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宋代宗正寺地位經歷了由高向低的演變,其轉變的節點是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新建大宗正司。此後,自唐以來由宗正寺掌管皇族事務的職能,轉由大宗正司管轄。元豐改制後,進一步縮小了宗正寺的職能,局限於管理皇族屬籍登記、宗姓取名、皇帝玉牒、宗室類譜等圖籍。隨著這一變化,宗正寺專設了玉牒所,負責撰修《皇帝玉牒》《宗枝屬籍》《仙源積慶圖》《宗藩慶系錄》《仙源類譜》等帝籍、宗譜。除《皇帝玉牒》特藏於玉牒殿外,其餘四書均藏於屬籍堂。宋代宗正寺地位下滑的根本原因在於,首先,宋代沒有沿襲唐代「五世而斬」的宗室政策,這就使宋代宗室後裔,呈幾何級數增長,宗室人數大量增加,管理日益困難;其次,宗正寺長官又是庶姓,「皇族狃習富貴,或弗能以禮法飭其下」,非皇帝親屬要去管理皇族,是難以駕馭的;最後,管理皇族事務之權交由以宗室充任的大宗正司。導致宗正寺職能與權力的減弱是宋代宗室政策導致的歷史必然。總之,宋代宗寺與宗司並存,是宋代特殊宗室政策的產物,在中國古代宗室史上,實屬空前絕後。

關鍵詞:宗正寺;地位下滑;職能縮小

作者簡介:龔延明,男,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暨浙江省重點研究基地宋學研究中心教授(浙江杭州 310028),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官制史、宋史等研究。

宗正寺,為宋代九寺之一。宋初甚重宗正寺,特升宗正卿為正四品,宗正丞為從五品,其雜壓在御史中丞、給事中、中書舍人之上。此與宗正寺沿唐以來之制,管皇室事務有關。然自景祐三年(1036年),將管理皇族事務劃歸新建的大宗正司之後,宗正寺地位降低,御史中丞、給事中、中書舍人升位在宗正卿之上,其職事主管玉牒、族譜等事。從宋代宗正寺所掌職事與地位之變化,可以看出,宋代宗室政策因沒有沿襲唐代「五世而斬」而帶來了嚴重後果,致使宗室成員不斷膨脹,管理日益困難,導致更具有權威性的大宗正司的產生,宗正寺因此被邊緣化。

一、宋代宗正寺沿革及其職掌演變

宗正為古官,秦漢有宗正,屬九卿之一。南朝梁天監七年(508年),宗正帶卿字,即稱宗正卿,為春卿之一[1]730[2]724。北齊有宗正寺之稱,置卿、少卿、丞、主簿,是為唐、宋宗正寺之根[3]755。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曾改稱司宗寺,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又改名司屬,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復宗正寺舊名[4]465[5]1251。

北宋沿置宗正寺,初在延祐坊。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二月,宗正寺著火,於福善坊新建宗正寺[6]二〇之三3564。「國初,宗室尚少,隸宗正寺」[7]33。隨著仁宗即位以後,宗室成員日益增加,「皇族狃習富貴,或弗能以禮法飭其下」[6]二〇之一九3573,坐享爵祿的皇族,憑恃優越的地位,目空一切,越來越難以管理。宗正寺已難以承擔宗室族群事務管理一職。景祐三年(1036年)七月乙未(十七日),特增置大宗正司,以皇族寧江軍節度使允讓知大宗正事,「時諸王子孫眾多,既聚居睦親宅,故於祖宗後各擇一人,使司訓導、糾違失。凡宗族之政令,皆關掌。奏事毋得專達,先詳視可否以聞」[8]仁宗景祐三年七月乙未2796。宗正寺與大宗正司並存,二者共為宗室管理機構,而分工不同。北宋初期,宗正寺職事俱存,掌皇族事務,奉宗廟、諸皇陵薦享,司皇族之屬籍玉牒等。景祐三年,大宗正司建立,直接管理皇族事務後,宗正寺職務大為縮減,僅管奉宗廟、諸皇陵薦享,以及撰修玉牒、屬籍、類譜等文字和奉祠等事,已成為大宗正司的配角。

北宋前期,宗正寺屬員有:室長、齋郎,無常員;屬吏:楷書四人,府史二人,驅使官九人,廟直官一人;所轄:太廟宮闈令一人,後廟宮闈令一人,以入內內侍省官充,陵台令一人,以京官知永安縣兼陵台令史;玉牒所,掌修皇帝玉牒,序宗派,紀族屬,歲撰宗室子名以進;修玉牒官,無定員,典三人,楷書四人[6]二〇之一3563。

元豐改制,宗正寺不再管理皇族族群事務,因「宗司設立後,宗寺原先參與議定有關宗室政令的職能也移於宗司,此後宗司、宗寺長期並存,在管理宗室事務方面,發揮作用的是宗司」[9]。

