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巴雪山登山者。攝影:Joey1101

  登山所悟,各有不同。以往都是我們來告訴您登山有多好,今天的文章,是來自山友碩鶴君的投稿,讓我們從她筆觸裏感受山野之美吧。

  我們也期待您的更多洞見,從這裏,一起走向山野。

  近期,江蘇衛視真人秀節目《最美的時光》開播,72歲的吳尊爸爸首次在媒體曝光,瞬間驚豔了整個朋友圈。

  已過古稀之年的吳爸,依然保持着 “逆天”般的凍齡容貌,儒雅帥氣、身姿矯健的他,和吳尊坐在一起,儼然像一對親兄弟。

  吳尊父子,圖片右邊爲吳爸,圖片來源:江蘇衛視

  後來有網友爆料,吳爸可是登山運動的忠實粉絲。經常到山中走走轉轉、鍛鍊鍛鍊幾乎是貫穿他一生的生活方式。堅持不懈的自律和運動,也使他本應在頤養天年的歲月裏收穫了一次又一次新生。

  爲什麼像吳爸這樣的名人對登山情有獨鍾、一往情深,而登山往往又使人變得更加厲害呢?

  我認爲,層次越高的人,越善於自我獨處,越渴望自我精進,越敢於自我突破。而山恰好爲人們提供了天然的精神空間、可視的成長參照、高效的鍛鍊路徑。

  登山使人更願意去追求自己的精神小天地;更懂得感恩生活、感恩過程;更便於自我實現、自我積累。

  山是人們永恆的參照。圖爲廣東船底頂,攝影:奧麗奧

  厲害的人,追求自己的精神小天地

  登山有着迥異於跑步、游泳、騎行等運動方式的獨特魅力——歷史文化體驗感。這種感覺帶給人們的那份寶貴、莊嚴、稀缺的生活儀式感,讓人們更容易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

  在山野之中修築自己的精神家園。圖爲干城章嘉峯日照金山。攝影:Thomas看看世界

  名人愛山,構築人文精神——我們每個人從小接觸中國文化,大概也都是從“山”開始的。從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到李白的“疑是銀河落九天”,到歐陽修的“無一詩中不談山”,再到毛澤東的“無限風光在險峯”。名人愛山,山以人名,人與山有一種解不開的情緣。

  山的人文特性,爲我們內心深處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種寄託,使我們在反思自我、發現自我、整理自我時獲得了一種力量、一種依靠和一種冥冥中的驅動。

  山野,也是思想的曠野。圖爲珠穆朗卓,攝影:后羿兄弟

  文化積澱越是深厚,歷史滄桑感便更厚重,越是注重自我更新的人,往往越喜歡登山。

  企業家登山,以達觀世——著名企業家黃怒波,人稱爲登山家和山野詩人,曾三次登頂珠峯,完成“7+2” (登頂七大洲最高峯,徒步南北極點)人生計劃。面對殘酷的商戰,他抽身肉體,以達觀之,登山時完全放鬆,由此對隔絕的外部世界靜觀和思考,感悟一峯一天國,一山一世界。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山爲很多知名企業家搭建了一座發現自我與行走世俗的橋樑。同時,很多用心生活的普通人也在源源不斷享受着山野文化帶來的別樣情趣。

  觀山,怡情,讓人心懷朗闊。圖爲虎跳峽一側的玉龍十三峯。

  山友們行山,激勵自我成長——一位經常在全國遊歷的好友曾對我講,他每到一個省份,定會去當地的名山、博物館和大學看看。其中名山更是他的最愛和必去之地。他認爲在當前城市建設千篇一律的情況下,只有去山中才能真正領悟到一個地方的自然歷史韻味。

  登山,同層林對話,與山岩談心,聆聽自己的心語,隨心所欲、物我兩忘,這樣的一份自在,足以令身心徹底的放鬆。這既是登山的一大享受,也爲登山後的更好工作、生活汲取了營養、提供了基礎,成長的力量在這一刻靜靜的萌發。

