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封面

05:09【漢服——從入門到精通】先秦時期

衣冠服飾,是一個民族、國家生產力發展水平與文化特色的體現和象徵。

古華夏,先是「未有麻絲,衣其羽皮」。

後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華夏衣冠,不僅是禦寒保暖防冷避熱的工具,更是表達思想的重要媒介。

先秦是中國服飾文化的形成期,夏商時期,中國開始進入階級社會,衣服的階級屬性出現,到周朝時章服制度發展完善並且影響深遠,最重要的影響便是上衣下裳。

古人取象乾坤而作衣裳,以衣在上者象天,以裳在下者象地,所以上衣玄、下裳黃。

之後五行學說逐步完善,出現了青赤黃白黑五正色和正色相得而成的各種(jiàn)色。並且有了上衣正,下裳間的理念。衣服顏色就變成了上玄下纁(一般只限于冕服)。

當時人們以車服為榮,故天子之賞諸侯,皆以車服賜之,服裝等級制度完備,承載起了「明貴賤,序等列的倫理功能」。

在此影響下,周代的服飾大致分為了以下幾種

冕服、弁服、玄端、深衣

一、冕服

作為章服代表的冕服,是周代最尊貴的衣服,由冕冠、玄衣、纁裳、蔽膝組成。

冕冠包括:衡、紞dan、紘(hong)、綖(yan)藻、旒(liu)、武

玄衣身袂由長寬各三尺三寸的玄繒製成,交領右衽,博衣大袖,所謂交領右任就是左襟在上壓住右襟,外觀如字母y,也是後世漢服最主要的特徵,左領下角與右腰各有衣帶打結固定,稱作紟。

纁裳文獻記載又稱「帷裳」,由於早期布帛較窄,所以會豎向連結使用,前三幅後四幅,前奇後偶,象徵前陰後陽。

蔽膝又叫紱,形似圍裙 窄而長,下成斧形,象徵權威,用不同的顏色花紋區分等級。

冕服衣裳上有十二文章,較為通用的版本是: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周朝十二章紋多採用上繪下繡的方式表現,而且等級森嚴,用法明確。

註:周代的天子十二章紋的「日、月、星晨」是在旌旗上的,所以周天子衣服上是九章。

二、弁服

冕服之下是弁服,類型較多,有爵弁服、皮弁服等。

爵弁服屬於天子朝服,大夫祭服,爵弁樣式類似冕,但是無旒不俛,戴爵弁一般下身配純色的玄衣纁裳。

皮弁為天子與百官議政之服,白鹿皮為之, 製成後如兩手相合狀,用五采玉飾其縫中。

冷眼一看有點像瓜皮帽。

三、玄端

玄端為當時國家的法定服裝,身袂皆二尺二寸,正幅正裁,玄色無紋飾,以其端正,故名為玄端。自天子至士皆可穿,上衣全部玄色無紋飾,裳的顏色來區分等級,冠飾上天子戴冕,其餘人戴「委貌冠」。用於天子燕居、諸侯祭宗廟、士大夫入廟和叩見父母。

四、深衣

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因此得名,但雖然是上下聯屬(zhǔ),但是必須是上衣和下裳縫合在一起,以合禮制。

深衣全部為交領右衽,衣裾有曲有直,小口大袖,領袖處有寬緣,腰間系大帶,多有佩玉。

深衣是西周時期用途最廣泛的衣服,可文可武,男女皆穿。

根據《禮記·深衣》的記載深衣 「完且弗費.善衣之次也.」禮記中對於深衣的形制也比較嚴格,也賦予了深衣超出實用性的更高的文化內涵。

五、其它

在此之外,先秦的人們穿衣的時候還需要配中單,上下通裁,穿在祭服和朝服裡面。

如果不算胡服騎射的話,當時也沒有褲子,只有「脛衣」,脛衣不只是開襠而已,而是完全沒有襠部,只有兩個褲管,穿的時候套在腿部,上有繩帶系在腰間。這就導致古人做的時候只能跪坐,如果向現代人一樣的做法便會中門大開,五年起步,非常失禮。

以上是先秦時期的服裝概述,因為年代久遠,先秦服飾資料來源多為文獻和雕塑繪畫等間接材料,缺乏直接的服飾文物支持,這就導致了很多服飾現在難以明確正規形制。當然,即便如此,依舊有很多內容,例如後六服、深衣形制等沒有提及和展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