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

剪紙文化最早是從西漢開始。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製成工藝品,不過這個時候紙是奢侈品,一般都放在那個木料上的雕刻,這是剪紙文化的源頭。歷史上的典故,桐葉封弟其實就是最早的剪紙,還更早那個是在西周。

剪紙文化得到大力發展,是在唐代簡直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位置,剪紙文化成為一個行業是在宋代。得到大規模應用,是在明清時代。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民間燈彩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成再加工的。連當時的皇親國戚也都離不開剪紙。

我也有幸去看了一場剪紙展覽,在我們當地。所以我講他們的作品發上來可以,大家可以欣賞一下。

又是一種創新,剪紙作為一種繪畫的表現形式。


「巧大姐,做炕上,手裡鋼剪忙又忙。一剪蜻蜓來戲水,二剪蜜蜂鬧海棠……巧姐剪到三更後,黃綢包好放進箱,單等臘月過門去,把他送給心愛郎」。這是靈寶的姑娘們最愛唱的剪紙歌謠,透過這淳樸有趣的歌詞,靈寶心靈手巧的姑娘們湊在一起剪紙的畫面彷彿就在眼前,她們手裡剪著老一輩人傳下來的手藝,把一代代的期望和祝福全部傾注在這個剪紙中,陽光透過樹葉映在她們被剪紙襯得通紅的臉上,成了這個悠久古城中別樣的風景。

對於剪紙,我們似乎從幼兒園上的第一堂手工課就已經認識它了,拿著小巧的剪刀,按著老師的說法在摺疊的紙上歪歪扭扭的畫上圖案,然後小心翼翼的剪開,看著展開後的小兔子、小狗,別提有多開心了。那時候的小孩都一樣,對於撿東西總是有種特別的偏愛,抓起紙質的,不管什麼就是剪,此時愛做手工的奶奶也順勢教起我剪紙來,倒也算爭氣,雖不像靈寶剪紙那樣活靈活現,「福」字或是小花什麼的也能剪出個樣子。

關於靈寶的剪紙,也總是經常聽奶奶跟我提及,小時候聽的最多的當然就是靈寶剪紙的傳說,相傳在春秋末年的時候,靈寶當地突發瘟疫,民不聊生,恰巧老子騎著青牛從此地經過,老子就用青牛吐出的牛黃煉出仙丹,發給百姓,救了很多人的性命,從此,大家就把老子奉為「太上老君」,把青牛奉為神牛,並且每年的春季,都會在門窗上貼上牛形的圖案。以此來驅病保平安。雖然傳說不可信,但是我喜歡這個說法,感覺這種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精神寄託,總能有種安穩、溫暖的感覺。

不過關於靈寶那,我聽到的最有趣的還是當地找媳婦的標準,據說那的人找媳婦都是以剪紙水平的高低來看是否合格,並且在出嫁那天,剪紙也會成為姑娘們的嫁妝,帶去婆家,婚禮上的親朋好友以此來看這家找的媳婦是否心靈手巧。好的姑娘當然是人人誇,人人搶,這也使剪紙成為靈寶那代代相傳的傳統手藝。

欣賞這些靈寶剪紙的時候,總是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代表求子的「抓雞娃娃」剪紙、防旱求雨的「掃天娘娘」,這些剪出來的代表各種寓意的動物、人物,惟妙惟肖的樣子,總能使你聯想到以前居住在靈寶這裡老一輩,坐在一起剪紙、設計圖案,並賦予每張剪紙不同祝福的畫面。最然他們可能不在年輕或是已經不在了,但這些剪紙和祝福依舊是留給了下一代。

但是這些家家剪紙,家家貼紙的畫面在現在的靈寶已經越來越少見了,除了過節嫁娶時會買來的一些貼紙外,基本上很少會看到貼紙。這也讓我想到了前幾年新聞上的靈寶80後張鴻立,這個在剪紙藝術三代相傳的家庭長大的孩子,不顧父親的反對學習剪紙,參加各種活動,為村民表演剪紙,他的願望就是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剪紙藝術,不要遺忘民間文化。

當然傳承本不應該是少數人的事,代表著中國文化的剪紙,它是老一輩人的生活和觀念的縮影,它可以讓我們繼承那從古至今崇尚的善良、樸實、讓我們在看到剪紙時都會想起這是我們國家的藝術,我們都是這個大家族裡的中國人,不是嗎?


臨近新春佳節,聊起中國的剪紙文化,我們都有許多話要說。因為這種綿延千載的文化記憶,早已深入骨髓。

對剪窗花成一景,風霜淡抹染冰凌。彩紙輕托祥瑞舞,吉語搖落韻無聲。翻看家藏的百餘幅剪紙,其中藏之有年的70餘幅老剪紙再一次吸引我的目光。或清供四景,或插屏花卉,或人物故事,或仙佛傳說,或動物鳥蟲,或魚蟹祥瑞,凡所剪之物,不僅刀法嫻熟、精準,而且刻畫十分傳神、曼妙。2010年春節期間,這組剪紙曾被帶到央視「尋寶」節目現場,受到了專家的一致好評。

「暖湯灌我足,剪紙招吾魂」,見於唐·杜甫《查行》。「剪采贈相親,銀綴鳳真,雙雙御綏鳥,兩兩度橋人,葉逐金刀出,花隨玉指新,願君千萬歲,無處不逢春」,見於唐代李遠《剪綵》。品讀唐代這些有關剪紙的詩文,便知當時剪紙藝術的繁榮。

