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機器人比較熱門,於是,幾乎所有生產數控系統的國產廠家都在宣佈進入機器人行業,甚至連很多不具備任何機器人基礎的企業也開始貼牌生產機器人;與此同時,幾乎所有城市都有一個機器人產業園。國家剛發布1000億的機器人發展規劃,各地立馬響應,把各地的機器人發展規劃加起來,市場規模已經超過30000億。

關於跟風機器人製造這個話題,小編收集了一些行業內知名人士的看法,整理了一些,供大家參考!

西門子為什麼不造機器人?

熟悉西門子的朋友都知道,西門子擁有生產機器人的所有技術,如控制系統、伺服系統、減速器、軟體系統等等,可以說,西門子如果想造機器人也就分分鐘的事,同理,西門子想造機牀也是分分鐘的事。但西門子一直沒有生產機器人和機牀,為什麼?

德國埃馬克以生產倒置式立車聞名世界,其倒置式立車利用主軸進行自動上下料,排屑方便,成產銷率高,自動化程度高,其產品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國更是供不應求。而德馬吉是世界最大的機牀廠之一,其前身之一的吉特邁公司更是生產車牀起家。按理說,德馬吉如果想生產倒置式立車應該也不是什麼難事,市場行情那麼好?德馬吉為什麼不生產埃馬克的產品?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再看看中國,我們所看到聽到的,卻讓人看不明白。生產發動機的要去造整車,造整車的又去生產發動機。

由於智能手機市場火爆,於是格力空調宣佈開始生產格力手機。就連門外漢都開始生產手機,起名為斧子。

由於新能源汽車處於創業的風口,幾乎所有互聯網企業都蜂擁而入。

大名鼎鼎的騰訊更是因為涉足太多領域,而被人罵為「狗日的騰訊」。

最近機器人比較熱門,於是,幾乎所有生產數控系統的國產廠家都在宣佈進入機器人行業,甚至連很多不具備任何機器人基礎的企業也開始貼牌生產機器人;與此同時,幾乎所有城市都有一個機器人產業園。

在機牀行業,由於前幾年國家巨額投資的拉動,以及國家政策的支持,什麼生產工程機械的,拖拉機的,甚至製鞋機械的都風風火火的殺入機牀市場,企圖分一杯羹。

這樣的例子,也還有很多很多...... 所有這些,都在不斷擴大中國的生產能力,終於在某天某月,形成了眾所周知的「過剩產能」。

筆者曾就此話題與某瑞士機牀品牌的外方銷售總監有過溝通,該總監介紹說,他們企業在中國沒有工廠,瑞士的工廠每個月產能也就十幾臺機牀。但是他們的每臺機牀都是精品,如果客戶想買,需要至少交一半以上的預付款,交貨期一般都在一年甚至兩年以後。我問他,這麼苛刻的商務條款,有客戶會接受嗎?他說,不接受也沒關係,反正他們的機牀產量不高,更不愁賣。每賣出一臺機牀,就會賺回足夠的利潤,來進行新產品的研發;員工有足夠的時間將本職工作做好,鑽研技術,不用加班加點,有充分的時間陪伴家人,享受生活。由於在研發上的不斷投入,公司不斷有黑科技問世。日積月累,積累的技術和資本成為公司抵禦各種風險的防火牆。

而中國企業,由於前幾年市場比較好,攢個機牀出來,就會有客戶購買。於是很多企業紛紛招兵買馬,擴充產能,企業規模也像滾雪球般擴大。為了完成應接不暇的訂單,企業燈火通明,員工加班加點。終於市場趨於飽和,於是迫不得已進行降價,企業之間就開始了最擅長的價格戰。原來賣一臺機牀能賺的錢,現在需要賣兩臺機牀才能賺到。規模企業雖然擴大了許多,但是利潤卻今昔非比,企業老闆也開始感慨各種成本的增加和價格競爭的激烈,企業所有人從銷售到生產,從行政到研發都累的跟孫子似的。

歐美國家的市場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建立了良好的市場秩序,企業之間也建立了品牌定位及分工的默契,加上政府基本不幹預市場發展。所以歐美企業能安心發展自己的特長。

在德國有很多不為人知的隱形冠軍企業,他們不盲目追求企業規模,不追求資本本市場的青睞。他們的企業規模不大,但技術雄厚,資金殷實,生產的產品往往在各自領域內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正是由於他們,德國製造才能在國際上經久不衰。

