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的最後一堂老師教的是比德麥亞花型(Biedermeier),源自於德國,是歐洲花藝中最傳統的花型。此花型在婚禮、宴會的場合超常看到。圓滾滾的,我覺得跟捧花有點異曲同工之妙,
(圖片取自網路)

本次花材:

  • 桔梗
  • 深山櫻
  • 小菊
  • 松蟲草
  • 伯利恆之星


​​花材中特別吸引我注意的就是這個「伯利恆之星」了!他的花莖很很粗,長得樣子也很少見。光聽名字覺得很浪漫~老師說他的花朵很像一顆六角星,所以很容易跟名字聯想,但其實我個人覺得這花長得還滿man、挺有份量的。回家上網查了一下這個花,沒想到查到了很多跟耶穌有關的事。「伯利恆」是個地名,位於約旦河西岸,其實說到底不知道這個花跟耶穌有沒有具體關係,但它的原產地在南非,總有一種扯不上邊的感覺。XDD

照片中的花只開了一朵,旁邊有幾個都還是花苞,還沒開花。

我也很喜歡桔梗,桔梗很輕柔,但卻可以放滿久的!在我眼中是相當剛毅的一種花啊!~哈

開始插之前,有一些小細節要注意,像是如何使用海綿?最近這幾次插花都有用到海綿,海綿真的是一個好物,但其實海綿的使用有很多眉角。首先先將海綿切成花器的形狀,但比花器高個2公分,為什麼要高這2公分呢?因為插花不是都由上往下插,必須考慮到平視的角度也有花,所以留這兩公分的空間可以插(聽不懂沒關係,等下解釋就懂了!)。形狀切好了之後就要浸泡海綿,將海綿丟入水中讓它自然沈入,千萬不要擠壓!

海綿遇到擠壓雖然表面看起來都濕了好像有吸收到水分,但水份並沒有完全的吸收到中心,這樣子插上的花因為吸不到水,壽命就會少很多。我們這種業餘的或許覺得一盆花少個兩三天沒啥感覺,但對於常常在插花的人,一盆花的觀賞期2~3天的減少,花謝了又要買新的花、更換海綿,累積下來的金額也是相當可觀。所以還是要好好的泡水,所謂好好的泡就是別管它、別太關心它,讓他自己吸收長大,吸飽了它就會沉入水中告訴你「我吸飽嚕!」。


照片中可以看到玻璃紙,因為這次的花器下方是有洞的,所以我們可以在海綿底下墊一塊玻璃紙讓水不會流出去,多的部分沿著花器的邊緣齊平剪掉。

處理好海綿之後,要開始插花了!
這次老師講了很多概念,像是花的高度怎麼衡量,整個視覺比例要如何分配?
比例當然會跟花器的尺寸有關,老師建議是1:3(花器1,花的高度是1.5),但這次我們的花材沒那麼多,如果真的插到1:3這個比例,絕對會漏洞百出,視覺上很多空隙,所以我們這次只插了1:1.5。比德麥亞是一個圓球體,花的高低會影響整個圓球的半徑,也會影響的整個花材使用的數量,而且往往不是一兩朵的差別、而是3~4倍的差別,

第一步也是跟之前一樣,先把幾個主要的點先確定好,其他的花材就可以接著進行分配。這時候應該可以清楚地看出剛剛說海綿要留高兩公分的原因,要讓側邊的花有可以插花的地方。

過程中整個太忙亂,沒特別記錄。

謝老師說他不是會限制學生很多的插花老師,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可以從插花中找到自己的風格。像是這次雖然是一樣主題,但在2,30人的教室沒有其中兩個人插得一模一樣。有的人豪放、有的人拘謹,有自我風格的展現。

有的人插的是很標準的比德麥亞(左圖),講求封閉性,每一朵花都會沿著圓的線條走。有些同學的成品看起來是圓形沒錯,但因為不是每一朵花都沿著元的線條走(右圖),所以視覺的層次上就比標準型的有空間感。

我覺得自己好像一直是個很隨性的人,但對於差花這件事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不熟悉,所以每一步下手都非常小心,很怕錯,突然自就小心翼翼起來,但其實哪有什麼對錯可言,而且就算不喜歡,再重插就是了,希望下次我可以更大膽一點。

隔天,原先還是花苞的伯利恆之星,開始開花了,以綠色球莖為中心,在它的四周開花,好像繞著她打轉一樣,非常特殊的花。

這次上課老師也聊了很多關於花的挑選跟照顧的常識,覺得學到很多啊!

  • 在花市挑花可以看花莖,如有黏黏的可能已經放置幾天。
  • 百合科的花類需要大量的水分。
  • 菊科的花在整理花莖的時候建議用折的,用剪刀可以發現切面會產生滑滑的汁液,因為是蛋白質成分所以容易滋生細菌,水容易臭,要勤換水,或者可在水中加極少量的明礬。

我很喜歡這個花型,所以上網找了一些範本,(以下圖片取自網路)
像下面這張,白白淨淨的看起來很舒服,擺在餐桌上雖然不能食用,但不覺得喫東西的心情都愉悅了起來了嗎?

這個我也很喜歡,不僅是花形圓滾滾,連花器還有花材都有圓形的元素,浪漫可愛!

這款就超級婚禮氛圍了吧!

花花草草雖然好像對生活沒有什麼實際的幫助,但其實我相信花草這些自然的東西,對感官上會有一定的刺激以及心靈上的療癒。同時,花並不如我想的只要把在那邊等他謝了就好,多一點的悉心照顧,能讓它活得更久,也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學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