今人對於剪紙的情愫,多緣於喜慶的年節。兒時的記憶中,長輩先將彩紙摺疊好,在上面先繪出吉祥圖案,並附之諸如「年年有餘」「四季平安」「五穀豐登」「大吉大利」等,然後腕轉剪游,上下翻轉,只一會兒的工夫,便料出一張惟妙肖的剪紙。除夕日,將這些剪紙粘貼在門楣、窗沿、倉房等處,平添了濃濃的年味,也道出了一家人對生活的美好願望。

清代陳雲伯《畫林新詠》說:「剪畫,南宋時有人能於袖中剪字,與古人名跡無異。近年揚州包鈞最工此,尤之山水、人物、花烏、草蟲,無不入妙,並有詩曰:「剪畫聰明勝剪書,飛翔花鳥泳瀕魚。任他二月春風好,剪出垂楊恐不如」。據說清代有人用紙剪成有鹿、鶴、松的「六合春」圖案,加以彩繪,貼於朝服上,連西太后都以為是綉出來的。

剪紙歸於民間藝術,是因其根植的土壤在大眾之中。這些文化元素是中華民族固有的,是通過手手相傳,才傳承至今的。雖然地域不同,剪紙的藝術風格迥異,但共有的文化內涵卻是相通的。在民族文化發展日益多樣化的今天,剪紙藝術正在成為人們漸行漸近的記憶。

大師級的老民間剪紙藝人多已離世,純手工製作的剪紙技藝,正被電腦繪製技木所取代。如果有一天我們只能在藏家的珍存中找尋丟失的記憶,那將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大不幸。

在節日里,剪紙烘托的是吉祥、喜慶。在日常生活中,剪紙也應成為我們時常咀嚼的文化大餐。因為這裡面寄託了我們太多的美好原望。


中國傳統剪紙藝術,是一門鏤空式的繪畫藝術,它以刀為筆,技法上「千剪不斷、萬刻不落」,造型上花鳥蟲魚、飛禽走獸、才子佳人、神仙鬼怪……包羅萬象。最關鍵的一點,它們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比如形式上,圓形、方形,體現了「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圓滿方正」等思想,在內容上,其美好寓意更是各具特色,有的還包含了各種典故和傳說。人們用剪刀來剪出自己多生活的美好嚮往。【西方剪影】與我們的【中國傳統剪紙】有很大不同。

民間剪紙手工技藝的運用範圍非常廣泛,美化居家環境,如門棧、窗花、櫃花、喜花,棚頂花等都是用剪紙來裝飾的。

可以說剪紙流傳面之廣、數量之大、樣式之多、基礎之深比任何一種藝術都更加突出。在各種民俗活動中,她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附麗於生活,充實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喚起人們對生命的追求,對生活的信念,對國富民康的企盼;她將人們平凡的生活點綴得如此瑰麗多姿,充分寄託和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嚮往;她為滿足人們更高的社會性的精神需要而熠熠生輝。


剪紙、年畫、麵塑、風箏……這些傳統的手工藝仍默默流傳在山東的鄉野之間。它們是從農耕時代傳下來的民間娛樂。

剪紙在中國很多地方都常見。它是在中國流傳最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剪紙的作者們常常是生活在農村的婦女,她們用剪刀記錄生活。

作為農業大省的山東,剪紙仍是保留在鄉間的野趣。膠東的剪紙手藝陰美。在煙台的蓬萊、長島等地方,剪紙多會採用陰刻、陽刻相間的手法,剪紙看起來虛虛實實,栩栩如生。紙上的「花朵」從戲曲人物到飛禽走獸,從花鳥蟲魚到吉祥圖紋,無所不包。

而魯北的剪紙則更粗獷,它作為裝飾的功能性更強些。濱州的剪紙不僅作窗花,還有鞋花、門帘花、枕頭花、肚兜花……剪紙在那裡成了裝點生活的小情趣,那情趣帶著濃濃的鄉土氣息


剪紙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相傳是從南北朝時代開始流行的。剪紙就是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牆花,燈花等等。記得小時候過年或者有誰家娶媳婦結婚時,手巧的婦女和女孩就用手中的剪刀剪出美麗鮮艷的剪紙,把屋裡裝扮得喜氣洋洋。過去農村剪紙,繡花,幾乎可以說是每個女孩必須掌握的手工藝術。現在相對來說,農村會剪紙手藝的不多了。所以說,民間剪紙作為民俗的陪襯,在中國民間獨自頑強的生長。這種藝術形式應該有其傳承和發揚光大,應該繼續長久的保持下去。


剪紙文化的本質實質上是藝術表現的一種訴求,手段工藝就是剪刀,載體就是紙。它集中體現了當時的人文、工業以及輕工業的發展水平,其中要素缺一不可!發展至如今,延伸出了鐵藝、呂藝等金屬為載體的藝術表現形式!究其根,就是人民對於社會生活的一種更好更深層次的幸福與期望的表達和訴求!


剪紙是一種在紙上剪出來的畫。人們將剪好的圓案貼在鬥楣、窗面、燈籠等上面,以表達喜樂感情及生活感受,因此,我們又稱剪紙眉「剪畫」或「窗花」。

剪紙圃案多取材於喜慶飾令、五穀豐登、民用成曲故事、兒童、勤物等,既美觀又高情趣,在中國民間廣局流傅。剪紙藝術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

中國剪紙術同時出現,至今仍興盛於中國的大江南北。南方的綳巧秀逸,北方的深厚著勁。剪紙藝術已成碼中華民族藝術宣床中一朵絢爛的奇葩。


剪紙是中國的民間藝術,剪出來的人物動物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應該發揚光大。可惜現在的人不願意去學,畢竟創造的利潤不高,所以,應該想辦法把剪紙藝術應用到生活和其它領域,這樣有利於發揚,還能帶來經濟效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