  直面山野,各有所悟。圖爲雲海之中的船底頂,攝影:奧麗奧

  登山始知天高闊,反思方能修己身。在爬山過程中,更容易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相處方式,在追求自己精神世界中完善自我,努力把生活、把自己變成夢想裏的模樣。

  登高必需拾級而上,通過這種持之以恆的登山運動,一個更加精神獨立富足的自我,才能真正呈現。

  登山讓精神更孤寂,也更豐滿。

  奔忙於名利場的人們,在清淨的山溪中歇歇腳、靜靜心,梳理、享受了自己的精神家園,也更容易懂得過程本身的意義。登山之路,步步爲贏,山路上每一步,其實都是最美的風景。

  厲害的人,在山中感受生活、感恩過程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走進山中、迴歸自然,循着山水走進自我深處,人心中會油然生出一種舒暢、一種快慰、一種閒適,獲得悠然心會、難於人言的意趣與妙處。

  登山使人以一種第三空間的視角,遠離電腦、暫離都市、走出那個狹小的自我,開始懂得慢慢感受生活、感恩過程。

  自然幻化、移步換景,讓登山充滿驚喜,讓人更容易滿足和感恩。圖爲武功山雲霧忽散,得見金頂旭日,攝影:Kit_W

  山友發哥——60多歲周潤發至今保持登山運動的良好習慣。無論平時多忙,他都會抽出時間去攀爬香港大大小小的山頭。據說,很多粉絲爲與周潤發近距離接觸,會悄悄在他爬山的地方“蹲點”。而在Facebook裏竟然有50%的小夥伴都表示在登山過程中碰見過發哥!

  山友與發哥合影。

  “山環水抱必有氣”,持續登山帶來的艱苦過程與自律快感,讓人對於日常生活有更多的滿足感。人在靜穆的山水中行走,也會被隱隱的山水之氣薰染,久而久之,眼隨景移、心隨景動,胸襟和眼界也漸漸開闊。

  更有意思的是,登山的過程更像是生活的濃縮,可以使人獲得一種別樣的極致體驗,這也是登山的重要魅力之一。

  登山是一種別緻的生活體驗。

  登山讓人經受身心洗禮,更懂感恩生活——由於家住魯中山區一座小縣城的緣故,“三山疊翠,障城如畫”的自然形勝,使我自小形成了與山的親近感。上學在教學樓、上班在辦公樓、家住在宿舍樓,舉目南望、滿目皆山。爬雲門山鍛鍊、到駝山遊玩、赴玲瓏山踏青,幾乎成爲一種生活習慣。

  隨着年齡的漸長,也越來越發現,登山既是生活的一部分,也詮釋着生活的全部。剛進山門,精神抖擻。爬到半山腰,有點想打退堂鼓。山頂,舉目四望、好不暢快!下山,又要走重複的路、看重複的景,最是厭煩,卻也總有新發現。最後回到起點,完成一種登山的“儀式”,身心也完成了一次洗禮。

  人生就是一座山,山路崎嶇、起伏、蜿蜒、漫長,爬山旅行,如同人生漫步。享受過程,享受快樂,過程也是結果。

  山路迢迢,不如享受過程。圖爲武功山山友,攝影:一夢空城

  山是人心的廟宇,是成長的聖地。登山讓我們明白,興衰自有時,寵辱何須驚,天淡雲閒水自流,山是青青花是紅,無論順境、逆境,都不能得意忘形、更不必自嘆不如。幸福、苦難只是一個轉瞬即逝的過程,只要你在努力中期待,在期待中奮爭,無路處也會柳暗花明。

