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譚 中(第三十一篇至五十)

(三十一)四稱第三十三——管子譚

430、愛國之教育——管子譚 四稱第三十三

「昔者有道之君,敬其山川、宗廟、社稷,」從前的有道之君,都是敬山川、宗廟和社稷的。——愛國之教育。

431、比較鑒別——管子譚 四稱第三十三

「仲父已語我其善,而不語我其惡,吾豈知善之為善也?」只知其善,而不知其惡,怎樣知『善』之所以為善呢?有比較才有鑒別。

432、用舍行藏——管子譚 四稱第三十三

「君知則仕,不知則已。若有事,必圖國家,遍其發揮。」國君知道他就出來做官,不知道他就罷了。國家有事,就一定為國家利益而盡其力。後演繹為《論語》的「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433、忠於國家——管子譚 四稱第三十三

「事君有義,使下有禮,貴賤相親,若兄若弟,忠於國家,上下得體。」若得此人國興也!首次提出:忠於國家一詞。

434、以廉來處事——管子譚 四稱第三十三

「義以與交,廉以與處。」以義來交往,以廉來處事。曾經有過......清高孤傲;想像有過......物以類聚。——真君子也!

435、得此忠臣——管子譚 四稱第三十三

「君若有過,進諫不疑;君若有憂,則臣服之。」國君若有過錯,進諫而不疑;國君有憂慮之事,自己承擔起來。若得此忠臣國君無憂呀!

436、奸臣的嘴臉——管子譚 四稱第三十三

「委質為臣,賓事左右;執說以進,不蘄亡己;遂進不退,假寵鬻貴。」自下拜為臣以後,就會討好國君左右的寵臣,總是在用讒言以求升進,而有好事總不忘了自己,利用君寵來顯示自己的高貴。。一副奸臣的嘴臉。

437、偽君子可恨——管子譚 四稱第三十三

「進曰輔之,退曰不可,以敗其君,皆曰非我。」在朝廷說是輔佐國君,退朝後卻對國君加以誹議,以敗壞國君名譽,遇事推諉說『與我無干』。偽君子!可恨!!

438、卑劣小人——管子譚 四稱第三十三

「不仁群處,以攻賢者,見賢若貨,見賤若過。」糾集一群不仁之輩,攻擊賢人,對待貴人就象追逐財貨一般,對待賤者就象路人一樣躲開。此卑劣小人——見到的多了。

439、禍亂國君——管子譚 四稱第三十三

「不彌人爭,唯趣人詔。......君若有過,各奉其身。」不彌補人們的糾紛,只鼓動人們訴訟,沉溺於酒色,蒙蔽國君,發展私黨,禍亂國君,國君一旦有禍,各保其身了。此人不除君之過也!!!

附:四稱第三十三原文

桓公問於管子曰:「寡人幼弱惛愚,不通諸侯四鄰之義,仲父不當盡語我昔者有道之君乎?吾亦鑒焉。」管子對曰:「夷吾之所能與所不能,盡在君所矣,君胡有辱令?」桓公又問曰:「仲父,寡人幼弱惛愚,不通四鄰諸侯之義,仲父不當盡告我昔者有道之君乎?吾亦鑒焉。」管子對曰:「夷吾聞之於徐伯曰,昔者有道之君,敬其山川、宗廟、社稷,及至先故之大臣,收聚以忠而大富之。固其武臣,宣用其力。聖人在前,貞廉在側,竟稱於義,上下皆飾。形正明察,四時不貸,民亦不憂,五穀蕃殖。外內均和,諸侯臣伏,國家安寧,不用兵革。受幣帛,以懷其德;昭受其令,以為法式。此亦可謂昔者有道之君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曰:「仲父既己語我昔者有道之君矣,不當盡語我昔者無道之君乎?吾亦鑒焉。」管子對曰:「今若君之美好而宣通也,既官職美道,又何以聞惡為?」桓公曰:「是何言邪?以繬緇緣繬,吾何以知其美也?以素緣素,吾何以知其善也?仲父已語我其善,而不語我其惡,吾豈知善之為善也?」管子對曰:「夷吾聞之徐伯曰,昔者無道之君,大其宮室,高其台榭,良臣不使,讒賊是舍。有家不治,借人為圖,政令不善,墨墨若夜,辟若野獸,無所朝處,不修天道,不鑒四方,有家不治,辟若生狂,眾所怨詛,希不滅亡。進其諛優,繁其鐘鼓,流於博塞,戲其工瞽。誅其良臣,敖其婦女,撩獵畢弋,暴遇諸父,馳騁無度,戲樂笑語。式政既輮,刑罰則烈。內削其民,以為攻伐,辟猶漏釜,豈能無竭。此亦可謂昔者無道之君矣。」桓公曰:「善哉!」

桓公曰:「仲父既已語我昔者有道之君與昔者無道之君矣,仲父不當盡語我昔者有道之臣乎?吾以鑒焉。」管子對曰:「夷吾聞之於徐伯曰,昔者有道之臣,委質為臣,不賓事左右;君知則仕,不知則已。若有事,必圖國家,遍其發揮。循其祖德,辯其順逆,推育賢人,讒慝不作。事君有義,使下有禮,貴賤相親,若兄若弟,忠於國家,上下得體。居處則思義,語言則謀謨,動作則事。居國則富,處軍則克,臨難據事,雖死不悔。近君為拂,遠君為輔,義以與交,廉以與處。臨官則治,酒食則慈,不謗其君,不毀其辭。君若有過,進諫不疑;君若有憂,則臣服之。此亦可謂昔者有道之臣矣。」桓公曰:「善哉!」

桓公曰:「仲父既以語我昔者有道之臣矣,不當盡語我昔者無道之臣乎?吾亦鑒焉。」管子對曰:「夷吾聞之於徐伯曰,昔者無道之臣,委質為臣,賓事左右;執說以進,不蘄亡己;遂進不退,假寵鬻貴。尊其貨賄,卑其爵位;進曰輔之,退曰不可,以敗其君,皆曰非我。不仁群處,以攻賢者,見賢若貨,見賤若過。貪於貨賄,竟於酒食,不與善人,唯其所事。倨敖不恭,不友善士,讒賊與斗,不彌人爭,唯趣人詔。湛湎於酒,行義不從。不修先故,變易國常,擅創為令,迷或其君,生奪之政,保貴寵矜。遷損善士,捕援貨人,入則乘等,出則黨駢,貨賄相入,酒食相親,俱亂其君。君若有過,各奉其身。此亦謂昔者無道之臣。」桓公曰:「善哉!」

——

(三十二)侈靡第三十五——管子譚

440、資源破敗虧竭——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地重人載,毀敝而養不足,」土地負重過多的人口,使的自然資源破敗虧竭而供養不足。管子指出兩千七百多年前存在的問題:人類發展與自然資源存在的矛盾,現在日甚一日。

441、擴大內需之最——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興時化若何?莫善於侈靡。」如何適應時代盛行的變化哪?最好的辦法就是「侈靡」。這似乎與管子一貫的治國理念大相徑庭,卻不然,此處的「侈靡」是管子的一種經濟思想,如同當今所提倡的用消費來促進生產之意。這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擴大內需的經濟學說。

442、管控市場——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不然,鰥寡獨老不與得焉。」管子真是了不起呀!在提倡擴大內需的市場中,提出要管控「賤所貴而貴所賤。」不然的話,鰥寡孤老之人就不得生計了。這正是如今還在落實的管控市場統籌兼顧扶貧解困的管子的經濟思想。

443、最早的兩手論——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管子曰:夫政教相似而殊方。」管仲說:政令與教化的目的相似而方法不同。教化是解決人心的問題;政令則是強力執行的問題。最早的兩手論。

444、以身作則——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教之始也,身必備之」。教化的開始,教化者必須具備教化道德的資格,無論賢者、不肖者都同時教化。管子以身作則的教育思想何其現代呀!現代都沒解決好呀!!

445、教育神聖——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敬而待之,愛而使之,若樊神山祭之。」對待受教化者要用敬而對待,用愛而教化,要有像祭奠神仙一樣神聖的氛圍。尊敬學生、熱愛學生——教育神聖。當下如何?!管子呀!用心良苦!

446、把握好「度」——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甚富不可使,甚貧不知恥。」管子認為:太富了不便支使,太窮則不知羞恥。似乎在求均富?同時又認為:水平而不流,雲平而雨不甚,似乎又在承認差距?關鍵在於:控制好長短,把握好「度」,否「則危本」呀!當下之計如何呀?!管子把今天的問題都看透了!!!

