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3 09:41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 吳正龍

字型大小:【 】美國總統奧巴馬本周將出訪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正處在十字路口。自從奧巴馬高調宣布美國將「重返亞太」後,三年來美國圍繞這個中心,可謂不遺餘力。政治上拉幫結夥,構築針對中國的包圍圈;軍事上排兵布陣,扎堆在這個地區部署大批戰機和軍艦,大幅度增加聯合軍演;外交上挑撥離間,唆使日本和菲律賓等不斷挑起爭端,製造緊張局勢。相比過去,亞太地區變得更加動蕩了。可是,美國的努力,換來的卻是其亞洲盟國的疑慮和擔心。他們有三怕:一怕美國把關注焦點放在烏克蘭衝突、敘利亞危機、中東和平協議和伊朗核談判上,美國戰略重心又將重新移回歐洲和中東地區;二怕一旦與中國發生衝突,美國可能背棄支持承諾而選擇「自保」,盡最大努力確保美國與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雙邊關係不受損害;三怕隨著中國的影響力不斷上升,美國在對華關係上著力較多,使一些盟國(如日本)被邊緣化。表面上看,造成上述狀況的原因是奧巴馬未能兌現承諾,去年因政府關門缺席東亞峰會和APEC峰會。此外,烏克蘭危機以來,美國應對俄羅斯的攻勢所表現出來的軟弱和退讓,也令盟國對美國給予其保護的決心和能力感到擔憂。然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是冷戰思維的產物,不但不會為亞太帶來和平與繁榮,反而會引發地區更大的動蕩和不安。首先,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基本出發點是要利用盟國來遏制或延緩中國的發展進程,使亞太地區的力量對比有利於美國,維持其「老大」的地位。儘管美方口頭上一再否認遏制中國的目的,並不斷用「重心」或「轉向」或「再平衡」等概念來包裝這個戰略,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美國的行動事事處處無不體現了這一點。這也就是為什麼亞太地區爭端不斷、始終保持「低度緊張」的原因。當然,也不能完全排除美國因履行盟主義務的需要而被盟國拉下水,捲入一場地區衝突的可能性。其次,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是一個兩面下注的戰略,即不但要遏制中國,同時還要充分利用中國經濟增長為美國所帶來的發展機遇。加強與中國「接觸」的一手,是這個戰略的重要方面。美國對華政策的兩手讓其盟國忐忑不安,時刻擔心被美國「出賣」。因此,這種憂慮是結構性的,不是奧巴馬一次訪問或講話所能排解的。最後,美國要借盟國的力量來平衡中國,相反,美國的盟國也要借中國的力量來平衡美國。因此,亞太地區出現了安全上靠美國,經濟上靠中國的怪現象,這反映了這個地區錯綜複雜的相互平衡與反平衡。從長遠來看,這種態勢既不利於美國,也無助於地區和平與繁榮。事實表明,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是用19世紀的辦法來解決21世紀的問題,是註定行不通的。當前,亞太地區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美國經濟發展的未來在亞太。美國是想遏制中國,兩面下注,還是建設性地參與亞太地區經濟發展並從中獲益?對此可得三思而行。(作者系中國前駐克羅埃西亞大使)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