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7年,曹操離開鄴城,北征烏桓。

荀彧的兒子守著鄴城,曹操這是對荀家多麼大的信任!曹操就絕不會安排劉備這樣的人來守衛後方。

此時的曹操還不是後來的丞相,他是司空,位列三公之一,還沒開府,還要到漢獻帝那裡打卡上班,他的主要做的工作是監察百官。其實,一開始接到皇帝,曹操是想當大將軍的,袁紹不樂意,曹操就只好忍痛割愛了。

(曹操想當大將軍)

彼時的荀彧是什麼官呢?他是侍中(皇帝的秘書),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荀彧是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

西漢成帝時,隨著朝廷的政務越來越繁瑣,尚書的權力日益龐大,開始實行分曹治事 ,始置五曹尚書; 各曹以尚書令為首,尚書令成為對君主負責執行一切政令的首腦。但由於尚書是內朝職務,尚未完全脫離少府序列,品級不高,只有600石。東漢常以大將軍、三公錄尚書事,這樣尚書令也不得不受其制約。

所以,荀彧是向曹操彙報工作的,是上下級關係。他們都是吃漢朝俸祿,雖然此時漢朝能收上來稅收的地方都是曹操打下來的,但是在朝廷上,曹操還是漢朝的打工仔。

曹操肯定不滿意這樣的狀態了,他想有更大的權力。於是,曹操通過荀彧,向皇帝建議改組政府,這就是漢末的廢除三公,設立丞相,由曹操回朝擔任丞相。

難道曹操他下一步要幹嘛,自己都不知道,要向荀彧去詢問嗎?其實不是的,曹操已經在玄武池開始練水軍了,他要南征;曹操廢除三公設立丞相,他要集中事權。所以,曹操很清楚自己要幹嘛。

可是曹操為啥要通過荀彧向朝廷打報告呢?皇帝不同意,難道曹操就會照單全收嗎?

其實,這是曹操、漢獻帝和荀彧之間的微妙政治平衡了。說簡單一點就是只關係到荀彧,就是荀彧以後後上班的地方變了。 原來荀彧每天上班時去漢獻帝那打卡,以後荀彧上班就要去曹操(丞相)那打卡了。

這讓皇帝糊塗了。如果曹操直接提這要求,估計皇帝一百個不樂意,其他人也一百個不樂意。可是,皇帝的秘書來提,皇帝突然迷糊了,這荀彧還是自己人嗎?

曹操北征回到許昌以後,以丞相的身份改組政府,荀彧也到丞相那去報道上班了。以後啥事荀彧都跟著丞相混了,無論什麼事情都和丞相去說,然後由丞相去和皇帝說。

這就意味著,荀彧不是皇帝的秘書,而是曹操的智囊了。如果曹操一心扶漢,那麼荀彧也就是漢臣;如果曹操存有私心,那荀彧這行為等同於跳槽。

從曹操當上丞相開始,才是真正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你們不都說終於漢獻帝嗎?一個說的比一個響亮,都說我曹操是奸臣,你們是忠臣,那好,你們等著,皇帝的旨意你們聽不聽?你們不聽,就是反對漢獻帝,那我就要打你。

公元211年,曹操一統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又是到了加封爵位的時候了。當曹操剛接到晉魏公,加九錫的詔書時,荀彧竟然第一個反對,而且態度無比堅定。

荀彧上表曹操:「(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可是曹操嫡系班底,是曹操最為敬重、倚重的老臣,荀彧的反對不僅朝野震驚,就連曹操本人都是萬萬沒想到。曹操因此記恨荀彧,荀彧也因此遠離曹操集團核心。。

(漸行漸遠的荀彧)

後來,曹操送給荀彧一個食盒,荀彧打開一看是空的,於是便服毒自盡,享年五十。曹操的潛台詞是:君食漢祿,如今漢祿已終(空盒),唯君自采(自裁)。

或許,曹操早年真心是一腔愛國熱血,在自己實力遠不及董卓情況下,還要出兵追擊,差點死在亂軍之中。袁紹、袁術之流雖手握重兵,討伐董卓流於形式,所想的都是如何獲得自己的利益,毫無真心匡扶漢。這才是真正的國之柱石啊!

