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當代老乾體詩詞的文化缺失

侯興黌


詩是人類最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藝術樣式。來源於古代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社會實踐,原是詩與歌的總稱。開始詩和歌不分,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西歐的詩歌,則是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爾吉、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詩歌的發展史,因為談起來篇幅較長,所以暫不贅述。自1956年4月28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之後,中華詩詞在當時得到了一定意義上的全面發展。

一、老乾體詩對當代中華詩詞的負面影響

(一)打破傳統,應運而生

老乾體,又名「政協體」和「人大體」,是當代詩詞創作中風格獨特、影響深遠的一種詩詞體式。「老乾體」是個新辭彙,顧名思義,這類詩詞如同政協、人大的退休和沒退休的老幹部一樣觀點陳腐、套話連篇、毫無生氣,但其創作隊伍卻不限於這些老幹部,許多年輕的詩詞愛好者也擅長而鍾情此類。因此,不僅地方小報有之,一些專業詩詞刊物也有之,網路詩詞也不乏正宗「老乾體」,儼然成為當今詩詞創作的一大流派,堪稱社會主流。「老乾體」實際是和我國的詩歌傳統一脈相承源遠流長的,可以要遠溯到《詩經》的年代,《詩經》中最為膾炙人口的名篇,《大雅·板》和《大雅·盪》就是「老乾體」的最早作品的代表之作。但當代「老乾體」卻自成特色,也可另算一派。據考證,當代「老乾體」的鼻祖乃是名派正宗、享譽全球的大詩人郭沫若先生。郭沫若先生不僅開當代「老乾體」之先,而且創作頗豐,藝術成就巨大,當為如今「老乾體」詩人所供奉於廟堂的祖師。老乾體是時代的產物。時代的轉變,老乾體打破傳統、應運而生。為了迎合某種「旋律」、某個「代表」,便有「萬物皆備於我矣」的佳句,到了今天,老乾體便不是是老乾才寫,不是老乾的也可能會寫。因為老乾體是那些想作官、作過官、正在作官的人,用詩句來表現自己是可以作官的材料,並且有風雅的特長。且看郭沫若律詩一首:

《春雷》

春雷動地布昭蘇,滄海群龍競吐珠。肯定秦皇功百代,判宣孔二有餘辜。

十批大錯明如火,柳論高瞻燦若朱。願與工農齊步伐,滌除污濁繪新圖。

通讀全篇,哪裡像詩?分明就是口號。《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中華詩詞以言志為主,郭沫若便說:「我是在代表大家的思想,大家的意志在辦事。」於是這樣的「志」便凌駕於十三億人民頭上。更兼毛澤東同志「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的老乾警句一出,詩人們紛紛效仿,老乾體便如雨後春筍,遍布整個中華大地。

(二)繼承形式,轉變內容

上面說過,老乾體自古有之,這裡姑且不論。且從老乾體的創作風格來看,筆者認為,其風格與宋初「西昆體」便是兩個不同的極端,西昆體是宋初詩壇上聲勢最盛的一個詩歌流派,是一種追求辭藻華美、對仗工整的詩體。西昆體,僅僅作為中華詩詞叢林中的一個派別出現,是宋初新興士大夫階級之間形成的一種新的體裁。主張詩歌語義要深,詞章艷麗,用典精巧,對偶工整。與西昆體相比,「老乾體」的「體」,不單是指「體裁」,也指風格。另外,在用詞方面,「老乾體」語言淺白、乾癟無味,講求通俗易懂,不強調錶達藝術。老乾體的最大特色,就是沒有作者自己的思想,形勢要求要怎麼說,他就怎麼表現,用方針政策、口號指示,形勢潮流,節日慶祝湊成詩句,美其名曰:「詩言志」。這「志」,是言一個思想、一個中心的「志」,不是言自己的志。老乾體,不排除擁有作者真實的聲音,但作為一種風格,一種體現,它的特點是概念化、一切緊跟形勢。

