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實事求是的說,西周沒有家譜。因為西周延續了商代,殷商有《甲骨文》,主要是用於祭祀和占卜的,這些文字都是卜辭,掌握這些文字的是祭司。西周有文字,這些文字叫《金文》,也叫《鈡鼎文》,鑄刻在各種鼎器上,主要用途與《甲骨文》差不多。但是,它記載著各代王的事蹟,沒有家譜的含義。

最早的的家譜應該是《孔子家譜》!公元前551年,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父親叔梁紇,母親顏微在。孔子生兒子孔鯉,到了西漢,他的子孫是孔安國。

民間修家譜的第一人是南北朝的賈弼之,他是晉元帝司馬睿東渡到南方時,中原有100個士族大姓跟從。賈弼之「廣集眾家、大搜羣族」,撰寫了《十八州士族譜》100帙、700多卷,藏於官府,由此樹立了正式家譜檔案。

「五胡亂華」以後,在中原地區(北方)建立了16個遊牧民族的政權,應該說是看不到漢人存在。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漢化,將110個鮮卑姓改為漢姓,就是後來北宋時的百家姓。在南北朝時,鮮卑族首先漢化。到了唐朝建立,李世民又將匈奴、鮮卑(慕容、宇文,等姓)柔然、羌、氐、突厥等遊牧民族賜漢姓,使他們都成為漢族。「安史之亂」和「黃巢造反」,又有第二、第三次「衣冠南渡」,這些到達南方的漢人其實都是漢化的胡人,到了南方被稱為「客家人」。

今天的湖北十堰有一個小山村,有人說自己是李淵的後代,就是唐高宗的後代,並且拿出了家譜。

其實,中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造假老祖宗!從唐朝開始,有人為了門第開始造假做家譜;到了宋代,為了光宗耀祖而造假做家譜;明清時,專門有人在街上擺攤寫家譜,祖上都是高官厚祿的人。為此泛濫成災,無奈官方出面清理。實際上,最簡單地說,從「五胡亂華」開始,每一個朝代變更,都是先殺戮,後融合;再殺戮,再融合。那麼許多朝代過來了,兵荒馬亂,那有什麼子孫萬代延續下來。


西周是宗法制的開始,血緣關係看的很重。並正因為有了大小宗,其王,諸候,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級關係才清楚,這也是當初的禮治。所以西周社不一定有如今樣式的家譜,但一定都某種形式的區分和記錄。


當然有啊,而且還比較嚴,祭祖大典是很隆重的,還有天子七廟,若沒有,裡面都擺放誰啊!


有沒有不知,現在各村各姓各族家譜,多是明以後(清居多)編撰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