元豐改制,宗正寺主要是領修帝籍玉牒、皇親屬籍、宗室類譜等圖籍。修玉牒屬籍,朝廷差修玉牒官,或置玉牒所,宗正寺官「凡宗正卿、少而下,悉與修纂」[6]二〇之五六3595。宗寺所領修纂皇帝玉牒、皇親譜、圖、籍,其別有五:一、帝籍《玉牒》,凡編年以紀帝系,而載其曆數,朝廷政令、賞罰、封域、戶口、豐凶祥瑞之事及因革;二、皇親《宗枝屬籍》,序同姓之親,而第其五屬之戚疏者;三、《宗譜》(《仙源類譜》),具其官爵、功罪、生死及宗婦族姓與男若女者;四、《宗藩慶系錄》,推其所自出,至於子孫而列其名位者;五、《仙源積慶圖》,考定世次、枝分派別,而歸於本統者。《玉牒》《宗譜》《宗枝屬籍》十年一修;《仙源積慶圖》三年一修;《宗藩慶系錄》一年一修。凡宗子生,應授官者,撰名以上吏部司封司[6]二〇之一3565[10]3887。修譜、牒,要收集宗室家狀,宗室和宗女的生卒、遷轉、出適,宗婦成禮及夫為何官位與姓名,宗室官爵及叔伯弟侄兒孫等,同宗室三代名銜、生卒年月日時等第一手資料,需取會在京、州、軍、縣、鎮所寄居、待闕、現任的宗室官或宗室,逐一開具報明,這也是非常煩瑣的事務[6]二〇之九,二〇之十3567-3569。

此外,宗正寺職掌宗室賜名之依條擬選,即負責宗室訓名。據《宗室條制》,修纂《玉牒》《屬籍》,三祖以下共分十九宮院,其訓名之輩分各有規定:一、太祖皇帝下,以「德、惟、從、世、令、子、伯、師」等字;二、太宗皇帝下,以「元、允、宗、仲、士、不、善、汝」等字;三、魏王廷美下,以「德、承、克、叔、之、公、彥」等字,各依昭穆次序,分位增廣秩數。以上用以排行的字,隨著宗室後裔螽斯衍慶,已不夠用,宗正寺還得提出新的排行字,如:

(南宋紹興七年七月)宗正寺言:「太祖皇帝下『希』字子欲連作『與』字;太宗皇帝下『崇』字子欲連作『必』字;親賢宅『居』字子欲連作『多』字;(棣)華宅『卿』字子欲連作『茂』字;魏王下『夫』字子欲連作『時』字。」從之。[6]二〇之一三3570

宗室取名,最易重名,為防止同名,宗正寺考慮宗室賜名,必須二字,其中一字取自昭穆次序所排到之某字,如德、仲、善字等,與下一名字相連,所以別源派,序昭穆,定專名[6]二〇之九,二〇之十3567-3569。宗正寺草擬名字後,是否有宗室同名,需申吏部、學士院看定,然後,咨報中書省進呈取旨施行。

這套程序,雖頗為煩瑣,但對於別源派,序昭穆確有用處。如英宗名仲實,屬「仲」字輩,一看就是太宗帝系之宗室。又如高宗是太宗後裔,他之前的真、仁、英、神、哲、徽、欽宗諸皇帝,皆是太宗皇帝子孫。高宗一子,南渡初夭折。時金人南下,中原未有息肩,臣僚認為:「太祖舍其子而立弟,此天下之大公。……今有天下者,獨陛下一人而已。屬者椒寢未繁,前星不耀,孤立無助,有識寒心,……仰違天監,太祖在天莫肯顧歆?」為此,上虞縣丞婁寅亮提醒高宗,「天其或者深戒陛下,追念祖宗公心」,從太祖後裔中挑選皇位繼承人[11]12132。婁寅亮之建言,居然被處於戰禍圍困中的高宗採納,遂對執政言:「此事不難行,朕於『伯』字行中選擇,庶幾昭穆順序。」[12]616「伯」字行,即太祖皇帝下之七世孫。結果從民間找到了趙伯琮與趙伯浩,養育於宮中。趙伯琮父為進士出身、原嘉興縣丞趙子偁,其排行「子」,系太祖六世孫[13]高宗建炎元年十月丁丑條267[14]8686-8687。最後,高宗通過一個細節的考察,選中了趙伯琮:

(紹興二年五月辛未)詔左文林郎趙子偁令赴都堂審察。時集英殿修撰、知南外宗正事令懬奉詔選宗子伯琮、伯浩入禁中。伯浩豐而澤,伯琮清而癯。上初愛伯浩,忽曰:「更子細觀。」乃令二人並立,有貓過,伯浩以足蹴之,伯琮拱立如故。上曰:「此兒輕易乃爾,安能任重矣!」乃賜伯浩白金三百兩罷之。後四日,以子偁為左宣教郎。[15]1112

細節決定命運。伯浩因在皇帝前隨意一腳踢貓,就被淘汰出局。伯琮則因在皇帝面前拱立,不受突如其來的事物干擾,贏得高宗的青睞。紹興三年(1133年)二月,擢伯琮為貴州防禦使,賜單名瑗,瑗即受高宗禪位之孝宗。由此可見,宗正寺所修《玉牒》《屬籍》在維護趙氏皇室統治地位之中的作用。

宗正寺別稱宗寺、司宗、麟寺。元豐改制後,宗正寺依《唐六典》,其官復前制:宗正卿一人,正四品,少卿一人,從五品,丞一人,從七品,主簿一人,從八品;分案二:屬籍案,知雜案[6]二〇之一3565。職事(吏):胥長一人,胥佐二人,楷書二人,貼書二人[10]3887。所轄:玉牒所,元豐官制行,分隸宗正寺。官制既行,修玉牒職歸卿、丞矣[16]71。掌修纂皇帝玉牒、皇親屬籍、類譜、圖籍之事,修玉牒官,無定員[10]3890[6]二〇之四二3588-3595。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四月,因宋金戰爭,南宋朝廷立足未穩,寺監省並。宗正寺歸太常寺。太常少卿兼宗正少卿,丞、簿並罷。如紹興二年(1132年),太常少卿兼宗正少卿李易,宗正寺所掌四書《玉牒》《宗枝屬籍》《仙源積慶圖》《宗藩慶系錄》,《玉牒》如帝紀,特詳於「國書」,最為重要,建炎南渡,為不致金人掠去,舉四書而逸於江滸,即扔於江中,為此,李易奏請重修《玉牒》[17]高宗紹興二年七月丁亥條1148。紹興五年(1135年)六月修成《玉牒》進呈。可見,宗正寺職事歸太常寺兼管。又如紹興三年,太常博士兼權宗正丞趙霈[18]高宗紹興三年十一月壬子朔,庚申1361。此後,紹興三年六月,復置宗正少卿;五年閏二月辛未,復置宗正寺[19]庚申551-552。紹興二十年(1150年),在臨安府舊車輅院新建宗正寺[20]行在所錄·諸寺·玉牒所宗正寺3408。

