校的通力合作。家校合作育人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重要途徑,也是開展文明校園的重要力量。”吳少蘭說,一直以來,海口濱海九小都秉持家校共建理念,將家長也納入到社會文明大行動的主體中,並通過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讓文明風尚向家庭、社會延伸。

每個學期,海口濱海九小都會面向廣大師生、家長開展以“文明校園”爲主題的教育活動,例如“創建文明校園,爭做文明學生”主題班隊會及徵文活動等。此外,還利用微信向家長推送文明校園創建活動等文章。

海口濱海九小校長潘華莉表示,當下,海口市正在開展社會文明大行動。積極參與其中,是學校師生和家長應承擔的文明責任。爲提高城市文明程度貢獻力量,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記者 李佳飛)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