447、管子的改革方略——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忽然易卿而移,忽然易事而化,變而足以成名。」在不引人注意中改換大臣而使國政發生改變,又在不引人注意中改變國政而使國家發生變化,如此變化而足以使國君成名。改革家——管子的因時應勢改革。

448、改革的兩大任務——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承弊而民勸,慈種而民富;應言侍感,與物俱長;」擔當改變弊政而人民就會努力,用心關注農耕而人民就會富裕。改革的兩大任務——改變弊政與發展生產。當今也正在執行中。

449、當政有責——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斯民之良也,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天之下、地之上的民眾都是善良的,如果有民眾不善良而怨天怨地,就不是天子所為之事了。百姓無罪,當政有責。

450、阻力來自當政——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民變而不能變,是梲之傅革,有革而不能革,不可服。」民心已變而國政不能適應變革,就好比用木杖去傅皮革,有皮革而不能改變皮革,那是不會說服民眾的。改革的阻力來自當政。

451、貧富差距的弊端——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富者靡之,貧者為之,此百姓之怠生,百振而食。非獨自為也,為之畜化。」富人奢侈消費,窮人辛苦付出,這樣,百姓的生活將懈怠,而依靠百般賑濟才有飯吃。這並不是某個人願意如此所為,而是貧富差距造成的畜化。只是管子指出的,貧富差距的弊端。

452、沒有終身制——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用其臣者,予而奪之,使而輟之,」使用臣下的方法應當是:有所賜予又有所剝奪,有所任用又有所免除。沒有終身制。

453、外平而內警——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聖人者,陰陽理,故平外而險中。」聖明君主,要善於陰陽變化之道,所以表面平靜而內心警惕。因此,表情堅定而內心傷神、為了表現出美的氣質而傷其文采、表現出美的氣質而適應其名、只有變化出美的氣質的者才能適應時勢,不能預見時勢端倪者災難將至。

454、保護良臣——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猶傶則疏之,毋使人圖之;猶疏則數之,毋使人曲之,此所以為之也。」如果他是出身於親戚親族的,則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免使人嫉妒陷害;如果他是出身於疏遠卑賤的,則要多多接近一些,免使人挑撥冤枉。這都是用來保護良臣的措施。太有道理了!古今通理。

455、權衡臣坐大——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大有臣甚大,將反為害,」大臣的地位太高了,反容易受人讒言陷害。大臣的地位太高了,是好事還是壞事哪?好事——便與做事;壞事——容易失控。古往今來都在權衡之。

456、擴大內需——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積者立余日而侈......此謂本事。」有積累錢糧的人要拿出多餘的大量消費,以此促進農業生產。再提擴大內需之策。

457、市場調節——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積之市,一人積之下,一人積之上,此謂利無常。」有積累錢糧的人應放在市場上積累生利。但有人有時收入則愈積愈少,有人有時可愈積愈多,這叫作營利無常。注重市場調節——管子的價值規律,。

458、流通環節——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利然後能通,通然後成國。利靜而不化,觀其所出,從而移之。」有盈利然後能流通,有流通然後才能成立城「市」。如果財利獃滯而交易不暢,那就要查出原因,從而轉移門路。注重流通環節,真是大經濟學家——管子也。

459、何等簡單的道理——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視其不可使,因以為民等。」看到不堪使用的官員,就應該削職為民。何等簡單的道理呀!兩千七百年至今呀!關鍵在於重私輕公呀。

460、貪官外逃——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大臣得罪,勿出封外,是為漏情。」大臣犯了罪,就不可使之出國,那將泄漏國家的內情。想到了:貪官外逃——要有硬措施。

461、國威大減——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毋數據大臣之家而飲酒,是為使國大消。」不可常在大臣家飲酒作樂,那將使國威大大的消減;犯忌呀!

462、不講信用——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功成而不信者,殆;」做事成功之後不講信用,做事前的承諾不兌現,是要受到侮辱的埋怨和再做事的危險。

463、無義之戰——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兵強而無義者,殘。」軍隊很強而不講正義,是殘暴的。不義之戰都是殘暴的。因為,不講道義就是沒有人性,用之戰爭只能是殘暴的。二戰中的德日法西斯足見一斑。

464、近待與遠征——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不謹於附近而欲求遠者,兵不信。」不謹慎的對待近國,而想要征服遠國,如此,軍隊是沒有信心的。由此演繹成為以後的《三十六計》之一遠交近攻。

465、殯葬文明——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美壟墓,所以使文明也;」看來管子提倡殯葬奢侈消費,因為,裝飾堂皇的墓地,所以,才能使雕、畫工匠有工作做——殯葬文明。當下考古文明多來自於墓葬。應是有史以來首次提出「文明」一詞。

466、民族政策——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享祭而謳吟稱號者皆誅,所以留民俗也。」因祭神祭祖的頌詞與稱呼不求一致,所以,也就保留了民俗。保留了不同地方的祭神祭祖的民俗,也就是保留了多民族的文化。這可能是最早的民族政策吧!

467、名山多寺廟——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陵溪立鬼神而謹祭」。管子提出:在山陵溪澗立廟謹祭鬼神。由此,名山多寺廟吧!

468、清官重大義——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勸臣,上義而不能與小利。」對待高級幹部的管理,要注重大義而不能與小利。大義——國之大利;小利——私之大利。對高級幹部來講,重大義者必是清官,重小利者必是貪官。

469、國君要仁慈——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上賢者亡,而役賢者昌。」人君自恃賢能者國亡,而使用賢能者國昌。國君要的是「仁慈」,而不是「能力」,方能抓住大事。如果國君非常有能力,往往會導致獨斷專行而無人制約。都是相對而言的。

470、與時俱進的思想——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能摩故道新道,定國家,然後化時乎?」只有能善於研究老的道理與新的道理相結合,才能安定國家,然後方能適應時代的變化。隨著時代的變化,故道變新道。管子與時俱進的思想。

471、生產流通消費——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注重了農業而市場的商末業也就會發展起來,不進行侈靡消費,那麼農業的本事也會隨著站不住腳。生產、流通與消費講得多麼透徹呀!

472、憑實力——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鈞則戰,守則攻,百蓋無築,千聚無社,謂之陋,一舉而取。」雙方勢均力敵可以戰,也可以不戰;一方為弱處於守勢可以攻戰:一方貧窮,思想混亂叫作「破象」,對此可以一戰而取之。管子的軍事思想——憑實力。

473、成功在不識中——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成功而不能識,而民期然後,成形而更名」。成功在不識不知中,百姓則是期待成功之後,所建立的霸業而正名的成果。真是神不知鬼不覺的高手。

474、要適時應變——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民未始變而是變,是為自亂。」民眾雖人有苗頭,但是並沒開始變亂,而採取認為是已經變亂的應變措施,那是自亂陣腳。要適時應變——還是把握好火候分寸的問題。

475、兩個務必——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萬世之國,必有萬世之實。必因天地之道,無使其內使其外,使其小毋使其大。」天地之道在勤於內政勵精圖治,而不圖外表攀比虛榮;遇事謹小慎微而不好大喜功。想到了:「兩個務必」,

476、君輕與國重——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凡輕者操實也,以輕則可使;重不可起輕,輕重有齊。」凡是輕的可以操起重的,因為輕的如秤錘人是可以運用;而重的反不能操起輕的秤錘,因為輕重之間如秤的運用。以此說明君輕與國重的道理。好形象呀!好恰當呀!

477、對強弱之別——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國雖強,令必忠以義;國雖弱,令必敬以哀。強弱不犯,則人慾聽矣。」遇到強國,其辭令必須是誠懇而有道義;遇到弱國,其辭令也必須是恭敬而有感情。如此強、弱都不犯忌,則願意聽其言。待人也如此呀!有道理。

478、無私無怨——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明無私交,則無內怨;與大則勝,私交眾則怨殺。」表明自己無私交沒有偏袒,則內部就不會有怨恨;團結大多數則勝利;有私交偏袒,則會因怨恨而引起殺伐。

479、君臣父子——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君臣之屬,道也;親戚之愛,性也。」君臣的禮儀是天道,父子的情感是人性。人性既人之天道,禮儀就是人感情的外在表現。如使君臣如父子,必須靠君臣真誠也。

480、拜賢者用能人——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賢不可威,能不可留」。對待賢者不可用威脅的手段,聖賢往往是高傲不懼;對待能者不可留而不用,能者不用往往為患。拜賢者,用能人演義了多少春秋史話。

481、化故從新——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天地不可留,故動,化故從新。」天地是不停留的,所以經常變動,從而化故從新。世界就是變化的,要適時應變化故從新——也就是與時俱進。

482、人心與天道——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是故得天者高而不崩,得人者卑而不可勝。」得天道者,居高位而不會倒台;得人心者,居低位也是不可戰勝。人性就是人之天道,但是,人心(包括眾人之心)有時與天道還是有衝突的,因為,容易受到人之慾望的蠱惑。

483、貞生至信——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故至貞生至信......不動則望有廧。」最真誠可以產生最大的信任,最信任可以產生最深的交情。產生這最高境界自有其道,不求以文采掩蓋真情,不求交友多少,君子儼然不動望去如牆一樣可依靠值得信任。

484、適時應變——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執故義道,畏變也。天地若夫神之動。化變者也,天地之極也。」堅持過去的禮義之道,就是畏懼變化。而天地就好象神似的在變動,變化乃是天地的最大特徵。告誡人們——適時應變。

485、行賞激勵之道——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故一為賞,再為常,三為固然。」行賞之事,行一次人們看作「賞」,二次則看作常規,三次則看成當然的事情。——行賞激勵之道。

486、非明君難用——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魚鱉之不食咡者,不出其淵;樹木之勝霜雪者,不聽於天。」不吃釣餌的魚鱉,不出深水——難以誘惑;不畏霜雪的樹木,不怕天時——無所畏懼。此人非明君難用不可征服。

487、無欲則剛——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不欲,強能不服,智而不牧。」如果人無所求,用強力是不能制服,用智巧也不能治理。無欲則剛。

488、親近賢臣——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不擇人而予之,謂之好人;不擇人而取之,謂之好利。審此兩者,以為處行,則雲矣。」不分功過而賞之,謂之「老好人」——誰還親近你哪?不分窮富而取之,謂之貪財——誰還接近你哪?明白這兩條,並且作為行事準則,就可使人們親近了。

489、與時往矣——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節時於政,與時往矣。」掌握好時勢的變化與國政的關係,就可以與時俱進了。這可能就是最早的,如此明確的提出:與時俱進的思想吧。

490、避世之道——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不動以為道,齊以為行,避世之道,不可以進取。」把不動而為看作是道,不分差別而行事,這種消極的迴避世事之道,更談不上進取。

