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賀定圓

近期業內報道小象生鮮多家門店關閉、7FRESH負責人被調崗、盒馬出現首家門店關閉的新聞,作為「生鮮零售+餐飲」模式排頭兵出現「集體啞火」,作為新零售的從業者,作者本人近期的態度也從「積極+樂觀」轉變為「謹慎+觀察」。

「生鮮零售+餐飲」說到底,解決的是「餐飲」的到店消費和到家消費需求,無論美團、京東,大體上都是以盒馬作為參考,所以本文以盒馬作為討論主體進行論述。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

▼盒馬的期望

實現日日鮮、日日配,最終能夠「消滅冰箱」,這是盒馬為之努力的方向。從其在上海開第一家門店以來,從生鮮零售起步,逐漸延伸到快消核心品類的覆蓋,通過首創的劃定三公里,實現範圍內家庭會員的「天天線上購」。

▼困境

在與競爭對手主營商品雷同的情況下,目前的困境主要來源於虧損,主要在「到家配送成本+數千平米的門店租金」這二項上。

  • 到家配送成本

到家配送服務,對於單門店而言,可能是一天是數萬元的損失(線上一天數千單起,一單配送服務平均2-4塊錢的損失),一年下來可能是千萬級支出。

到家配送免費,到底有沒有辦法覆蓋住虧損?這裡有兩個可行性假設,一個是三公里範圍的用戶下單量足夠大,使得配送員單次上路可以配送更多訂單達到薄利多銷,爭取覆蓋住配送成本。這裡其實是很樂觀的行為,在上海這樣的超級城市,盒馬效率最好的創始門店(比如king88廣場店),其三公里範圍內是覆蓋了數十萬甚至上百萬人口(有數據顯示),但其他門店就沒這麼幸運了,覆蓋人口數量遠不如上海初始門店這樣密集,而且因為要擴張搶佔市場,造成虧損進一步加劇。網上還有文章分析說虧損是選址問題,其實不然,三公里配送範圍的設定並免費,纔是問題根源。這個問題要解決,只能增加範圍內下單用戶數量,從趨勢看,在未來可能是一個大問題,同時也和政府對大城市人口疏堵政策有些背離,如果擴大三公里覆蓋範圍,又會帶來高峯期半小時履約能力的問題。第二個假設,則是到家配送設置起送價,但現階段這樣做會直接導致訂單量下滑,目前還沒有哪一家敢這樣做。

「客單價並不高、單次配送沒法積累多個訂單」,是目前配送虧損的最大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很現實的偽命題:上海創始門店「配送免費,但是也能勉強實現微利」的模式註定無法大範圍被複制。

  • 租金成本

因為有「網紅」屬性,媒體的推波助瀾,盒馬有了品牌影響力和談判溢價,能夠帶來商場及周邊客流量的上升,所以租金相對傳統超市和模仿的競爭對手來說有著較好的價格優勢。

但數千平米的租金壓力面前,能夠保持平民價買海鮮、喫海鮮,快消商品數量少,用戶不僅線下也很難回到線上留存成為高頻的復購種子,在這樣核心的商圈地帶,對生鮮的訴求無法替代柴米油鹽的訴求,怎麼算都是輸的。

從近期情況來,到店體驗的人羣並沒有持續高燒,線下到店復購體驗的人羣其實是處於下降的趨勢,租金的優勢能否長期持續,是很現實的問題。現階段還算熱鬧,因為人口基數大,有很多未體驗過的人羣不斷進店嘗鮮,這在未來這會是非常大的挑戰。

▼破局猜想

走到目前這個階段,在門店周邊競爭對手覆蓋得如狼似虎、且自身優勢不夠大的情況下,確確實實有必要停下來對用戶的消費場景、主營業務、策略模式進行二次整理和重新定位,到底生鮮能不能作為門店主營業務?配送服務是否設定一個起送價?快消品類需不需要更多展位?在寸土寸金的門店內,用戶體驗做一次糟糕一次的情況下,堂食麵積有沒有必要進行縮減?都是可能嘗試的方向。

關於生鮮是否應該作為盒馬的主營商品,從目前的情況看,是不容樂觀的。先拿到店餐飲模式來看,其員工成本、租金成本、商品價格、堂喫體驗、就餐環境等方面,和外部餐飲店相比,盒馬門店並不具備長期消費的可行性和滿意度優勢。堂喫用戶體驗已經數年時間過去了,改善進步並不大,這一點不再展開,相信體驗過的朋友深有體會。 好聽點的說辭是:不在乎到店堂喫的體驗,因為鼓勵回歸線上下單,配送到家。而作者個人的觀點是:作為新零售排頭兵,給了數年的時間,如果連堂喫的體驗都做不好,內部管理其實是有問題的。這一點,盒馬作為阿里系成員,離真正的阿里味相差較大。

回到線上下單這個業務,如果商品sku數量(主要指快消品)比不過永輝超市、物美等門店,用戶憑什麼留存?生鮮餐飲偶爾嘗嘗鮮就可以了,家常菜在菜市場和超市完成下單看起來更靠譜,物美價廉都不缺,也完全足夠了。「半小時送達」、「國外直採生猛海鮮」這個優勢,在非上海的其他城市,真的沒那麼重要,哪怕在上海,也不是日常訴求。如果連唯一的優勢都不算優勢,那用戶重新選擇的面真的就太廣了,後續沒有了低廉的場地租金優勢,且配送一單虧損一單,堂喫體驗又是做一次流失一次用戶的情況下, 真的很難想像還能堅持多久,破局的壓力迫在眉睫,所以停止擴張閉店思考是當務之急。

最大的問題,是門店選擇在了核心商圈,卻幹著「親民價」的買賣,商品sku品類和品牌定位又比不過周邊傳統大超市,用戶對高端生鮮的訴求很難日常化,而日常生鮮又很難高客單價,再加上不針對五公里、三公里做配送服務限制或區分收費,不虧損纔怪。針對這些點,可能的建議主要是回歸線下超市本質,貼近大部分用戶對線下體驗的期望:

1、擴大線下快消商品數量和貨架,利用貓超的大數據做成「海內外+天下精選超市」,重新讓用戶感知和定位回超市本體,而高標準的生鮮則作為特色品類。 (永輝超市其實活的還算滋潤)

2、一公里範圍內、三公里範圍內、五公里範圍內按階梯對「時效性」、「費用」等方面進行區別服務。(比如一公里內免配送費,3~5公里的用戶,可以選擇收費的加急服務,或選擇1-2小時的免費送達)

3、縮減堂食麵積。(到店堂喫,如果用戶並沒有為「服務人員、服務環境、高質量商品溢價」買單,這筆賬怎麼算都是虧的,既然是初衷是想做線上的引流體驗,那應該縮小面積純做精品就餐體驗,打造隱私化、精緻化的就餐環境,線上app的方式預約,現場排隊的體驗真的弱爆了)

題外話:新零售商業操作系統的破局?

目前並沒有證據證明以盒馬為引領的「新零售商業操作系統」取得成功,對大潤發、對三江購物等的改造從近2年財報看,並沒有取得令人振奮的結果,後續思考和變革方向,待續。

盒馬鮮生等「生鮮+餐飲」玩家將走下神壇,回歸當下用戶對超市本質訴求

新零售及其數字化現狀和趨勢淺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