中國開始市場經濟的時間不長,市場還沒規範就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企業缺乏國外企業對技術研發的熱衷和麪對各種快錢誘惑的定力,許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更是缺乏安全感,所以像小船一樣在市場經濟的汪洋大海中隨波逐流,風雨飄搖。如果這是各個經濟體發展的必修課,我希望這堂課儘快過去。

  「跟風」和「偽創新」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但企業創新的現狀卻不乏可憂。上海紐約大學終身教授張崢近日表示,我們的科技發展,距離國際最發達水平也許差距為零,但是從長遠看,卻是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都會落後。他提醒社會高度重視這種「零減」現象。「『零減』現象緣於我們總是處於跟風狀態,而不是更超前地來對待科學問題。」

  這一提醒,點出了時下企業創新的一大病症。在實施科技創新進程中,有些企業不免有點「急功近利」、急於求成,以至出現「跟風」和「偽創新」現象,而這無疑是企業科技創新的大敵。

  翻檢一下近年的企業創新成果,「跟風」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隨著國外「機器人」研發生產使用日漸紅火,國內生產「機器人」的企業也始日漸增多。能夠生產「機器人」固然好,但問題是國內還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機器人」,有些所謂的「機器人」充其量不過是「智能手臂」而已。筆者並非說不能引進和模仿,但如果一味「跟風」,雖一時能夠佔有一定的市場份額,並獲得較為豐厚的回報,從長遠看卻對科技創新能力毫無助益。誠如張崢教授所言,「別人熱什麼,我們跟得比誰都快,而且熱得也更厲害,但究竟什麼是真正的熱,卻令人生疑。」

  這就不得不引起企業的高度重視了。否則,不明就裡、本末倒置,喪失了科技創新能力就會喪失核心競爭力,喪失了核心競爭力也就會喪失市場佔有率。就如生產「機器人」,如果我們沒有核心技術,如果我們未能超前研發,那麼,我們就引領不了駕馭不了市場而只能永遠跟在別人後面跑,永遠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也註定走不出「貼牌」生產的怪圈。

  「偽創新」,是另一個需要切實防止的問題。什麼是「偽創新」?也就是徒有「面子」而缺失「裏子」的所謂「創新」。據外媒報道,孫悅(音)參觀了5月在上海舉行的亞洲消費電子展,這位30多歲的母親說,智能奶瓶的發明者太過關注花哨的新功能,忽視了重要的細節。她說:「我用過這種奶瓶,很快就不用了。奶嘴溢奶太多,孩子會嗆到。我估計研發人員沒有一個人家裡有小寶寶。」因為急功近利,因為沒有搞清楚市場真正需要什麼,這家企業生產的產品遭到消費者的詬病,也是想像中事。

  其實,要將真正創新性的技術轉化為商品或服務,不是短短几年時間就能做到的,許多所謂的創新其實是偽創新。為了趕時髦,為了單純追求市場佔有率,匆匆上馬項目,粗粗選擇工藝,拋卻應有的工匠精神,不再注重細節,不再設身處地考慮消費者的感受,這樣的創新不是「偽創新」又是什麼?長此而往,除了扼殺企業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不也是在自毀市場、自毀前程嗎?

  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有屬於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必須依靠科技創新而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市場換不來核心技術,有錢也買不來核心技術,必須靠自己研發、自己發展。」為此,企業必須從一味「跟風」中、熱衷「偽創新」裏走將出來,把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真正寄託在「做長做專做精」上。做長,就是要不斷夯實基礎、加大投入,努力在積累核心技術上下功夫;做專,就是要立足本企業的實際,圍繞爭做本行業產品「單打冠軍」的目標,以包容的心態加強與國外企業和國內有關大企業、科研院所的技術合作;做精,就是要弘揚工匠精神,領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要義,不好高騖遠,不嘩眾取寵,把產品做得更精美更人性更富生命力。

  企業在科技創新中莫要「急功近利」,並非說科技創新可以慢慢來,甚至可以等等看看再說。事實上,企業科技創新作為一項發展戰略,等不得也等不起,之所以強調要摒棄「急於求成」的心理,是期望企業能夠善於識變、應變、求變,真正沉下心來,聚精會神地做、腳踏實地地做;尤其要通過產學研「三結合」,加速「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最終形成符合市場需求的核心技術,進而產業化」的進程。企業一旦能夠突破核心關鍵技術的的瓶頸,從供給側夯實企業新一輪經濟景氣的基礎,也才能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全國機器人產業園達40多個,工廠還未普及就已過剩

