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峯,攝影:MajorBarnes

8848米,世界第一高峯,珠穆朗瑪峯的名號誰人不曉?

但,謠言叢生之下,大衆又如何認知真實的珠穆朗瑪?

6500萬年前,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喜馬拉雅山脈隆起,珠穆朗瑪峯形成,直到1852年,它被確定爲世界最高峯——但此時,它還不足以成爲羣山“第一大IP”。

珠峯。攝影:山海雲島

從1953年人類首登珠峯後,各國登山者紛至沓來,到國內爲國爭光而“政治登山”,再到2003年王石成功攀登珠峯,珠峯民間熱興起,有關珠峯的各種傳聞越過高山,爲世人所讚美或詬病。

但珠峯從未像今天這樣備受關注。尤其是在當下的互聯網環境中,這座古老的“山峯大IP”不實傳聞傳播甚廣,登山者被謠言裹挾,大衆也難以認知真實的珠峯。

珠峯攀登者 來源:tibettravel.org

真實,永遠是山野的魅力所在,尤其是世人矚目的珠峯之真實,更有益於大衆理解登山運動。因此,我們有必要針對珠峯的八大謠言進行一一澄清。

謠言一:攀登珠峯是土豪遊戲

在大衆眼中,攀登珠峯主要的難點在於資金壓力,如王石、王秋楊、張朝陽這般“有錢人”才登得起,在衆多報道中,攀登珠峯也常出現“土豪遊戲”之類的字眼。的確,攀登珠峯花費不菲,但普通人絕非沒有機會站上珠峯。

很多珠峯攀登者都是普通人——事實上,珠峯的登山者來自各行各業,許多人都是工薪階層,並不富裕。

例如2003年攀登珠峯的隊伍中,除了企業家王石,還有大學教師樑羣、戶外俱樂部負責人大劉、IT工程師陳駿池、報社記者劉建、銀行職員張樑等。(資料來自《喜馬拉雅守護者》,蔣玲著)

自力籌集資金——面對數十萬的資金,許多珠峯攀登者都需要使出渾身解數來籌集,比如賣房賣股份:

無腿老人夏伯渝圓夢珠峯的背後離不開家人賣房支持;一次次衝擊14座8000米高峯的羅靜也有過賣房經歷;2015年,“中國女子珠峯登山隊”中的凌桑爲第二次去登珠峯賣掉咖啡館股份……

夏伯渝在攀登珠峯途中

比如,加倍賺錢:

珠峯1996年的那場悲慘山難中,攀登者之一道格·漢森,此前做了27年的郵政工人,“爲了支付這次旅程的費用,他沒日沒夜地幹,白天在建築工地幹活,晚上加夜班”(資料來源:《進入空氣稀薄地帶》)

1996年珠峯攀登者,前排左一爲道格·漢森(Doug Hansen)

還比如,拉贊助:

曾自詡爲“宅男”的日本登山家慄城史多,爲實現直播攀登珠峯夢想,一次次敲開企業宣傳部的門以尋求贊助;2000年,“中國單人登上珠峯的第一人”(指區別於以往體制內國家經費登山)閻庚華的經費也來自拉贊助(其本人在登頂下撤時遇難):

老閻在電話那頭異常興奮,他告訴尼瑪自己拉到了贊助,終於又可以來登珠峯了。(來源:《喜馬拉雅守護者》298頁,蔣玲著)

與認爲攀登珠峯“必須有錢”一脈相承的,是認爲有錢就能被擡上珠峯。

謠言二:“只要有錢,夏爾巴可以擡你上珠峯”

很多人篤信“有錢能使鬼推磨”,也相信在珠峯之上,只要肯花錢,強壯的高山向導會把人擡上珠峯。但事實上,珠峯攀登並沒那麼簡單,8000米以上的死亡地帶連救援都幾無可能,高山向導也不能強大到可以擡人上珠峯。

