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孤獨。嬰兒一落地就暴風式哭泣,是想要跟這個世界交流互動。

漢字“話”早期的字形有“”。三舌成話,意思就是交談、聊天。

孩童們嬉鬧,“總角之宴,言笑晏晏”。那時我們年紀小,你愛談天我愛笑。戀人們夜半私語,剪燭西窗,共話巴山夜雨漲秋池。他鄉遇故人,三杯兩盞淡酒,把酒話桑麻。若有幸逢知己,千杯酒都不夠。

幾千年來,人類從未停止通過談話來進行思想的碰撞。

談話節目:圓桌派

直到現在,談話類的節目也依然吸引着無法估量的受衆。“圓桌派”“奇葩說”“十三邀”……你一定耳熟能詳。談笑間,火花碰撞,“人間不值得”“中年油膩”“保溫杯裏泡枸杞”話題層出不窮,一不小心就會上熱搜。

而對於愛書人來說,最幸福的情景,莫過於二三知己,在一間客廳,對着一盆將近未盡的炭火,相伴閱讀,時而侃侃而談,足以慰平生。

其實,有兩位以文學爲志業者的愛書人早就將之付諸實踐了。

1

王安憶×張新穎:七次坦誠的對話

他們一個是集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紅樓夢文學獎等於一身的著名作家王安憶,她的《長恨歌》被譽爲“一部上海女人的史詩”,寫盡上海這座城市幾十年滄海桑田的變遷。另一位是復旦大學中文系著名學者張新穎,因在沈從文研究上頗有建樹而聲名大噪。

張新穎

他們亦師亦友,以文學爲主題,進行了七次坦誠的對話,從王安憶的文學人生,談到與莫言、餘華、阿城、遲子建等當代作家的相知相惜,再到《長恨歌》等作品背後的故事,呈現創作者的愉悅,重尋文學向善的力量。他們對談的內容,也被整理成《談話錄》一書,譯林出版社4月出版。

作者:王安憶 張新穎

出版年月:2019年4月

作爲同事兼朋友,張新穎與王安憶在工作之餘也時常進行一些零零星星的文學交流。而《談話錄》中的七次對談,他們非常認真地做了準備。張新穎在後記中回憶:“我們談了六次,五次是在王安憶定西路的家裏,一次在我們文科樓的教研室;次與次之間有意隔幾天到一個星期,做點準備;每次圍繞一個主題,約兩三個小時。”王安憶的長篇《匿名》發表後,他們又爲此做了一場對話。《談話錄》特別收錄了關於《匿名》這一場對談作爲附錄。

1970年代,王安憶在自己家中

在張新穎看來,長自己一輩的王安憶“認真,誠懇,坦率,說的都是實實在在的內容,沒有一點花哨”。

2

他們都談了些什麼?

談及自己眼中的當代作家,他們這樣說:

“每一個作家都是有一個莊稼做底的。莫言的高粱,張煒特別喜歡紅薯和玉米,蘇童很喜歡棉花,我很喜歡麥子的。莊稼真的很美,沒看到莊稼的人不知道它怎麼美,你想象不到一塊土地裏面,一個種子,它最後會長成這麼樣的形狀,這麼豐富的形態。這種形態根本不是人能夠製作的。”

“你看,莫言這麼粗壯的一個漢子吧,忽然之間能寫出這麼靈巧的東西,真的就是神來之筆。”

“餘華他會給你什麼印象呢,他會讓你覺得是一個找爸爸的孩子。”

“我覺得王朔其實是一個溫情主義者,他有一次喝了酒,我覺得他喝酒以後就特別可愛,腳是軟的,眼光也是軟的,好像有千言萬語要跟你說的樣子。他說我就是一個普通人,你不要來考驗我,我經不起考驗,一考驗我肯定叛變,立刻就成爲一個壞人,他說我們中國人最最可悲,就是老是遭到考驗,大部分人不是英雄,是軟弱的,於是不能不變得很卑鄙和卑瑣了。”

《談話錄》第六章目錄

而談及大衆對《長恨歌》的誤解,王安憶這樣說:

“就《長恨歌》的第一卷寫到了解放以前,他們就說我是懷舊的代表,而且第一卷全都 是我想象出來的,這種評介很武斷的,太武斷了。”

“人們談《長恨歌》總是談到懷舊二十年代,其實我在第一部裏寫的上海根本不是二十年代也不是三十年代,而是四十年代;其次,這完全是我虛構的,我沒經歷過那個時代,因此也無從懷舊。”

鄭秀文主演的《長恨歌》

他們關心現在年輕人的精神世界:

“現在就是怕現在的年輕人沒有機會認識自己,其實我覺得年輕的時候都是這樣子,都是一樣的,他們在咖啡館裏面喝酒,我們不過在草房裏面喝酒,道理真的就是一樣的,方式也是一樣的,區別在於,我們自以爲是不合法,不正當,而他們正相反。”

“他們覺得他們是現代化的,這是最奇怪的事情。有了現代化做支持的話,他們就覺得他們先進了。這個是很糟糕的,他們青春期之後還會一直延續着這種精神狀態,幾乎不會再有發育的可能了。”

3

張新穎:我很喜歡它最終呈現的樣子

《談話錄》的封面圖中河流蜿蜒,路燈下長桌一張,座椅兩個相對而置,營造出一種靜心聊天的氛圍。

而封面的顏色溫暖、柔軟,也呼應了女作家王安憶在書中坦誠自己文學人生這一重要內容。

事實上,設計師在此之前還做過好幾稿封面,但均被推翻。作者張新穎表示,他很喜歡最終呈現的樣子。

王安憶×張新穎

七次坦誠的對話,呈現創作者的愉悅,

重尋文學向善的力量

作者:王安憶 張新穎

出版年月:2019年4月

定價:68.00元

ISBN:9787544775922

點擊封面即可購買

本書是兩位以文學爲志業者的真誠對話,是一部個人寫作史,也是對當代文壇的一次回顧。

在書中,王安憶談到自己如何感受寫作的快樂,坦承文學道路上的幾次重大轉折。她分享了自己的創作觀,談小說家如何打量日常生活,談虛構與審美化的力量,談創作者對時代的關切和疏離。她回憶與冰心、宗璞、汪曾祺等文學前輩的交往,談及陳映真、史鐵生、陳丹青等對自己的影響,暢談與莫言、餘華、阿城等當代作家的相知相惜。

你最近和他人最坦誠的一次談話是什麼呢?

告訴我們吧~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