荀彧到了冀州,袁紹引為心腹,可是荀彧跟袁紹談了一次後就知道這不是一個成大事的人,於是,就選擇投了曹操。所以,荀彧棄袁投曹之舉,很大原因是因為自己匡扶漢室的人生理想。

但是人的野心啊,會隨著時間變化的。曹操「取而代之」之心,是隨著自己實力的強大而變化的,更是荀彧無法左右的。

那為什麼荀彧不選擇離開曹操呢?

當時的人(尤其是名士)是很講究忠誠的,當時的價值觀就是:不到萬不得已是絕對不能侍奉二主。曹操並沒有虧待荀彧,荀彧有什麼理由離開曹操?你說曹操要篡位,曹操表態了嗎?曹操到死都說自己是漢臣。他被人稱作魏武帝是曹丕給追封的。

官渡之戰曹操做大之後,荀彧主動獻計的記載就不多了,荀彧更多是做本職工作。曹操雖然極力推舉荀彧為三公之位(十推三公),荀彧卻是儘力推辭,側面也反應出荀彧的心態。荀彧可能已經看出曹操的不臣之心,不願意再受恩惠。

從荀彧上表反對曹操文字來看,已經是深刻揭露了曹操道貌岸然的虛偽本質,足以讓曹操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荀彧這麼做,無疑是將生死置之度外,是為挽回漢室榮譽。

當時絕大多數德高望重之人,都以天命歸曹而歸順曹操,所以荀彧徹底歸順曹操也無可厚非,並無值得世人非議之處,正所謂大勢所趨。

可還是有那麼一些人,信仰著孔孟之教,以浩然正氣存於天地之間,對於不符合他們的人生理念的人和事,「雖千萬人,吾往矣!」

荀彧就是這樣的人,察秋風起於微末,不惜以死相爭。可能也就是因為荀彧等人的置生死於不顧,才讓曹操有所忌憚,只好以周文王自比。


三國是我最喜歡的一段歷史,我平時也看了很多遍各種版本的三國書和電視劇。

在我看來,這

樓主的問題可以這麼理解:首先當時群雄兵起,很對類似荀彧的謀士,如諸葛亮等等,都是還想救漢室為己任的。其二,各類諸侯中,曹操並不是我們所想的那麼壞,至少他在位的時候也是沒有篡位的。其三么,曹操在後來晉陞魏王,也是一種綜合的提現,也是歷史的選擇,當然這時候的荀彧卻看不下去,所以這個問題並不矛盾,因為人自我本身有的時候就是矛盾的。


荀彧跟隨曹操南征北戰,東擋西殺,為曹出謀劃策,平定天下立下不朽功勛的初衷不是為曹操取漢室而代之,另立新朝而準備的,他的初衷認為曹操是一個胸懷天下,赤膽忠心,有著宏圖偉志,能夠匡扶漢室的帥才能臣,才一心鞍前馬後輔佐的。但是隨著曹操勢力越來越大,野心也越來越膨脹,把漢獻帝握在手中,象玩具一樣認其擺布。等曹操要受九賜之後,其想取漢室而代之的野心更加表露無遺。荀彧做為漢室遺孤忠臣看到曹的形為,心裡除了心痛,就是憤慨,也在悔恨自己看走了眼,幫助一個謀國的大奸臣,健功立業,助紂為虐。可以想像出荀彧當時心裡是多麼悲憤和悔恨。但他還是不死心,抱有一線希望,希望曹能夠懸崖勒馬,接受九賜,同自己一起實現當初理想和報負該是多麼令人高興的事。出於這樣心理,他才明知不可為,偏要為之,極力阻止曹受九賜。但失望再次打擊了他,幻想已經破滅,無力回天了。同時也讓他徹底看透曹的為人,從此與曹漸行漸遠,最後不與往來,最後被迫服毒而終。


荀彧的初期的政治立場一直都希望曹操能夠做一個將國家帶入正常軌跡的輔臣,而不是改朝換代的新君,所以他 向曹操提出的政治綱領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不是我們經常說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當時間一久,曹操的本意被荀彧看穿,曹操並不是要輔助漢室做治世能臣,而是野心勃勃的要奪取大漢江山,統一中原,自立為王。

