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郭嘉和荀彧同為曹操手下的大謀士,但是許多人認為曹操更喜歡郭嘉,而荀彧則不受待見。

其實真是這麼回事嗎?其實在荀彧因為反對曹操稱魏公而為其所忌前,在曹操眼裡,可是更加欣賞的呢!

曹操確實常誇郭嘉,但是我們要看一下,曹操為什麼會誇,以及如何利用『誇』之道。

郭嘉陪伴了曹操十一年的時間,確實很懂得曹操的心意。因此曹操很欣賞他,但是注意,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有的時候看一個人是否受器重,不一定要從誇讚上來看的,還要看看擔任了什麼樣的職位。

郭嘉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勛,官至軍師祭酒。

軍師祭酒是個什麼官位?東漢軍師一職早已有之,當時多為幕僚屬官名。祭酒則是首席主管之意。所以這個職位就是一個幕僚謀士的主管。

有人說郭嘉位列貞侯。但是注意,那是他死後謚曰貞侯。更多的是一種安撫人心,或是事後嘉獎的形式,一個人最重要的還是活著的時候的職位。

可見,雖然郭嘉有能力,也懂得曹操心意,但是定然是有問題的,所以曹操才沒有提拔他。

可是荀彧就不一樣了,一開始荀彧就當上了司馬,後來還當上了尚書令。而荀彧很少隨軍出征,而是「居中持重」,曹操雖然在外征戰,但軍國之事都由荀彧調度籌劃。足見他的能耐。

最重要的是他善於舉薦人才,而他舉薦的許多人都得到曹操重用,郭嘉也是,這裡面有幾分是因為郭嘉自己,有幾分是因為荀彧,又不好說了。

那麼有人說,為什麼兩人都死後,依舊是誇郭嘉,輕荀彧呢?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點,就是政治理念,在當時荀彧屬於後期持反對意見的,而郭嘉致死都是支持的,如果這樣兩個人死後,宣傳誰才能對政治更有利?不言自明。


論能力,郭嘉和荀彧各有千秋,難分伯仲。

論出身,荀彧是名門子弟,而郭嘉是一介寒士,但曹操出身雖然有資本,但名聲不好聽,經常為敵人詬病,所以論出身曹操與郭嘉更合得來。

論性格,荀彧為人忠誠守禮,所得財物俸祿盡數送給宗族與故里,在當地絕對具有很高的威望。然而一個重臣具有高威望絕對不是一個主公想要看到的,蕭何當初就是因為名聲隱隱超過劉邦而受到猜忌險些喪命,荀彧不懂變通最終決定了晚年的悲劇。郭嘉放蕩不羈,甚至不檢點,被陳群向曹操揭發卻神色自若,曹操也是不拘小節之人,對他更是敬重。

論年齡,曹操的謀士大多與他同輩,唯獨郭嘉年輕。拋開一切,年輕就是資本。郭嘉即又才能又年輕,曹操甚至有在百年之後將繼承者交給他輔助的打算。可惜謀士中郭嘉是最與曹操合得來,最年輕也是最短命。如此英年早逝,曹操怎能不哀哉奉孝。


荀彧屬於名氣大、地位高、人脈廣、忠誠老實、勞苦功高型的人才,但是他更擅長後方理政和提拔人才,相當於人力與行政總監,而不擅長軍事和謀略。

荀彧對人才的判斷常出現錯誤,甚至是致命錯誤!比如說他對劉備非常賞識,認為劉備忠誠可靠,可以重用,以至於鼓勵曹操派劉備去討伐袁術,劉備乘機帶兵造反,重新佔據徐州。

另外一個致命錯誤,導致曹操幾乎丟失了唯一的根據地-兗州。曹操去討伐徐州,令荀彧以尚書令坐鎮兗州,負責總管軍事行政人事全部事宜。荀彧卻對手下各郡太守毫無了解。陳宮造反,引入呂布後,幾乎所有郡太守都造反了投靠呂布,可知荀彧對屬下的判斷力有多差。作為一個長官,肯定必須能識人用人,全方位掌握和了解手下的動向才行。如果對自己的手下要造反尚且都無法判斷,又如何能判斷敵人呢?