二、宋代宗正寺設官分職

關於兩宋宗正寺官的職守與編製,並非一成不變,要注意北宋前期、元豐改制、南宋之制的時段性及其演變脈絡,簡要論述如下:

(一)判宗正寺

北宋前期,宗寺官罕正除,太宗開寶二年(969年)正月曾以千牛衛將軍趙崇濟為宗正少卿,以後未見置,而置判寺、同判事二人掌宗正寺,判事以兩制以上朝官充[21]2408。如闕,則以朝官以上宗姓為知宗正丞事。主簿一員,以京官充[6]二〇之一3563。如景德二年(1005年),太常博士、同判宗正寺趙湘,殿中丞、同判宗正寺趙稹[22]1342。景德二年五月甲戌條或以朝官、京官兼任宗正卿、少卿、丞,如大中祥符八年,以兵部侍郎趙安仁兼宗正卿。九年定製:丞郎以下兼宗正卿,給舍以下兼少卿,京官兼丞[23]430。天禧元年(1017年)十月,趙安仁以尚書右丞兼宗正卿[24]真宗天禧元年十月庚午條2083。或置知宗正寺差遣官——知宗正寺、知宗正寺丞、知宗正寺主簿等,如太宗朝,虞部員外郎、知宗正寺丞趙咸一[25]8899。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度支員外郎趙世長知宗正寺。天禧元年十一月,衛尉寺卿兼宗正寺主簿趙鼎[6]二〇之四3565。以上諸宗正差遣官雖為國姓(姓趙),而非宗室。《石林燕語》謂:「唐宗正卿皆以皇族為之,本朝踵唐故事,而止命同姓。」[26]92北宋知宗正寺少卿趙崇濟、同判宗正寺趙湘、趙稹,兵部尚書兼宗正卿趙世長,判宗正寺趙概等,皆非宗室,無非姓趙(國姓)而已。但不用非趙姓官充宗正寺官。

唯一以宗室為知宗正寺者,乃皇儲趙宗實(濮王趙允讓子)。嘉祐六年(1061年)十月,以宗室趙宗實(英宗)為泰州防禦使、知宗正寺,管勾宗正寺事,特修宗正寺廨宇,在太廟南舊開封府司(司錄參軍官廨)[27]仁宗嘉祐六年十月壬辰4727。此乃宗室繼皇帝位的台階,屬特例。

(二)宗正寺卿

秦置宗正,兩漢宗正為九卿之一。西漢平帝時曾改名宗伯。後漢仍稱宗正,卿一人,但不連稱宗正卿[28]703[29]3589。南朝梁武帝蕭衍天監七年(508年),始稱宗正卿,位視列曹尚書,主皇室、外戚之籍;後齊以宗正為寺,始有「宗正寺卿」之名[2]724[3]755。唐、宋沿置。

北宋前期不除,或為兼官。神宗元豐官制,宗正卿一人,正四品。卿掌敘宗派屬籍,以別昭穆而定其親疏。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詔宗正卿、少卿兼提舉諸王宮大、小學[10]3887[30]78-79。

元豐改制正名,然宗正寺長貳,神宗朝虛而不除,專以丞聽寺事[6]二〇之九3568。徽宗朝置宗正卿、少卿。

南宋不除宗正卿。

元豐改制之後,宗正寺官專用國姓(趙姓)官之制有所突破,非趙姓之庶姓,也在選用之列,因別有大宗正司統管皇族。唐代「宗正寺官員,悉以宗子為之」[31]1349。宋代對唐代宗正寺官必任以皇族予以改革。陸遊《老學庵筆記》言:「宗正卿、少卿,祖宗因唐故事,必以國姓為之,然不必宗室也。元豐中,始兼用庶姓。」[32]73元豐六年(1083年)九月十一日詔:「除長貳外,自今不專用國姓。《志》:大宗正司統皇族,故(宗正)寺長貳不專以國姓。」[21]2408-2409如元豐六年九月,以監察御史楊畏為宗正寺丞。至南宋,宗正寺長貳也用非趙姓官員。如紹興四年(1134年)宗正少卿范沖、宗正丞孫緯[6]二〇之六3566[17]高宗紹興五年閏二月卒未條1653。

宗正卿別稱宗卿、冷卿。

(三)宗正寺少卿

北魏孝文帝太和中,設宗正卿等六卿,置少卿[33]2979-2980。北齊以宗正為寺,始以宗正寺少卿為名[2]724[3]755。唐、宋沿置。元豐改制,宗正少卿一人,從五品。輔正卿掌敘宗派屬籍,以別昭穆而定其親疏。然宗正寺長貳,神宗朝虛而不除,專以丞聽寺事。徽宗大觀三年,與宗正卿同提舉諸王宮大、小學[10]3877[30]78-79。