夏爾巴、藏族協作,也要經受高反考驗——活躍在喜馬拉雅山區的夏爾巴、藏族協作,即便擁有代代相傳的超級低氧耐受能力,也無法超越人類的極限、把人擡上珠峯。因爲他們在攀登珠峯時同樣會面臨風險,比如高反:

很多向導們雖然已經不止一次地攀登過珠峯,但每次攀登季剛上到海拔6500米時,仍需小心謹慎地熬過讓人頭疼的第一個不眠夜。(來源:《喜馬拉雅守護者》94頁,蔣玲著)

珠峯北坡6500米的ABC營地被高山向導稱爲“魔鬼地帶”,無論是世界級的登山好手,還是喜馬拉雅原住民,很少有人在這個海拔感到輕鬆。圖片來源:mountainsoftravelphotos

所以,更多的錢可以僱請更多的嚮導,但卻不可能買到“擡人上珠峯”這種超越人體極限的服務。

高寒缺氧,死亡地帶擡人幾無可能——2017年,一篇《男子登珠峯倒在8600米:上百人路過卻無動於衷》引發高海拔救援與人性的討論。事實上,在8000米以上的死亡地帶,氧氣含量只有海平面的1/3,高寒缺氧,體力消耗巨大,極易凍傷,如果登山者已經喪失了行動能力,救援幾乎是紙上談兵,更何況是把人擡上去。

2017年5月,一名巴基斯坦登山者和夏爾巴嚮導在珠峯登頂後下撤至8600米昏迷倒地,據報道“有超過150人經過兩名遇險者身邊卻無動於衷”,後被幾家登山公司聯合救援下來,堪稱救援奇蹟。

死亡地帶救援根本無法擡人,只能靠拖,兩圖來源:Rescue 2017 at 28000 feet: Abdul Jabbar Bhatti and Sange Sherpa saved from Death截圖

2009年,江蘇鹽城的老吳登頂後下撤至北坡海拔8750米處倒地不起,四名夏爾巴相助未果,嚮導歐珠不願放棄,待增援人員次旦玖美趕到後,“勉強拖動了10步,老吳直接坐下了”,隨後,他再也沒站起來,遺體被固定在一塊巨石旁邊,而歐珠和次旦玖美都被凍傷。

尤其是海拔8500米以上,如果遇險人員不能自己行動,就算是把氧氣瓶摞成堆也希望渺茫。喜馬拉雅的高海拔救援仍是國際登山界未能攻克的難題,儘管不乏成功案例……(來源:《喜馬拉雅守護者》343頁,蔣玲著)

另一方面,根據《尼泊爾登山管理條例》規定,登山探險團隊不得允許背夫負重超過30公斤,8000米以上不得超過12公斤。擡人上珠峯,根本不可能。

珠峯的真實難度比想象中更高——儘管人人皆知珠峯,但很多人是對珠峯的真實難度並不瞭解。珠峯南坡著名的希拉里臺階有“12米高近乎垂直的岩石和冰面”,珠峯北坡也有三個十多米高的崖壁,分別是第一、第二、第三臺階。

“只能容下一隻腳”的路況,圖爲珠峯北坡攀登中,來源:cbsnews

第一臺階到第二臺階底部有長達400米的橫切路段,2009年珠峯攀登者青衣佐刀曾這麼形容:

“上了第一臺階後,許多路線的寬度只能容下一隻腳,再多的嚮導和協作也是無法將你送下去的。曾經有個夏爾巴嚮導就是因爲腳的扭傷而永遠留在了我們上來的路上”。(來源:青衣佐刀《我的09珠峯攀登,活着真好(從353頁起,新增珠峯裝備簡單點評)》)

珠峯這個昂貴的“生死場”,與金錢相關的謠言還有以下一個。

謠言三:“給我50萬,我也能登珠峯”

因爲認定珠峯是土豪遊戲,也因爲相信花更多的錢可以被協作擡上珠峯,有人便放出此等豪言。但事實上有了錢,或許意味着你有了攀登珠峯的入場券,沒有極強的意志力,攀登珠峯也只是臆想。

