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徐乾昂】來自青海龍羊峽的三文魚們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會在過去短短2天內,從“網紅”跌落輿論谷底。

圖自央視原報道

央視財經在22日報道稱,我國的青藏高原很早以前就開始養殖三文魚,目前已經佔據了國內三文魚三分之一的市場。消息傳出後,一些網友圍繞三文魚的“身份問題”展開討論,稱龍羊峽養殖場中的是“虹鱒”,並非“三文魚”。

繼而有人指出“淡水虹鱒體內含寄生蟲,生喫存在風險”。隨即,部分媒體號稱要“闢謠”,用“假三文魚”、“生喫要出人命”等字眼諷刺原報道“指鹿爲馬”,有的甚至還直呼“奸商文字遊戲”、“謀財害命”等。一時間,輿論場硝煙四起。

一條簡單的三文魚爲何如此引戰?這魚究竟是不是三文魚?能不能喫?

其實準確地來說,三文魚不是一個科學名稱,這是業內商品名稱的統稱。虹鱒也好,挪威的大西洋鮭也好,在業內都統稱爲三文魚類。而青海龍羊峽是不可複製的鮭鱒魚理想養殖環境。科學技術的把控加上嚴苛的養殖環境,虹鱒感染寄生蟲的概率較低,網傳的“肺吸蟲,肝吸蟲,闊節裂頭絛蟲等寄生蟲”更是基本不可能。

虹鱒

爭論焦點一:究竟是不是三文魚?

此前在部分媒體對“青海三文魚”原報道的“討伐”中,均號稱引用了微博上一位認證爲水產專家的大V“開水族館的生物男”的評論。後者在24日發文替龍羊峽“洗地”,稱從物種角度上虹鱒歸爲大馬哈魚屬,並非鮭屬,但和大西洋鮭同屬鮭科。此外“虹鱒在商品名上也被民間認知爲三文魚”。

圖自“開水族館的生物男”微博,下同

該博主還貼出“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備案證明”,可見備案品種中三文魚後括號內明確標有虹鱒字樣。

24日,科技日報記者走訪甘肅省水產研究所所長張豔萍博士,後者表示認同:“這是一個認知概念問題,三文魚是商品名,不是種名。消費者普遍認爲三文魚一定是進口大西洋鮭魚,然而所有的虹鱒魚、大西洋鮭魚--鮭形目下屬大約220個品種,都可以通俗稱爲三文魚。”

無獨有偶,中國之聲《新聞縱橫》採訪到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王炳謙。他同樣指出,三文魚不是一個科學名稱,這是業內商品名稱的統稱。虹鱒也好,挪威的大西洋鮭也好,在業內都統稱爲三文魚類。因爲英文叫“salmon”,音譯了叫三文,三文這個名字,不是說大西洋鮭可以用,虹鱒就不可以用。

專家介紹道,三文魚(學名Oncorhynchus)其英語詞義爲“鮭科魚”。三文魚分爲鮭科鮭屬與鮭科鱒屬,所以準確地說三文魚是鮭鱒魚。而鮭科魚中的鱒屬魚有兩種:海鱒和虹鱒。20世紀初,挪威人帶着大西洋鮭登陸香港,稱之爲“salmon”,這個外來詞在粵語中被音譯爲“三文魚”。而在不同國家的消費市場三文魚涵蓋不同的種類,挪威三文魚主要爲大西洋鮭,芬蘭三文魚包括我國東北產大馬哈魚和駝背大馬哈魚等。

爭論焦點二:可不可以生喫?

對於這個問題,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基地常務副總楊旭介紹,從1995年挪威對中國出口以來,中國人喫到的都是進口養殖三文魚。很多消費者普遍存在認識誤區,認爲野生的就是天然的,一定比養殖的好。其實並不盡然。

“就漁業產品而言,決定產品品質的關鍵是它們每天是否能攝入均衡的營養物質,是否能生活在安全、潔淨的環境中。”楊旭補充道。

這一說法得到了青海大學生態環境工程學院院長李長忠的肯定。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目前在青海省沒有發現嚴重的能夠危害健康的鱒魚寄生蟲發病情況:三文魚可以生食,它有很多食用方法,刺身只是其中一種。但從安全角度而言,三文魚加熱到65攝氏度以上食用比較放心。

