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寫好教育“奮進之筆”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

黨的十九大閉幕後,教育部黨組研究決定立即啓動實施“寫好教育奮進之筆行動”,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轉化爲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生動實踐,堅定不移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

爲深入報道各地書寫教育“奮進之筆”的新經驗、新進展,中國教育報策劃推出“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寫好教育‘奮進之筆’特別報道”,派出精銳採訪力量,分赴全國各地,去革命老區、去沿海邊疆、去改革前沿,深入基層、挖掘生動素材,生動記錄了教育系統工作者奮力書寫教育奮進之筆的感人故事。

截至目前,已有20多個省份的報道見諸報端,一項項標誌性的重大改革試點、一個個有溫度的重要政策舉措、一批批有力度的重點工程項目逐一呈現在中國教育報頭版重要條位,積極迴應着人民羣衆對教育的新期待,展示了教育系統工作者改革創新、狠抓落實、奮力書寫教育奮進之筆的精神氣概。

思政工作發出教育強音

全國教育戰線深入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完善頂層設計,編好教材、創新教法、發展學科、壯大隊伍,不斷改進和加強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

這是一次見證教育系統變革育人方式的特別報道。

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這是發展我國教育事業必須回答的根本問題,也是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時代命題。

從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到全國教育大會,再到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全國教育戰線深入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完善頂層設計,編好教材、創新教法、發展學科、壯大隊伍,不斷改進和加強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進一步打牢學生成長成才的思想基礎。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寫好教育‘奮進之筆’特別報道”採訪報道過程中,中國教育報記者感受到各地各校在學校思政工作方面正抓鐵有痕地推進落實。

“學習築夢”,這是2018年吉林省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領域打造的一個鮮明標識。“學習築夢”,學的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築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一年時間裏,通過深入開展大學生“學習築夢”行動,吉林高校思政工作發生了深刻變革。各類課堂齊聲唱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主旋律,新時代新思想入腦入心。

爲了提高大學生對思政課的參與度,吉林在師生角色轉換上做起了文章。連續舉辦兩屆的全省大學生講思政課大賽,吸引800多個學生團隊、5000多名大學生參加。他們在由被動聽向主動講的轉變中,對思政課的興趣變得空前高漲。

中國教育報記者在全國各地採訪時看到,和吉林一樣,各地各校思想政治工作都發出了洪亮的教育強音。

爲增強高校思政工作的時代感、實效性,北京在提高站位、做強隊伍、創新教學3方面下功夫,面向全市高校開設20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市級思政課,組織高校專家編寫《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京華大地的生動實踐融入課堂教學建議》,啓動13個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創新重大項目,建成一個思政課高精尖中心和11個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

與北京同爲教育部“三全育人”綜合試點省份的天津、湖北等地也在積極推進各項工作的開展。

天津推行教師聯合授課制度,構建多維導師體系,設立實踐育人共同體,探索思政課改革、課程思政攻堅、實踐育人……切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天津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早已不再僅僅是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的事,而是全校教職員工的事。

把目光從東部移到中部省份湖北。如何構建起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體系,讓所有教師都挑起“思政擔”、所有課都上出“思政味”?湖北的答案是:將立德樹人理念滲入高校工作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用學生思政、教師思政、課程思政、學科思政、環境思政這5條“思政鏈”,織就育人網。

廣東是民辦教育大省,黨建、思政工作更爲關鍵。廣東強化黨委核心作用、創建黨建工作標準、拓展“三全育人”格局,還出臺專門文件,加強對民辦高校黨委書記和督導專員的選派管理工作,並把黨建工作作爲民辦學校註冊登記、年檢年審、評估考覈、管理監督的必備條件和必查內容。

各地各校紮實的工作下,學校思政工作成效卓著。以北京爲例,通過一年的滾動調查、座談調研和多渠道信息比對得出的結果顯示,當前首都高校百萬名學生中,94.5%的學生充分信任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高度認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95%的學生對黨的十九大所描繪的宏偉藍圖表示樂觀,對國家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優質公平迴應教育期待

在義務教育方面,城鄉一體化穩步推進;在推進教育公平方面,惠及貧困地區的政策不斷推出……各級黨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推進教育改革。

這是一次記錄教育系統攻堅克難、狠抓落實的特別報道。2018年初,西藏自治區教育工委謀劃了13項教育“奮進之筆”攻堅行動,高等教育內涵發展是其中一項。

“好事不斷,喜事連連。”西藏自治區教育廳黨組副書記、廳長尼瑪次仁這樣總結黨的十九大以來西藏高等教育的發展,如西藏大學進入部區合建高校行列、西藏藏醫學院更名爲西藏藏醫藥大學併成爲博士學位授予單位、西藏農牧學院成爲碩士學位授予單位、西藏職業技術學院專業調整初見成效……

採訪報道過程中,中國教育報記者記錄了很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學校以人民羣衆對教育的期待爲目標,奮力前行的勁頭。

——在服務地方脫貧攻堅方面,高校發揮着重要作用。

鄉親們的種子還沒種下,銷路已經找好。2018年8月,湖南省高校服務脫貧攻堅推進會推出新舉措,首批10所高校與9個貧困縣簽訂了“以購代捐”校農合作協議。過去4年,湖南共減貧411萬人,高校在其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無獨有偶,貴州也在巧妙連接供需關係上下功夫。2018年3月,貴州省教育廳出臺文件,堅持“教育主動作爲、協調部門配合,遵循市場規律、行政積極引導,以購買引領生產、以集團化(聯盟)統籌流通”的工作方法,推進5個方面的試點,把“校農結合”工作推向深入。