南宋初,少卿以太常少卿兼。紹興三年,復置宗正少卿一人。寧宗嘉定九年(1216年),宗學歸隸宗正寺,「自此寺官又復預校試之事」[10]3877。

宗正少卿別稱少宗正,亦稱冷卿。

(四)宗正寺丞

秦、漢宗正屬官有丞。北齊始有宗正寺丞之設[3]755。唐、宋沿置。北宋前期不除,為所帶階官,如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五月,宗正丞充兩浙西南路轉運副使趙齊,宗正丞定其月俸,月二十千錢[34]太宗太平興國三年五月丙戌條428。但有知宗正丞事差遣,如景祐二年(1035年)四月,集賢校理、知宗正丞事趙元規[35]仁宗景祐二年四月己未條2726。

元豐改制,宗正丞一人,從七品。神宗朝,宗正卿、少卿,虛而不除,以宗正丞掌寺事。宗正丞與太常丞、秘書丞號為「三丞」:

神宗董正治官,虛長貳不除,專以丞聽寺事。蓋與太常、秘書號為「三丞」。且其選甚清,自來率用館閣英俊,以重屬籍之寄。[6]二〇之九3568

宋代「三丞」是台諫候選人,其資望較高。如仁宗朝重台諫之選,規定「三丞以上嘗歷知縣人,除御史里行,二年後除御史」[7]34。宗正丞例參與編修宗籍圖書。

(哲宗元祐元年)九月十九日,宗正寺言:「其編修圖書乞依舊例,丞纂修。」從之。[36]687

元豐改制之後,宗正寺官不專用國姓(趙姓)官,非趙姓之庶姓,也在選用之列,因別有大宗正司統管皇族。唐代「宗正寺官員,悉以宗子為之」[31]1349,宋代對唐代宗正寺官必任以皇族予以改革。

(五)宗正寺主簿

宗正置主簿,始於南朝梁武帝天監七年,「凡十二卿,皆置丞、功曹、主簿」,北齊始稱宗正寺主簿[2]724[3]755。唐宋沿置。北宋前期不除,為差遣所帶寄祿階官。如慶曆二年(1042年)二月,著作佐郎、宗正寺主簿、加崇文院檢討趙師民為宗正丞、崇文院說書,宗正寺主簿與宗正丞,皆非職事官,為所帶寄祿階官,主簿月俸五千錢[37]仁宗慶曆二年二月丙戌條3323-3224。

元豐改制正名,宗正寺主簿一人,從八品,專以鉤考簿書為職。《容齋四筆》云:「自元豐官制行,九寺、五監各置主簿,專以掌鉤考簿書為職,它不得預。如《玉牒》修書,主簿不預,見於王定國《舊錄》。」[23]431

哲宗元祐之後,主簿參與圖書編修,並許與丞通管寺事:

(哲宗)元祐元年,宗正寺言:「既許主簿通管寺事,竊恐亦合依太常寺、國子監例正通管雜務,其編修圖書乞依舊例丞纂修。」從之。[36]687

建炎南渡後,凡寺監主簿率多與寺丞同籤押文書,與丞平行。岳珂《愧郯錄》謂:

南渡而後,官失其守,凡寺監主簿率多預尾書,……再攷(考)典故,元豐六年七月庚申,詔寺監主簿,止是專掌簿書,其公事自當丞以下(上)通議施行。[38]寺監簿職守65-66

三、玉牒所

玉牒所為宗正寺所屬機構。

何謂玉牒?玉牒源於漢武帝封禪時一種秘書——「玉牒書」,埋於「封」之下,玉制書簡,通於神明[39]1671[40]530[41]160。宋真宗泰山封禪所用玉牒,即實以條狀玉編綴成冊書,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42]271。從唐朝開始,還有一種《玉牒》,即在宗正寺設修玉牒官,將編修好的皇帝譜牒名為《玉牒》。《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有開成二年(837年)李衢、林寶撰《皇唐玉牒》一百一十卷等書目,唯具體狀況已不可考[43]94。宋代沿唐之制,在宗正寺編修皇帝《玉牒》,但已非那種玉條連綴成冊之玉牒,而是宋代皇帝敘帝系撰寫在紙上的《玉牒》,每一朝皇帝,都有一部《玉牒》,宗正寺下還有專門的編修《皇帝玉牒》的機構——玉牒所。

(一)《玉牒》

《玉牒》全稱是《皇帝玉牒》,與家譜有別,皇室家譜稱《仙源類譜》。《皇帝玉牒》就是帝籍,一朝皇帝一牒。如《真宗皇帝玉牒》《仁宗皇帝玉牒》《神宗皇帝玉牒》《哲宗皇帝玉牒》《徽宗皇帝玉牒》《至尊壽聖皇帝(孝宗)玉牒》等[6]二〇之四二3588-3589,二〇之五一3593。某一《玉牒》,就是某一個皇帝生平與執政的實錄。宋代史家林對皇帝玉牒的表述是:

《玉牒》之書何記乎?記大事也。以紀帝系,以載厯(歷)數,以籍昭穆。蓋將綿天地亘古今為不朽傳也。以書政令,以記戶口,以別封域,蓋將以理亂興衰之大驗,固與之為消長也。有大制誥,有大冊命,凡關於事之大者,皆錄之,又將使進退取捨予奪廢。置揆之人情而安布之冊書而信也。嗚呼,亦重矣![44]45

《四朝國史志》對玉牒的表述是:

玉牒,以編年之體,敘帝系,而紀其歴(歷)數,凡政令、賞罰、封域、戶口、禮文、祥瑞之事。[10]3887[44]45

宋制《皇帝玉牒》,從皇帝登基之年的生日起,即著手編修。以《光宗皇帝玉牒》為例,光宗於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壬戌(二日)繼位,其誕辰之日為紹興十七年(1148年)九月乙丑(四日)。為此閏五月一日,就下詔右丞相留正提舉編修《玉牒》,開始籌備,期以九月四日得以按時舉行開局修光宗皇帝《玉牒》的儀式。是年閏五月二十四日,玉牒所即著手就開編首冊內容所需材料部署徵集工作:

恭見今上皇帝登寶位,本所合自皇帝誕聖之後編修《玉牒》,申請下項:一、今年來編修今上皇帝《玉牒》,合書注誕聖以後符瑞,及聽讀聖德、初封冠禮,並納夫人及節次加封食邑,冊立皇太子至登庸位應干麻制、冊文、典禮,及辭免、批答等事迹,欲乞朝廷劄下隨龍官屬等逐一取降,編類申(玉牒)所。[6]二〇之四三,二〇之四四3590

此後,隨逐年一邊徵集與修《光宗皇帝玉牒》有關的事迹實錄材料,一邊按年、月、日歸納編撰,《玉牒》後面附有皇后事迹[45]246[46]仁宗天聖三年正月乙巳條2374。可見,《玉牒》內容十分豐富而重要,關乎一朝皇帝生平事迹、政令因革、戶口增減、版圖大小,乃治國理政的大事記。

宋朝所有國史中,奉為國之寶藏,裝幀最奢華精緻的,當推《皇帝玉牒》。因《皇帝玉牒》秘而不宣,「士大夫罕有知其制度者」,甚至北宋宰相司馬光、南宋宰相趙鼎都想當然地以為「玉牒用玉簡刊刻如冊」「(玉牒)不過刻玉如冊耳」[47]28[48]紹興十二年五月辛丑條2732。發生這樣的錯誤,根子在於「玉牒所事干國體,最為機密,今檢准御寶,令漏泄玉牒宗枝,並依軍法」[6]二〇之五九3600。故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五月,吏部差玉牒官楊願修玉牒,因南渡初廢玉牒官,「莫有知其體者」[48]紹興十二年五月辛丑條2732。可見,除了玉牒官,百官對《玉牒》諱莫如深,不敢議、不敢問、也不想知。所以,由於神宗朝與南渡初,均未修成《玉牒》,不曾舉行隆重的《皇帝玉牒》奉安玉牒殿禮,宰相司馬光、趙鼎也無緣目睹《玉牒》實物,也就怪不得其無知了。實際上,《玉牒》雖裝幀奢華,但其文字並非刻在玉條上為玉冊,而是書寫在羅紙上。《皇帝玉牒》用綉金花的紅色羅錦裱糊裝潢,書軸用黃金。如真宗朝修《玉牒》,「凡《玉牒》書,以銷金花白羅紙、金軸、銷金紅羅褾帶,禔(安放於)黑漆金飾匣、紅錦裹、金鎖鑰」。至神宗皇帝閱先帝《玉牒》,以黃金書軸重,而不便批閱,詔改以黃金梵夾(用黃金作薄板上、下夾書,形如梵文貝葉經)。《玉牒》統用黃金匣存放,黃金鎖、黃金鑰匙。南宋乾道時,有所節約,《玉牒》裝訂改用鍍金銀梵版、銷金羅紙匣袱,統由文思院制辦。《玉牒》修成,於內殿行隆重進呈儀式,然後奉安(儲藏)於太廟南宗正寺玉牒殿。守玉牒殿官每日進香敬奉,以及防範《玉牒》泄漏[47]28[49]宗正卿·宋玉牒所502[23]432[6]二〇之六二3606。

(二)玉牒所與修玉牒官

《玉牒》之修,始於唐,唐朝稱《皇唐玉牒》,本屬宗正寺職事。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於宗正寺外,別置修玉牒官[31]1351[23]431。北宋修玉牒職事,歸宗正寺負責。寺專設屬籍案。太宗淳化六年(995年),始修玉牒,以《皇宋玉牒》為名,設局置官,建玉牒殿[10]3890[20]行在所錄·諸寺·玉牒所宗正寺3408。此「設局」,蓋指開修玉牒的專門編纂處,並非已建玉牒所,或借秘閣廳纂修《玉牒》[6]二〇之五五3595。建玉牒殿,用以藏皇帝《玉牒》,藏書之所而名之以「殿」,足見宋代皇帝對《玉牒》之珍重。真宗咸平初,於宗正寺建屬籍樓(專藏皇親屬籍《宗枝屬籍》之類,與藏皇帝《玉牒》之玉牒殿有別),督修《玉牒》。差翰林學士、知制誥梁周翰,與宗正卿趙安易同為兼修玉牒官,領其事。大中祥符八年,於大火後新建的宗正寺內建玉牒殿、屬籍堂[6]二〇之五五3596;九年,專設宗正寺修玉牒官一員或二員,首除知制誥劉筠、夏竦為修玉牒官。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有宗正寺玉牒所之名,可見宗正寺專門置局纂修玉牒[6]二〇之五六3596-3597。仁宗朝始,《玉牒》冠以「皇帝」,若為當朝皇帝,則稱《今上皇帝玉牒》[50]。南宋初未及置,至高宗紹興十二年,「襲舊制,始建玉牒所」[6]二〇之五五3595。紹興二十年,在臨安府舊車輅院新建宗正寺、玉牒所,玉牒所與宗正寺,名雖為二,然宗正寺職事「獨以玉牒重」,故宋人視「玉牒所、宗正寺同一官府」[20]行在所錄·諸寺·玉牒所宗正寺3408。

