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瑪峯攀登者,攝影:四斤六兩

作爲山友,我們常常被問:“登山有什麼用?”

除了花錢,一次次進入山野的意義何在?每個人心中有着不同的解讀。今天的解讀依然來自山友碩鶴君。

山野是一部大書,常翻常新,也是一位無聲的師長,每每縱行山野,都如同走進了一間寶貴的課堂。

它寬廣、美麗,也多變、冷血,它讓我們經歷在困頓中堅持、在兩難中抉擇,讓我們學會極簡生活、及時享受,甚至常常逼我們與自我妥協。

身處山野間,你是否會覺得那些“老生常談”與山野尤其契合?重返城市中,曾在山上奮力向上的你,是否會延續向前拼搏的動力?

一、日拱一卒

初入山林,望前路漫漫,最令人興奮。有人急不可耐、一路小跑,可很快就精疲力竭。殊不知登山是個耐力活,急不得、也快不得,靠的就是久久爲功、步步爲營的耐心和定力。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向高處走,需從低處始,一步步攀登。

“你是怎麼登上去的?”“一步步來唄。”圖爲七尖登山者,攝影:恬靜y

很多事情,我們之所以半途而廢,往往不是因爲難,而是覺得勝利太遙遠。

楊柳鬆說他77天的探索中,很少能一次推一百米。硬草地五十米喘口氣、寒漠土二十米喘口氣、沙土路十米喘口氣、重沙地三五米喘口氣、陡坡半個輪圈喘口氣。羌塘就是這麼一口口氣喘過來的。

1400公里的羌塘路,楊柳鬆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來。圖片來源:逆流之河《北方的空地,孤身穿越大羌塘無人區(完)》

這等堅持不懈、點滴積累,讓人無法不尊稱他爲孤膽英雄。

萬丈高樓平地起。人生棋盤剛剛開局,更應日拱一卒、穩步向前,孜孜不倦、水滴石穿,終會至千里之遠、成江海之大。

而當山色漸入佳境時,欣賞美景的你,也不要忘記走好腳下每一步路。

二、專注當下

初入羣山的新鮮勁慢慢淡去,也許你會漸生審美疲勞,身體也會鬆懈,甚至打起退堂鼓。此時,尤其需要排除雜念、專注當下,才能應對那山高路遠、崖陡坑深之難。

執一不失,能君萬物,專注給人一種強大的力量。

圖爲Gasherbrum I峯攀登。圖片來源:explorersweb.com

託馬斯·布本多爾夫( ThomasBubendorfer)在《人生如登山》中寫道:在專注狀態裏,我脫離時間,完全沉浸於自我,全神貫注於下一步、下一個支點,至於此時我離開地面是千米還只有一米,都毫無區別。

專注當下,關心自己腳下的每一步,可戰勝恐懼和疲累,可從自身汲取力量,也往往最有把握到達頂峯。

託馬斯·布本多爾夫,圖片來源:tirmanis.org

於生活而言,穩紮穩打、學會聚焦、與患得患失、瞻前顧後等不良情緒做斷舍離,也是登山教給我們的一項重要修煉。

人生如登山,既有緩坡帶來的平淡和疲憊,也有陡坡的驚險和挑戰。

三、意志力最重要

當陡峭埡口、漫長雪坡、光滑巖壁出現在你面前,你纔會真正領略“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意志豪情。野外嚴酷的環境,督促你改造自我、塑強自我,磨鍊過硬的意志品質。

登山,如一把毅力的刻刀,把你雕琢成你心向往的塑體。

高山攀登,除了考驗體力,更考驗意志力。圖片來源:flickr.com

山友常雲“登山最累時,靠的是一口氣”,《極限登山》一書也鄭重強調“極限登山是意志的較量,只有全神貫注、永不言敗的攀登者,才能脫穎而出。”

沒有人能阻擋你到達終點,崇山峻嶺、曲曲折折的征程上更應擎起意志力的大旗,振作精神、克服困難,不拋棄、不放棄,“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努力讓自己的夢想抵達新高度。

而當你跨過險峯前的種種苦痛、艱難,也會驀然發現,痛苦其實也會成爲你的朋友。

四、感謝痛苦

克服登山疲勞期,取得小階段的成果後,你也許會進入坎坷連連的瓶頸期,前路道長且阻,雙腿如墜千斤,這種痛苦最爲磨人,該如何面對呢?