假如要以西昆體的創作風格與老乾體一比的話。那麼西昆體的詩人們大多有良好的詞章修養,技法圓熟,善於在詩作中大量摭拾典故和前人的佳詞妙語,以求意旨幽深。其作大抵音律諧美,詞采精麗,有一定的藝術價值;相比之下,老乾體詩人所作之詩則缺乏一定的藝術價值。08年汶川地震時期,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王兆山為四川災區創作、發表在《齊魯晚報》上的兩首老乾體詞,其一《江城子——廢墟下的自述》,在網上遭遇了普遍而猛烈的批判。下為王兆山《江城子——廢墟下的自述》一詞:

「天災難避死何訴,主席喚,總理呼,黨疼國愛,聲聲入廢墟。十三億人共一哭,縱做鬼,也幸福。 銀鷹戰車救雛犢,左軍叔,右警姑,民族大愛,親歷死也足。只盼墳前有屏幕,看奧運,同歡呼。」

從外在形式看,這首詞並不符合《江城子》的格律,此不贅述。另外,語言也很直白。

從內容上看,詞作乃系國家大事,並寫到了主席、總理。詞作雖然以為普通死者代言的口吻落筆,但立意卻在歌頌社會、歌頌領袖,並未曾反應人民的心聲,尤其代表不了廢墟下的數萬死者。對此練就老乾體「一切緊跟形勢」的標語,發揮的淋漓盡致。古人也有關注社會之作,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范仲淹「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張藉「可憐萬里關山道,年年戰骨多秋草」等詩無不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正如當代的一個作家所說:「悲天憫人是中華詩詞的傳統,千秋萬代,不絕如縷」。而今我們的老乾詩人們身居高位,便缺少了悲天憫人的情懷。尤其「十三億人共一哭,縱做鬼,也幸福」、「只盼墳前有屏幕,看奧運,同歡呼」的種種無恥之語,可以看出作者趨炎附勢的醜陋心態,反映了他們自私自利、毫無同情心的本質,更不用說詩人的天職了。與其說西昆體把李商隱撏得「衣服敗敝」 ,不如說老乾體把中華詩詞撏得「衣服敗敝」更好一些。正如一些具有遠見的學者們所說那樣:「老乾體持續這樣發展,國學中華詩詞危矣!」由此可見,老乾體現在是過街的老鼠,人人喊打。

(三)唯老所養,後繼乏人

中國是詩的國度,中華詩詞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度智慧和民族精神,在推動社會發展方面,起了繼往開來的作用。古人云:「不學詩,無以言。」1919年「五四」運動宣布打倒舊文化。當時魯迅曾憂心忡忡地說:「詩歌正在交倒霉運」格律詩詞受到了嚴重的衝擊。舊體詩運交華蓋的六十年里,包括建國後毛澤東同志批示:格律詩詞「束縛思想,不宜在青年中提倡」1在內,以致後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華詩詞依然堅強的走了過來,群眾性的詩詞團體逐年增多,詩詞活動蓬勃開展,出現了一批又一批詩詞之市和詩詞之鄉。

