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字文若,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年少有名,南陽名士何顒見之驚嘆:「此子有王佐之才!」漢元年,荀彧被舉孝廉,任守宮令,但不滿董卓的專橫跋扈,棄官歸鄉,帶領族人遷往。也曾輾轉冀州,被袁紹奉為上賓,但他認為袁紹最終不能成大事,遂離袁奔曹,曹操大悅,稱其為「吾之子房」。此後荀彧一直跟著曹操身邊出謀劃策,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為其所忌,調離中樞,後來曹操贈送了一個空著的食盒給了荀彧,荀彧明白曹操想告訴他要「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但為了不違背他自己的遺願,最終服毒自盡。荀彧一心向漢,輔佐曹操的主要目的是想是匡扶漢室,劉備打的旗號也是漢獻帝的「皇叔」,兩人本應該是最佳的合作搭檔,可為什麼荀彧不投奔劉備?

首先得從荀彧的家世說起,荀彧出身潁川荀氏,荀子之後,祖父荀淑號為「神君」,以品行高潔著稱,荀彧的父輩有兄弟八人,被稱為「八龍」,甚至他的兄弟孩子都在曹魏集團頗有建樹。魏晉時期,整個中原世族最有影響力的,要數潁川荀氏。在東漢末年門閥家族利益高於一切的理念裡面,其實皇權的地位並不是特別的突出。與其說荀彧為了漢朝協助曹操,不如說在眾多豪強中,旬氏一族認為曹操具有稱霸天下的實力,所以荀家會幫助曹操。

荀彧曾被舉孝廉,入漢朝為官,自然認為自己是漢臣,在扳倒董卓上出過一份力,棄袁投曹,是他認為曹操比袁紹更能興復漢室,與他抱著同樣想法的人不少,因此曹操的勢力集團中也有不少忠漢的老臣,他們想借曹操之手「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有一個鮮明的例子便是:建安元年(196),漢獻帝從長安返回洛陽,在要不要奉迎天子的問題上,曹操集團內部發生了爭執,多數人不同意迎接獻帝,畢竟就是個「拖油瓶」,但在荀彧的建議下,曹操將漢獻帝接到自己的身邊,這也符合了曹操早期「匡扶漢室」的志向。

但或許連荀彧也沒有預料得到,隨著魏國的擴張,曹操的勢力集團分為了三部分:一部分是曹氏與夏侯氏為首的,堅持擁立曹操稱帝,想要推翻漢室;第二部分是堅持興復漢室,忠於漢朝大於曹操的漢室舊臣,荀彧就在其中,還有一部分眼看復漢無望,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只得明哲保身,既不支持也不反對的。曹操加封魏王已是大勢所趨,然而這個時候荀彧竟敢站出來公然反對: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惹怒了曹操,此時此刻,對漢室的忠心大於了家族的利益,錦上添花固然可喜,但荀彧卻遵循本心,就算最後自盡或許有的也只是理想與現實衝突的無奈,絕無後悔。

和曹操相比,劉備打著皇叔的旗號起事,在平民百姓中也許具有號召力,但是矗立百年的門閥氏族對之嗤之以鼻,屬於有空名而無實力,加之蜀漢偏安一隅,比不上處於中原的曹魏,並不被其看好。所以,即便劉備打著漢室正統的旗號,可終歸正統的皇帝在曹操手裡,荀彧也不得不為曹魏謀劃。

「士為知己者死」,荀彧棄袁奔曹操,是因為與袁紹相比,曹操更能實現他「興復漢室」的期望,雖然最後曹操違背了當初的志向,但如果荀彧因此又棄曹奔劉,和「三姓家奴」一般的呂布不是一樣嗎?不僅會被劉曹集團的人不齒,更可能被天下人唾棄,這樣的一個罵名是誰都不想去背的。因此,他只能繼續選擇曹操作為自己價值目標的實現者,其表面上是忠於曹操,但內心卻是為了「漢祚」,可謂是用心良苦。


三國是世家社會。

最初誰認識劉備?誰知道他是誰?