或許我們可以感謝她。

登山路途艱辛,越會感謝,人越坦然。圖爲尼泊爾珠峯大本營徒步者

日本登山家慄城史多,一直以“擁有一步向前的勇氣”著稱。多年來,他登山的訣竅,竟是對撕咬自己的猛烈痛苦,謙遜地說出感謝的話語。

他在《一步向前的勇氣》中寫到:“當我痛苦到邁不動步的時候,我嘴上只要說出謝謝,就能邁出一步;反之我若是對大山抱着混賬、我不會認輸的想法,反而使不上力。”

日本登山家慄城史多

行走在空氣稀薄的雪域之上,足下千仞、如履薄冰。面對痛苦艱辛的冰冷環境,面對浮萍隨風的多舛命運,爲痛苦所困、不如感謝痛苦,與痛苦爲友。

登山如此,生活也是這樣,當你大聲說出“謝謝”的時候,你也汲取了澎湃迸發、無畏前行的滿滿正能量。

山路上面臨的不僅有艱難的環境和漸弱的體力,更有無時不在、如影隨形的恐懼,等着你去化解。

五、克服恐懼

登山之危來臨時,我們如臨深淵,我們戰戰兢兢。可一味沉浸於擔憂焦慮、望山生畏之中,毫無裨益。唯有戰勝恐懼,才能闖過暗礁,打開一片新天地。

登山,也是一項教你我理性認識危險、勇敢戰勝恐懼的“練膽”之旅。山路上,可怕的也許不是危險本身,而是你緊張、焦慮、害怕的恐怖情緒。

楊柳鬆就曾在《北方的空地》中,自問自答道:架在兩塊磚頭上的半米寬木板,你能走過去嗎?答案是高度近視眼都能走過去。但將木板放到兩棟一百層樓之間時,估計99.9%的人都會心有餘悸,甚至嚇得尿褲子啦。

孤身羌塘,聞之總有些許恐懼。圖爲楊柳鬆羌塘穿越中,來源:逆流之河《北方的空地,孤身穿越大羌塘無人區(完)》

登山告訴我們,克服恐懼,實質是一個克服想象力的過程。很多可怕、憂慮的恐懼場景,會埋沒了你的理性思維。

不能勝寸心,安能勝蒼穹。面對恐懼,不妨從突破自己的內心“防線”開始,多一點平常心,勇敢邁出第一步,你已向成功之路挺進了一大半。

剩下的路只需帶上對自己負責的信念,蹄疾步穩、繼續前行。

六、對自己負責

登山時你常常糾結於走什麼路線、帶什麼裝備,選“A”還是選“B”,往往魚與熊掌難兼得。其實換個思路,這個問題可以用“對自己負責”這條原則來解決。

置身山野,審視自我、做出爲自己負責的選擇尤爲重要。圖爲巴谷多雪山攀登者,攝影:Blackyliang

正如楊世泰在《山知道》中描述的登山特性:唯一的競爭對手是自己,唯一要挑戰的記錄也是自己設下的門檻。不管多累,能趨使自己堅持到終點的人,一直一直以來,都是自己。

登山讓我們更善於對自己負責。走我們有把握勝任的路線、帶自己覺得最有保障的裝備,善做自己的統帥,纔不會成爲被綁架的傀儡。

在人生與登山的岔路口上,不管作出什麼決定,都要拿出對自己選擇負責的勇氣,練就“這樣選就是對的”的魄力。

無論收穫了什麼,一力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也是登山的魅力所在。圖爲EBC徒步者,攝影:燃燒的麥田。

自知者英,自勝者雄,將目光轉向自己,你也會更加坦然地接受登山帶來的一切。

七、放下執念

衝頂時,放棄與追求是一對孿生姐妹。很多時候,在你距離頂峯只有幾百米、幾十米的節骨眼上,受天氣、補給等影響,必須下撤。爲山九仞、功虧一簣,這個時候不如放下必須達成目標的執念。