  登山的所至、所賞、所感,源於生活,也深深地影響了生活。孔子說“仁者樂山”,仁愛之人像山一樣平靜,一樣穩定,這就是登山帶給人生的一份沉澱與堅毅。

  厲害的人,都勇於自我實現、自我積累

  厲害的人都有着強烈的自我實現、自我超越意願,而登山恰恰爲人們提供了一種積累自我、挑戰自我的鍛鍊方式。登山,登的不僅是山,有時更是那顆愛挑戰的心。

  登山總是伴隨着挑戰。圖爲那瑪峯攀登者,攝影:華華911

  楊柳鬆孤身羌塘,詮釋探險精神——中國羌塘平均海拔5000米,是世界上獨有的超級無人荒原,被稱爲除南北極外,人類無法生存的第三極。電影《七十七天》的原型——楊柳鬆,面對寒冷、少食、遇狼、迷路等各種風險,歷時77天,在人類歷史上首次依靠自力完成“地獄之行”羌塘橫穿。

  有人曾問楊柳鬆,爲什麼要孤身深入羌塘腹地?他回答道,也許就和那些迷戀某座山峯,或者迷戀某條河流的人一樣,對於羌塘,我只是癡迷而已。登頂山巔永遠是內心無法撼動的信念,親近羣山永遠是心中難以遏制的嚮往,癡迷於戶外旅行的探險,其實更是癡迷於自我的塑造和超越。

  一車一人77天穿越羌塘荒漠,難以想象的挑戰。圖片來源:楊柳鬆 《北方的空地,孤身穿越大羌塘無人區》

  他在《北方的空地》也曾寫到,行走荒原最大的障礙其實是我們自己。我們可以不去探險,但卻不能失去探險精神,不論成敗,計劃好了就去做。迴歸自然,以一種自我放逐的方式享受孤獨,才能更好的在自然之中反思自我、積澱自我。

  猛志遠四海,性本愛丘山。厲害的人都明白,挑戰自然極限的過程也就是挑戰自我的一個過程。每一次挑戰都凝聚着自己的勇敢、堅毅以及對更高境界的不懈追求,讓人們對生活多了一份使命、激情和信心。

  登山是自我實現的過程——登的是彼山,修的是己心。登山以一種物理的方式,將一個人擡舉到一個新的高度,使人獲得境界上的開朗、靈魂上的昇華。

  山長水闊、天高地迥,登山使人們時刻做好和壓力對抗的準備,流下汗水、釋放壓力,最大程度激發出自身潛力,真正做自己命運的主宰者。

  人生如登山,奮鬥是最好的底色。

  挑戰永遠都在,動力永不停歇,越是挑戰和困難,越容易激發出厲害人物的鬥志和激情。正是對登山運動的堅韌與執着,才讓人們明白,只是默默地將自己的苦累和努力幻化成一片又一片羽毛,才能鍛造出日後破繭成蝶、直插雲霄的堅強翅膀。

  一發青山,一片峯巒,人行山中,登高望遠,感受山的震撼和啓迪;人自山出,山水依舊,心境卻早已超越山水。

  所以,厲害的人爲什麼愛登山呢?

  劉慈欣《山》中提到:遠山是一種象徵,像生活中那些清晰可見但永遠無法到達的東西,那是凝固在遠方的夢,而山在那兒,總會有人去登的。

  山在哪裏,不甘平庸的人們便會看向哪裏。圖爲西嶺雪山,攝影:ADR119

  山,似一位寡淡的看客,自然而不矯飾,低調而不張揚。那如湖水般的寧靜致遠,無聲中激盪出強者內心大海般的波瀾壯闊。

  羣山如梯、給人力量;羣山如燈、給人溫暖;羣山如塔,給人方向。登山,使人們在平靜中自省、在繁忙中自律、在挑戰中自勵。

  山野永在召喚,圖爲川西祕境七藏溝。

  厲害的人愛登山,登山的人很厲害。

  山在那裏,生活就在那裏。

  山高路遠,行則將至。

  作者簡介

  作者:碩鶴君。金融妹、材料汪,家住益都莊。喜讀書、美玉顏,碼字賺妝錢。細烹文味美,待君下箸嘗。

  哈巴雪山衝頂。攝影:毛驢驢驢驢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