491、祭天祭神祭鬼——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以時事天,以天事神,以神事鬼」。按照時節的變化來祭天,再按照祭天的變化來祭神,還按照祭神的變化來祭鬼。主要是為了統一思想——民心。

492、陰陽適宜——管子譚 侈靡第三十五

「陰陽之分定,則甘苦之草生也。從其宜,則酸咸和焉,而形色定焉,以為聲樂。」管子提出的陰陽適宜的思想。只有如此,方能調和味道、確定形色、聲為音樂。其他何嘗不是如此?!皆陰陽之數也。

附:侈靡第三十五原文

問曰:古之時與今之時同乎?曰:同。其人同乎,不同乎?曰;不同。可與?政其誅。俈堯之時,混吾之美在下。其道非獨出入也。山不童而用贍,澤不弊而養足;耕以自養,以其餘應良天子,故平。牛馬之牧不相及,人民之俗不相知,不出百里而來足。故卿而不理,靜也。其獄一踦腓一踦屨而當死。今周公斷指滿稽,斷首滿稽,斷足滿稽,而死民不服,非人性也,敝也。地重人載,毀敝而養不足,事末作而民興之,是以下名而上實也。聖人者,省諸本而游諸樂,大昏也,博夜也。

問曰:興時化若何?莫善於侈靡。賤有實,敬無用,則人可刑也。故賤粟米而如敬珠玉,好禮樂而如賤事業,本之始也。珠者,陰之陽也,故勝火;玉者,陰之陰也、故勝水。其化如神。故天子臧珠玉,諸侯臧金石,大夫畜狗馬,百姓臧布帛。不然,則強者能守之,智者能牧之,賤所貴而貴所賤。不然,鰥寡獨老不與得焉。

均之始也,政與教孰急,管子曰:夫政教相似而殊方。若夫教者,標然若秋雲之遠,動人心之悲;藹然若夏之靜雲乃及人之體;然若謞之靜,動人意以怨;蕩蕩若流水,使人思之,人所生往。教之始也,身必備之,辟之若秋雲之始見,賢者不肖者化焉。敬而待之,愛而使之,若樊神山祭之。賢者少,不肖者多,使其賢,不肖惡得不化?今夫政則少則,若夫成形之徵者也。去則少可使人乎?

用貧與富,何如而可?曰:甚富不可使,甚貧不知恥。水平而不流,無源則速竭;雲平而雨不甚,無委雲,雨則速已。政平而無威則不行。愛而無親則流,親左有,用無用,則辟之若相為有兆怨。上短下長,無度而用,則危本。

不稱而祀譚,次祖。犯詛渝盟,傷言。敬祖禰,尊始也。齊約之信,論行也。尊天地之理,所以論威也。薄德之君之府囊也。必因成形而論於人,此政行也。

可以王乎?請問用之若何?必辨於天地之道,然後功名可以殖。辯於地利,而民可富;通於侈靡,而士可戚。君親自好事,強以立斷,仁以好任。人君壽以政年,百姓不夭厲,六畜遮育,五穀遮熟,然後民力可得用。鄰國之君俱不賢,然後得王。

俱賢若何?曰,忽然易卿而移,忽然易事而化,變而足以成名。承弊而民勸,慈種而民富;應言侍感,與物俱長;故日月之明,應風雨而種。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斯民之良也,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民變而不能變,是梲之傅革,有革而不能革,不可服。民死信,諸侯死化。

請問諸侯之化弊?弊也者,家也。家也者,以因人之所重而行之。吾君長來獵君,長虎豹之皮;用功力之君,上金玉幣;好戰之君,上甲兵。甲兵之本,必先于田宅。今吾君戰,則請行民之所重。

飲食者也,侈樂者也,民之所願也。足其所欲,贍其所願,則能用之耳。今使衣皮而冠角,食野草,飲野水,孰能用之?傷心者不可以致功。故嘗至味而,罷至樂而。雕卵然後瀹之,雕橑然後爨之。丹沙之穴不塞,則商賈不處。富者靡之,貧者為之,此百姓之怠生,百振而食。非獨自為也,為之畜化。

用其臣者,予而奪之,使而輟之,徒以而富之,父系而伏之,予虛爵而驕之,收其春秋之時而消之,有雜禮我而居之,時舉其強者以譽之。強而可使服事:辯以辯辭,智以招請,廉以摽人。堅強以乘六,廣其德以輕上位,不能使之而流徙。此謂國亡之郄。故法而守常,尊禮而變俗,上信而賤文,好緣而好駔,此謂成國之法也。為國者,反民性,然後可以與民戚。民欲佚而教以勞,民欲生而教以死。勞教定而國富,死教定而威行。

聖人者,陰陽理,故平外而險中。故信其情者傷其神、美其質者傷其文,化之美者應其名,變其美者應其時,不能兆其端者,災及之。故緣地之利,承從大之指,辱舉其死,開國閉,辱知其。緣地之利者,所以參天地之吉綱也。承從天之指者,動必明。辱舉其死者,與其失人同;公事則道必行。開其國門者,玩之以善言。柰其斝辱知神次者,操犧牲與其珪璧,以執其斝;家小害,以小勝大。員其中,辰其外,而復畏強,長其虛,而物正以、視其中情。

公曰:國門則塞,百姓誰敢敖,胡以備之?擇天下之所宥,擇鬼之所當,擇人天之所戴,而亟付其身,此所以安之也。強與短而立齊國,之若何?高予之名而舉之,重予之官而危之,因責其能以隨之。猶傶則疏之,毋使人圖之;猶疏則數之,毋使人曲之,此所以為之也。

大有臣甚大,將反為害,吾欲優患除害,將小能察大,為之奈何?潭根之毋伐,固事之毋入,深黎之毋涸,不儀之毋助,章明之毋滅,生榮之毋失。十言者不勝此一,雖凶必吉,故平以滿。

無事而總,以待有事,而為之若何?積者立余日而侈,美車馬而馳,多酒醴而靡,千歲毋出食,此謂本事。縣人有主,人此治用,然而不治,積之市,一人積之下,一人積之上,此謂利無常。百姓無寶,以利為首。一上一下,唯利所處。利然後能通,通然後成國。利靜而不化,觀其所出,從而移之。

視其不可使,因以為民等。擇其好名,因使長民;好而不已,是以為國紀。功未成者,不可以獨名;事未道者,不可以言名。成功然後可以獨名,事道然後可以言名,然後可以承致酢。

先其士者之為自犯,後其民者之為自贍。輕國位者國必敗,疏貴戚者謀將泄。毋仕異國之人,是為失經。毋數變易,是為敗成。大臣得罪,勿出封外,是為漏情。毋數據大臣之家而飲酒,是為使國大消。三堯在,臧於縣,返於連,比若是者,必從是儡亡乎!辟之若尊譚,未勝其本,亡流而下不平。令苟下不治,高下者不足以相待,此謂殺。

事立而壞,何也?兵遠而畏,何也?民已聚而散,何也?輟安而危,何也?功成而不信者,殆;兵強而無義者,殘;不謹於附近而欲求遠者,兵不信。略近臣合於其遠者,立。亡國之起,毀國之族,則兵遠而不畏。國小而修大,仁而不利,猶有爭名者,累哉是也!樂聚之力,以兼人之強,以待其害,雖聚必散。大王不恃眾而自恃,百姓自聚;供而後利之,成而無害。疏戚而好外,企以仁而謀泄,賤寡而好大,此所以危。

眾而約,實取而言讓,行陰而言陽,利人之有禍,言人之無患,吾欲獨有是,若何?是故之時,陳財之道可以行。今也利散而民察,必放之身然後行。公曰:謂何?長喪以毀其時,重送葬以起身財,一親往,一親來,所以合親也。此謂眾約。問,用之若何?巨瘞堷,所以使貧民也;美壟墓,所以使文明也;巨棺槨,所以起木工也;多衣衾,所以起女工也。猶不盡,故有次浮也,有差樊,有瘞藏。作此相食,然後民相利,守戰之備合矣。

鄉殊俗,國異禮,則民不流矣;不同法,則民不困;鄉丘老不通睹,誅流散,則人不眺安鄉樂宅,享祭而謳吟稱號者皆誅,所以留民俗也。斷方井田之數,乘馬甸之眾,制之。陵溪立鬼神而謹祭。皆以能別以為食數,示重本也。

故地廣千里者,祿重而祭尊。其君無餘地與他若一者,從而艾之。君始者艾若一者,從乎殺。與於殺若,一者從者艾若一者,從於殺。與於殺若,一者從無封始,王者上事,霸者生功,言重本。是為十禺,分免而不爭,言先人而自後也。

官禮之司,昭穆之離先後功器事之治,尊鬼而守故;戰事之任,高功而下死;本事,食功而省利;勸臣,上義而不能與小利。五官者,人爭其職,然後君聞。

祭之,時上賢者也,故君臣掌。君臣掌則上下均,此以知上賢無益也,其亡茲適。上賢者亡,而役賢者昌。上義以禁暴,尊祖以敬祖,聚宗以朝殺,示不輕為主也。

能摩故道新道,定國家,然後化時乎?國貧而鄙富,苴美於朝市國;國富而鄙貧,莫盡如市。市也者,勸也。勸者,所以起。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

賢舉能不可得,惡得伐不服?用百夫無長,不可臨也;干乘有道,不可修也。夫紂在上,惡得伐不得?鈞則戰,守則攻,百蓋無築,千聚無社,謂之陋,一舉而取。天下有一事之時也,萬諸侯鈞,萬民無聽,上位不能為功更制,其能王乎?

