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 (記者葉含勇)在成都市蒲江縣大興鎮爐坪村3組,有一個農家小院很特別,走進大門,左邊是普通民居,右邊是三間古樸空房。如果不是門口路邊那塊“李家鈺故居”的青磚石碑,你很難把這裏與名震大江南北的一代抗日名將聯繫在一起。

李家鈺,1890年出生在四川省蒲江縣大興鎮,1909年考入四川陸軍小學堂第四期,1911年畢業後,又先後在四川陸軍軍官學堂、南京陸軍軍官預備學校學習。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時任第47軍軍長的李家鈺主動請纓殺敵,率部轉戰河北、山西、河南等地,1939年任第36集團軍總司令,1944年5月遭遇日軍伏擊壯烈殉國,被國民黨政府追贈爲陸軍上將。1984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李家鈺被追認爲革命烈士。2014年,經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李家鈺被認定爲著名抗日英烈。

“抗日救國出四川,不滅倭寇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到處是青山。”1937年10月,李家鈺在抗日動員誓師大會上“以詩言志”,率領104師、178師步行北上。

長治是晉東南重鎮。1938年2月19日,日軍在飛機大炮助威下開始攻城。李家鈺令104師312旅旅長李克源率624團守城。21日,長治北門被日軍大炮轟開,川軍與敵肉搏,千餘人陣亡,日軍傷亡也在千人以上,成爲“山西東南角抗戰中最悲壯的一幕”。

1944年,日軍集結14萬重兵發動豫中會戰,先後佔領鄭州、許昌、洛陽等地。第36集團軍總司令李家鈺奉命率部進至河南陝縣阻擊日軍,掩護40多萬友軍撤退。5月21日,在陝縣秦家坡旗杆嶺,李家鈺和200餘名總部官兵遭到日軍伏擊,壯烈犧牲。從主動請纓出川抗日,到血灑旗杆嶺,李家鈺用生命踐行了錚錚誓言。

李家鈺之子李克林說,父親留給他終身不忘的印象,是遺體運回成都時,靈柩隊伍中“遺筆亭”上的14個大字“男兒欲報國恩重,死到沙場是善終”和“血衣亭”上那彈痕累累、血跡斑斑的呢軍大衣與浸透了血跡的圓口布鞋。

如今,將軍的家鄉爐坪村黨羣服務中心已建起“李家鈺將軍陳列室”。村幹部告訴記者,這裏陳設了李家鈺的家世譜系、書札信函、題詠追贈等史料,成爲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作者:葉含勇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