然而,格律詩詞傳承和發展的形勢不無隱憂:一是觀念上的薄古厚今。最大的隱憂莫過於守著自己身邊的好東西卻不認識,對於民族的優秀文化不去發揚,而把它當作「陳腐東西」予以鄙視。現在全世界都在重視中華文化,國外都有多家孔子學院,甚至外國領導人都能背誦中國的傳統詩句,台灣不僅重視格律詩詞,而且文言文占高校學生學習內容的60%以上。但是在內地,古老的中華文化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文學界,現代詩歌理所當然地佔據著「老大」的地位而尊為主流文學,風光無限;而傳統的格律詩詞卻以其越來越邊緣化的地位而顯得相形見拙!其次是格律詩詞與文言文共生,而文言文在現時的人們當中知之者甚少,青少年中更少。關於文言文,雖然以白話文取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是請不要忘記,因為文言文的過時而丟失了古代名家用文言文留下的燦爛文化。從屈原、孔子、孟子到唐宋八大家,他們的著作、詩詞無一不是文言文。要學習和傳承他們的寶貴財產,就需要學習和破解文言文。目前的狀況是:原來讀過「老書」的先生們,大多有七八十歲,人數已經不多了。而不懂文言文或深入不到文言文中去的傳承格律詩詞就是一句空話。三是格律問題。傳統詩詞的格律,就好比打太極拳,其套路、招式都有嚴格的規矩,如果不懂這些規矩,就無從談傳承和發揚。而現在有人反對格律,認為她是「鐐銬」是「枷鎖」的聲音不絕入耳。格律原本屬於優秀的文化元素,看來也極有可能被反對掉。四是鏈接問題。目前雖然詩詞的群體很多,但是基本以老年人為主,特別是一些老幹部,在老年大學學了一些詩詞基本知識,他們的創作多數處於一種初級階段,要深刻了解傳統、發揚傳統,還顯功力不及。況且,他們年事已高,思維遲鈍,難當傳承詩詞的大任;中年人由於文化大革命的耽誤,接受傳統文化熏陶不夠,對傳統詩詞表現出一種冷漠和生疏。而現在青少年群體中,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和現代思潮影響較多,喜歡傳統詩詞的人鳳毛麟角,傳承格律詩詞,出現了嚴重的「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目前在同齡人當中,熱衷並學習詩詞創作的人僅佔少數。更有甚者,竟有人對筆者說:「你怎麼喜歡老年人的東西(詩詞)。」這話更加證實了詩詞的老齡化。遙想詩人當中,不乏少年出眾者,《滕王閣序》的作者王勃,《舊唐書》說他:「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唐代才女林傑,《全唐詩》謂:「六歲賦詩,援筆立成,唐扶見而賞之。又精琴棋草隸,舉神童。」詩人李賀,二十四歲卒,《舊唐書》謂之曰:「文思體勢,如崇岩峭壁,萬仞崛起」。而今面臨著「良莠不齊、青黃不接」的局勢,回想古代,莫不令人嘆息!

二、老乾體詩詞藝術理論上的缺失

(一)摒棄傳統,不諳格律

起初,由於「老乾體」創作隊伍素質較低,甚至不懂得詩詞的基本知識,根本不怎麼講究格律,但凡八句的都標明是律詩,四句的都標明是絕句,長短句就標明某一詞牌,顯示出大無畏的不拘一格的創新精神;但後來發現這實在是無知的表現,所以發展至今,尤其國學的提倡,「老乾體」創作隊伍的進一步年輕化,「老乾體」也開始注重格律了。但也不乏有不注重格律者在內,上面提到的,王兆山《江城子——廢墟下的自述》一詞便是極不遵格律的代表。聞一多先生在其文章《詩的格律》開篇便提到:「假定『遊戲本能說』能夠充分的解釋藝術的起源,我們儘可能拿下棋比做詩;棋不能廢除規矩,詩也不能廢除格律。假如你拿起棋子來亂擺布一氣,完全不依據下棋的規矩進行,看你能不能得到趣味?遊戲的趣味是要在一種規定的格律之內出奇制勝,做詩的趣味也是一樣。」2聞一多堅持認為:詩之所以能激發情感,完全在它的節奏,節奏便是格律。他主張「越是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帶著鐐銬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是不會跳舞的才怪腳鐐礙事。只有不會做詩的才感覺得格律詩的束縛」。筆者接觸詩詞寫作近6年,曾經拜讀過許多老乾體詩詞,其中不諳格律的作品便有許多,試舉一例:

月映雲台

螺螄堆砌雲台山,宮影粼波小池潭。

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僻靜雲台依舊在,青松古柏誘人餐。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是一首老年人的詩,姑且不說他的句法和章法問題,就詩詞格律來看,首句便犯了「三平尾」, 「三平尾」又稱「三平足」或「三平腳」,是指格律詩中韻句結尾三字連續使用三個平聲的句子。「三平尾」與「孤平」被認為是詩家「大忌」,主要是從詩歌的音律上考慮,如果犯了「忌」,在吟誦時,就會感覺不協調,破壞了詩歌的音律美。

宇宙充盈歌頌聲》

國慶年年益光輝,今年又有新景象。人民英雄紀念碑,屹立天安門廣場。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廣場浩蕩人如海,豐碑巍峨天變矮。人間出現雙太陽,天上地下增光彩。

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更如以上這首詩,不粘不對,更不要說押韻。恐怕只有自詡為大師的郭沫若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二)關注時事,緊跟形勢

「關注社會,關注民生」是中華詩詞的優良傳統,古人的詩中就有許多關注時事之作,如杜甫的《春望》;王昌齡的《從軍行》等等。「老乾體」雖然保持這一特色,但是當代「老乾體」卻未必如是,僅繼承了表面形式,卻以時刻關注黨和政府的動態為主,進行謳歌,比如召開人大、政協會議,就肯定有勝利召開、圓滿閉幕、意義重大的盛讚。在當代,關注時事的詩詞並非都是「老乾體」,因為當代「老乾體」未得其精髓。當代「老乾體」詩雖關注時事,但都是吹捧、阿諛,讀來乾癟無味,更無寄託可言。但看郭沫若先生《水調歌頭·粉碎四人幫》一詞:

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幫。政治流氓文痞,狗頭軍師張。還有精生白骨,自比則天武后,掃帚掃而光。篡黨奪權者,一枕夢黃粱。 野心大,陰謀毒,詭計狂。真是罪該萬死,迫害紅太陽。接班人是俊傑,遺志繼承果斷,功績何輝煌。擁護華主席,擁護黨中央。

中國現代文學的鼻祖魯迅先生也曾寫過一些關注社會現實的詩詞,如《一.二八戰後作》:「戰雲暫斂殘春在,重炮清歌兩寂然。我亦無詩送歸棹,但從心底祝平安。」同是關注社會之作,同是現當代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家,兩首詩的風格如何差異會那麼大?似郭沫若「野心大,陰謀毒,詭計狂。真是罪該萬死,迫害紅太陽」這類的詩詞,當代老乾體中何止上千,此不贅述。徐晉如先生在其文章《詩詞的當代命運》中有這樣一段話:「唐代的杜甫是一位很有革新精神的詩人,他的詩中,用了不少當時的俗語,但他用俗語,只是在某些地方稍加點綴,絕不會妨礙到整首詩高古雄渾的氣質。即使是一百年前『詩界革命』的主將黃遵憲,其詩中用了一些新名詞、寫了些新事物,也還是點綴,全首詩仍都是文言。不像今人,寫詩詞通篇用白話,那樣寫出來的絕不是詩詞,而是蓮花落。」丁芒先生在《詩詞創作的十大關係》一文中說道:「運用當代語言入古代的體式,會產生種種不相適應的問題」3。老乾體詩詞的立意一般來自黨報的觀點,上面說「一定要根治海河」,那就歌頌,上面改口說要保持生態環境,也隨時可以換個說法;老乾體面臨此類尷尬是絲毫不覺得尷尬,可見這種與時俱進的胸懷世之罕見。對於時事的寫作,「老乾體」從單純的歌功頌德發展為歌功頌德與憂國憂民共存,這是由於大家對「老乾體」歌功頌德的諷刺而促使「老乾體」作者在題材領域的拓展。但「老乾體」的憂國憂民也帶有自己鮮明的特色,主要還是陳詞濫調,如寫下崗職工,就算民間疾苦,寫警車開道,就是魚肉百姓。「老乾體」擺脫時事詩的束縛,進入更廣闊的創作領域,但仍保留其獨有的藝術風格。如寫月就是思鄉,寫秋就是憂愁,寫竹子就是高風亮節,寫老頭就是老驥伏櫪,從來沒不求新的立意。《詩序》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或云:「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古人提倡「文以載道」,文有四部,詩有六義。例如魯迅先生,他的詩多用楚辭典故,托喻於香草美人,深刻地表達了他為了民族的將來上下求索的悲劇情懷。《送O·E·君攜蘭歸國》:「椒焚桂折佳人老,獨托幽岩展素心。豈惜芳馨遺遠者,故鄉如醉有荊榛。」《無題》:「雨花台邊埋斷戟,莫愁湖裡餘微波。所思美人不可見,歸憶江天發浩歌。」《悼丁君》:「如磐夜氣壓重樓,剪柳春風導九秋。瑤瑟凝塵清怨絕,可憐無女耀高丘。」《無題》:「一枝清采妥湘靈,九畹貞風慰獨醒。無奈終輸蕭艾密,卻成遷客播芳馨。」這些詩從風格上論無一而非古人風格,但字裡行間,無不透出傳統詩詞所缺乏的悲劇情懷。與「老乾體」詩詞相比,是否更具光彩,更加欣欣向榮。

