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曹丕和劉備分別在公元220年和公元221年稱帝。曹丕用的是最合理、最平緩的權力交接的方式——禪讓。甭管這個禪讓有多假,起碼在三國中是最“正統”的。劉備身上帶着稀釋得不能再稀釋的皇室血脈,所以也能和曹丕爭一爭正統地位。孫權就比較尷尬了,他也想稱帝,但是沒有那麼理直氣壯,而且害怕兩面受敵,於是採取折中的方法,緩一段時間再稱帝。公元229年,孫權看時機成熟,正式稱帝,年號爲黃龍。

在黃龍二年的時候,孫權下達一道命令。這個命令對於當時的形勢來說沒有什麼影響,但是在整個歷史上卻有重要的意義。孫權命令將軍衛溫和諸葛直帶領一支上萬士兵的艦隊,出海去尋找夷洲和亶洲。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徐福”這個名字,他是秦始皇的方士,爲秦始皇出海尋找仙山和長生不老之藥。其實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他不叫這個,叫做“徐市”。小編就按“徐福”爲準。徐福是一個神棍,只能忽悠秦始皇,但是無法尋找到真正的仙山和靈藥。於是他騙秦始皇說,海上有一條巨魚阻攔住艦隊。

徐福把鍋都甩給虛無縹緲的大魚身上,沒想到秦始皇真的發現一條巨魚,還給射死了。後來徐福帶着幾千童男童女再出海,找到一個大島嶼就不回來了。這個地方就是亶洲,很多人推測亶洲就是現在的日本,這也是目前的主流觀點。

當時亶洲和東吳存在一種微妙的聯繫。偶爾有亶洲人來東吳的會稽買賣布匹,會稽有人出海的時候,也有被大的風浪吹到亶洲的情況。孫權想要找到這個亶洲,具體的目的可能是征服亶洲掠奪人口。不過衛溫和諸葛直最後並沒有找到亶洲,只找到了夷洲,就是寶島臺灣。

衛溫和諸葛直登陸臺灣,並且遷徙幾千的人口回國。不過他們出海一年,上萬士兵遭遇疾病,死得不剩下幾個。所以說孫權的這次“徵兵行動”完全是失敗的,得不償失。雖然衛溫和諸葛直找到了臺灣,但是這種開拓之功並不是孫權想要的,他想要的是實實在在的兵源和人口。所以孫權以“違詔無功”爲罪名,將二人打入牢獄並且處死。

參考文獻:《三國志》《資治通鑑》《史記》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