荀彧最初和郭嘉一樣,在袁紹手下做事。

因為袁紹袁術名氣最大,袁紹又有禮賢下士的好名聲。

結果,荀彧發現袁紹這貨金玉其外,實際非常愚腐,耳朵軟,決策能力奇差,根本不能成就大事。當然就離開了袁紹,直接去投名聲次一等的曹操。

曹操當年也是熱血青年。189年號召討董,回家散家財起兵。所以荀彧認定曹操是有能力有志氣扶持大漢的能臣,也就一直幫下去。

至於後面,曹操也是逐步蛻變為權臣的。荀彧也堅持忠於大漢,最終以自殺來表明自己的政治態度,也因此,《後漢書》將荀彧列為漢臣。


當時,黃巾起義,宦官專權,繼而董卓禍亂朝政,以討賊為名,十八路圍聚一處,胡吃海喝一番後,相繼回歸本部。僅有曹操和孫堅挺身而出,討伐董卓,匡扶漢室。

劉備此時還在公孫瓚處任別部司馬,聲名不顯。

而荀彧自始到終只是一個高明的謀士,但不是一個預言家。

年輕的荀彧作為一方名士,他不浮誇更加的務實,以避亂為主要的目標,平定亂世為實現目標的策略。之後他投袁紹,奔曹操,他的目標也是因所處的環境的改變,而逐漸清晰起來。

「潁川……常為兵沖,宜亟去之,無久留。」鄉人多懷土猶豫,會冀州牧同郡韓馥遣騎迎之,莫有隨者,彧獨將宗族至冀州。而袁紹已奪馥位,待彧以上賓之禮。

而他所處的時代又是漢朝,並非是後世掛在嘴邊的三國時代。匡扶漢家王朝,才是一名儒生應該或者說希望做的。

所以,在他的觀念之中,是以漢室的平穩乃至於中興為終極目標。而並非是只要有人樹立一桿漢室的大旗,他作為一名謀士,就馬不停蹄地飛奔過去。

曹操在處死董承等人時,已經表現出了藐視漢朝王室,有代漢的意圖,荀彧應該是意識到了曹操的初心發生了變化,以興復漢室為首要目標的他,自然不能接受,可是此時曹操已經將漢朝王室把控的滴水不漏,由此荀彧的觀念和逐漸壯大起來的曹操的規劃是變成了平行的兩條線。

曹操也在此時認識到了荀彧內心深處的真實意圖。因此,開始慢慢疏遠荀彧。

此時會引發一個問題,那就是荀彧為什麼還不放棄曹操而投奔劉備?

一、時機

漢獻帝劉協生於公元181年,於公元189年登基時年9歲,被曹操迎入許昌時正處於青春期,剛剛16歲即196年,只要注意節制,壽命肯定長過曹操,事實上的確如此,漢獻帝於公元234年病逝。巧合的是,劉備也與同年病死於白帝城。

而荀彧則在公元212年就已離世,從荀彧的侄子荀攸的後繼表現看出,應該不是毒殺,最多只能說是抑鬱而亡。而在荀彧離世前不久的時候,曹操因董昭等人的進言,即加九錫進魏王,而和荀彧產生重大分歧。

荀彧自始到終對曹操是沒有放棄的,而是想要規勸曹操,其主要的出發點是讓曹操回到匡扶漢室的這條道路上來。荀彧產生這個信念之後,便沒有再更改過,他把自己當成了能夠牽制霍光的「張安世」。

至於劉備,在公元212年前,只是一個借居在荊州的小諸侯,北有曹操,南有山越人,東有孫權,西有劉璋。雖然有諸葛亮的輔佐,龐統的籌劃,法正等人為內應,依然無法在短時間內拿下益州。

荀彧怎麼可能將自己的理想,放置在還在費盡心思籌建地盤的小諸侯之上,而後再越過諸葛亮進行北伐,滅除曹操,蕩平孫權,從而匡扶漢室。

二、執念

漢朝自劉邦創立,劉秀再建共經歷了四百餘年。期間,歷經的權臣數不勝數,即便有王莽成為另類,又新建了新朝,短短數年之後,依然重新回到了劉氏的漢朝。無論王莽和其他控制漢朝的權臣,其下場都是極為慘烈,只有劉氏漢朝依然挺立。

荀彧對於曹操的所作所為同樣視為一個權臣而已,他提出反對的意見,不僅是為了維護漢朝,更是為了護佑此時的漢朝功臣曹操。

他只是覺得曹操僅是一時受到他人的蠱惑,不自明而已,只需善加引導,完全能夠讓其「改邪歸正」。

曹操掌控著當時最為富饒的中原,有實力有能力重建漢家的江山。

荀彧假設能夠將這位權臣勸解過來,是最為容易的,也是最能體現他一心向漢的忠貞。

所以,他不會離開曹操的。


感謝邀請,這裡給大家一個不一樣的荀彧。在這裡,給大家想一下,三國的著名謀士荀彧為什麼投靠曹操?首先這位荀彧是一名非常有才華的謀士,這是不容置疑的。同時在這個時期皇親多了去了。有幾個成功的?又有幾個是真正為天下百姓做事情的。

這些所謂的皇帝的親戚,他們仗著自己手中的權力巧取豪奪,為自己,區取私利。這樣的人怎麼能夠得到人民的擁戴,這樣的人又怎麼能實現,荀彧心中的遠大報負?