登得山多了、走的路長了,終會發現:放棄是登山的一部分,缺憾是生命中最忠實的伴侶。

當風險來臨,放棄是一種智慧。

人們總是強調登山積極的一面:“我能夠做到”“必須加油”。但更多時候,我們登山的目的不都是爲了走向盡頭,更不是爲了征服,而是懷抱敬畏之心與羣山安然而遇。

正如登山家慄城史多所說:“人類真正的能力爆發,難道不就是在把面臨的一切都全盤接受下來的瞬間嗎?……只有明白這種感覺,才能達到一種自由的狀態” 。

放棄會痛心,但也是智慧。追求,是直中取,放棄,是曲中求。放下執念,既積澱着遍歷歸途的坦蕩,更積蓄了重登來路的豪情。

山野常在,放棄再來。攝影:薛公博Seth

人,既然選擇了前行山野,何不淺笑安然、灑脫上路呢?觀心自在、隨緣歡喜,沿途的風景,有時比登頂更重要。

正如阿爾卑斯山路上的標語:“慢慢走,欣賞啊!”

八、關於成功

或從山巔歸來、或從中途退下、或“留身”于山中,到底什麼纔是成功?月薪過萬、抱得美人歸、子孫滿堂?還是評上金冰鎬、獲奧運金牌呢?其實這些都是成功,卻也只是“一時”的成功。真正的成功,應該是再過十年二十年依舊滿足於心的“永遠”成功。

圖片來源:cuentamealgobueno.com

一方面,登山讓人慾望談化。在寒風刺骨的峯巒之上,咬上一口熱乎乎的大餅、喫上一碗剛泡好的方便飯,就是莫大的享受;登山平安回家,洗個熱水澡,躺進舒服的被窩,更是天大的幸福。

另一方面,登上一山還一山,登山使人明白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的道理,使人更懂謙遜、更願追尋。

有人的地方就有山,每一個明天,都是另一座高山。而成功與否,只關乎內心。

在闊大冰冷的山谷中,尚能擁有一個小小的安身之所,何嘗不滿足。圖爲高加索山脈的露營者。

不必太在乎外在的評價,守住本心、走向山野, 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寧之地,你也會發現屬於自己的真正成功。

九、一步向前的勇氣

當迴歸生活,還是要與生活博弈,稍有不慎就會被束縛其中,難有勇氣再向前探出一步。而山上那些遠處的風景、相互呼應的同伴、終點的激勵,都是引領我們一步一步走出舒適區域的燭光。

憑藉自己的力量向前、向上,也是爲生活不斷“充值”勇氣的過程。圖爲武功山徒步者,攝影:一碌蔗

如果不是在一塊破舊的告示板上看到“山嶽部”幾個字,年輕的慄城史多或許會更長久沉浸於失戀、頹廢的生活狀態中;

如果不是在雜誌中看到麥金利山,他或許還不能“打破了那自縛的殼”,去嘗試單人無氧攀登3座8000米級山峯、網絡直播攀登,以給更多人鼓舞。

而漫漫人生路上,沒有比心更高的山峯,也沒有比腳步更遠的路。正如探險家金飛豹在《進入空氣稀薄地帶》中所作的序:

“自從成功登頂珠峯,我就把它當成我心中的一把尺子,每當遇到困難,我就用珠峯來丈量。我發現,任何困難與攀登珠峯相比都顯得微不足道。我想,這就是攀登精神!”

山上那個曾經奮力向上的自己,也會鼓舞迴歸城市生活的你。圖爲雀兒山攀登者。攝影:時間是星星的眼睛

人生如登山,一步步向前而已。

尾聲:何不去登山

古人云:師法自然。登山人,更應學着師法羣山。

山給我們上的課,一節比一節精彩,一堂比一堂迷人。

何不到山中去,同思想碰撞,將智慧點燃,與靈魂對話。

時時用心,山中處處皆智慧;處處留意,攀登點點盡禪機。

人生在世,還有什麼比擁有山野般堅定的信仰和淡泊的心胸,更能讓人充實、滿足的呢?

攀登雀兒山。攝影:nana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