比金錢更重要的,是意志——珠峯是人類強大意志力的驗收場,要想全身而退,登山者要有比金錢更重要的品質,包括毫不動搖的決心、嚴苛鍛鍊的自制力,也包括失敗重來的勇氣。

攀登珠峯是體力和意志的考驗。圖爲珠峯北坡攀登者,來源:axeoneverest.com

2009年登頂珠峯的山友青衣佐刀,自2003年起便開始堅持長跑,即便風雪天在室外也不穿長袖以提高抗寒能力,他還通過週末山郊越野跑、在家利用器械鍛鍊來強化。

此外,他04年環青海湖、05年徒步喀納斯、賽里木湖,06年岡仁波齊轉山,07年攀登慕士塔格,08年攀登卓奧友峯,學習攀冰……而這些,都是衆多珠峯攀登者前期準備的一個縮影。

除了以上謠言,珠峯被“妖魔化”的,還有另外一種登頂方式。

謠言四:坐直升機可以登頂珠峯

當下報道中直升機最高升限可以達到12000米高空,2005年更有歐直公司直升機觸點珠峯峯頂3分50秒的新聞,所以“坐直升機可以登頂珠峯”似乎很可信。事實上截至目前,登頂珠峯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自力攀登。

目前不能實現——上述新聞中直升機到達極限高度是在特殊改裝,“減輕重量而卸下了一些不必要的設備”的基礎上實現的,並且由於“峯頂不夠平坦沒有實現着陸”。

在海拔6000米以上,空氣稀薄,發動機沒有足夠的氧氣來源,無法爲直升機的旋翼提供足夠動力,飛機難以實現穩定懸停及爬升,再加上珠峯頂部氣象狀況複雜,目前載人登頂並不能實現。

珠峯附近的墜機殘骸。

在直升機救援系統相對完善的的尼泊爾,兩次刷新記錄的救援分別發生的海拔6900米和7880米,要想實現登頂尚不可能,而且這也違背攀登精神。

謠言五:珠峯攀登熱潮中,夏爾巴是被壓榨的最底層

沒有夏爾巴,就沒有珠峯攀登業的繁榮。在很多人看來,被譽爲“最強民族”的他們,只能以“嚮導”或“背夫”的身份,幹着最危險、最累的活,被犧牲、被壓榨,一直處於整個登山鏈的最底層。其實這個問題,需要我們辨證來看待。

夏爾巴的工作,辛苦且危險。

因山而變——作爲喜馬拉雅原住民,夏爾巴人曾經是尼泊爾最貧窮、最孤立的民族,直到1953年,希拉里在夏爾巴嚮導丹增·諾蓋的協助下首次登上珠峯,夏爾巴人逐漸進入喜馬拉雅商業攀登進程中,他們的命運也因此改變。

夏爾巴的命運因山而變,圖片來源:reuters.com

尼泊爾登山協會……很鼓勵和重視培養喜馬拉雅山下的居民,對他們提供免費的技術培訓,並且已經把這些納入了社會福利。這樣夏爾巴人就不用僅靠種土豆維持生計了,大家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可以賺更多的錢,甚至把孩子送到加德滿都或國外的學校受更好的教育。(來源:《喜馬拉雅守護者》蔣玲著)

辛苦、危險與尊重並存——尼泊爾的高山夏爾巴年收入在6~7千美元,相比尼泊爾國民人均年收入700美元來說,這不能不算一個高收入職業,在衆多登山者眼中,他們是值得信任和尊重的夥伴,但高死亡率也一直爲其蒙上陰影。

憑藉出色的能力,夏爾巴成爲登山者信賴且尊重的夥伴,來源:cnnespanol.cnn

尼泊爾本地夏爾巴公司正在崛起——近年,登山行業在尼泊爾已悄然發生改變。西方探險公司逐漸退潮,尼泊爾本地夏爾巴公司正在崛起,夏爾巴人蔘與到登山產業鏈的上游,不再只是廉價勞動力。