甘肅省水產研究所所長張豔萍博士表示,“青海龍羊峽水庫養殖的是三倍體虹鱒魚,不存在有寄生蟲不能喫的說法。”“開水族館的生物男”同樣指出,目前青海龍羊峽養殖場虹鱒“寄生蟲抽檢數量確實爲零”。他還在微博上給網友答疑解惑,指出“青海三倍體虹鱒脂肪肥美,其肉質可與挪威三文魚媲美。”

實際上,海水三文魚不比淡水三文魚金貴。

中國之聲援引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長崔和的表述,稱在挪威和智利等國也養殖大西洋鮭和虹鱒等,從受歡迎程度來看,不少當地人更傾向於虹鱒,且虹鱒的價格要高於大西洋鮭,依據2014年的數據,在海水養殖大規格產品中,大規格虹鱒的產量僅次於大西洋鮭的產量。

虹鱒在海水淡水都能生存。大西洋鮭前半生在淡水裏,後半生才游到海里面,游到海里後身體的顏色就出現了彩虹色。挪威、智利等國要麼靠近北極、要麼靠近南極,水溫低,適合於海水養殖,中國目前海水養殖的主要問題就是過不了夏天,超過18度就會出現危險,一般20度就是開始死魚。

“彩虹色” 圖自維基百科

目前,國內最大的鮭鱒魚養殖基地位於青藏高原上的青海龍羊峽,海拔2600米,年均水溫12℃,不封凍,是不可複製的鮭鱒魚理想養殖環境。在這樣嚴苛的養殖環境之下,虹鱒感染寄生蟲的概率較低,而網傳的“肺吸蟲,肝吸蟲,闊節裂頭絛蟲等寄生蟲”更是基本不可能。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王炳謙表示,海水養殖三文魚不必然不含寄生蟲,淡水養殖也不必然含寄生蟲。

青海龍羊峽 圖自微信公衆號“央視財經” 下同

《科技裏飄出的新“鮮”味》

這樣一來,這次“三文魚風波”的事後討論,再次將話題繞回這塊青藏高原養殖場,網絡謠言開始散播之前,央視財經的原報道是否就已經存在“槽點”呢?並沒有。

原報道寫道:“堅持把三文魚搬到高原上養殖的人就是王炳剛(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技術部部長)。自從開始三文魚養殖,王炳剛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孵化車間裏進行檢查。消毒,是進入車間之前的第一項工作。對此他說道:‘爲了防止病毒細菌進入育苗車間,我們一定要全副武裝,並且還要進行一些消毒。’”

同時,文章還對團隊“如何克服高原海拔帶來的技術難題”、“爲防止魚苗得病而作出的努力”進行了介紹。通過科學技術、先進設備的幫助,該養殖場的魚苗存活率從原來的40%飆升至80%以上。要知道,一些野生虹鱒品種第一年的存活率還不到10%。

此外,報道稱養殖場建成循環水系統後,育苗車間每天的換水率也從之前的100%減少爲10%,並且這10%的水也不會白白浪費掉,它會集中存放到車間旁邊的蓄水池裏,通過村民灌溉種地,進行二次利用:不光節省了珍貴的黃河水資源,還保護了生態環境。

對此,技術團隊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要配置出完全國產化的高品質高原三文魚的飼料配方,使國產三文魚的品質不亞於任何一個國際對手。其中青海大學副教授馬睿說道:“作爲中國人,我們要發展自己的產業,一定要國產化,我覺得這是我們科技工作者應該做的事情。”

報道以《科技裏飄出的新“鮮”味》,提倡提科學技術挑戰地理難關,把控魚苗質量的前提下提高產量,爲大家的餐桌增添美味。而據《科技日報》不完全統計,國內鮭鱒魚消費量每年在11到13萬噸,國內產量不到5萬噸,青海2017年產量爲1.38萬噸,已是供不應求的局面。

對此,中國漁業協會官方微信發文顯示,三文魚養殖是國家鼓勵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爲現代水產養殖的代表產業之一。中國養殖“三文魚”憑藉地緣優勢,相比進口“三文魚”物美價廉、安全衛生,對老百姓來說是喫得起的放心“三文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