緣故修法,以政治道,則約殺子吾君,故取夷吾謂替。公曰:何若?對曰:以同。其日久臨,可立而待。鬼神不明,囊橐之食無報,明厚德也。沈浮,示輕財也。先立象而定期,則民從之;故為禱朝縷綿,明輕財而重名。公曰:同臨?所謂同者,其以先後智渝者也。鈞同財爭,依則說,十則從服,萬則化。成功而不能識,而民期然後,成形而更名,則臨矣。

請問為邊若何?對曰:夫邊日變,不可以常知觀也。民未始變而是變,是為自亂。請問諸邊而參其亂,任之以事,因其謀。方百里之地,樹表相望者,丈夫走禍,婦人備食,內外相備。春秋一日,敗曰千金,稱本而動。候人不可重也,唯交於上,能必於邊之辭。行人可不有私,不有私,所以為內因也。使能者有主,矣而內事。

萬世之國,必有萬世之實。必因天地之道,無使其內使其外,使其小毋使其大。棄其國寶使其大,貴一與而聖;稱其寶使其小,可以為道。能則專,專則佚。椽能逾,則椽於逾。能宮,則不守而不散。眾能,伯;不然,將見對。

君子者,勉於糺人者也,非見糺者也。故輕者輕,重者重,前後不慈。凡輕者操實也,以輕則可使;重不可起輕,輕重有齊。重以為國,輕以為死。毋全祿,貧國而用不足;毋全賞,好德惡亡使常。

請問先合於天下而無私怨,犯強而無私害,為之若何?對曰:國雖強,令必忠以義;國雖弱,令必敬以哀。強弱不犯,則人慾聽矣。先人而自後而無以為仁也,加功於人而勿得,所橐者遠矣,所爭者外矣。明無私交,則無內怨;與大則勝,私交眾則怨殺。

夷吾也,如以予人財者,不如毋奪時;如以予人食者,不如毋奪其事,此謂無外內之患。事故也,君臣之際也;禮義者,人君之神也。且君臣之屬,也;親戚之愛,性也。使君親之察同索,屬故也。使人君不安者,屬際也,不可不謹也。

賢不可威,能不可留,杜事之於前,易也。水鼎之汩也,人聚之;壤地之美也,人死之。若江湖之大也,求珠貝者,不令也。逐神而遠熱,交觶者不處,兄遺利夫!事左中國之人,觀危國過君而弋其能者,豈不幾於危社主哉!

利不可法,故民流;神不可法,故事之。天地不可留,故動,化故從新。是故得天者高而不崩,得人者卑而不可勝。是故聖人重之,人君重之。故至貞生至信,至言往至絞。生至自有道,不務以文勝情,不務以多勝少,不動則望有廧,旬身行。

法制度量,王者典器也;執故義道,畏變也。天地若夫神之動。化變者也,天地之極也。能與化起而王用,則不可以道山也。仁者善用,智者善用,非其人,則與神往矣。

衣食之於人也,不可以一日違也,親戚可以時大也。是故聖人萬民艱處而立焉。人死則易雲,生則難合也。故一為賞,再為常,三為固然。其小行之則俗也,久之則禮義。故無使下當上必行之,然後移商人於國,非用人也,不擇鄉而處,不擇君而使,出則從利,入則不守。國之山林也,則而利之。市塵之所及,二依其本。故上侈而下靡,而君臣相上下相親,則君臣之財不私藏。然則貪動枳而得食矣。徙邑移市,亦為數一。

問曰:多賢可雲?對曰:魚鱉之不食咡者,不出其淵;樹木之勝霜雪者,不聽於天;士能自治者,不從聖人,豈雲哉?夷吾之聞之也,不欲,強能不服,智而不牧。若旬虛期於月,津若出於一,明然,則可以虛矣。故阨其道而薄其所予,則士雲矣。不擇人而予之,謂之好人;不擇人而取之,謂之好利。審此兩者,以為處行,則雲矣。

不方之政,不可以為國;曲靜之言,不可以為道。節時於政,與時往矣。不動以為道,齊以為行,避世之道,不可以進取。

陽者進謀,幾者應感,再殺則齊,然後運可請也。對曰:夫運謀者,天地之虛滿也,合離也,春秋冬夏之勝也,然有知強弱之所尤,然後應諸侯取交,故知安危國之所存。以時事天,以天事神,以神事鬼,故國無罪而君壽,而民不殺智運謀而雜橐刃焉。

其滿為感,其虛為亡,滿虛之合,有時而為實,時而為動。地陽時貸,其冬厚則夏熱,其陽厚則陰寒。是故王者謹於日至,故知虛滿之所在,以為政令。已殺生,其合而未散,可以決事。將合,可以禺其隨行以為兵,分其多少以為曲政。

請問形有時而變乎?對曰:陰陽之分定,則甘苦之草生也。從其宜,則酸咸和焉,而形色定焉,以為聲樂。夫陰陽進退,滿虛亡時,其散合可以視歲。唯聖人不為歲,能知滿虛,奪余滿,補不足,以通政事,以贍民常。地之變氣,應其所出;水之變氣,應之以精,受之以豫;天之變氣,應之以正。且夫天地精氣有五,不必為沮,其亟而反,其重陔動毀之進退,即此數之難得者也,此形之時變也。

沮平氣之陽,若如辭靜。餘氣之潛然而動,愛氣之潛然而哀,胡得而治動?對曰:得之衰時,位而觀之,佁美然後有輝。修之心,其殺以相待,故有滿虛哀樂之氣也。故書之帝八,神農不與存,為其無位,不能相用。

問:運之合滿安臧?二十歲而可廣,十二歲而聶廣,百歲傷神。周鄭之禮移矣,則周律之廢矣,則中國之草木有移於不通之野者。然則人君聲服變矣,則臣有依駟之祿,婦人為政,鐵之重反旅金。而聲好下曲,食好咸苦,則人君日退。亟則溪陵山谷之神之祭更,應國之稱號亦更矣。

視之示變,觀之風氣。古之祭,有時而星,有時而星熺,有時而熰,有時而朐。鼠應廣之實,陰陽之數也。華若落之名,祭之號也。是故天子之為國,圖具其樹物也。

——

(三十三)心術上第三十六——管子譚

493、心處君位——管子譚 心術上第三十六

「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心處其道。九竅循理;」心在人體,處於君的地位;九竅各有功能,有如百官各有職務。心的活動合於正道,九竅就能按常規活動。恰如黃帝內經之說。孰前孰後?

494、靜乃自得——管子譚 心術上第三十六

「毋先物動,以觀其則。動則失位,靜乃自得。」不要先於事物的變化而動,以觀察事物變化的規律,先動則會失掉為君的地位,靜而仔細觀察乃可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495、道不遠人——管子譚 心術上第三十六

「道,不遠而難極也,與人並處而難得也。」道,離人不遠而難以探其窮盡,與人共處而難以掌握。影響著後來的《中庸》「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496、虛空其慾望——管子譚 心術上第三十六

「虛其欲,神將入舍;」虛空其慾望,道之神就將入心。追求智能不如保持心的虛空。聖人就是無所追求的,所以能夠做到虛空。直接影響了《老莊》哲學。

497、何謂道德——管子譚 心術上第三十六

「虛無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德,」虛無無形叫作道,化育萬物叫作德。可謂是《道德經》的提綱了。

498、義禮之道——管子譚 心術上第三十六

「君臣父子人間之事謂之義,登降揖讓、貴賤有等、親疏之體謂之禮,簡物、小未一道。」擺正君臣父子這類人間的關係叫作義,尊卑揖讓、貴賤有別、親疏體統叫作禮,如此簡單哪怕是最小的事物都是一道也。

499、道可道非常道——管子譚 心術上第三十六

「大道可安而不可說。」大道,可以適應而不可說明白。真是:道可道,非常道呀!

500、天虛地靜——管子譚 心術上第三十六

「天曰虛,地曰靜,乃不伐。」天虛而空,地靜而有,乃不為之。靜中而自然無為,再強也不能到處都是你的,再有智慧也不能把所有變化都預見到。天虛地靜——萬物自然。

501、名副其實——管子譚 心術上第三十六

「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當,謂之聖人。」萬物各自有其形象,每個形象都有其名稱,每個名稱都與其形象十分恰當——名副其實,真可謂是聖人之作。

502、無為之事——管子譚 心術上第三十六

「故必知不言,無為之事,然後知道之紀。」因天虛地靜萬物自然,所以,萬物的變化必定會知道的而不用言明,都是不用為之之事。然後才懂得道的綱紀。這也就是後來《道德經》「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思想。

503、君子無為——管子譚 心術上第三十六

「是以君子不休乎好,不迫乎惡,恬愉無為,去智與故。」所以君子無所嗜好,不懼惡事所迫,安詳和悅而無為,除智謀和故技。處事不自以為是——君子無為。

504、有道之君——管子譚 心術上第三十六

「是故有道之君,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也。」因此。有道的君子,其處事就象無知;其待物就象偶遇,這就是靜的原因之道也。

505、心有欲者——管子譚 心術上第三十六

「夫心有欲者,物過而目不見,聲至而耳不聞也。」心裡有了嗜欲雜念,那就有東西也看不見——視而不見,有聲音也聽不到——聽而不聞。後來《大學》中的「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506、無為而制——管子譚 心術上第三十六

「故曰:「上離其道,下失其事。」故曰:心術者,無為而制竅者也。」上離其道,下失其事。心術——就是無為而制。

507、人主立陰——管子譚 心術上第三十六

「人主者立於陰,陰者靜,故曰「動則失位」。陰則能制陽矣,靜則能制動矣,攸曰,『靜乃自得。』」人主處在陰的地位。陰的性質是靜,所以說「動則失位」。處在陰的地位可以控制陽,處在靜的地位可以控制動,所以說「靜乃自得」。人主立陰——有道理。

508、「道」在身邊——管子譚 心術上第三十六

「道在天地之間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故曰「不遠而難極也」。」道就在天地間,大的無外小的無內,包羅當今人們認識到的和沒有認識到的、過去現在的和未來的萬象。所以說,就在你我身邊,卻永遠難以認識清楚。管子的哲學思想——道。老莊是傳承人呀!

