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鄭州地處中國的中部,連接著東西南北,所以,自古以來,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這句話意思的最初表述,是在戰國末期,秦制定統一六國戰略時,戰略家向秦王獻策:「韓國、魏國地處中國的中心,大王您如果想要稱霸天下,必須先佔據這個中心地帶。」(原文:「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樞也,王其欲霸,必親中國以為天下之樞,以威楚趙。」)這是對「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最早說明。從戰國時期以至秦漢,經魏晉唐宋,直到近代的中原大戰、北伐戰爭和中國人民的解放戰爭,「逐鹿中原」演繹了歷史兵家定鼎中國的英雄神話。

得中原者得天下 到底是什麼原因,我們就要認識到戰爭和統治最關鍵的力量之所在,這個力量就是人的集中,古代冷兵器時代人數就是戰鬥力,誰能夠迅速聚集大量的作戰人員誰就是王。中原的地理地貌,是廣闊的華北平原,是中國最大的人口密集的平原,那時東北還是原始森林人口稀少。在古代的通訊和國家管理水平下,人口密集的平原最容易集中,而江南雖然富足,但是水網密集,山川丘陵,人很難大量集中,反而成為戰亂的避難所,而為戰爭而集中人口進行作戰,自願的事情除了戰國時期為了不當奴隸外,基本都是帶有強迫性質,江南的地理情況通訊不利又太有利躲藏,是很難集中戰爭資源的。而中國的東北人口稀缺,草原、西部的荒漠、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等就更不用說了,即使是現代在平原上徵兵也是很重要的,中國的河南、山東等地均為我國最重要的兵源地,而其他山區省份就比較少,這些都有歷史的因素。

  所以歷史上的征服者一旦佔有了中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中原徵集大量的人口進行戰爭,當年李自成的重要謀士李巖建議安撫河南結果被殺,已經成為李自成失敗的歷史原因之一,而李世民、曹操等佔有了中原,就佔有了天下,因此得中原最重要的就是要得到這些戰爭資源,有了它纔能夠得天下,這是中國版圖區域內最好的戰爭資源。所以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

在古代,曾以「中原」一詞來代中國,也用「中國」一詞來指中原。《史記》中以中原為中國的用法就很多,比如:「中國於四海內則在東南」(《天官書》),「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秦本記》)等。(不過這裡「中國」僅指中原一的部分,比我們所稱的中原要小)。中原,可謂是中國歷史文化之根。中原」這個名稱是指的一個大概的地理區域,並沒有明確具體的分界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位於黃河流域,指黃河上、中、下游,這在史書和辭書中是比較一致的,而其中更主要是在黃河中下游流域,包括河北、河南、山西、山東、陝西、寧夏以及內蒙、甘肅的部分地域在內,其中又以豫晉陝為重。直到現代仍廣泛使用的「中原」指黃河流域,4000年前,黃河流域是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傳說中孔子出生時黃河水是清澈的。西周時,黃土高原擁有森林4.8億畝,森林覆蓋率為53%,黃河中游地區是很適合人類居住的生態區。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在這片廣闊富饒的土地上,創造出了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華夏文明的中心在黃河流域,黃河流域的中心在中原地帶。

女媧造人;伏羲教民結網,進行漁獵和畜牧並創造八卦;有巢氏發明巢居,教民構木為巢,四季遮風避雨,居住樹上,以避野獸侵襲;燧人氏發明火,他鑽木取火,教民熟食,與動物完全脫離開來;神農氏發明種養殖業,告別採集、漁獵方式而定居生活。遠古時代,在中國領域內,居住著許多不同祖先的氏族和部落,它們彼此間不斷撞擊、融合、同化、發展著。黃帝族發跡於此,聯合炎帝打敗蚩尤,並和炎帝族融合,並把早期各氏族統一、融合為炎黃族,開創了中華文明,中國人也因此把炎帝和黃帝作為自己的祖先。