(三)語言乏味、套話連篇

郭沫若之後的「老乾體」創作隊伍多是些沒什麼文化的老幹部,在辭彙和詩歌技巧上是談不上的,所以形成了「語言乏味、套話連篇」的獨特藝術風格,保持至今。如:《慶祝十大在京召開》

十大春雷響碧霄,震驚中外看春潮。發言熱烈如泉涌,策馬騰飛逐浪高。

建樹五年累碩果,濃香萬里綻新苗。小康社會期全面,再創輝煌趕比超!

這首詩就很有代表性。其實,「老乾體」並不是不講究修辭,反而是大用修辭,主要特色是怎麼俗就怎麼來,如上面的「春雷」、「春潮」、「碩果」、「新苗」等都是群眾喜聞樂見的。這樣的辭彙,這樣的句子,與郭沫若「肯定秦皇功百代,判宣孔二有餘辜」如出一轍。《滄浪詩話》云:「學詩先除五俗:一曰俗體,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韻。有語忌,有語病,語病易除,語忌難除。」讀過「老乾體」詩詞的人都會發現,「老乾體」千篇一律的表現手法,開會沒有不成功的,成就沒有不巨大的,決策沒有不英明的,政策沒有不擁護的,腐敗總是少數的,反腐總是有力的……總之,「老乾體」里沒有鮮明的個性、獨立的思想,都是和時代潮流融為一體的傑作。且更如「民族大愛,親歷死也足」的齷齪言語;「擁護華主席,擁護黨中央」的馬屁語言已成為「老乾體」詩人們津津樂道的標語。劉坡公所著《學詩百法》中有過告誡:「昔杜子美贈鄭諫議詩,只贊其詩詞,不言其諫諍,斯為不諂。又贈鮮於京兆詩,但美其文章,不論其武略,斯為不諛。不諂不諛,最關人品,然盡有對於貴官顯者,加意頌揚,及時過境遷,驟然失勢,昔日應酬之作,適成株累之由。詩人似此者頗多,切不可輕蹈此習也。」4古人認為,人品重於詩品,詩品不足尚可補缺,人品不足便很難得到升華。作詩文首重立德,《大學》中說「明明德」,然後方顯識高氣雄,堂廡開闊。作詩首要立心,「溫柔敦厚」,然後可稱「思無邪」。詩詞要「於政制有所風刺,於綱常有所匡修,於世道有所洞悉,於人心有所勸勉,於教化有所裨補,於美善有所歌詠」,於是古人才提出詩有「興觀群怨」的說法。至於「誨淫導欲、孌褻狎盜」之類的作品,並不是真正的詩詞。