試想一下如果小編是荀彧,你會選一個,爛泥扶不上牆的人來輔佐嗎?你只會選一個,能達到自己標準的人來輔佐。這個人,勿庸置疑,就是曹操。

至於為什麼不選劉備,答案很簡單!因為當時月旦評的風俗,很是流行。曹操,顧名思義,人就是上流社會的成員,能得到當時儒家大家,許邵的品評。這個品評流傳到現在,那便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劉備的品評在哪裡。很簡單,當時劉備雖然以皇親自居。但是劉備並沒有真正的進入上流社會。

沒有品評自然荀彧等名士,不認識劉備。只是劉備最後得到了高手相助,諸葛亮出山,要知道,諸葛亮當時也是上流社會的人物。水鏡先生當時是在,南方一帶非常有名的人物,能得到水鏡先生的品評也是入仕的一條絕佳途徑。至於水鏡先生對諸葛亮是什麼品評的現在也流傳至今:那便是卧龍鳳雛二者得一便可安天下。正是由於水鏡先生的這一紙品評,是當時南方的許多讀書人都加入了劉備集團,劉備得到了,文人相助最終奪取益州三分天下。

重某種程度來看,現在想考博士,要進行論文答辯,得到所有導師的認可才能當博士是一樣的。而前一段時間,一些網友把高鐵霸坐男孫某稱孫博士!這是不對的!

博士是上流社會,不能把在讀博士生稱為博士。


東漢末年是一個紛爭的時期,漢室皇權也是快要保不住,而在這個動蕩的期間,荀彧這人一心護國,是一位相當忠於漢室天下的大臣。可是這樣的一個人,卻在後來選擇成為曹操的人,甚至幫助他征戰天下。這一點很讓人奇怪,他既然一心向著漢室天下,那為何不去輔佐劉備呢?不管怎麼說,劉備還是算皇室血脈,而且打著的也是匡扶漢室江山的旗號。

實際上,若對皇室的忠心和對家族的忠心做一個選擇,那麼荀彧他會選擇家族。在那個動蕩年代,大家族裡面成長起來的人物都被灌輸了家族利益高於一切的思想,荀彧自然也是不例外。他雖然對漢朝也很忠心,但如若涉及到了家族利益,這一點忠心也得先退讓。在當時眾多爭奪天下的豪傑當中,荀氏家族都看中了曹操的能力,認為他有奪得天下的實力,所以他們家最後就將寶押到了曹操的身上。 當然,除了這一個原因以外,他們還懷有一點期待,期待在曹操奪取了天下之後,能將江山還回去,恢復漢室。其實不止荀家懷有的想法,很多不少心向於漢的忠心之臣也都在幫助曹操,他們的想法都是一致的。有種想要利用曹操奪天下,然後恢復漢室榮耀的想法。

曹操這麼聰明的一個人,心裡當然是明亮著,他看得出這些人幫他的原因。但是無所謂,利用他們的這種幻想讓他們幫自己奪天下,最後等他手上握有了大權,誰還能強迫他做什麼決定嗎?所以說,這些人心裡都有自己的小算盤。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發展到後來,曹操這邊的人馬居然分出了三派。一邊就是以曹氏大家族為主要代表,希望能夠推曹操上位。而另一邊則是一些忠心漢朝的老臣們,他們希望能夠復興漢室,認為這才是愛國之道,忠君之意。而最後還有一部分則是中立派,他們看著兩邊的人馬爭來爭去,並不戰隊。不表示支持哪一方,也不表示會說反對哪一邊,這類人也就是一些所謂的和稀泥的臣子。