荀彧不但無法判斷手下,對主公的心理也無法把握。曹操後期年紀已經六十多歲了,自己知道時間不多了。如果他歸天了,而政權不能有效繼承的話,那麼幾十年的南征北戰就白奮鬥了,朝廷又會出現混亂局面,不知全國有幾人稱王有幾人稱帝,天下會繼續大亂。因此曹操稱魏王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這樣才能把權力傳承下去,把幾十年的奮鬥果實傳承下去。但是荀彧卻沒有這個政治眼光,還認為非劉姓不能稱王。

荀彧下不能判斷屬下動向,上不能洞察主公心意,對敵人更是無從判斷。

因此曹操對荀彧由開始的高度信任,逐漸變得不再信任,這也是實踐所得。

荀彧很明顯是一個好人,但並不是能人,而曹操任人唯才。在殘酷的戰爭年代,唯有真知灼見才能引導團隊走向勝利的彼岸。後來曹操免去荀彧的尚書令,改任光祿大夫,再改任丞相參軍,對荀彧由熱到冷,最後甚至賜死荀彧了結。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荀彧是這麼評價的:「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鑒先知,未能充其志也。」 意思荀彧人品高尚,但是他的智慧(不足)未能實現其志向!

曹操在郭嘉加盟之前,基本都是敗多勝少,比如二次討伐徐州都失敗了,還被呂布搶了兗州,與呂布多次交戰還失敗了。幸虧袁紹出兵擊潰了呂布,曹操才有一席之地。曹操在郭嘉死後,雖然兵多將廣,天下十三州佔了九州,但是又重新回到了屢戰屢敗的狀態,赤壁之戰大敗、漢中之戰全敗、襄樊之戰被水淹七軍準備遷都,可見曹操手下謀士雖多,但是大多數都是庸才,而荀彧也無疑正是庸才之一。

而郭嘉則是奇才,被尊為鬼才,曹操與郭嘉初次見面談完就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拜為軍師祭酒,也就是首席軍師,出入同車,食則同席。郭嘉雖然年輕,但是卻有驚人的謀略,料事如神。在郭嘉的指導下曹操戰無不勝,郭嘉一死曹操就幾乎戰無不敗,這麼一對比曹操自然就更體會到郭嘉的寶貴之處,他親自撰文說,「每有大議,發言盈庭,執中處理,動無遺策。自在軍旅,十有餘年,行同騎乘,坐共幄席,東禽呂布,西取眭固,斬袁譚之首,平朔土之眾,逾越險塞,盪定烏丸,震威遼東,以梟袁尚。」

「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謀功為高。」

曹操本計劃託孤於郭嘉,「欲以後事屬之」。可見曹操是多麼看重郭嘉。

郭嘉之所以這麼厲害,就因為他的眼光全都與眾不同。

《三國志》:征呂布,三戰破之,布退固守。時士卒疲倦,太祖欲引軍還,嘉說太祖急攻之,遂禽布。語在《荀攸傳》。

比如說對劉備,郭嘉就認為劉備必反,果然就反了。

《傅子》:會太祖使備要擊袁術,嘉與程昱俱駕而諫太祖曰:「放備,變作矣!」時備已去,遂舉兵以叛。太祖恨不用嘉之言。

劉備反了後,曹操派人進攻都被劉備打敗了,大家認為不如算了,因為徐州難攻,袁紹又虎視眈眈,唯獨郭嘉主張曹操必須親征,劉備立腳不穩,肯定會逃跑,而袁紹多謀而寡斷,肯定來不及反應,結果果然劉備看到曹操就逃跑,關羽也被俘虜。

官渡之戰的時候,孫策計劃偷襲許昌,大家都很擔心,郭嘉則認為孫策會死於刺客,果然死於刺客。

對於劉表,郭嘉認為劉表肯定不會准許劉備偷襲許昌,果然劉表不同意。

官渡之戰勝利後,大家都認為應該乘勝追擊,那樣很可能是另外一個赤壁之戰,因為袁紹有北方四州,實力還是很雄厚。幸虧郭嘉力挽狂瀾,說不如假裝南下攻劉表,等他們三兄弟內訌再打,結果果然內訌,輕鬆奪得北方四州。

後面還有妙計定遼東,也是郭嘉一人力排眾議。

總之,郭嘉是幫助曹操不斷取得勝利的人,是幫曹操做決策的人,是曹操本來計劃託付後事的人,因此曹操信任郭嘉、感激郭嘉也是出自內心的。而荀彧一開始雖然獲得曹操重用和信任,甚至稱為「吾之子房」,但是他的能力和眼光有限,因此逐漸被曹操疏遠、降職,直到賜死。


