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拍攝微距攝影的目的就是要獲得一張清晰銳利的照片。雖然說創意、構圖、色彩和內容也都非常重要,但是如果你的膠片上沒有足夠豐富的細節,再好的照片也總讓人覺得有些遺憾。如何獲得清晰銳利的照片呢?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除了選擇合適的器材外,從技術上講就是盡一切可能減少拍攝時的各種位移,包括被攝物和拍攝器材。下面結合我的一些經驗具體談一談這個問題。

圖1、Nikon F4S+AF Nikkor 200mm f4 ED-IF micro1、使用你能承擔得起的最好的鏡頭攝影說到底只不過是物體在膠片上成像而已,靜態情況下,在光路上對成像起決定因素的就是鏡頭的素質。一隻好的鏡頭可以在單位面積內表現更多的細節,邊緣成像質量與中心相差很小,並且沒有明顯的色散。微距鏡頭是拍攝微距的最佳選擇,各個品牌的微距鏡頭都毫無例外地擁有非常高的成像質量。如果對像場是否平直有特殊要求的話,微距鏡頭更是唯一的選擇。必須指出的是,對於成像來說,鏡頭無疑是重要的,論壇中很多朋友也熱衷於討論各種鏡頭的成像差異,但真正把手中鏡頭髮揮出極至的並不在多數。比較不同鏡頭的素質、甚至要用某款鏡頭挑戰其它,起碼要把自己的鏡頭用好才是。做個簡單的算術(也許過於簡單了,用不著深究),假如鏡頭A的實際質量是5,B的實際質量是4,A的使用者發揮了70%的像質,而B的使用者更加細心,發揮了95%,最終的結果還是B取勝了。所以這種比較不能真正說明問題。打這個比方是想說明:其實我們很多朋友手中的鏡頭已經足夠好了,只是在技術上提高的餘地還很大,花更大的耐心研究一下技術恐怕比更新器材更容易獲得成功。2、使用穩定的三腳架微距攝影一般都需要比較慢的速度。以我們熟悉的陽光16法則為例,該法則適用于晴朗天氣下無窮遠合焦的情況。對於微距攝影來說,當鏡頭合焦在比較近的距離時,光線在鏡頭延伸筒內有一定的損失,所以這個法則要修正為「陽光11法則」。也就是說:在晴朗的陽光下,在拍攝充分照明的近物時,對應於f11的光圈,速度應為1/ISO。對於100度的膠片來說,上述情況下,應該使用1/125的速度。但是大多數情況下,為了獲得均勻、細緻的照片,拍攝微距應該盡量避免強烈的陽光直射,拍攝的時間大多為清晨和傍晚,多雲的天氣是最佳選擇。比較講究的攝影師,如果必須在高角度的太陽光下進行拍攝,則有意使用柔光板、遮光傘等設備進行遮擋。何況很多情況下,為了獲得更高的放大倍率及特殊效果,還會使用一些額外的微距附件,比如延伸筒、增距鏡或者琥珀鏡、偏振鏡等等。這時實現正常曝光需要的速度就大大降低,根據我的經驗,這個速度通常在1/30-4」之間。如果你偏愛使用低感光度的膠片,就要面臨更大的挑戰。不知道在座的有幾位有信心以1/8」手持獲得高質量的微距片子,反正我不行。所以,三腳架對於微距攝影來說絕對是必須的。在拍攝了一段時間的微距以後,我現在基本上是沒有三腳架就不按快門的。