其實荀彧沒有料到這樣的結果嗎?那也不見得,他這麼一個聰明的人,可能早就想到了之後曹操會被權力熏紅眼,並不會按照他的意願將天下還給漢室。但是當時漢獻帝在他的手上,再加上他的實力又是眾多霸主中比較出眾的,所以多方考慮之後,他才選擇來輔佐曹操。

要論起三國時期的「大漢忠臣」,曹操孫權劉備自然排不上號,曹操曾經想過要當,而劉備從小就想當皇帝,孫權和他的謀士魯肅更是認為大漢不可復興。這些人在翅膀硬了之後,基本上都沒把漢獻帝放在眼裡。這就是我們要回答「荀彧一心向漢,為什麼幫助曹操而不幫劉備?」的答案——曹操曾經想當大漢忠臣(似乎也當過幾天),所以堪稱「三國時期大漢第一忠臣」的荀彧自然是要幫曹操而不幫劉備,因為劉備忙忙碌碌一直在拉隊伍搶地盤,可沒想著進京幫劉協一把。

以「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為己任的諸葛亮,要是論起對大漢的忠誠度,似乎是要僅次於荀彧的。諸葛亮在劉備稱王稱帝的過程中,並沒有公開站出來表示反對,更沒有指責劉備「僭越」,勸進表上還是簽了名字。而曹操陣營的第一文臣荀彧,則是連曹操稱「魏公」加九錫都激烈反對的,要是他活到曹操稱「魏王」,還不知道要做出什麼事情來呢。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想讓曹操進爵國公加九錫,但是這件事必須經過萬歲亭侯尚書令荀彧的同意——荀彧為曹操首席文臣,侄子荀攸為曹操參謀長,分主內外,位高權重。但是荀彧表示堅決不同意:「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聽了董昭打的小報告,差點沒把曹操氣暈過去。

這也難怪曹操生氣:我把最喜歡的女兒嫁給你兒子,咱倆是親家,而且我人前人後稱讚你是我的張良,就是想讓你像張良幫助漢高祖劉邦那樣幫助我,可是你咋就這麼不給面子呢?

諸葛亮在劉備稱帝後得到了丞相的名頭,而荀彧則因為反對曹操進位魏公加九錫而被排擠出了核心圈子,在五十歲的時候就鬱鬱而終。

最後問題出來了:同樣是本陣營第一文臣,諸葛亮在劉備稱王稱帝過程中不肯挑頭但也不反對,荀彧在曹操剛露出不臣之心的時候就堅決分道揚鑣,荀彧的人品是不是比諸葛亮還要高尚一些呢?


謝邀。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穎川穎陰(今河南許昌)人,曹操的首席謀士,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是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略規化者,軍事上屢獻奇計奇謀頗具建樹,政治上為曹操擬定;「根深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以收人心等措施.。深受曹操賞識重用。曾任侍中,守尚書令等職。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欲晉爵國公,加封九錫,受到荀彧阻撓,荀彧說,」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十分生氣惱怒,後荀彧譙縣勞軍被留軍中,任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因病暫留壽春不久.鬱郁而亡。

荀彧出身宦門,舉孝廉入仕,任守宮令,因董卓亂政棄職,避兵亂遷冀州,袁紹敬為上賓,以袁紹難成大事,於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離開袁紹投奔曹操,任別部司馬。

荀彧很少隨軍征戰,時常留守後方籌備後勤給養,處理軍政要務,使曹操無後顧之憂。先後為曹操舉薦人才,鍾繇.荀攸,戲志才.郭嘉.陳群.杜畿.司馬懿等名士。

荀彧投奔曹操時,曹操的地盤也就許昌附近,勢力小,以奉天子,令諸侯的政治策略,開始東征西討,那時曹操雖然不是很強,但是卻是有名的忠臣,散家產募兵,討伐董卓,拯救漢室,荀彧正是仰慕曹操忠心漢室,匡扶正義,有濟世安國的雄才大略,才追隨扶佐,旨在匡扶漢室。而此時的劉備不過是一個投機倒把,四處流竄的小股軍閥頭子,雖有名氣傳揚,但沒有發展勢力的條件機會,整天游弋在軍閥諸侯間投機,好多優秀人才對劉備這個無立足之地的遊俠很不屑。更談不上扶佐追隨。