509、虛與人無距離——管子譚 心術上第三十六

「虛之與人也無間,唯聖人得虛道,故曰「並處而難得」。」虛與人無距離,但只有聖人能做到虛,所以說「並處而難得」。怪不得佛教那麼容易被中國人所接受,那是有歷史的思想基礎的——虛空。

510、去欲則通——管子譚 心術上第三十六

管子的:去欲則通、通則能靜、靜則能專一、專一則能獨立思索、獨立思索則能明道、明道就神了。傳承到《大學》篇「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511、道虛其無形——管子譚 心術上第三十六

「天之道,虛其無形。虛則不屈,無形則無所位,無所位,故遍流萬物而不變,」天道,是使道虛的無形,由於虛則不屈從;由於無形則無固定地位,因無固定地位,所以能遍流於萬物之中而不變。那就是水——虛而無形。

512、德就是得——管子譚 心術上第三十六

「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職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謂所得以然也。」德是道的體現,其使萬物得以生存生長,其使人類得以認識道的精要。所以,「德」就是「得」,所謂「得」就是尋「道」所「得」也——也就是「德」。

513、義出乎於理——管子譚 心術上第三十六

「義者,謂各處其宜也......義出乎理,理因乎宜者也。」義就是在不同條件下的當然之事理,義出乎於理,這個理因其適合不同條件下的事物變化,從而說明義的意思。

514、禮出乎義——管子譚 心術上第三十六

「禮者,因人之情,緣義之理,而為之節文者也,故禮者謂有理也。」禮是因人的情感所產生的,但又是緣於義的道理,而規定的禮節制度,所以禮就是有理。因此,禮出乎義,義出乎理,理適合事物變化。

515、法出乎權衡義禮——管子譚 心術上第三十六

「法者所以同出,不得不然者也,故殺僇禁誅以一之也。故事督乎法,法出乎權,權出於道。」法所以與義、禮同出,是不得已而為之,所以殺戮禁誅要統一標準來實行,凡事要用法來督察,法出乎於權衡義、禮,而權衡義、禮出乎於道。

516、所謂的道——管子譚 心術上第三十六

「道也者、動不見其形,施不見其德,萬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極。」管子所描寫的道,動起來看不見其形,給予恩惠看不見其德,萬物都能得到其的恩惠,然而不知其根本。因此,「不出於口,不見於色,言無形也。」

517、名可名——管子譚 心術上第三十六

「執其名,務其應,所以成,之應之道也。」抓住每一種事物的名稱,認真研究該事物接受順合其名稱,及所以的道理,這就是「應」的規律。也就是要悟懂某一事物為什麼叫這個名。傳承到老子那裡「道」的名就是:「名可名、非常名」了。

518、名之原故——管子譚 心術上第三十六

「因也者,無益無損也。以其形因為之名,此因之術也。」所有的事物所叫的那個名稱都是有原故的,其名稱對該事物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是以其原形為原故而得名的。這就是其名稱原故的道理。所以,名稱只不過是用來標記萬物的名者也。

519、從實際出發——管子譚 心術上第三十六

「因也者,舍己而以物為法者也。感而後應,非所設也」。所謂的原故,就是拋開自己的主觀認識而以客觀事物的變化為準則。感知事物的變化而後去接受,並不是由自己事先所設定好了的。——就是:從實際出發。

520、過眼煙雲——管子譚 心術上第三十六

「故物至則應,過則舍矣。舍矣者,言復所於虛也。」所以,遇到事物則要做好接受順合,事物一但過去則捨棄,所謂的捨棄,是說又處於虛的境界。恰如過眼煙雲。

附:心術上第三十六原文

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心處其道。九竅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見色,耳不聞聲。故曰上離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馬走,使盡其力;毋代鳥飛,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動,以觀其則。動則失位,靜乃自得。

道,不遠而難極也,與人並處而難得也。虛其欲,神將入舍;掃除不潔,神乃留處。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乎。智乎,智乎,投之海外無自奪,求之者不得處之者。夫正人無求之也,故能虛無。

虛無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德,君臣父子人間之事謂之義,登降揖讓、貴賤有等、親疏之體謂之禮,簡物、小未一道。殺僇禁誅謂之法。

大道可安而不可說。直人之言不義不頗,不出於口,不見於色,四海之人,又孰知其則?

天曰虛,地曰靜,乃不伐。潔其宮,開其門,去私毋言,神明若存。紛乎其若亂,靜之而自治。強不能遍立,智不能盡謀。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當,謂之聖人。故必知不言,無為之事,然後知道之紀。殊形異埶,不與萬物異理,故可以為天下始。

人之可殺,以其惡死也;其可不利,以其好利也。是以君子不休乎好,不迫乎惡,恬愉無為,去智與故。其應也,非所設也;其動也,非所取也。過在自用,罪在變化。是故有道之君,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也。

「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耳目者。視聽之官也,心而無與於視聽之事,則官得守其分矣。夫心有欲者,物過而目不見,聲至而耳不聞也。故曰:「上離其道,下失其事。」故曰:心術者,無為而制竅者也。故曰「君」。「毋代馬走」,「毋代鳥飛」,此言不奪能能,不與下誠也。「毋先物動」者,搖者不走,趮者不靜,言動之不可以觀也。「位」者」,謂其所立也。人主者立於陰,陰者靜,故曰「動則失位」。陰則能制陽矣,靜則能制動矣,攸曰,『靜乃自得。」

道在天地之間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故曰「不遠而難極也」。虛之與人也無間,唯聖人得虛道,故曰「並處而難得」。世人之所職者精也。去欲則宣,宣則靜矣,靜則精。精則獨立矣,獨則明,明則神矣。神者至貴也,故館不辟除,則貴人不舍焉。故曰「不潔則神不處」。「人皆欲知而莫索之」,其所(以)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不修之此,焉能知彼?修之此,莫能虛矣。虛者,無藏也。故曰去知則奚率求矣,無藏則奚設矣。無求無設則無慮,無慮則反覆虛矣。

天之道,虛其無形。虛則不屈,無形則無所位,無所位,故遍流萬物而不變,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職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謂所得以然也。以無為之謂道,舍之之謂德。故道之與德無間,故言之者不別也。間之理者,謂其所以舍也。義者,謂各處其宜也。禮者,因人之情,緣義之理,而為之節文者也,故禮者謂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諭義之意也。故禮出乎義,義出乎理,理因乎宜者也。法者所以同出,不得不然者也,故殺僇禁誅以一之也。故事督乎法,法出乎權,權出於道。

道也者、動不見其形,施不見其德,萬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極。故曰「可以安而不可說」也。莫人,言至也。不宜,言應也。應也者,非吾所設,故能無宜也。不顧,言因也。因也者,非吾所顧,故無顧也。「不出於口,不見於色」,言無形也;「四海之人,孰知其則」,言深囿也。

天之道虛,地之道靜。虛則不屈,靜則不變,不變則無過,故曰「不伐」。「潔其宮,闕其門」:宮者,謂心也。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曰「宮」。潔之者,去好過也。門者,謂耳目也。耳目者,所以聞見也。「物固有形,形固有各」,此言不得過實、實不得延名。姑形以形,以形務名,督言正名,故曰「聖人」。「不言之言」,應也。應也者,以其為之人者也。執其名,務其應,所以成,之應之道也。「無為之道,因也。因也者,無益無損也。以其形因為之名,此因之術也。名者,聖人之所以紀萬物也。人者立於強,務於善,未於能,動於故者也。聖人無之,無之則與物異矣。異則虛,虛者萬物之始也,故曰「可以為天下始」。

人迫於惡,則失其所好;怵於好,則忘其所惡。非道也。故曰:「不怵乎好,不迫乎惡。」惡不失其理,欲不過其情,故曰:「君子」。「恬愉無為,去智與故」,言虛素也。「其應非所設也,其動非所取也」,此言因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為法者也。感而後應,非所設也;緣理而動,非所取也,「過在自用,罪在變化」:自用則不虛,不虛則仵於物矣;變化則為生,為生則亂矣。故道貴因。因者,因其能者,言所用也。「君子之處也若無知」,言至虛也;「其應物也若偶之」,言時適也、若影之象形,響之應聲也。故物至則應,過則舍矣。舍矣者,言復所於虛也。

——

(三十四)心術下第三十七——管子譚

521、端正形貌——管子譚 心術下第三十七

「形不正者,德不來。」外表不端正的人,是因為德沒有養成。一個人內在的修養德性,必然會從其言行顯露出來。由表及裡么——整飭內德,端正形貌。

522、私者亂天下——管子譚 心術下第三十七

「是故聖人若天然,無私覆也;若地然,無私載也。」聖人總是象天一樣。不為私覆蓋萬物;像地一樣,不為私載置萬物。管子認為「私者,亂天下者也。」

523、事物的客觀性——管子譚 心術下第三十七

「凡物載名而來,聖人因而財之,而天下治。」凡是事物都是帶著其相應的名稱而來到世間的——是客觀的,聖人因其名稱的道理而裁定,而天下大治。樸素的唯物思想。

524、專心思索所得——管子譚 心術下第三十七

「能專乎?能一乎?能毋卜筮而知凶吉乎?」能專心么?能專心在一件事上認真思索么?能做到不用占卜而知吉凶么?管子是相信專心自我思索所得,而懷疑占卜。

525、不信鬼神——管子譚 心術下第三十七

「故曰,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氣之極也。」所以說,必須依靠思索,思索不得,鬼神將給予教誨,然而這不是鬼神的力量,而是人自身精氣的最高作用。做大事的人都不信鬼神。