  機器人產業是「中國製造2025」重點突破發展的十大領域之一,近年來,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勢頭迅猛。但是目前被視為資本寵兒的機器人行業存在投資過剩的趨勢,業內人士呼籲應該避免盲目擴張,把重心轉移到技術創新上,並完善行業標準。

  近日,在工信部的指導下,由十家中國機器人企業共同發起的「中國機器人TOP10」峯會在瀋陽正式成立。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祕書長宋曉剛表示,通過「TOP10」旨在整合政府、產業與金融資源,為機器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中國機器人品牌。  機器人產業是「中國製造2025」重點突破發展的十大領域之一,近年來,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勢頭迅猛,2015年,國產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佔我國市場份額首次突破30%。

  被視為資本寵兒的機器人行業目前存在投資過剩的趨勢,業內人士呼籲應該避免盲目擴張,把重心轉移到技術創新上,並完善行業標準。隱憂投資過剩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坦言,當前我國機器人產業已呈現出「高端產業低端化」,甚至「玩具化」的發展趨勢,有投資過剩的隱憂,機器人企業要避免盲目擴張和低水平重複建設。  數據顯示,我國涉及機器人生產的企業已超過800家,但是,其中200多家是機器人本體製造企業,大部分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處於產業鏈低端,產業集中度低、總體規模小。各地還出現了40多個以發展機器人為主的產業園區,有些園區存在著重招商引資、輕技術創新、輕人才培養的傾向。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副祕書長姚之駒此前表示,過去兩年裏,各地出臺的對機器人產業的扶持政策有77項,對一個不到千億的行業,大家卻有這麼大的熱情,這實際上反映出這個行業的浮誇成分。

  「中國機器人TOP10」企業之一、納恩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總裁王野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機器人行業確實存在著一些亂象,包括由於過度投資和重複建設而造成資金和資源的浪費,一些地方政府把機器人產業看作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契機,而投資者認為其中有利可圖,覬覦補貼和資金支持,兩方面的推波助瀾共同導致產業過熱,另一方面,創新力嚴重不足,制約了產業的健康發展。  目前我國機器人企業規模普遍較小,逾90%的企業年產值在1億元以下,即便龍頭企業的規模也不大,營業收入同國際領先的機器人企業對比相去甚遠,難以支撐產業規模化的發展目標。服務機器人存在機遇王野認為,技術創新是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重點任務之一,強化產業創新能力的根本目的是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更好地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  近年來,在工業機器人方面,我國已基本掌握設計、製造、應用過程中的多項關鍵技術,開發出弧焊、點焊、搬運、噴漆等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近年來也開始起步,隨著各項技術的突破,水下機器人、極地科考機器人、核工業機器人等各類自主研發產品不斷湧現。

  南京埃斯頓機器人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傑高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我國機器人產品同國外先進水平還存在差距,概念性產品較多、產業化產品很少。在工業機器人方面,國外企業已積累了數十年的經驗,實力非常強大,中國企業很難突破這樣的競爭格局。但在服務機器人領域,中國機器人企業已經積累了很多經驗和技術,具備「彎道超車」的能力和機遇。  關鍵零部件是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基礎,是決定機器人質量、性能的關鍵所在。研發和製造能力還比較薄弱、技術水平較低、性能質量不高,成為制約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短板。  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敏佳認為,雖然一些企業已經實現了部分關鍵部件的國產化,但在批量生產時的性能穩定性、質量可靠性方面還有待提升。加強核心技術的創新,光靠企業遠遠不夠,政府也應該有更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推動機器人技術的國產化。提前佈局機器人標準「中國機器人TOP10」的另外一個主要任務是提前佈局機器人標準。國家機器人標準化總體組組長、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中國機器人TOP10」將致力於加強我國機器人標準的統籌規劃與頂層設計,支持「TOP10」企業在企業標準、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制定方面開展積極工作,逐步完善我國機器人國際標準體系,不斷加強「TOP10」企業在國際機器人標準領域的話語權。  王野告訴記者,產品質量、可靠性都是制約我國機器人及關鍵零部件發展的瓶頸,行業標準的缺失是造成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國內相關行業標準並不完善,等效採用國際標準的國家標準雖然在國際標準基礎上進行了修訂,但仍無法滿足產業發展對標準的需求。

金粉們怎麼看待這個事情那?歡迎在文後留言!

資料來源:第一財經日報、上海觀察網、黑色無色白色新浪博客等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