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單字縣的歷史演變與空間分佈

來自專欄地名學及相關

「縣」作為一種行政區劃單位在我國的歷史很久,據考,「縣」產生於春秋時期,晉、楚都是最早設立縣邑的國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郡縣制,「縣」這一行政區劃單位得以迅速推廣。新中國成立後,「縣」成為我國三級行政單位(省、縣、鄉)中的一級,在政府行政管理、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中起基礎性作用。截至2017年4月,我國縣級政區總數為2851個。

在諸多的縣級政區地名中,單字專名縣級政區(以下簡稱「單字縣」,如雄縣)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現象,其在早期的縣制中就已出現(如春秋時期楚國的權縣)。經統計,截至2017年4月,我國單字縣總數為100個,約佔我國縣級政區總數的3.51%。隨著歷史不斷發展,漢語雙音節辭彙大量出現,特別是近年來很多地方政府出於發展需要,大力推行「縣改區」「縣改市」,造成很多單字縣更名為「多字縣」(如天津市的薊縣於2016年更名為「薊州區」)。研究單字縣的時空特徵,對於指導地名標準化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需要說明的是,我國部分城市的單字市轄區存在以「城區」「郊區」「礦區」,或方位詞加通名而命名的現象(如山西省陽泉市城區、四川省攀枝花市東區),鑒於其缺乏研究價值,本文不予論述。

一、命名因素

經整理,全國單字縣按命名因素分為「以原有地名命名」「以自然環境命名」「以歷史傳說中人物事件命名」「以其他因素命名」等四大類,部分單字縣有多種命名因素,相關統計如下圖所示:

可以看出,我國單字縣多以自然環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生物、礦產等)命名。值得一提的是,歙縣、芒市、朗縣等地名源於古方言或少數民族語的漢語轉譯,體現出單字縣名稱語源的廣泛性。

二、歷史演變

將現存單字縣的專名產生年代作為研究其歷史演變的依據,相關統計如下圖所示:

在現存單字縣中,專名產生於隋、明、中華民國等時期的數量較多,共佔其總數的55%;專名產生於南北朝、五代、宋元等時期的數量較少。從語言學的角度上講,單字縣體現出古代漢語形式簡潔、意蘊豐富的特徵。

現存單字縣專名在各歷史時期產生的數量基本呈波浪式分佈:「波谷」對應的是現存單字縣專名歷史增量較少的時期,一般是政權對立或少數民族政權統治的時期(新中國成立以來,單字縣專名增量減少,或與現代漢語普及、區劃調整頻繁有關);而「波峯」對應的是現存單字縣專名歷史增量較多的時期,是中原大一統王朝建立,漢族文化成為社會主體文化的時期。這說明單字縣的歷史演變符合我國歷史發展規律。「波谷」和「波峯」的各自特點是:「波谷」的延續時間長,涉及多個歷史時期,在每一個「波谷」內,單字縣專名增量總數少,各歷史時期之間的數量差異很小;而「波峯」的延續時間較短,只集中在一個歷史時期,在每一個「波峯」內,單字縣專名增量極大,超過前一個「波谷」。

現存單字縣的專名產生年代與命名因素統計如下表所示:

現存單字縣中,專名產生於隋、明、中華民國等時期的,多以原有地名、自然環境命名,基本符合全國單字縣命名因素的統計情況;專名產生於其它歷史時期的,命名因素則沒有明顯傾向性。

從各命名因素的歷史分佈上看,以自然環境命名的單字縣歷史覆蓋率高,這一結果不僅再次證明自然環境是單字縣的主要命名因素,還反映出地名產生與自然環境的天然、密不可分的關係。以原有地名命名的單字縣歷史覆蓋率次之,證明單字縣這一概念存在時間較長。其它因素命名的單字縣歷史覆蓋率很小,或與地名變更有關。

三、空間分佈

我國單字縣空間分佈及相關統計如下兩圖所示:

我國單字縣空間分佈呈「北多南少」的格局,華北及黃淮流域、陝西中西部、甘肅南部等地區的單字縣數量較多,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地區的單字縣數量佔其總數的71%。其中,冀、晉、豫等省級政區的單字縣數量最多,共佔其總數的43%;而遼、黑、閩、渝等省級政區的單字縣數量最少。結合單字縣命名因素,可推斷其空間分佈的形成原因。全國各省級政區單字縣命名因素統計如下表所示:

冀、晉、豫、陝、甘等省級政區的單字縣多以自然環境、歷史傳說中人物事件命名,河北省的單字縣涵蓋了所有的命名因素;南方地區單字縣亦多以自然環境命名。這說明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各地單字縣的主要命名因素與全國情況相同,基本不存在地域上的特殊性。

反之,若從各命名因素的地域分佈上看,以原有地名、自然環境命名的單字縣覆蓋面較廣,但南方地區的數量相對較少;而以歷史傳說中人物事件、其它因素命名的單字縣覆蓋面較窄,且多集中在北方地區。這一方面是因為近代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大量單字縣消失;另一方面是因為北方地區作為傳統的政治文化中心,且以平原地貌為主,單字縣的數量自然很大,命名因素種類也更多。

四、時空關係

地名學研究離不開歷史地理學,「歷史」即時間,「地理」即空間。綜合兩大因素,現存單字縣專名產生年代的空間分佈如下圖所示:

從行政大區的角度看,華北地區單字縣共31個,時間跨度達兩千多年,涉及13個歷史時期,覆蓋2個省級政區,包括所有命名因素。說明從古至今,該地區(主要是冀、晉兩省)不僅是政治中心,也是漢文化中心,因此單字縣歷史久、數量大、密度高。

東北地區單字縣共2個,均於清代設立,覆蓋2個省級政區,都是源於原有地名。東北地區開發時間較晚,但為清王朝的「龍興之地」,地名設置受到當時統治者的重視,同時也受漢文化的影響,所以該地區的單字縣成為現在的格局。

華東地區單字縣共16個,時間跨度也有兩千多年,涉及5個歷史時期,且均為大一統王朝,覆蓋4個省級政區,命名因素以原有地名和自然環境為主。華東地區單字縣分佈呈明顯的地域性:長江以北地區靠近中原,受其傳統政治文化影響較大,單字縣時間跨度較大、分佈密度較高;長江以南地區相對邊緣化,主要受當地原有文化影響,單字縣時間跨度較小、分佈密度較低。

中南地區單字縣共21個,時間跨度同樣達兩千多年,涉及9個歷史時期,覆蓋4個省級政區,包括3個命名因素。中南地區單字縣分佈與華東地區相似,故不贅述。

西南地區單字縣共12個,時間跨度有一千多年,涉及5個歷史時期,覆蓋4個省級政區,命名因素以自然環境為主。西南地區是多個少數民族聚居區,故該地區單字縣一般因其所在地受到漢族政權有效控制而產生,分佈較為分散。

西北地區單字縣共18個,時間跨度亦有千餘年,涉及9個歷史時期,覆蓋2個省級政區,命名因素以自然環境和歷史傳說中人物事件為主。該地區單字縣的集中區域,位於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區,再一次證明單字縣與漢文化之間的緊密關係。

通過以上分析可看出,我國單字縣多集中於傳統漢族政治文化主要分佈的地區。

上面談到,在現存單字縣中,專名產生於大一統王朝數量多,而產生於政權對立或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的數量少。結合「現存單字縣專名產生年代空間分佈圖」可知,產生於大一統王朝的單字縣專名增量分佈範圍隨著歷史發展不斷擴大:在西漢、隋兩代,這個範圍基本侷限在當時的政治中心——黃淮流域;到了明代和民國,這個範圍幾乎覆蓋全國,這反映出歷代中央政府實際控制範圍的擴大。

產生於政權對立或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的單字縣專名增量分佈範圍顯得很隨意:在政權對立時期,各政權實際統治範圍僅限一隅,故單字縣專名增量分佈範圍也頗小,但基本上靠近都城或中原地區;在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單字縣專名增量分佈範圍則基本上位於政權統治的核心區。無論是割據政權還是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核心區一般都受到漢族政治文化的影響。

總之,我國單字縣時空分佈特徵的形成,與其所在地區開發時間、中央政府實際控制範圍、漢族政治文化影響力等因素密切相關。

(本文系中國地名研究所「全國單字縣名研究」項目成果之一,文字略有改動)

(本文版權歸本人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17》,中國地圖出版社2017年6月第1版。

[2] 薛國屏編著:《中國古今地名對照表(第二版)》,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辭書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

[3] 崔乃夫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8年1月第1版。

[4] 周振鶴主編:《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總論 先秦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