526、精神與智慧——管子譚 心術下第三十七

「一氣能變曰精、一事能變曰智。」能全神貫注的依據外界的變化而變化,謂之有精神;關注一件事物能掌握其變化的,謂之有智慧。專心關注必有所得。

527、專一——管子譚 心術下第三十七

「執一之君子執一而不失,能君萬物,日月之與同光,天地之與同理。」能全神貫注的掌握一件事物變化的君子,專一而不分心。就能掌握萬物,就能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同理。實際上儒佛道講的定、空、靜都是專一的意思。

528、凡心不安者——管子譚 心術下第三十七

「聖人裁物,不為物使。心安,是國安也。」聖人判斷裁決事物,從不被事物的誘惑所支配。所以心安,則國也安。也就是毫無私心的,實事求是的,客觀的認識事物,遵循其規律——豈能心不安。凡心不安者皆因私慾作怪。

529、道是永恆的——管子譚 心術下第三十七

管子認為:「道」是若有若無的,實際上人人都在遵循,時世遵循「道」而變化,而「道」的根本是不變的;萬物適應「道」而生存,而「道」的根本是不移。——「道」是永恆的。

530、沒人做到靜——管子譚 心術下第三十七

管子認為:如果一個人要是能夠真正的「靜」下來,那是:筋肕骨強、體態大方、目如清水、視如日月、德與日新、遍知天下、四方之極、善氣迎人、不言如雷、全心之形,明於日月。看來沒有人能做到真正的「靜」。如果做到了,那就是人們想像中的聖人、佛陀、真人了。

531、真正的平和——管子譚 心術下第三十七

管子認為:人凡是要更好的生存下去,必定要做到真正的平和。之所以失去平和,必是因喜樂哀怒,節制怒莫過於樂的制約,節制樂莫過於禮的制約,遵守禮莫過於敬的制約。人若是外敬而內靜,必定會回歸於人性。真是儒、道之前輩呀!

532、心理學大師——管子譚 心術下第三十七

「心之中又有心。」此處可品出管子已經有了潛意識的思想。能說出來的心裡想的之中還有其潛意識(又有心,下同),潛意識(多為私慾)在說出來之前,就已成形,而後進行思索,思索後方知該不該說出,凡是潛意識成形後,因知道的過多而做過多的思索,就會失去原來的天生之意。此段真是心術呀!——最早的心理學大師。

533、最早的行為學——管子譚 心術下第三十七

「是故內聚以為原。泉之不竭,表裡遂通;」因此,只有心裡聚德以為源泉,泉源不枯竭,表裡才能通達如一——真君子也,所以,「聖人一言解之,上察於天,下察於地。」又是最早的行為學。

附:心術下第三十七原文

形不正者,德不來;中不精者,心不冶。正形飾德,萬物畢得,翼然自來,神莫知其極,昭知天下,通於四極。是故曰:無以物亂官,毋以官亂心,此之謂內德。是故意氣定,然後反正。氣者身之充也,行者正之義也。充不美則心不得,行不正則民不服。是故聖人若天然,無私覆也;若地然,無私載也。私者,亂天下者也。

凡物載名而來,聖人因而財之,而天下治。實不傷,不亂於天下,而天下治。專於意,一於心,耳目端,知遠之證。能專乎?能一乎?能毋卜筮而知凶吉乎?能止乎?能已乎?能毋問於人而自得之於己乎?故曰,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氣之極也。

一氣能變曰精、一事能變曰智。慕選者,所以等事也;極變者,所以應物也。慕選而不亂,極變而不煩,執一之君子執一而不失,能君萬物,日月之與同光,天地之與同理。

聖人裁物,不為物使。心安,是國安也;心治,是國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治心在於中,治言出於口,治事加於民,故功作而民從,則百姓治矣。所以操者非刑也,所以危者非怒也。民人操,百姓治,道其本至也,至不至無,非所人而亂。

凡在有司執制者之利,非道也。聖人之道,若存若亡,援而用之,歿世不亡。與時變而不化,應物而不移,日用之而不化。

人能正靜者,筋肕而骨強;能戴大圓者,體乎大方;鏡大清者,視乎大明。正靜不失,日新其德,昭知天下,通於四極。金心在中不可匿,外見於形容,可知於顏色。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於戈兵。不言之言,聞於雷鼓。全心之形,明於日月,察於父母。昔者明王之愛天下,故天下可附;暴王之惡天下,故天下可離。故貨之不足以為愛,刑之不足以為惡。貨者愛之末也,刑者惡之末也。

凡民之生也,必以正平;所以失之者,必以喜樂哀怒,節怒莫若樂,節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外敬而內靜者,必反其性。

豈無利事哉?我無利心。豈無安處哉?我無安心。心之中又有心。意以先言,意然後形,形然後思,思然後知。凡心之形,過知失生。

是故內聚以為原。泉之不竭,表裡遂通;泉之不涸,四支堅固。能令用之,被及四固。

是故聖人一言解之,上察於天,下察於地。

——

(三十五)白心第三十八——管子譚

534、適當的國政——管子譚 白心第三十八

「建當立有,以靖為宗,以時為寶,以政為儀,和則能久。」建立適當的國政,要以虛靜為指導、以適時最佳、以端正為禮儀,以此相和方能經久不衰。也就是:無為、適時、端正——一把手之作為也。

535、順天和人——管子譚 白心第三十八

「上之隨天,其次隨人。人不倡不和,天不始不隨。」首先是順天,其次是和人。人心相悖不能去應和,天時未到不能去順從。天時與人心相悖,待人心變。

536、知其名的道理——管子譚 白心第三十八

「原始計實,本其所生。知其象則索其形,緣其理則知其情,索其端則知其名。」要想知道原始的真實的事物,及其產生的根本,就要從知其現象則追索其形體,根據其道理則知其實情,追索到其的始末,就知道其名稱的道理了。在簡直就是《易經》的推測的「象、理、數」呀!

537、道法自然——管子譚 白心第三十八

「天不為一物在其時,明君聖人亦不為一人枉其法。」包藏萬物莫大於天地;化育萬物莫多於日月;然而天不會因某一物的需要而改變其時節,明君聖人也不因某一人的需要而違背其法度。後來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呀!

538、立法之經典——管子譚 白心第三十八

「名正法備,則聖人無事。」只要事物的名稱表達的正確又有相應完備的法度,則聖人就可以安然無事了。同時管子也認為:名稱與法度不可不變,也不可總變,要適應變化來確定法度裁斷事物,尺度不可偏大則過寬,又不可偏小則局限,因事物是參差不齊的。立法之經典就似說在當下呀!!!真是英明!!!

539、兵不義不可——管子譚 白心第三十八

「兵之勝,從於適;德之來,從於身。」出兵的勝利是由於適時,就是要舉義兵;得來的勝利是由於自身,就是驕兵必敗。說明了「兵不義不可,」的道理。

540、左生右死——管子譚 白心第三十八

「左者,出者也;右者,人者也。」左邊是出——生路也,右邊是入——死路也。——左生右死出自於此么?

541、不卜不筮——管子譚 白心第三十八

「不日不月,而事以從;不卜不筮,而謹知吉凶。」只要遵循「道」,不必選擇什麼良辰吉日,而事從其願;不必去求什麼問卜占卦,而可知吉凶。又一次的說明管子不信占卜,因此,對《易經》不屑一顧。——大政治家的風範。

542、真君子也——管子譚 白心第三十八

「去善之言,為善之事,事成而顧反無名。能者無名,從事無事。」提出了很多有作用的建議,做出了很多有作用的事情,事成後而仍然返回到默默無名,做了很多有作用的事卻顯得無所事事。上善若水——真君子也!

543、功成名遂身退——管子譚 白心第三十八

「孰能棄名與功而還與眾人同?孰能棄功與名而還反無成?」誰能做到放棄功業與名聲而回到普通人的地位呢?誰能做到放棄功業與名聲而回到尚無成就的狀態呢?後來的《道德經》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544、辯證之法——管子譚 白心第三十八

「日極則仄,月滿則虧。極之徒仄,滿之徒虧,」太陽到了最高處便走向偏斜;月亮到了最滿出便走向虧缺。最高的要走向偏斜,最滿的要走向虧缺。老莊傳承此辯證之法。

545、比較才有區別——管子譚 白心第三十八

「無以旁言為事成,察而征之,無聽辯,萬物歸之,美惡乃自見。」不要把道聽途說當成事實,進行觀察與考證,不聽信任何巧辯,把萬事萬物歸納到一起,相互比較之下,美、惡就自然顯現出來了。只有比較才有區別。

546、天不墜,地不沉——管子譚 白心第三十八

「夫天不墜,地不沉,夫或維而載之也夫!又況於人?」天不墜,地不沉,這或者正是有個什麼東西在維繫著天,而擎載著地的吧!何況於人呢?這個東西,管子心中早就有了,那就是——「道」。

547、不作不述——管子譚 白心第三十八

「故書其惡者,言其薄者。」管子認為:由於事物都有其自身變化之道,因此,著書是令人厭惡的,立言是令人鄙薄的。聖人是口不反覆的說空話,手不指向無實際的事物,而事物一旦出現給它一個命名就可以了。此處是不作不述,與《論語》的「述而不作」是有區別的。

548、如果要適應——管子譚 白心第三十八

「事有適,而無適,若有適......。」凡是事物都有其適時變化之道,而是人們無法適應,如果要適應,也只有制約人的慾望才能適應,那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很深刻!!!