這一代成名較早的夏爾巴嚮導,已然部分擺脫了父輩們那種完全依靠登山來謀生的生命歷程,開始在加都與親友們合夥籌辦旅遊探險公司,自己也親自帶隊上山。這類徒步或探險公司,在尼泊爾國內約有2300家,大部分是夏爾巴人所開。(來源:騰訊體育應虹霞《夏爾巴人 震不倒的珠峯嚮導》)

無疑,夏爾巴的工作是危險的,但他們也受惠於喜馬拉雅登山運動的發展。

與以上傳聞相比,珠峯之上的“屍體、垃圾、屎”更奪人眼球。

謠言六:珠峯之上,屍體遍地

當下珠峯的一大熱點是“曝屍遍野”,更有“珠峯之上將近300具遇難者遺體暴露出來,成爲登山者登頂的路標”在網絡上瘋傳。事實上珠峯上的屍體主要存在於8000米以上死亡地帶,登山者在攀登路線上並不能看到“滿山屍體”。

珠峯的路標非屍體——珠峯的關鍵節點都是以開拓者的名字或地形地勢命名的,與屍體無關。如“希拉里臺階”、北坳營地(珠峯北坡一號營地),大風口(珠峯北坡一號營地)、第一臺階、第二臺階等。

第二臺階,圖片來源:World News

攀登途中不會“不斷看到屍體”——事實上,爲了避免登山者看到屍體情緒失控、減少污染,珠峯攀登路線上的屍體會被暫時安置或清理,攀登者並非“不斷能看到屍體”。

2018年登頂珠峯的善瑜就曾反駁,“尼泊爾有關部門每年都會派人清理屍體與垃圾”,他自己沒有留意到屍體,隊友有說看到一具或兩具。(資料來源:十四座探險俱樂部 善瑜《親歷者視角:揭示尼泊爾珠峯南坡環保真相》)

夏爾巴嚮導在將珠峯上的遺體搬下山,圖片來源:紐約時報中文網

而北坡登山線路上也並非能看到“滿山屍體”。曾於2003年登頂珠峯,並親歷了2008年珠峯火炬傳遞的封面新聞首席記者劉建介紹,他當年在北坡一側攀登時因天氣原因只看到著名的“綠靴子”。“據說天氣晴朗可以多看到幾具。”(資料來源:封面新聞《官方迴應珠峯關閉:謠言,珠峯真的沒封山!》記者劉建 田雪蛟)

珠峯上著名的“綠靴子”,攀登者路過此地都會對他心存敬意。

今天1月,中國登山隊(西藏)正式成立,將展開大規模珠峯環保清理工作,將對海拔8000米以上、登山線路上的遇難者遺體進行集中安置,以後北坡的登山者將更難看到屍體。

與屍體一樣引發的關注,還有珠峯之上的垃圾。

謠言七:珠峯垃圾遍地

珠峯曾經確實存在垃圾問題,紀錄片《珠峯清道夫》也是引發珠峯“成爲高海拔垃圾場”的主要證據,但這部紀錄片實在2010年前後拍攝的,不能代表今日珠峯的真實狀況。此外還有一些張冠李戴的文字和圖片,也是一種無理控訴。

這些”珠峯垃圾“照片被反駁。

實際上,無論是南坡還是北坡,都有由政府組織或由地方登山隊牽頭的垃圾清運活動,登山者也會主動參與到環保中來,珠峯並非“垃圾遍地”。

珠峯南坡——尼泊爾薩加瑪塔污染控制委員會(SPCC)對南線的環保問題進行監管,會給即將攀登的團隊提供廢棄物品清運證書和押金要求。此外登山人員下撤時,須再帶約8公斤的垃圾返回。

珠峯3號營地,圖片來源:mountaintrip

南坡登頂者善瑜也介紹,衝頂下撤後,每支隊伍都會拆下昂貴的高山帳蓬,清理各自的垃圾帶下山;夏爾巴協作每揹回一個空氧氣瓶,會額外獲得50美金的獎勵。(資料來源:十四座探險俱樂部 善瑜《親歷者視角:揭示尼泊爾珠峯南坡環保真相》)

