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通過建構一個以公共利益、公共事務、公共意志為基礎,以對事不對人的法規體系為保障,以公民自主表達與自我約束的參與之道,政府公開、透明、包容的公共管制之道,公共機構和公共人物與網路社會和網民平等協商和交流的互動之道為核心的理性的網路政治文化,從而實現網路政治生活的健康有序發展,實現公民的全

方位的發展之目標。

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致使建構在互聯網基礎上的網路空間(Cyberspace,又稱「賽博空間」)全方位地介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乃至工作方式。在網路空間這一獨特的、虛擬的平臺上,因公共利益、公共事務和公共意志的推動,誕生了諸如網路論政、網路監督、網路宣傳、網路評判、網路互動等新型公民政治參與方式,並開闢了扁平化、交互性、及時化的網路政治空間這一新型政治參與載體。

前不久的「躲貓貓」事件,廣受媒體特別是網路媒體的關注。一起在虛擬網路空間廣泛流佈的事件,演變為現實政治生活中的公民政治參與活動,無論在網路政治空間裏還是在現實政治生活中,都是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事情。網路政治空間是如何生成的,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徵,網路政治空間的政治參與方式有哪些,如何建構網路政治空間的政治參與之道,是網路政治時代的全新課題。

網路政治空間的生成及其基本特徵  

2009年1月13日,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底,我國互聯網普及率以22.6%的比例首次超過21.9%的全球平均水平。同時,我國網民數達到2.98億,寬頻網民數達到2.7億,國家CN域名數達1357.2萬,三項指標繼續穩居世界排名第一。這些數字,昭示著一個強大的網路空間的物質載體以及參與主體羣在當代中國的崛起。

作為網路空間的物質載體的互聯網及其用戶,構成了網路空間兩大基本要素。他們通過信息鏈接和交換,形成了虛擬的網路社會。在這個虛擬社會中,人們通過信息的生產與再生產過程,超越時空的限制,實現了信息的相互交流、物質的相互交換、利益的相互博弈、關係的相互增進等目標。其中,人們圍繞著利益和公意的表達、利益和公意的博弈、利益和公意的決策與利益和公意的分配而展開的一系列政治參與活動,就是網路政治活動,而網路政治活動所依託的場所,就是網路政治空間,其生成動力來自於現實政治生活中的網民對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的追求,來自於他們對公共事務的關心和參與。

網路政治空間有三大基本特徵:一是參與主體的平等性。在網路政治空間裏,每一個參與的個體之間,其地位是平等的,都可以就自己關心的事務發表見解,不存在現實政治生活中到處充斥著的等級分明式層級節制,只要符合法律許可,任何一個參與主體都有充分表達自己意見的自由,即使他所關心的事務與自身利益無關。二是政治活動的開放性。網路不設防,是網路政治活動開放性的最好體現,它不僅表現在參與網路政治活動的主體可以不分男女老幼,並不受地域和時間限制,而且還表現在探討主題的多樣性、隨機性與多變性等。三是實現方式的互動性。在網路政治空間,信息傳遞即時交互且高度共享。每一個參與主體都可就共同關心的事務相互探討,既可凝聚共識,又可大異其趣,既可共同行動,又可各自單飛,既可持久關注,又可過後即忘。不管採取何種方式,網路政治空間參與主體間的互動交流,不僅極大拓展了彼此的交往空間,豐富了精神生活,提升了人的發展程度,而且有效推動了共同關注的事務從量變到質變的轉換,甚至轉化為現實政治生活中活生生的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決策活動與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分配政策。

網路政治空間的互動:新型公民政治參與方式的誕生  

在現實政治生活中,一般而言,公民的政治參與方式主要有通過投票參與選舉活動,通過聽證會參與決策活動,通過各類會議和制度規定參與管理活動,乃至通過憲法規定的各種合法化形式參與監督活動等形態,也有通過消極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活動等形態。在網路政治空間,由於公民政治參與的主體是虛擬空間的網民,有的是不具有法定權利的公民,如尚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少年,還有的不是同一個政治實體的公民,如不同國家的網民。同時由於公民政治參與的客體或對象主要是公共利益、公共事務或者公共意志,一般不涉及如選舉等實體性民主內容。再加上網路政治空間的互動方式經常是以參與主體的「虛擬對談」方式進行,便誕生了具有鮮明網路特色的新型公民政治參與方式,即網路論政、網路監督、網路宣傳、網路評判、網路互動等,並緊緊依託扁平化、交互性、及時化的網路政治空間這一新型政治參與載體而實現其參與目的。

網路論政的核心和推力是公共利益、公共事務以及公共意志。網路論政的基本途徑是網路民意表達及豎立其上的強大網路輿論。網路論政的目的是影響公共利益、公共事務或者公共意志的具體決策活動,實現現實政治生活中難以達到或者成本很高的參政議政之目的。網路監督的對象一般都是現實政治生活中的公共事務、公共機構和公共人物,網路監督的形式多種多樣,既可對公共機構具體的規章制度、公共政策提出不同看法或者修改建議,又可對公共機構和公共人物的辦事流程與工作作風提出批評和建議,還可對現實政治生活中各種醜惡、不公的事件直抒胸臆,大膽揭露和公開抨擊。網路宣傳的內容更多的是體現現實政治生活中的國家意志以及現實主流社會所力主的良好道德風尚和價值取向,網路宣傳的主體可以是有組織的公共機構和個人,也可以是每一個單個的網民和網民自發羣體。網路評判,顧名思義,就是藉助網路政治空間這一新型媒介和平臺對現實生活中各種好的和不好的事件、行為進行價值評判,以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推進所涉事件和行為的相關人員和機構迅速地回應並予以矯正,最終達到提升整個社會生活的精神品質之目的。網路互動則以直接、對等、快捷的虛擬對談和相互溝通的形式,大大地提高了網路政治空間裏政治參與的有效性,尤其是現實政治、公共機構與公共人物向網路政治與網民羣體的網路問政活動,以及現實政治與網路政治的主體之間的溝通和協商,對於釐清事實真相,公開決策過程,徵集民意民情,凝聚社會共識,具有成本低、時間快、效果好的作用。