549、還是正中為好——管子譚 白心第三十八

「為善乎,毋提提;為不善乎,將陷於刑。善不善,取信而止矣。若左若右,正中而已矣。」管子認為:由於事物都有其自身變化之道。你做好了,沒有什麼可顯示的;做得不好,還將陷於刑法。好與不好,只取信於國人呀。因此,不能左不能右,還是正中為好。很現實呀!

550、得民心者得天下——管子譚 白心第三十八

「自知曰稽,知人曰濟。知苟適,可為天下周。」只知道自己的心愿,並按此行,那是審查眾人符合不符合自己的心愿;只有知道眾人的心愿,並按此行,那是幫助眾人符合眾人的心愿。如果知道適應眾人的心愿,並按此行,可為天下王。還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551、在於權衡——管子譚 白心第三十八

「思索精者明益衰,德行修者王道狹。」思索越精細的人其懂得的道理越說不明白——越精細問題越多;德行越有修養的人其王道越加狹窄——被道德限制住了。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么,在於權衡。

552、名進而身退——管子譚 白心第三十八

「名滿於天下,不若其已也。名進而身退,天之道也。」名滿天下不如早些罷手。因為名進而身退是天之道也。傳承到老子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誰又能罷手哪?!

553、相當有道理——管子譚 白心第三十八

「滿盛之國,不可以仕任;滿盛之家,不可以嫁子;驕倨傲暴之人,不可與交。」極盛的國度,個可給它當官;極盛的家族,不可同他結親;驕倔傲暴之人,是不可同他交朋友的。相當有道理——切記!切記!

554、量力而行——管子譚 白心第三十八

「欲愛吾身,先知吾情,君親六合,以考內身。以此知象,乃知行情。既知行情,乃知養生。」要珍惜自身,就要先解自身所處的實情,首先是君臣、親情、周圍的實情,由此來檢查自身適應的狀態。從此知道自己的形象,乃知道可行之事。既知道可行之事,就是懂得如何珍惜自己的一生——量力而行。不可不自量力呀!

555、專一方可悟道——管子譚 白心第三十八

「一以無貳,是謂知道。將欲服之,必一其端,而固其所守。」專一心而無二意,這就叫懂得了「道」。要行其「道」必須由專一開始而固守其「道」。專一方可靜心,精心方可悟「道」。

附:白心第三十八原文

建當立有,以靖為宗,以時為寶,以政為儀,和則能久。非吾儀雖利不為,非吾當雖利不行,非吾道雖利不取。上之隨天,其次隨人。人不倡不和,天不始不隨。故其言也不廢,其事也不隨。

原始計實,本其所生。知其象則索其形,緣其理則知其情,索其端則知其名。故苞物眾者,莫大於天地;化物多者,莫多於日月;民之所急,莫急於水火。然而,天不為一物在其時,明君聖人亦不為一人枉其法。天行其所行而萬物被其利,聖人亦行其所行而百姓被其利。是故萬物均、既誇眾百姓平矣。是以聖人之治也,靜身以待之,物至而名自治之。正名自治之,奇身名廢。名正法備,則聖人無事。不可常居也,不可廢舍也。隨變斷事也,知時以為度。大者寬,小者局,物有所余有所不足。

兵之出,出於人;其人入,入於身。兵之勝,從於適;德之來,從於身。故曰:祥於鬼者義於人,兵不義不可,強而驕者損其強,弱而驕者亟死亡;強而卑義信其強,弱而卑義免於罪。是故驕之餘卑,卑之餘驕。

道者,一人用之,不聞有餘;天下行之,不聞不足。此謂道矣。小取焉則小得福,大取焉則大得福,盡行之而天下服,殊無取焉則民反,其身不免於賊。左者,出者也;右者,人者也。出者而不傷人,入者自傷也。不日不月,而事以從;不卜不筮,而謹知吉凶。是謂寬乎形,徒居而致名。去善之言,為善之事,事成而顧反無名。能者無名,從事無事。審量出入,而觀物所載。

孰能法無法乎?始無始乎?終無終乎?弱無弱乎?故曰:美哉岪岪。故曰有中有中,孰能得夫中之衷乎?故曰功成者隳,名成者虧。故曰,孰能棄名與功而還與眾人同?孰能棄功與名而還反無成?無成有貴其成也,有成貴其無成也。日極則仄,月滿則虧。極之徒仄,滿之徒虧,巨之徒滅。孰能己無乎?效夫天地之紀

人言善亦勿聽,人言惡亦勿聽,持而待之,空然勿兩之,淑然自清。無以旁言為事成,察而征之,無聽辯,萬物歸之,美惡乃自見。

天或維之,地或載之。天莫之維,則天以墜矣;地莫之載,則地以沉矣。夫天不墜,地不沉,夫或維而載之也夫!又況於人?人有治之,辟之若夫雷鼓之動也。夫不能自搖者,夫或搖之。夫或者何?若然者也。視則不見,聽則不聞,灑乎天下滿,不見其塞。集於顏色,知於肌膚,責其往來,莫知其時。薄乎其方也,韕乎其圜也,韕韕乎莫得其門。故口為聲也,耳為聽也,目有視也,手有指也,足有履也,事物有所比也。

「當生者生,當死者死」,言有西有東,各死其鄉。置常立儀,能守貞乎?常事通道,能官人乎?故書其惡者,言其薄者。上聖之人,口無虛習也,手無虛指也,物至而命之耳。發於名聲,凝於體色,此其可諭者也。不發於名聲,不凝於體色,此其不可諭者也。及至於至者,教存可也,教亡可也。故曰:濟於舟者和於水矣,義於人者祥其神矣。

事有適,而無適,若有適;觿解,不可解而後解。故善舉事者,國人莫知其解。為善乎,毋提提;為不善乎,將陷於刑。善不善,取信而止矣。若左若右,正中而已矣。縣乎日月無已也。愕愕者不以天下為憂,剌剌者不以萬物為策,孰能棄剌剌而為愕愕乎?

難言憲術,須同而出。無益言,無損言,近可以免。故曰:知何知乎?謀何謀乎?審而出者彼自來。自知曰稽,知人曰濟。知苟適,可為天下周。內固之,一可為長久。論而用之,可以為天下王。

天之視而精,四璧而知請,壤土而與生。能若夫風與波乎?唯其所欲適。故子而代其父,曰義也,臣而代其君,曰篡也。篡何能歌?武王是也。故曰:孰能去辯與巧,而還與眾人同道?故曰:思索精者明益衰,德行修者王道狹,卧名利者寫生危,知周於六合之內者,吾知生之有為阻也。持而滿之,乃其殆也。名滿於天下,不若其已也。名進而身退,天之道也。滿盛之國,不可以仕任;滿盛之家,不可以嫁子;驕倨傲暴之人,不可與交。

道之大如天,其廣如地,其重如石,其輕如羽。民之所以,知者寡。故曰:何道之近而莫之與能服也,棄近而就遠何以費力也。故曰:欲愛吾身,先知吾情,君親六合,以考內身。以此知象,乃知行情。既知行情,乃知養生。左右前後,周而復所。執儀服象,敬迎來者。今夫來者,必道其道,無遷無衍,命乃長久。和以反中,形性相葆。一以無貳,是謂知道。將欲服之,必一其端,而固其所守。責其往來,莫知其時,索之於天,與之為期,不失其期,乃能得之。故曰:吾語若大明之極,大明之明非愛人不予也。同則相從,反則相距也。吾察反相距,吾以故知古從之同也。

——

(三十六)水地第三十九——管子譚

556、哲學家——管子譚 水地第三十九

「地者,萬物之本原。......水者,地之血氣,」地,是萬物的本原。水,則是地的血氣。論天、地、水的人都是哲學家。

557、水之仁也——管子譚 水地第三十九

「夫水淖弱以清,而好灑人之惡,仁也;」水柔弱但清白,而善於洗滌人的穢惡,謂之仁。柔弱清白利人——水之仁也。

558、水之義也——管子譚 水地第三十九

「唯無不流,至平而止,義也」。水沒有什麼地方不可流的,一直到流布平衡而止,這是它的義。無出不去平而為止——水之義也。

559、水卑之道——管子譚 水地第三十九

「人皆赴高,己獨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人皆攀高,水獨流下,這是水的謙卑。謙卑是「道」的所在——水卑之道。

560、水之神也——管子譚 水地第三十九

「是以無不滿,無不居也,集於天地而藏於萬物。」水沒有不可以被它充滿的東西,也沒有不可以讓它停留的地方,它可以聚集在天空和地上而包藏在萬物之中。無處不在——面無感覺,無時不在——內感深切——水之神也。

561、玉有九德——管子譚 水地第三十九

管子提出:玉有九德,「玉溫潤以澤,仁也;」為首。孔子的十德說,說文解字的五德說皆出於此吧!

562、管子與內經——管子譚 水地第三十九

「五昧者何?曰五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腎,苦主肝,甘主心。」此節可謂《黃帝內經》之要。管子為什麼不提《黃帝內經》哪?《黃帝內經》成卷於何時?!

563、察於荒忽——管子譚 水地第三十九

「目之所以視,非特山陵之見也,察於荒忽。」嬰孩就生出來後,目就能看,目所能看到的,不僅是山嶽丘陵,也能看到荒忽的東西。嬰兒能看到的「荒忽」是什麼哪?是成人看了模糊的東西么?