——在辦好學前教育方面,各地向着普惠的目標邁進。

上海這些年把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事業發展規劃,構建由政府統籌管理的學前教育管理體制,建立以政府投入爲主體、多元辦學格局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在欠發達的西部省份陝西,107個縣區中56個是國貧縣,學前教育基礎弱、底子薄。但2011年以來,隨着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的實施,全省形成了覆蓋城鄉、公民共濟、惠普爲主、多元發展的學前教育服務體系,學前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在義務教育方面,城鄉一體化穩步推進。

人口大省山東堅持分類指導、縣域統籌,全面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與此同時,山東堅持雙輪驅動,一是通過重點推進“全面改薄”工程擡谷底,二是大力實施“化解大班額”工程擴資源。

——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強。

中國教育報記者在雲南採訪時發現,很多縣城教師都爭着往農村調。原來,這背後有兩個槓桿,一個是差別化生活補助,另一個是職稱傾斜。在最偏遠山村工作的教師每月工資比縣城教師最多高1000元,同時,在農村學校評職稱沒有名額限制。截至目前,雲南全省共有110個縣的27.55萬名鄉村教師享受了鄉村教師差別化生活補助。

——在推進教育公平方面,惠及貧困地區的政策不斷推出。

近年來,四川省委、省政府始終把民族地區教育作爲全省教育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硬骨頭,先後通過實施民族地區“一村一幼”計劃、民族地區15年免費教育計劃、貧困地區支教計劃,持續開展“9+3”免費職業教育等教育扶貧政策,從娃娃抓起,從培養本地留得下、能用上的人才入手,推動四川民族地區教育發生根本性變革。

……

在此次特別報道中,中國教育報記者欣喜地看到,黨的十九大以來,各級黨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坐言起行,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推進教育改革,不斷增強人民羣衆的教育獲得感,寫下了新時代的教育“奮進之筆”。

改革創新引領奮進方向

探索和構建具有各校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部署實施職教攻堅……各地教育系統上上下下以奮進的狀態書寫“奮進之筆”。

這是一次聚焦教育系統在改革中堅定前行的特別報道。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化辦學體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發教育事業發展生機活力。

2019年元旦前夕,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四十四團中學教師劉春英意外領到一筆數額不菲的獎金——1.54萬元。這筆2017年度的績效考覈獎,是劉春英當教師27年來領到的第一筆績效考覈獎獎金。第三師團場學校所有教師都領到了這筆由第三師補發的獎金。

這份意外驚喜,得益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實施推進的一項重大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形成團場學校“師辦師管”的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新格局。

團場學校“師辦師管”,不僅給全兵團基礎教育改革帶來了無限活力,也極大地促進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爲培養更多新時代“戍邊人”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寫好教育‘奮進之筆’特別報道”採訪報道過程中,中國教育報記者發現,這樣的改革在教育系統還有很多。

——安徽素有改革創新的光榮傳統,曾在一些領域引領全國改革大潮。在高等教育方面,以合肥學院爲代表的安徽新建本科高校結合自身特點,探索和構建了具有各校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成爲安徽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與安徽毗鄰的江蘇高校努力把握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脈搏,精準對接區域需求,走出了一條集聚資源、協同創新、引領服務地方的融合發展之路。

——海南,因建設海南自貿試驗區,又一次站立在新時代的潮頭。而教育,無疑是其中最爲生動的章節,深化教育改革之潮再次澎湃。以海南大學爲例,2018年初步安排該校財政撥款11.6億元,比上年增長4.5億元,增長63.8%。

——爲滿足社會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求,廣西在全國率先部署實施兩輪職教攻堅。爲探索民族地區職教改革之路,廣西兩次與教育部簽署協議,共建國家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取得了明顯成效。

各地教育系統上上下下萬馬奔騰、不待揚鞭自奮蹄,以奮進的狀態書寫“奮進之筆”,形成了向上、生動、活潑的良好局面。

此次特別報道的稿件刊發後,在教育系統產生強烈反響。

安徽篇刊發後,宿州學院宣傳部副部長王金嶺表示,全校師生很受鼓舞。“今後,學校將加大轉型力度,着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又好又快發展”。

合肥學院校長王其東坦言,稿件對合肥學院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的經驗凝練到位,也進一步堅定了學校走應用型本科高校之路的信心。

皖西學院黨委書記熊健認爲,報道既是對學校辦學定位、辦學成績的肯定,也是對學校繼續轉型發展、高水平服務地方的有力鞭策。“我們將在現有的基礎上,聚集優勢資源,培養應用型人才,用高水平的服務品質彰顯高水平大學的價值”。

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教育和體育局副局長牟曉宇表示,“中國教育報這一系列報道,用一篇篇翔實而生動的報道,爲我們展開了一幅幅波瀾壯闊而又不失細膩的教育改革畫軸,展現了各地教育系統近年來聚焦教育難點、熱點、痛點、盲點,精準發力,多措並舉,爲了辦好人民滿意教育而想出的新思路、做出的新探索、取得的新成果,可謂亮點紛呈,各有千秋,讀來深受鼓舞,也深受啓發,更讓我們教育人找準了今後奮進的方向和動力。”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201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說:“‘奮進之筆’是一種機制,是一個載體,是一個行動,是一種責任,要經過全系統的共同努力,讓奮進成爲教育人的精神符號,大家都做努力奔跑的追夢人。”

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讓教育成爲個人發展、生活進步的基石,這是廣大人民羣衆的共同心願。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教育,使命光榮、責任重大。這份使命,將繼續感召全體教育系統工作者,奮進拼搏、攻堅克難、開拓創新,向着更加光明的彼岸砥礪前行!

《中國教育報》2019年04月16日第1版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