毫無疑問,虛擬網路政治空間裏新型公民政治參與方式的出現,彌補了現實政治生活中公民政治參與方式的不足,提升了公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減少了公民政治參與的時間和金錢乃至知識成本,拓寬了政治參與方式的新渠道,實現了利益主體之間的快速連接和溝通,不僅有利於提升網路政治空間裏政治參與的有效性,而且有利於促進現實政治生活藉助網路政治這一獨特平臺而得到更加全面和深度的發展,進而深化公民政治參與的形式和內容。

網路政治空間的政治參與之道:建構理性的網路政治文化

網路政治空間與公民網路政治參與無疑在當下的中國尚是一個正在大力成長和發展中的新生事物。由於現實法律制度滯後於現實生活的發展需要,尤其是當網路輿論挾羣體力量,以排山倒海、雷霆萬鈞之力,勢不可擋地向網民們撲來並向現實社會蔓延的時候,由於缺乏權威信息的發布以及及時的信息溝通與交流,人們往往容易失去起碼的甄別力和判斷力,茫然跟風,引發社會的恐慌感,甚至會給日常生活帶來嚴重後果。在這種情況下,所有人都會成為網路有害信息、輿論的受害者,網路政治空間會演變成謠言和不實言詞的溫牀。

針對網路政治空間這種泥沙俱下、理性與非理性交織的局面,以及無序無格調的政治參與方式,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至關重要。我們絕對不能因噎廢食,輕易拋棄因時代應運而生的網路政治空間和網路政治參與新方式,而應通過建構一個以公共利益、公共事務、公共意志為基礎,以對事不對人的法規體系為保障,以公民自主表達與自我約束的參與之道,政府公開、透明、包容的公共管制之道,公共機構和公共人物與網路社會和網民平等協商和交流的互動之道為核心的理性的網路政治文化,從而實現網路政治生活的健康有序發展,實現公民的全方位的發展之目標。

首先,建構理性的網路政治文化就需要建構公民自主表達與自我約束的參與之道。在網路政治空間,由於是虛擬平臺,意味著信息的傳播與交流缺少必要的約束。作為網路政治空間的主體,每一個網民都應有為自己傳播的信息而負責任的態度和精神,在自主表達各種利益訴求、進行網路論政和網路評判時,必須嚴守法律和道德的分際。尤其是在面對各種可能對他人和社會利益造成危害的信息時,要學會運用理性來甄別和判斷,而不輕易人云亦云,從而做一個成熟的理性的公民。公民在虛擬網路政治空間的自主表達與自我約束的參與之道,不僅為憲法和法律的推行奠定了理性的政治文化基礎,而且還可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來為網路民主(Cyberdemocracy)和現實民主的廣泛推行,進行民主意識的培育和民主實踐的訓練,其意義非同尋常。

其次,建構理性的網路政治文化就需要建構政府公開、透明、包容的公共管制之道。傳統上,我們對於新生事物的出現總是存在一種怕出事的心理,總是擔心其負面作用超出了正面效應,總是希望將新生事物掌控在主事者可控的範圍內,甚至對於一些負面的信息、批評採取圍追堵截的方式,其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甚至引發更大的事端和後果。實際上,網路政治空間和網路政治參與的魔力就在於信息的透明化。謠言止於公開和透明,智慧起於包容和海涵。理性的網路政治文化的建構,一方面需要我們合理區分合法與非法的界限,及時制定和完善相關法規體系,提高駕馭網路政治空間的能力,有效整合和提升政府應對網路信息危機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我們從網路政治參與的新方式中不斷汲取智慧和經驗,把因公共利益、公共事務和公共意志而推動的網路論政、網路監督、網路宣傳、網路評判、網路互動等新型公民政治參與方式與現實政治生活有機連接,將網路論政中的有益做法制度化,並將有效的網路監督納入既有監督的制度體系之中,從而全面提升政府的公共管制之道。

最後,建構理性的網路政治文化就需要建構公共機構和公共人物與網路社會和網民平等協商和交流的互動之道。現代民主政治的一大特點,就是公民廣泛地參與國家與社會事務的管理。在我們國家,每年在「兩會」召開前後,都有大量網民通過網路向「兩會」以及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獻言建策,他們通過虛擬網路平臺積極參與現實政治生活,就是一個典型而生動的網路參與案例。然而,由於當代中國正面臨著急劇的社會結構變動,社會利益分配機制仍然處於不斷調整過程中,導致社會生活中一些社會矛盾比較突出並日趨複雜化,民眾的社會心理比較脆弱,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隨時受到威脅。有鑒於此,建構具有合法化、解釋力的矛盾化解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是當務之急。這其中,通過建構公共機構和公共人物與網路社會和網民平等協商和交流的互動之道,更是題中應有之義。也就是說,公共機構和公共人物通過與網路社會和網民的平等協商和交流,不僅可以把黨和政府所倡導的價值觀通過互動接觸的方式傳達給網民,以自身的實際行動有機地詮釋人民政府為人民的服務理念,而且可以有效地回應民眾的實際需求,化解民眾的心理困頓,全面提升政府執政的合法性,提升民眾對未來美好生活的預期,從而為國家富強、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建構強大的政治文化基礎。(唐亞林/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相關稿件

網路並不必然帶來民主共築「我們都在說」的網上文明把網路建設成為表達民意的平臺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