玉牒所,作為掌修皇帝玉牒、皇親屬籍,序宗派,紀族屬,歲撰宗室子名以進呈的專門修史機構,以修《皇帝玉牒》為主,同時纂修《仙源積慶圖》《宗藩慶系錄》《仙源類譜》等皇親屬籍、類譜。其纂修年限,《玉牒》《宗枝屬籍》《仙源類譜》每年添修、十年一兌換,《仙源積慶圖》三年一修,《宗藩慶系錄》一年一修[6]二〇之五八3599。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玉牒所於舊三班院置局,後徙編修院。南宋紹興十二年,建玉牒所於太廟南[20]行在所錄·諸寺·玉牒所宗正寺3408。

北宋前期,修玉牒官,無定員,除宗正寺官參與之外,臨時差遣侍從官知制誥或翰林學士典領,「祖宗以來,編修皇帝《玉牒》,除就差宗正寺官外,亦有選差侍從兼領」,如仁宗景祐元年(1134年)以知制誥李淑為修玉牒官;熙寧中,以翰林學士范鎮為修玉牒官[6]二〇之五八3599[51]哲宗元祐元年十月己酉條9491。典三人,楷書四人[6]二〇之一3563。

元豐改制,修玉牒職歸宗正寺,以侍從官提舉修《玉牒》,徽宗朝必充宰臣兼提舉修《玉牒》。

南宋紹興年間,增重修玉牒的地位,以宰相一人提舉修玉牒,修玉牒官一人,以侍從官兼,又有玉牒所檢討官;宗正卿、少卿、丞、主簿以及吏人,悉參與修纂。《容齋隨筆》云:

官制既行,其職歸於卿丞矣。而紹興中復差侍從為修牒,又以他官兼檢討,是與本寺為二也。[16]71

實際上,宗正寺掌修玉牒職為主,北宋以來一直不變,玉牒所與宗正寺實為一府。所不同的是,典領官不任以寺官,而由宰執官或侍從官提舉,以增重其事。故洪氏所謂玉牒所與宗正寺一分二,並不正確。以紹興十二年纂修《高宗皇帝玉牒》為例:

詔宰臣秦檜提舉編修玉牒所,就差宗正少卿、丞、簿三員為額,另差修書官,同共編修玉牒文字。編修官如試起居舍人兼充修玉牒官楊願,又有點檢文字官王亨。「在京玉牒所人吏,系就差宗正寺人吏」,即差宗正寺吏胥,之外從別處另差職級、手分五人以供祗應。其中一名祗應,指定差殿直官充玉牒所承受,其任務是請內外朝廷降高宗皇帝誕聖、授官、冠禮、出閤、節次轉官、除拜、差遣;皇后生年月日、納夫人年月日,封冊皇后制誥;皇子賜名、授官、冠禮、出閤、出宮、節次轉官;及皇女生年月日、下降年月日等事迹,並主管進呈《玉牒》最後成書定稿時,排辦奉安玉牒殿一應事務。另指定三名通引官充玉牒所祗應,其任務是,專一負責投送三省、樞密司等中央、地方諸官司供撰寫《今上皇帝玉牒》所需的文字,並限期催取,以交玉牒所。此項事務十分繁重而棘手。[6]二〇之五八3599顯然,《皇帝玉牒》之纂修的基本隊伍還是宗正寺官吏。

孝宗乾道後,參知政事、樞密使副提舉修《玉牒》,提舉不專繫於宰相。如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以參知政事錢端禮、簽書樞密院事蔣芾權提舉修《玉牒》事。

寧宗朝,則以宰相監修《玉牒》、侍從兼纂修《玉牒》官、京朝官兼玉牒所檢討官;宗正寺卿、丞、主簿皆參與纂修。[44]46

(三)玉牒殿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建玉牒殿、屬籍堂[6]二〇之五五3596。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高宗於新建玉牒殿,御書「玉牒之殿」、「玉牒殿門」、殿門外「祖宗屬籍堂」,字塗以金,安奉儲藏曆帝《玉牒》,書卷浩瀚,專差管理人員和防護兵士。南宋時,玉牒殿設主管玉殿所、玉牒殿香火官四員,差內侍三員、武臣一員充。乾道八年(1172年),改作幹辦玉牒殿所、玉牒殿,所有行移文字,用「幹辦玉牒所印」。幹辦官負責敬事玉牒殿燒香火、開殿點檢殿內財物、封鎖保管與掌握鑰匙。此外,專知一人、專副一人,掌管玉牒殿《玉牒》與財物[6]二〇之五九3600,二〇之六一3602-3603。開禧元年(1205年),所差防護兵士多達一百零二人,日夜巡警,防竊、防風燭。若遇不測大風雨和火災,殿前司另派二百人準備搬移、搶救役使。此亦可見,宋朝對皇帝玉牒的重視程度。

然其時雖專設玉牒殿密藏《皇帝玉牒》,後因火災及數度戰火浩劫,兩宋《皇帝玉牒》未能有一部完整地留傳後世,皆已灰飛煙滅。今僅能從南宋官員劉克莊的《後村先生大全集》中窺見修玉牒官起草的《寧宗皇帝玉牒》初草稿二卷,內容多是寧宗皇帝上朝朝政處理和日常活動大事記,也沒有什麼神秘之處,舉例如下:

嘉定十一年正月癸酉朔,御大慶殿,群臣朝賀。……癸未,吏部引見某人等三十九人,詔並改合入官。……四月癸亥,閤門舍人熊武輪對,上謂武曰:「卿是東宮官,太子如何?」武奏曰:「殿下賢明仁孝,勤儉節用。人之才否、事之是非,無不盡知。每日講論之暇,無他嗜好,手不釋卷。且動如節度,又不喜酒。臣每輪當宿,絕不聞宴飲之樂。」上曰:「此天賦也!」……六月庚戌,月入氐。辛亥,填星晉守亢,乙亦有流星大如太白。[52]1,3,5

其內容大量是朝政活動,也記錄天象。至於對太子的考察,算是機密,但東宮官講的都是美言美語,似乎也不需保密。

(四)屬籍堂

淳化間,稱玉牒樓。大中祥符八年改名玉堂樓。南宋紹興間,玉牒殿、屬籍堂共建於玉牒所內。玉牒所,以修《皇帝玉牒》為主,並修《宗枝屬籍》《仙源積慶圖》《宗藩慶系錄》《仙源類譜》。除《皇帝玉牒》特藏於玉牒殿之外,其餘四書均藏於屬籍堂。

一是皇親《宗枝屬籍》。序宗姓趙氏之親,而排其五服戚疏之次者;后妃也列入《屬籍》。《屬籍》是以某王、某公或某侯為世系之五服親疏名籍,然卷首還得先列宣祖皇帝之子(太祖匡胤或太宗光義或魏王廷美)[53]292[6]二〇之五3565,二〇五五3596。如英宗父濮安懿王允讓,為太宗孫,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宗正寺「被旨纂修濮安懿王以下屬籍,故例以宣祖皇帝之子為卷首(按:太宗為卷首),次即以宗(按:即濮王)從高下為之序。今若以濮王為卷首,則先後不倫」,宗正寺之所以強調屬籍不能以王、公、侯宗主為首,是遵慣例,針對有人修《濮王宗籍》,因濮王系英宗皇帝之父,欲突出其地位,略去原首卷太宗之籍而言[6]二〇之五七3598。關於《屬籍》的用料材質與製作工藝,親王《屬籍》要降《皇帝玉牒》一等,如所用紙不用銷金花羅紙而用銷金白綾紙,軸用銀不用金之類;公、侯《屬籍》再降一等,如軸,不用金、銀,而用象牙,所用白綾紙無銷金:「屬籍諸王,書以銷金白綾紙、銀軸頭、紅錦褾、帶紅羅復黑漆舉塗銀飾匣、錦裹,銀鎖鑰。公、侯以下白綾紙、牙軸,余如諸王。」[6]二〇之五五3595-3596

二是《仙源類譜》。《宋史·職官志》定義為:「序男、女、宗婦族姓婚姻及官爵、遷敘而著其功罪、生死。」[10]3887《神宗正史·職官志》定義為:「具其官爵、功罪、生死及宗婦族姓與男若女者,為譜。」[6]二〇之五3565這就是宋代宗室《宗譜》,其體例是,按宣祖皇帝以後宗派,即每世皇子、皇女立為一秩(宗派),歷載宗派成員姓名、男女、生卒、官爵、功罪,編修成族譜,宗婦也收入,但只稱姓不稱名,如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進呈《三祖下第六世仙源類譜》,嘉定六年(1213年)進呈《第七世仙源類譜》等[6]二〇之五三3595。由此可知,《仙源類譜》不但要記載宗室男、女,而且對宗婦也要加以記載。對官爵、事迹的記載,基本是為每一位入譜成員立一小傳。現存北京圖書館善本室的南宋修《仙源類譜》殘卷,為我們提供了實證[50]。有人把《仙源類譜》視為《玉牒》,這是出於對兩者體式不辨,而導致的牽強附會①。

三是《宗藩慶系錄》。是一種簡明的表示宗子出自哪一支宗派,由派主至於子孫而列其名位的宗室名錄,內容沒有類譜詳。如淳熙十三年(1186年)十月修成《三祖下第六世宗藩慶系錄》,北京圖書館現存有南宋纂修《宗藩慶系錄》殘卷。[6]二〇之四三3589[50]

四是《仙源積慶圖》。此為圖表,是將世系繪成一張宣祖、三祖(太祖、太宗、魏王)而下世次、枝派源流線性示意圖。其特點「於便坐可張之」,即可以張掛瀏覽。[54]5151[55]422

余 論

唐、宋兩朝宗室制度相較,宋代明顯加強了宗室管理制度。其根本原因在於,唐代宗室身份限制嚴格,局限於五等親:皇帝袒免親以外,一律不列入「天子族親屬籍」[5]1250。這就使唐代宗室人數有限,不至於無限擴大。相反,宋代關於宗室身份寬泛。其屬籍範圍,北宋初,除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子孫是宗室外,魏王趙廷美子孫也屬宗室:「修纂《玉牒》《屬籍》,(至徽宗朝)欲自祖宗以來每朝皇子、皇女及親賢、(棣)華宅各為一秩,三祖下十九宮院,太祖皇帝下以德、惟、從、世、令、子、伯、師,太宗下以元、允、宗、仲、士、不、善、汝,魏王下以德、承、克、叔、之、公、彥,各依昭穆次序,分位增廣秩數。」[6]二〇之九3567-3568其宗室人數已上萬。顯然,宋代宗室政策因沒有沿襲唐代「五世而斬」,且不限於皇帝子孫,使得宋代宗室人數呈幾何級數增長。到仁宗朝,宗室人數已很多,管理日益困難,導致新的更具有權威性的大宗正司的產生,宗正寺職能與權力因而減弱,日趨邊緣化。