綜上所述,我們也從前人的語錄中得到很多的啟示。梁武帝說:「三日不誦玄暉(謝朓)詩即覺口臭」5。毛澤東說:「舊體詩要發展,要革新,一萬年也打不倒,因為這種東西最能反映中華民族的特性和風尚。」6詩詞,是屬於青年的,屬於未來的。並不是「老年人的東西」,更不能停留在「老乾」的歲月里。面對當代詩詞的命運,筆者不敢妄下斷言,但是當代詩詞如果這樣繼續發展下去,其結果必將滅亡。正如陳永正先生所說:「舊詩,如同古琴、京劇那樣,是一種傳統,一種遺產,只能原封不動地保持下來。一些形式上的「改革」都只會損害它。『詩界革命』的失敗,就是一個明證。詩魂,必須繫於國魂。沒有獨立人格,沒有憂患意識,沒有自由思想,舊詩也就不可能葆有生命力。」7全國各詩詞學會、協會的老幹部們大多尊奉毛澤東詩詞為典範,稱之為「當代詩詞的最高峰」,但缺乏毛澤東的學養與才氣,學不到毛詩的藝術精華,製造的是成堆的贗品。由此產生的「大眾化、通俗化」理論,將廣大詩詞愛好者引入誤區,迷失詩詞發展的方向。我贊成徐晉如先生的一段話:「一個真正熱愛自由的人,不會去毀壞傳統,反而應當敬畏和捍衛它。」當代詩詞的老齡化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要想使中華詩詞再度獲得新生,只能依靠我們共同的努力,豈不聞古人云:「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注釋:

1出自毛澤東《給臧克家的信》[M].《毛澤東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頁.

2出自聞一多《詩的格律》[M].《中國現代文學珍藏大系·聞一多卷》.藍天出版社,2003年版,第308頁.

3出自丁芒《詩詞創作的十大關係》[J],《中華詩詞》,1998年,第二期,第5頁。

4出自劉坡公《學詩百法·作詩五戒法》[M],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頁.

5出自俞明芳《「不讀謝詩三日,覺口臭」之出由考》[D],《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2年04期.

6出自毛澤東《關於詩的一封信》[M].《詩刊》,2003年第02期,第33頁.

7選自張海鷗《<水雲軒集>序》[M].華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5頁.

參考文獻

【1】張家林.《二十五史精編:舊唐書·新唐書》[M].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

【2】席金友.《詩詞曲基礎知識》[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0,9,(1).

【3】許建輝.《中國現代文學珍藏大系·聞一多卷》[M].藍天出版社,2003,3,(1).

【4】(宋)嚴羽.《滄浪詩話校釋》[M].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

【5】張海鷗.《水雲軒集》[M].華夏出版社,2005.

【6】(民國)劉坡公.《學詩百法》[M].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7】魯迅.《魯迅詩集》[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8,(1).

【8】郭沫若.《郭沫若詩歌》[M].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08,(1).

【9】(清)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詩》[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0】(宋)計有功.《唐詩紀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1】(清)厲鶚輯,《宋詩紀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2】郭紹虞.《詩話總龜》[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

【13】毛澤東.《毛澤東文集》[M].人民出版社,2004.

【14】(清)何文煥.《歷代詩話》[M].中華書局,1981.

【15】唐圭璋.《全宋詞》[M],中華書局,1965.

【16】胡德林.《當代中華詩詞探微》[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4,(6).

本公眾號自即日起收自薦詩詞力作,薦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

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鷺軒

微信號:luxuan320

————————————

  • 本號所有文章系原創,轉載請聯繫。

  • 【新朋友】請點擊圖片上方藍色字「鷺軒」或掃描二維碼關注,並點擊查看歷史消息。

  • 【老朋友】請點擊右上方分享到朋友圈。

  • 歡迎大家在平台頁面留言和我交流,非常期待您的意見與建議。

  • 自薦稿件或意見請發郵箱:luxuan320@163.

  • 推薦閱讀:

  •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