中原地區是東西南北經濟交通的樞紐,又是東西南北文化的交匯點。以社會綜合發展程度而論,春秋以降,秦漢以前,中國政治大舞臺是中原一帶。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楚漢之爭,主戰場都在中原。

在這片中原大地上發生了不勝枚舉的戰爭。諸如黃帝蚩尤涿鹿之戰、武王伐紂、周公營洛、春秋諸侯爭霸、戰國羣雄逐鹿、楚漢爭霸、光武帝劉秀興漢、曹魏中原稱雄、隋末瓦崗暴動、趙匡胤陳橋兵變、嶽飛抗金鏖兵、李自成中原血戰、蔣介石中原大戰,劉鄧大軍挺進中原等。

在廣闊的中原土地上,河南、山西以及陝西部分和三省交界的一片區域無論是從地理位置還是自然條件,都是中原地區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單獨稱為狹義的「中原」,即 「中原之中的中原」。這一片地區從古至今都是黃河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河南是中國古代皇朝建都最多的省份。從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開始,先後有20多個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此建都或遷都於此。山西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素有「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文獻之邦」的美稱,保留有全國百分之七十的地面古代建築,旅遊界因此說:「十年中國看深圳,百年中國看上海,千年中國看西安,五千年中國看山西」。

中原地區的歷史名人很多,其中聖人薈萃,有武聖關羽、科聖張衡、畫聖吳道子、醫聖張仲景、葯聖孫思邈、詩聖杜甫等;文有楊修、白居易、韓愈、歐陽修、杜牧、王維、王之渙、柳宗元、司馬遷;武有關羽、馬超、嶽飛等。還有韓非,武則天,楊貴妃,狄青,司馬光,元好問,班固,班超等,不勝枚舉。就連《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也生養在此。

在古時,中原可以說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因此說"得中原者得天下"!


中原,在地理上指的是黃河中下游地區,包括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在古代的時候,這裡農業發達,人口稠密,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所以纔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而蜀地、江南都是偏安之地。


我是正解,中原就是以河南為核心的周邊部分地區,這一點全國都認同。國家把中原稱河南,自有他的道理。就好比給自己的孩子上戶口,需要公安局的批准。想改中原要看你的成色,自己兩國家是知道的,給你個「關中」已經不錯了,不要喫碗裏的,想著鍋裏的。 沒事去掙點錢補貼家用,不要整天在這裡閑喫蘿蔔淡操心,頂屁用,有本事上書陝西省府,你問他敢改嗎?


中原自古以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位於中國的中東部,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傑地靈,人材輩岀之地。在古代中原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交通便利。中原從古至今都在全國有著無可代替的重要價值,今天鄭州有是國家中心城市,舉辦國過國際性會議上合峯會。鄭州新區快速崛起,中原經濟區,航空港實驗區,鄭汴洛自主創新區等帶動了中原經濟快速發展。名勝古蹟遍佈中原,歷史文化厚重,歷史悠久。得中原者得天下,並非不無道理。


綜合經濟丶人口.文化.傳統,中國各省對應全球各國,毫無疑問廣東堪比美國,其他各省對號入座,與中國相對應的省份又該是哪一個呢?不出所料,果然有人對某省喊出了不雅的稱號,其餘國民振臂歡呼,如某些人對自己的雙親謾罵攻擊大家為他拍手叫好得意忘形,這個民族是進步了,還是可悲。


古代中原交通便利為天下之中,不但是東西南北商賈彙集,思想交匯同時也是四戰之地進可攻退可守。進可匯天下之利攻之,退可集八方之便守之。不論是北方邊塞告急,南方膏脂之地財富都可以已最便利的方式和時間到達。最能體現的就是三國中曹操。


古時中原,由黃河流域起,後逐漸擴展至長江流域。在這兩河(長江、黃河)流域,是中國人口聚集之地,中華文華聚集之鄉。逐鹿中原,即通過獲得中原之羣鹿(鹿指百姓),就可獲得中原之天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