圖2、Gitzo 1228+G1276M理論上講,三腳架越重越好。對於拍攝微距來說,我們必須在重量和便攜性上做一個妥協。所以你能抗得動的最重的三腳架是對於你來說最好的選擇。如果三腳架本身的重量還不夠穩固,在使用的時候還可以附加一些額外的重物,比如石塊、攝影包等等。不過必須保證這些附件不能隨便晃動,否則只能適得其反。順便提一下,選擇微距用的三腳架,除了重量以外,三腳架能否很方便地降低到地面高度是另一個重要的指標,因為很多情況下,主體的位置是貼近地面高度的。而且重心低的三腳架可以有效減少晃動。使用三腳架時,盡量不要升高中柱,最好也不伸出最細的腿節,並且一定要確認所有的可活動部位都已完全鎖死,任何鬆動的部位都會把振動放大。選擇放置三腳架的位置時也應盡量選擇堅固並有一定摩擦力的平面。大家可能都有體會,在家裡光滑的瓷磚地面上,用手向下按壓三腳架的雲台,幾乎所有三腳架都會有一定的滑動。如果在野外必須架在鬆軟的土地上時,應該事先把各條腿都壓實,盡量戳到底,有腳釘的最好使用腳釘。使用各種雲台或者球頭時,應該盡量保證相機、鏡頭的重心在三腳架的中心線上,這樣機身上的振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三腳架吸收掉。3、使用快門線和反光鏡鎖按動快門的瞬間動作會使機身產生一定的位移。雖然通過訓練可以在一定程度地減少其影響,但是很難根除,特別是三腳架不夠穩定的時候更要小心。如果一定要手動觸發快門的話,最好通過某種動作使身體與三腳架、相機形成一個整體。比如:左手向下壓住雲台,肘部向內側夾緊,右手抓緊機身手柄,食指勻速按動快門並且盡量保證用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反光鏡升起時的振動過程大約會持續1/15秒,所以反光鏡鎖的適用範圍大約在1/30-1/2秒之間。我個人拍攝微距的時候總是盡量使用MLU功能的,即使速度不在上述敏感範圍內。對於長焦鏡頭來說(看到過有人說135mm以上),MLU功能是很有幫助的。不知道有沒有人曾經測試過電子快門線和機械快門線的區別,反正我比較偏向於使用電子線,因為總覺得機械動作會產生位移,不過沒有足夠的證據,也許只是心裡安慰而已。如果機身沒有反光鏡鎖或者快門線功能,可以使用自拍。部分機身在自拍時有反光鏡預升的功能,實際效果與反光鏡鎖相似。使用自拍時不要把自拍時間定得太短,保證相機振動完全停止下來以後快門才會開啟,一般4-5秒應該足夠了。4、使用顆粒細膩的反轉片;反轉片幾乎是職業自然攝影師的唯一選擇,其色彩絢麗,質感細膩,擁有負片無法比擬的優勢。第一次用反轉片的朋友,總會「從凳子上掉下來」。反轉片的顆粒度是我們比較關心的指標之一,在高放大倍率下,較粗的膠片顆粒很容易讓人產生片子發虛的錯覺,即使合焦完美也總會覺得不夠銳利。一般來說,同一個時代的產品,ISO值越低的膠片顆粒越細。在Fuji RVP 50出現之前,很多自然攝影師都選用Kodachrome 25反轉片拍攝微距。RVP50上市以後,其細膩的顆粒,絢麗的色彩以及標準E-6沖洗工藝使其迅速佔據了自然攝影市場。最近Fuji公司宣布了RVP100F的誕生,在保持色彩、顆粒的同時提高了一檔速度。估計這款膠片將是微距愛好者的不二之選。

圖3、Fuji RVP 100F5、精益求精,提高拍攝技術可以肯定地說,用同一套設備,不同拍攝者獲得結果肯定不同。對於微距攝影來說,你花的功夫越大,得到的結果就越好。下面這些小技巧也許可以幫助你提高照片的質量。(1)克服風的影響微距攝影最大的敵人莫過於風。拍微距的時候你會驚異地發現,即使所謂無風的天氣也不是那麼平靜,詭異的空氣波動總是在你按動快門的那一刻出現。有時候你用皮膚無法感受到的小風卻可以在取景器中真切地看到。而就這一點點小風就可以把你的驚世傑作變成平庸的照片。克服風的影響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說幾乎沒有完全有效的辦法。首先,盡量選擇正確的天氣和時間進行拍攝。如果正好趕上刮好幾級的大風,最好還是趁早收拾收拾回家吧。一般來說,一天當中風速最小的時間段是在清晨,太陽出來之前效果最好。太陽升起後,即使沒有風,空氣受熱後也會在小區域內產生氣流。傍晚是一天當中第二個最好的時機,風速一般也不大,但是不如早晨效果好。清晨和傍晚還是拍攝昆蟲的最佳時機,因為昆蟲需要太陽的熱量保持能量,早晚時分它們的活動能力比較弱,有利於拍攝。除了選擇正確的時機,還可以通過一些小附件來減小風的影響,比如Wimberley公司生產的Plamp(Plant Clamp)。簡單地說這個附件就是一個用塑料製成的短臂,一端有特殊設計的夾子用於固定被攝物,另一端可以固定在三腳架或者其它固定物上。短臂的方向可以任意調解。使用這類附件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在連接好夾子和三腳架後,不要隨意移動三腳架,否則會拉壞連在一起的被攝物。在有微風的情況下,Plamp的作用比較明顯,特別是對於高莖的植物或者棲息在上面的昆蟲。Plamp通常可以讓拍攝者降低1-2檔快門速度,這樣就可以使用更小的光圈以獲得足夠的景深。

