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巨大的資源寶庫,世界各國都在競相開發海洋資源,隨着未來陸地礦產的枯竭,海洋必然成爲人類的“聚寶盆”,石油、天然氣、稀土金屬等礦藏將繼續爲人類的生產活動提供原材料。前不久,中國海洋石油集團在渤海海域探測到一片儲量高達1000億立方米的優質氣田,經濟價值保守估計3000億人民幣以上,可供百萬人口使用上百年。

渤海海區被譽爲中國的“海上大慶”,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有多片油田相繼投產,渤海海區成了中國第一大海上石油生產基地,隨着大型天然氣田的發現,遠洋勘探和開採將有效填補我國能源的需求空缺。

但是,海上能源遠離陸地,開採又離不開鑽井平臺,供電、供能、補給等成爲鑽井平臺的最大障礙。爲了能解決電力供應難題,中船重工在2016年啓動了海洋核動力平臺HHP-25項目,目前已經公開亮相,預計在2020左右投入使用。該平臺是一艘兩萬噸級的鉅艦,採用獨特的雙堆設計和中核工業一體化壓水堆技術,總功率達到34萬馬力,比美國福特號航母高出6萬馬力,展示出了強大的技術實力,網友們形象地稱之爲“海上充電寶”,不僅成功解決了各海上鑽井平臺的“電荒”問題,遠離人煙的偏遠島嶼也獲得了安全穩定的電力供應。

當然,作爲提升產業發展的利好項目,該平臺生產一座是遠遠不夠的。爲了滿足未來所需,中船重工計劃投資400億元,打造20座核動力平臺,完成後將爲我國遠洋開採作業的發展起到助推作用。

核動力平臺的“心臟”是小型核反應堆,它有什麼優點呢?早在2000年,美國能源部就提出了小型堆技術。小型堆核燃料數量少,因此安全性高,具有零污染零排放的特點,中國的小型堆已經發展到第三代,技術相當成熟。該平臺除了供電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不容忽視,那就是爲中國核動力航母積累經驗,爲國產航母上核動力做技術儲備。前文提過,該平臺的功率可達到34萬馬力,換言之,如果將它改裝升級,完全夠一艘十萬噸級的核動力航母使用。如今,中國海軍已經坐擁兩艘航母,美中不足的是,這兩艘航母使用的都是蒸汽輪機,不僅體積大、續航力不足,而且使用成本還居高不下,因此,隨着各方面的進步,中國生產核動力航母也會成爲必然。

在覈動力航母建造之路上,還有一項關鍵裝備,那就是核動力破冰船。縱觀美國、俄羅斯、法國等國家,都是先發展核動力破冰船,再向核動力航母過渡。在這一方面,中國已經自主建造了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擁有普通破冰船無法比擬的優勢,可在冰天雪地的環境中連續工作數月之久。

從“雪龍號”核動力破冰船,到海洋核動力平臺,中國正在向核動力航母持續邁進。雖然說這兩種核動力裝備都屬於民用平臺,但卻都是軍民融合背景下的軍轉民項目,一旦發展成熟,中國海軍的遠航能力就能突飛猛進,中國的核動力航母不遠了!

文編:奔跑的羊糞蛋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