此外,唐代宗正寺「官屬,皆以皇族為之」[28]705。宋代不同,雖制度規定「凡寺官皆宗姓為之」,但執行過程中,宗正寺官並非全部如此。陸遊記載:「宗正卿、少卿,祖宗因唐故事,必以國姓為之,然不必宗室內也。元豐中,始兼用庶姓。」[32]73庶姓,則非國姓趙姓,張姓、王姓也可。如熙寧中,以都官員外郎張稚圭為知宗正丞。誠如王安石所說:「前代宗正固有庶姓者。」神宗應道:「此雖無前代(如唐代)故事,行之何害?」[10]3888可是,「皇族狃習富貴,或弗能以禮法飭其下」[6]二〇之一九3573。庶姓為宗正寺長官,要去管理皇族,談何容易?因此,自大宗正司建立,由皇帝兄弟或叔為判、知大宗正司直接管理皇族之後,宗正寺不能參與管理宗室事務,僅限於管理修纂皇帝《玉牒》和皇族《屬籍》等工作。總之,宋代宗寺與宗司並存,是宋代特殊的宗室政策的產物。在中國古代宗室史上,實屬空前絕後。

注釋

①中國文明網2009年8月7日轉載《光明日報》文章《家譜:連綿不斷的家族史》:「上海圖書館館藏家譜精品展上,一件玉牒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宋代皇室家譜《仙源類譜》。」轉引自王瑞來《宋代玉牒考》頁下注1,見氏著《文獻可征》,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年出版,272頁.

參考文獻

[1]班固.百官公卿表上[M]//漢書:卷十九上.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62.

[2]魏徵.梁武之制[M]//隋書:卷二十六百官志上.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3.

[3]魏徵.後齊制官[M]//隋書:卷二十七百官志中.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3.

[4]李林甫.唐六典:卷十六宗正寺[M].陳仲夫,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

[5]宋祁,歐陽修,范鎮,等.新唐書:卷四十八宗正寺[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徐松.宋會要輯稿:職官二〇[M].劉琳,刁忠民,舒大剛,等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7]王栐.燕翼詒謀錄:卷四[M].誠剛,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

[8]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一九[M].北京:中華書局,2004.

[9]汪聖鐸.宋朝宗室制度考略[J].文史,1990,第三十三輯:171-199.

[10]脫脫,等.職官志四[M]//宋史:卷一六四.北京:中華書局,1977.

[11]脫脫,等.婁寅亮傳[M]//宋史:卷三九九.北京:中華書局,1977.

[12]脫脫,等.孝宗紀一[M]//宋史:卷三三.北京:中華書局,1977.

[13]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十[M].胡坤,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3.

[14]脫脫,等.宗室一[M]//宋史:卷二四四.北京:中華書局,1977.

[15]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四[M].胡坤,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3.

[16]洪邁.容齋隨筆:卷五史館玉牒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7]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六[M].胡坤,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3.

[18]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〇[M].胡坤,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3.

[19]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二[M].胡坤,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3.

[20]潛說友.咸淳臨安志:卷六[M]//宋元方誌叢刊: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

[21]王應麟.咸平宗正寺[M]//玉海:卷一三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1987.

[22]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六十[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3]孫逢吉.職官分紀:卷十八[M].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88.

[24]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九十[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5]脫脫,等.趙晁傳[M]//宋史:卷二五四.北京:中華書局,1977.

[26]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六[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7]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五[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8]杜佑.通典:卷二十五宗正卿[M].王文錦,王永興,劉俊文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

[29]范曄.百官志三[M]//後漢書:志二十六.北京:中華書局,1965.

[30]謝維新.九卿門·宗正卿·歷代沿革[M]//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後集:卷三十三.四庫類書叢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1]王溥.唐會要:卷六十五宗正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2]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六[M].李劍雄,劉德權,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79.

[33]魏收.官氏志[M]//魏書:卷一一三.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4.

[34]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M].北京:中華書局,2004.

[35]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一六[M].北京:中華書局,2004.

[36]潘自牧.宗正卿·宗正寺簿[M]//記纂淵海:卷三十一.四庫類書叢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7]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三五[M].北京:中華書局,2004.

[38]岳珂.愧郯錄:卷六[M]//全宋筆記:七編四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16.

[39]司馬遷.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M]//二十四史.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13.

[40]班固.郊祀志[M]//漢書補註:卷二十五上.王先謙,補註.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

[41]倉修良.漢書辭典:玉牒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

[42]王瑞來.文獻可征[M]//宋代玉牒考.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

[43]何兆泉.兩宋波宗室研究:第二章第二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44]林.玉牒[M]//古今源流至論·前集:卷四.四庫類書叢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5]王盛恩.宋代官方史學研究:第六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6]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〇三[M].北京:中華書局,2004.

[47]王鞏.聞見近錄[M]//全宋筆記:二編六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

[48]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四五[M].胡坤,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3.

[49]馬端臨.職官考九[M]//文獻通考:卷五五.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

[50]王善軍.宋代皇族譜牒考述[J].歷史檔案,1999(3):79-85.

[51]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三九〇[M].北京:中華書局,2004.

[52]劉克莊.玉牒初草·寧宗皇帝·嘉定十一年[M]//後村先生大全集:卷八二.四庫類書叢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3]羅大經.玉牒[M]//鶴林玉露:卷三丙編.王瑞來,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54]脫脫,等.藝文志三[M]//宋史:卷二〇四.北京:中華書局,1977.

[55]江少虞.典故沿革·仙源積慶圖[M]//宋朝事實類苑:卷三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