圖4、Wimberley Plamp除此之外以前還看到過有人介紹:利用自製的半透明塑料帳篷把整個布景遮起來,拍攝者和設備都在帳內操作,估計效果應該不錯,不過沒幾個人願意費那麼大的周折,更何況拍攝一些特定的題材也並不適合。其實克服風的影響最有效的辦法是等待,按照我的經驗,一般的小風總會有瞬間寧靜的時候,只要有足夠的耐心總能找到恰當的時刻按動快門。正巧,前幾天翻看John Shaw』s Closeups in Nature,作者在其中一張片子的題注里提到,他在Texas拍攝時便有自稱攝影師的路人勸說他:Texas永遠沒有風停的時刻,所以拍攝微距應該在正午進行,並使用較快的速度。還有一個解決辦法是使用連拍功能,前面說過,微風總會有瞬間的寧靜的時刻,同樣道理,它們也會在瞬間毫無徵兆地來臨。連拍通常能夠保證一個系列裡至少有一張是滿意的。我知道你肯定會心疼膠片,不過如果你象我這樣每次花半個小時擺好一個姿勢然後再拍攝,大概就不太在乎幾張膠片了更何況,保留一些拷貝可以用於出版、投稿等等,原始的幻燈片效果遠好於複製品和列印片。(2) 正確選擇焦平面;我們都知道微距攝影的景深非常小,無論鏡頭焦距是多大,在1:2的放大倍率下,f22對應的景深大約只有6mm;而1:1時f22對應的景深只有2mm。所以在拍攝時應該盡量仔細選擇焦平面的位置,把需要表現的細節盡量放在一個平面內,並使這個平面與膠片平面(相機後背)平行――請注意「焦平面」和「膠平面」的區別。比較簡單的情況,比如拍攝蝴蝶,如果蝴蝶的翅膀是並在背上的,那麼最保險的辦法是把機背調整至與翅面平行,這種情況下即使f8、甚至f5.6的光圈也可以擁有足夠的景深(視具體放大倍率而定)。

圖5、精確的選擇焦平面是獲得銳利圖像的前提焦平面的選擇實際上應該是拍攝過程中耗時最多的一個過程,經過精心的選擇,圖片的質量可以得到明顯的提高。當然,焦平面的選擇也沒有什麼一定之規,蝴蝶也可以從頭部正面、側面、甚至尾部拍攝,這裡的準則是:一定要把你要表現內容盡量放在一個平面內,拍攝時要做到心中有數,哪些東西在膠片上是清楚的,哪些不是。有景深預測功能的機身這時候就發揮用處了,雖然預測的效果不見得完全準確,但是至少能給你一個參考。(3)拍攝昆蟲時,盡量把頭部和眼睛的細節特徵表現出來;和拍攝人像一樣,如果主體的眼睛沒有合焦,整張片子就顯得缺少了神采。不過要使昆蟲的複眼清晰也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首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快速準確地判斷出昆蟲的眼睛在什麼地方。大家不用笑,這個是事實,有些情況下,甚至可能頭尾的方向都會搞錯。擁有一定的自然生物知識是拍攝好生態照片的保證,相比一些西方國家,我們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其次,昆蟲的複眼大多不是簡單的平面結構,而成球形、腎形等等,在景深已經非常小的情況下,把這種立體結構表現清楚並不容易。昆蟲的複眼一般也並不在身體的軸線上,所以如何選擇焦平面的確很頭疼。以蝗蟲為例,如果從側面拍攝,焦平面應該選擇在凸出複眼的最高點和身體軸線之間的位置,這樣可以充分利用前、後景深的空間,使得盡量多的細節落在景深內。這個小技巧需要實際練習才能掌握。

圖6、昆蟲的眼睛也是心靈的窗口(4) 控制光線的方向和質量;前面提到過,拍攝微距應該盡量避免很「硬」的陽光直射,一方面反轉片的寬容度比較小,較強的太陽光容易產生高反差,超出寬容度的範圍,應該有的細節都被抹掉了。另一方面,直射光容易在光滑表面產生強反光,局部的高光不但沒有細節,而且容易產生刺眼的感覺,破壞片子的整體效果。所以在拍攝微距時應該採用各種辦法控制光的質量。比較之下,散射光能夠產生最好的效果,使整個畫面被均勻照亮。

圖7、通過柔光板獲得柔和的光線在直射陽光下,可以使用柔光板或者傘進行散射,對於微距來說並不需要很大的遮擋面積,一塊很小的柔光板就足夠了,攜帶起來也很方便。大多數微距攝影是在多雲的天氣或者樹蔭下進行的。這種情況下,一塊琥珀濾鏡(81系列)可以幫助過濾掉那種不討人喜歡的藍灰色調,使紅色調的東西更鮮艷。

圖8、陽光直射和使用柔光板後的效果比較(上:直射;下:柔光)在拍攝具有光滑表面的物體時,比如甲蟲,或者表面有蠟質的植物,如杜鵑、夾竹桃等,要小心使用閃光燈,因為閃光很容易產生局部高光。最好將閃光燈的補償指數減小2-3檔,並注意閃光入射的角度。很多情況下,被攝物背光一面的細節不容易表現出來,甚至會產生討厭的陰影,這時候可以在相應的位置用反光板補光,不僅可以點亮局部,而且還可以通過選擇反光板的類型來改變局部的色調。我個人比較喜歡使用金色或者金銀混色的反光板,因為暖色調的東西總是比較討人喜歡的。這點對於經常在清晨林蔭下拍攝的朋友也許比較有幫助。

圖9、使用金色反光板獲得清晰的細節和溫暖的色調小結: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當你在欣賞和羨慕他人的精美作品的同時,是否想到在照片背後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呢?拍攝微距更是如此,我們花費的時間和得到的結果是成正比的,前期工作越是細緻,得到的結果就越是理想。希望這篇文章對喜愛微距攝影的朋友能夠有所幫助。衷心希望大家能拍出更多更好的微距作品。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