正史的曹操是當時名存實亡樂漢政的合法代表人物,象劉備,孫權如不聽曹操調遣,即是背判朝廷,將受討伐。

可以說這麼說,當時不受朝迋節制的諸侯軍閥,都是亂臣賊子,劉備的合法認可,是唐玄宗時期開始的。演義的出世,把曹操與劉備的位置翻了個個.,劉成合法,曹卻成非法。

所以一心匡扶漢室的荀彧,肯定扶佐奉天子的曹操,不會扶佐只有皇族身份名頭的劉備。


謝謝邀請,以前一直搞不懂荀彧,既然一心向漢,甚至可以為了忠於漢室而去死!為何偏偏又選擇輔助曹操?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後來才發現荀彧才是真正的大智、大賢。

在討論之前的話題的時候,我們說過,野心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因為環境逐漸培養起來的,曹操就是如此,甚至袁紹、袁術等也是如此。起初大家都忠於漢室,但隨著漢室朝廷的逐漸衰落,地方割據勢力逐漸強大,那份取而代之的野心就逐漸萌芽,甚至連劉備也是如此。

面對漢室的衰落,荀彧並沒有像王允、袁隗、董承等愚忠、死忠,而是類似於曲線救國的意思,選擇輔助割據勢力以實現匡扶漢室的目的。

起初荀彧選擇了袁紹,後來發現袁紹難成大器,所以才轉投曹操。那一年是191你,荀彧才29歲。那一年劉備還在基層工作,還一無所有。後來荀彧認識劉備的時候,曹操已經很強大了,而且其野心還沒有擴大。直到後來,曹操統一了整個北方,曹操從司空到丞相,再到魏王,曹操野心逐漸外漏出來。但此時的天下大勢已歸於曹操,即使荀彧對曹操諸多不滿也改變不了大局了,也不能去改變。因為荀彧知道漢室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倘若曹操出事了,中原大地又將會掀起另一場血雨腥風,剛剛平定的北方地區又將大亂,受苦的還是人民。他也知道即使是劉備,恐怕也會和曹操一樣。最終,面對時局的無奈,荀彧選擇了堅持自己的信念.......


誠邀,荀彧,字文若,潁川郡人,當時的潁川可是人才輩出,而荀氏家族無疑是其中的望族之一,當時的荀彧和荀攸,總體上還是心向漢室,而且他們當初之所以選擇曹操,就是認為曹操有著匡扶漢室之心以及能力。再加上當時的曹操起兵之時,也是十分的孱弱的,所以荀彧投靠曹操,必然受到重用,實際上也是如此,也正是在荀彧的建議下,才讓曹操將天子接到了許都。

當時的劉備,無疑還是一個到處流浪之人,沒有根基,荀彧自然不會選擇輔佐劉備,因為成功的可能性太小。實際上,在荀彧他們的幫助之下,曹操很快統一北方,基本上奠定了統一全國的基礎。只不過荀彧沒有想到曹操竟然有代漢之心,所以最後曹操和荀彧有了矛盾,最終荀彧選擇了自殺來逃避!實在遺憾!


荀彧覺得只有曹操有能力、實力統一中國。他的初衷是希望曹操能扶漢興漢,就如曹操早年壯志言誓,力除董卓,統一北方那股心存天下、振救蒼生的熱血豪性。

而且那個時間段算是曹操夠資格完成統一大業,而且又是出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處事當機立斷,機智膽色過人,曹操本人也能文善武,具有臨陣指揮、處危不亂的從容姿態,曹操多許多方面給人必勝和很有主見的感覺。

而劉備雖屬漢室宗親,也具有優秀的作戰能力,善於用人,禮賢下士,但手無兵權,多年過著奔走失散、居無定所的征戰逃亡生涯,亳無安全感、成就感可言,荀彧又怎能選擇為劉備謀事呢?那將是要付出比曹操十倍的心血還不一定能成就大業的事情,縱使是諸葛亮、龐統、法正以及如狼似虎的五虎猛將,也只能是三分天下而已。

所以荀彧的選擇並沒有錯,但思想上於腐朽保守,人家都四處立帝稱王,他的心境仍然停留在興漢理念,未免有點刻舟求劍,更不符合曹操的心思,一個空盒子也向荀彧示意了漢朝的名存實亡空殼子,語帶雙關,若荀彧過於執著於漢朝自然也失去合作意義,荀彧這麼聰明的人又怎能看不出利害所在,無奈自己心系漢室難為水,最終還是選擇自殺,其實曹操是有。讓他選擇,換句話說:「荀彧想活命也不難。」但這是荀彧個人的原則性問題,誰也無法改變他的立場!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