珠峯北坡——上世紀90年代開始,西藏登山管理部門便每年在珠峯開展大小不一的清理活動,珠峯北坡的環保措施也日益完善。

《喜馬拉雅守護者》(講述西藏登山學校和藏族高山向導、協作的紀實報道)中記述,在登山及結束,高山向導會再次攀登至頂峯,將沿線垃圾收集後背下山,可回收、有文物價值的會進入登山博物館收藏,其餘送至垃圾處理站。

新華社在《西藏否認珠峯景區“永久關閉”,將集中處理8000米以上登山者的屍體》中也證實,西藏登山協會在北坡登山大本營設立了專門的環保聯絡官,每個登山隊都被分配了兩個分類垃圾桶。“如山的垃圾堆”未曾得見,甚至連零散的水瓶、紙屑都很難在地面上找到……

珠峯北坡登山大本營,來源:Himalayan Glacier

而“從大本營到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其實看不到什麼垃圾了,因爲我們每天都會去撿。”(村民頓珠口述,他是珠峯高山環保大隊的一員)

報道中,曾於2016年從北坡登頂珠峯的戶外撰稿人劉政介紹,海拔6500米到頂峯之間的雪面上是完全看不到垃圾的,只在高海拔營地有一些體力不夠的登山者遺留的氧氣瓶等登山用具。

2017年珠峯北坡“清潔行動”,範圍從海拔5200米的珠峯北坡大本營到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圖片來源:中國西藏網

而“滿地屎尿”的不實傳聞,更會讓大家對登山者充滿偏見。

謠言八:珠峯大糞遍地

“珠峯滿山都是屎”,“每年的登山人員會留下12噸屎”……這些與珠峯“聖潔”形象相差甚遠的詞句,將矛頭直接對向登山者。然而這些並不屬實。

並非糞遍滿地——儘管人類排泄問題極其有賴於攀登者的自覺,但珠峯南北兩側的一些措施還是可以有效遏制。比如珠峯南北坡大本營都建有環保廁所,珠峯北坡前進營地還配備馬桶,排泄物由農牧民收集用於農業生產。

糞遍都是用塑料桶收集,絕不允許接觸到冰川,糞遍桶裝滿後運出大本營到低海拔進行處理。(來源:十四座探險俱樂部 善瑜《親歷者視角:揭示尼泊爾珠峯南坡環保真相》)

座便器下是一個套着垃圾袋的大桶,每天都能看到這些垃圾袋被專人收走運離。2018年登頂珠峯的北大登山隊隊員當時告訴記者,他們在山峯上也被要求將排泄物收集帶回。(來源:新華社《西藏否認珠峯景區”永久關閉“,將集中處理8000米以上登山者的屍體》)

珠峯大本營環保廁所。圖片來源:paulmullins.wordpress

還比如,額外帶回8公斤垃圾的規定,就旨在鼓勵登山者帶回自己的垃圾和排泄物;在清理高海拔營地垃圾時,遺留的排泄物也會被清理掉;珠峯北坡每年都會限制登山人數,減少對環境的衝擊。

事實上很多攀登者也有這樣的自覺,表示“亂丟垃圾、隨地拉一泡尿都會被人鄙視”。

寫在最後

從來沒有一座山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也從來沒有一座山能讓登山運動與大衆產生如此廣泛的聯繫。這就是珠峯的魅力。

但無論登山者從這裏得到或失去了什麼,無論世人如何讚美或詬病,珠峯都只是珠峯。她的過去、現狀和未來,有必要真實地呈現出來,成爲人類登山進程中最真實的寫照。

每個攀登珠峯的人也都是這“真實”的一部分。無論科技多麼先進、高山向導和協作服務多麼周全,真正熱愛登山並付諸努力的他們,也都值得我們敬重。

珠峯南坡大本營,來源:cabinetted.cf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