二人才能相近,政治立場不同而已。

荀彧有自己的政治立場,一心想匡扶漢室。他作為曹操的謀士,也是想借曹操之手達到興復漢室的目的。

曹操前期的確有興復漢室之心,但是隨著曹操勢力的不斷增強,他個人野心越來越大,最後完全架空漢獻帝。這與荀彧的政治目標相差甚遠,兩人矛盾日益加深,最終荀彧終不得志,自殺結束了自己的一生。荀彧是曹操創業初期重要的謀士,但是曹操後期基業強大,與荀彧關係才漸行漸遠。

再看郭嘉,屢屢為曹操出謀劃策,而且是不為漢室只為曹操。只可惜英年早逝,以至於後來曹操赤壁之戰敗北,對眾謀士說如果郭嘉還在,赤壁之戰不至於打成這樣。郭嘉跟曹操剛處不久,正是蜜月期,郭嘉突然離開,留給曹操的是無限的思念。

二人與曹操的關係特別有趣。郭嘉與曹操似初戀,雙方接觸時間不長,看對方全是優點。荀彧與曹操好比老夫老妻,相處時間特別長,但是價值觀最後越來越不一樣,最後導致「離婚了」(荀彧和曹操關係破裂)。


郭嘉和荀彧對於曹魏來說,其實不能說曹操對誰更看重,郭嘉的能力更凸顯在軍事方面,被稱為「鬼才」可見其奇謀妙計。荀彧才在治國,被稱為「王佐之才」曹操也稱「吾之子房」可見荀彧內政之功高。而在古時候由於交通以及通信的不便,很多政令都是很難實施的,曹操在經歷赤壁之敗後,而曹魏還能成為三國最後霸主,可見其治下民心之穩,功在能臣,荀彧更是其中翹楚。有些讀三國的朋友會覺得曹操更看重郭嘉,這何嘗不體現出羅貫中先生的文筆精彩,郭嘉英年早逝他實際對於曹魏的貢獻是有,但絕對不會太大。而曹操悼念郭嘉的時候時常都是曹軍遇到難題的時候,並且都有手下在場,千金買馬骨!悼念的不是郭嘉而是梟雄是在難境收手下的心!所以對於郭嘉和荀彧來說二人沒有對比性,兩人都不在一個領域。


郭嘉和荀彧,這兩個人放在一起比並不是太合適,郭嘉更像是一個專攻軍事的謀士,荀彧則是一個全才,但軍事才能比起來內政就顯得一般了。

不過若說看重程度,郭嘉應該更被看重,因為郭嘉投資的不是漢室,而是曹操,他認的是曹操這個人,皇帝如何真不是他願意想像的。

荀彧是漢臣,投資的是曹操這股勢力,目的是為大漢保留元氣,將來可以中興。

再加上郭嘉早死,曹操憐其才,總會有種若是郭奉孝還在會如何如何的比較。


郭嘉,字奉孝,軍事天才。總能隨機應變,當機立斷,而且神機妙算,出奇制勝。不但料事如神,而且敢於出險招、奇招,幫助曹操克敵制勝。

郭嘉最大的本事是洞察人心,能看穿劉備,能預言孫郎,能理解曹操。

郭嘉放浪不羈的個性,也很對曹操的脾氣。


荀彧是漢臣,他堅持做漢臣的底線,他了解曹操,知道曹公的慾望和野心,對於孟德的私慾,他以位、以命相爭,荀彧代表了士大夫的節氣、道義,他維護的是漢劉王朝、曹魏世家的法統,因此,曹操對於荀彧即尊重又倚仗又忌憚。郭奉孝維護的是孟德的私慾,是孟德的家臣,這和荀彧有本質的區別,家臣為了維護主公家裡的利益是不講法統和道義的。


這兩個人有的比嗎?荀彧的匡弼,舉人,密謀,建計,內政,勇略,(歷史上真正單刀赴會),品格都是有記載的,郭嘉和他比都不在一個檔次的,去翻一翻史書好嗎?遺計定遼東,去看看曹操事後為什麼賞了那些反對的人,要是沒有張遼,曹操就翻船了


這個問題只代表作者的看法吧,實際上荀彧的重要性大的多。

任免一個總監或高級經理,一般ceo自己就可以決定,但是要在創業的過程中弄掉一個聯合創始人,這就不太一樣了。

郭嘉屬前者,荀彧屬後者。個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