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張燦燦□   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堅持公益性已經一錘定音。如何準確理解公益性?一些地方已經在探索管辦分開,其內涵到底是什麼?加快推進多元化辦醫格局,會不會造成「國退民進」?日前,衛生部相關部門負責人就上述問題進行了解釋。   公立醫院改革實質是「改政府」   據該負責人介紹,公立醫院改革的實質是改革政府本身,而不是改革公立醫院和醫務人員,因為改革的核心是創新體制機制,而體制機制是政府制定的,公立醫院管理者和醫務人員只是體制機制的被動接受者。因此,公立醫院改革不能光靠醫院,政府要承擔改革責任。過去談及政府責任,通常都理解為投入責任,實際上,從某種程度上講,政府創新體制機制比投入更重要。另外,公立醫院改革涉及組織、編製管理、人事、發改、財政、衛生等部門權力格局調整,必須由政府統籌協調,加強各部門的配合,靠任何一個部門「單兵突破」都不現實。   公益性要靠體制機制加以保障   據這位負責人介紹,財政投入或醫保支付是維持醫療領域公益性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如果認為公益性一定要靠財政投入或醫保支付保障,沒有把公益性作為公立醫院的本質屬性和本質要求,而是變成外部賦予公立醫院或私立非營利醫院的東西,實質上就是否定了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公益性的本質在於追求社會公共利益,而非經濟收益或者利潤,有很多公益性行為是不需要額外成本的。比如,不濫用專業特權,堅持因病施治、合理檢查、合理治療、合理用藥,在看好病的情況下,儘可能地控制費用,能用50元治好的病,絕對不用60元,這就是公益性的重要體現。   這位負責人說,不管公立醫院、私立非營利性醫院還是私立營利性醫院都具有公益性,認為私立營利性醫院沒有公益性的觀點是錯誤的。但是,不同經營性質的醫院,其公益性在範圍、程度和維護機制上是不同的。公立醫院的公益性是最為全面、最為徹底的。另外,政府舉辦的醫院並不是必然就有公益性,公立醫院公益性必須依靠一系列具體的體制機制加以保障和落實,否則就有可能出現「公立醫院的身份、私立醫院的行為」。   正確理解管辦分開   管辦分開是醫改的重要原則。如何正確理解和實行管辦分開,已成為公立醫院改革無法迴避的重大政策和實踐問題。目前,對於管辦分開有不同的認識,各地也進行了多種模式的探索。   有觀點認為,管辦分開就是政府只管不辦。對此,這位負責人指出,管辦分開和政事分開在內涵上是根本不同的。管辦分開是政府舉辦公立醫院直接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和政府監管醫療行業的職能分開,其實質是兩種政府職能的分開。政事分開,是政府行政職能與公共事業運作功能的分開,實質是決策和執行職能的分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既要辦好公立醫院,也要監管好醫療行業。   這位負責人指出,舉辦和監管都是政府的重要職能,與購買醫療服務、規劃醫療資源一樣,都是保障和增進公民健康的手段。衛生行政部門承擔著組織和動員衛生資源、發展衛生體系、保障和增進人民健康權益的重大職責,並不是單純的監管機構。而公立醫院作為政府舉辦的公益性事業單位,是衛生行政部門實現政策目標的重要載體。《指導意見》提出,有條件的地區可以設立專門的機構,負責公立醫院的資產管理、財務監管和醫院主要負責人的聘任。這對於加強並改善對公立醫院的治理,提高公立醫院管理水平和運行績效,具有重大意義。   這位負責人說,公立醫院不是國有企業,不能照搬國有企業改革的做法,要避免削弱公立醫院的公益性。   「國進民也進」是多元化辦醫導向   多元化辦醫也是備受關注的話題。該負責人說,要正確理解多元化辦醫概念。對醫療服務體系多元化要鼓勵、支持和引導,多渠道籌資,多形式辦醫,滿足百姓多層次的醫療需求。但要反對公立醫院股權改造,公立醫院進行股權改造與政府不舉辦營利性醫療機構的政策是相違背的。關於公立醫院的融資機制,該負責人說,對於捐贈資金大力鼓勵,對於債權融資嚴格控制,對於股權融資絕對禁止。引入社會資金無疑可以擴大醫療資源,豐富服務內容,方便群眾,滿足多樣化需求,但並不必然減輕政府的負擔,這取決於資金的性質。捐贈資金可以減少政府負擔,營利性資金(債權或股權)要納入成本予以回收,並獲得一定的投資回報,最終必然要收回多於其投入數額的資金,增加群眾負擔。   《試點意見》提出,加快推進多元化辦醫格局。有媒體將其理解為「國退民進」。該負責人認為,這也是不對的,正確的理解是「國進民也進」,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力的提高以及醫療保障制度的發展,公立醫院還應在規劃調控下有序發展、健康發展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