最後荀彧與曹操分道揚鑣,自盡而死。


荀彧簡直是操心操過了頭,胸存大略卻不識曹操為人處事,沒有去偽識真卻被一葉障目,落得功未成而身死的悲劇。

荀彧的智慧是沒得說,絕對是曹操的起家班底,為曹操打地盤貢獻了許多妙計,也深受曹操的信任,但為什麼在曹操加九錫稱王這件事上寧死相勸呢?因為應了一句話,英雄所見略同,但荀彧都想的多了那麼一點。

在亂世三國,誰都想當皇帝,可是在群雄四起的世道中,誰都想把別人滅了自已上去。於是,誰稱帝,大家就一齊先滅誰。董卓想接受禪讓稱帝,被滅;袁術不自量力,擁傳國玉璽稱帝,被滅!這皇帝位,不是誰都能當的。荀彧能看透,曹操也能看透。

曹操在滅袁術得玉璽後,有人勸他稱帝,曹操很自知,認為皇帝只是一個名號而已,他更注重的是實力,不為名所累,因而雖有人有地卻堅決不稱帝。在後來孫權勸他進位時,曹操也沒發燒,認為這是把他架火爐上烤他,也就是讓天下人來滅他,得不償失的事曹操堅決不會做,曹操不愧是個奸雄,肚子里彎彎腸子多!

荀彧肚子里腸子直多了,他怕曹操稱王后會慾壑難填,繼而稱帝,這樣會讓他這樣的謀士落下為虎作倀的罵名。文人嗎,很重名,他知曹操扶漢是假,但識曹操是個英雄值得跟隨一展抱負,卻在曹操稱王不稱帝這件事上沒看透,可惜了一腔智謀!


荀彧幫助曹操打天下。這句話本身就有問題。應該是荀彧覺得曹操有帥才,所以。和曹操一起打下下。一起完成光復漢室的任務。之所以到最後反對曹操稱魏王, 是因為漢高祖劉邦曾說,非劉氏稱王天下共誅之。所以在荀彧心中。三國無論再怎麼打仗,一個中國是基本。絕對不允許有國中國出現。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荀彧和曹操一起共事了20年,曹操隨著權力越來越大。功績越來越大。而眼前的這個皇帝分明就是一個傀儡。自己卻要把一生的心血交出去,。心裡肯定是不願意的,這時候荀彧也感覺到了,兩人漸行漸遠,只能以死明志。


首先要明白加九錫意味著什麼,在漢代有一個傳統就是不封異姓王,加九錫封王意味著曹操在衣食起居與皇帝是同規格的,二他可以有自己的一套行政班子和土地,簡單講就是一、實際上曹操離篡位只有一步之遙。二、名義上曹操已經是自己國家的王了。這些行為在穎川士族領袖荀彧心中是有違天理的,他當然是持反對態度的。

其次要明白荀彧對漢室是忠心的,他助曹,是因為他覺得曹操是一個忠臣,可以說曹操一開始的行為確實

就是一副能臣忠臣,只是兩人漸行漸遠,隨著曹操實力的增強和野心的顯露,才搞成後來那樣。


曹操當時在荀彧眼裡只是一個權臣,但不是反臣,就如後來清朝的鰲拜。並不像袁紹、袁術一樣割據一方,想要自立為王!那時候的東漢群雄並起,需要一個像曹操一樣的人物出現來討伐他們,實現統一。在荀彧看來曹操在百年之後會將權力歸還於漢獻帝,畢竟那時漢獻帝還年輕,不足駕馭這個朝廷。但是曹操加九賜,野心昭然若揭,離篡位只有一步之遙,這時再不出來反對,以後便沒有機會。


政治鬥爭了,說白了就是曹操晚年三國格局已經定了,要為繼任者鋪路。荀彧功高,家族勢力龐大,又早早的介入立儲,曹操本來就多疑,一個沒有價值的荀彧就晾在一邊啦。荀彧不甘心,為了站在政治制高點撈取政治支持,豎起來漢室大旗,最後不得善終。不過荀彧最後這一計謀很高明,讓曹魏政權失去法理性,不愧為第一謀士。


此言差矣!荀彧之所以幫助曹操打天下,是因為他從一開始就認為曹操是真正能夠匡複漢室的人,曹操早期可能也是這麼想的,但隨著權力越來越發大,個人野心膨脹,特別是置九州、加九錫後,荀彧認為曹操已不是原來的曹操,心灰意冷,反對曹操做這些事,曹操認為荀彧忠的始終是漢室,而非魏,所以最終痛下殺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