564、龜和龍——管子譚 水地第三十九

「龜與龍,伏暗能存而能亡者也。」龜可先知驗證禍福,龍變化無日,上下無時,謂之神。龜和龍是隱伏在幽暗之處,人們是既能看見而又看不見的。看來由古至今凡是解釋不清的,只能一是占卜,二是神化。

565、水精與澤精——管子譚 水地第三十九

「牛蟡與慶忌。」蟡是一頭兩身,它的形狀象蛇,是涸川裡面的一種水精;慶忌的形狀象人,他的身長只有四寸,是涸澤之中的澤精。管子所述的兩隻水地怪獸。

566、管子的學生所述——管子譚 水地第三十九

「故人皆服之,而管子則之。人皆有之,而管子以之。」所以人人都習慣了水,只有管子能從道理上了解它;人人都佔有了水,只有管子能夠掌握利用它。這顯然是管子的學生所述。

567、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管子譚 水地第三十九

「是以聖人之治於世也,不人告也,不戶說也,其樞在水。」因此,聖人治世,不用聽信每個人的告誡,不用了解每一戶的說法,其關鍵只在於掌握運用水的道理。因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附:水地第三十九原文

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美惡、賢不官、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

何以知其然也?曰:夫水淖弱以清,而好灑人之惡,仁也;視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滿而止,正也;唯無不流,至平而止,義也;人皆赴高,己獨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為都居。

准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質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者,萬物之准也,諸生之淡也,違非得失之質也,是以無不滿,無不居也,集於天地而藏於萬物,產於金石,集於諸生,故曰水神。集於草木,根得其度,華得其數,實得其量,烏魯得之,形體肥大,羽毛豐茂,文理明著。萬物莫不盡其幾、反其常者,水之內度適也。

夫玉之所貴者,九德出焉。夫玉溫潤以澤,仁也;鄰以理者,知也;堅而不蹙,義也;廉而不劌,行也;鮮而不垢,潔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皆見,精也;茂華光澤,並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徹遠,純而不殺,辭也;是以人主貴之,藏以為室,剖以為符瑞,九德出焉。

人,水也。男女精氣合,而水流形。三月如咀。咀者何?曰五味。五昧者何?曰五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腎,苦主肝,甘主心。五藏已具,而後生肉。脾生隔,肺生骨,腎生腦,肝生革,心生肉。五內已具,而後發為九竅。脾發為鼻,肝發為目,腎發為耳,肺發為竅。五月而成,十月而生。生而目視,耳聽,心慮。目之所以視,非特山陵之見也,察於荒忽。耳之所聽,非特雷鼓之聞也,察干淑湫。心之所慮,非特知於粗粗也,察於微眇,故修要之精。

是以水集於玉而九德出焉。凝蹇而為人,而九竅五慮出焉。此乃其精也精粗濁蹇能存而不能亡者也。

伏暗能存而能亡者,蓍龜與龍是也。龜生於水,發之於火,於是為萬物先,為禍福正。龍生干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則化如蠶蠋,欲大則藏於天下,欲尚則凌於雲氣,欲下則入千深泉;變化無日,上下無時,謂之神。龜與龍,伏暗能存而能亡者也。

或世見,或世不見者,牛蟡與慶忌。故涸澤數百歲,谷之不徙,水之不絕者,生慶忌。慶忌者,其狀若人,其長四寸,衣黃衣,冠黃冠,戴黃蓋,乘小馬,好疾馳,以其名呼之,可使千里外一日反報,此涸澤之精也。涸川之精者,生於蟡。蟡者,一頭而兩身,其形若蛇,其長八尺,以其名呼之,可以取魚鱉。此涸川水之精也。

是以水之精粗濁蹇,能存而不能亡者,生人與玉。伏暗能存而亡者,蓍龜與龍。或世見或不見者、蟡與慶忌。故人皆服之,而管子則之。人皆有之,而管子以之。

是故具者何也?水是也。萬物莫不以生,唯知其托者能為之正。具者,水是也,故曰: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產也。何以知其然也?夫齊之水道躁而復,故其民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輕果而賊;越之水濁重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秦之水泔冣而稽,淤滯而雜,故其民貪戾罔而好事;齊晉之水枯旱而運,淤滯而雜,故其民諂諛葆詐,巧佞而好利;燕之水萃下而弱,沈滯而雜,故其民愚戇而好貞,輕疾而易死;宋之水輕勁而清,故其民閑易而好正。是以聖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故水一則人心正,水清則民心易。一則欲不污,民心易則行無邪。是以聖人之治於世也,不人告也,不戶說也,其樞在水。

——

(三十七)四時第四十——管子譚

568、明智聖明——管子譚 四時第四十

「故天曰信明,地曰信聖,四時曰正。其王信明聖,其臣乃正。」順天「道」相信其是明智的,順地「道」相信其是聖明的,方可正確的判斷四時。國其王只有明智聖明,其臣方可正確的按四時行事。

569、能臣與實情——管子譚 四時第四十

「慎使能而善聽信之。使能之謂明,聽信之謂聖。」慎重使用能臣和善於聽信實情。慎重使用能臣謂之明智,善於聽信實情謂之聖明。能臣與實情難得呀!

570、陰陽變化——管子譚 四時第四十

「是故陰陽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時者,陰陽之大經也;」因此,陰陽變化是天地之「道」的根本之理,四時運行是陰陽變化的根本過程。者在當時對陰陽是很深刻的認識。

571、東方曰星——管子譚 四時第四十

「東方曰星,其時曰春,其氣曰風,風生木與骨。」在《內經》得以發揮為:「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五行春曰木。唯有「東方曰星」沒有提到。

572、治國與治人——管子譚 四時第四十

春季三個月,用甲,乙的日子來發布五項政令。一照顧幼弧,赦免罪人。二賦予官爵,授予祿位。三解凍時修治溝渠,添修墳墓。四修平險阻難行的道路,修整田地的邊界,清理田間的界限。五不準捕殺幼鹿,不準折花斷尊。管子是利用時令以治國,《內經》是利用時令以治人。

573、管子與內經——管子譚 四時第四十

「東方曰星、南方曰日、中央曰土、西方曰辰、北方曰月。」《內經》則對應五行而形成春(木)、夏(火)、長夏(土)、秋(金)、冬(水)五時的變通,以產生寒暑燥濕風的五候變化。《管子》與《內經》內容有傳承,形式有近似。不愧「聖人之師」。

574、政治要順時而行——管子譚 四時第四十

「夏行春政則風,行秋政則水,行冬政則落。」如夏天實行春天的政令,則起大風;實行秋天政令,則多水;實行冬天政令,則草木凋落。政治就是治人,人在自然中,因此,政治要順時而行。

575、有河圖洛書的痕迹——管子譚 四時第四十

管子認為地理與季節的關係是:東方風陽春季顯著,南方日烈夏季顯著,西方風陰秋季顯著,北方月寒冬季顯著,中央曰土,實輔四時。在此,有河圖洛書的痕迹,管子為何不提哪?為何很少提前人思想哪?

576、中央曰土——管子譚 四時第四十

中央曰土,其德和平用均,中正無私,實輔四時:春嬴育,夏養長。秋聚收,冬閉藏。——春夏秋冬、東南西北、木火金水都關於土。

577、秋多愁善感——管子譚 四時第四十

「西方曰辰,其時曰秋,其德憂哀、靜正、嚴順,居不敢淫佚。」西方是辰,它的時節稱為秋,它的氣是陰,阻產生金和甲。它的德性是憂慮哀傷平靜公正而嚴肅謹慎,居處不許做淫佚之事。人在自然中也因此秋多愁善感。

578、秋後問斬——管子譚 四時第四十

「北方曰月,其時曰冬,其氣曰寒,寒生水與血......斷刑致罰,無赦有罪,以符陰氣。」判刑定罰,不要寬赦罪人,以適應陰氣要求。怪不得有秋後問斬之說。

579、日食月食彗星——管子譚 四時第四十

「是故日食,則失德之國惡之;月食,則失刑之國惡之;彗星見,則失和之國惡之;」管子此時已經明確的提出:日食、月食、彗星。同時與國政相聯繫以致影響了兩千多年。

580、道德二字——管子譚 四時第四十

「道生天地,德出賢人。道生德,德生正,正生事。」 「道」產生天地,「德」生出賢人。道產生德,德產生正禮,正禮產生政事。看來管子是運用道德二字理政——政治,傳到老子是運用道德二字講玄學——哲學。

附:四時第四十原文

管子曰:令有時。無時則必視,順天之所以來,五漫漫,六惛惛,孰知之哉?唯聖人知四時。不知四時,乃失國之基。不知五穀之故,國家乃路。故天曰信明,地曰信聖,四時曰正。其王信明聖,其臣乃正。何以知其王之信明信聖也?曰:慎使能而善聽信之。使能之謂明,聽信之謂聖。信明聖者,皆受天賞。使不能為惛,惛而忘也者,皆受天禍。是故上見成事而貴功,則民事接勞而不謀。上見功而賤,則為人下者直,為人上者驕。是故陰陽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時者,陰陽之大經也;刑德者,四時之合也。刑德合於時則生福,詭則生禍。

然則春夏秋冬將何行?東方曰星,其時曰春,其氣曰風,風生木與骨。其德喜嬴,而發出節時。其事:號令修除神位,謹禱弊梗,宗正陽,治堤防,耕芸樹藝,正津梁,修溝瀆,甃屋行水,解怨赦罪,通四方。然則柔風甘雨乃至,百姓乃壽,百蟲乃蕃,此謂星德。星者掌發,為風。是故春行冬政則雕,行秋政則霜,行夏政則欲。是故春三月以甲乙之日發五政。一政曰:論幼孤,舍有罪;二政曰:賦爵列,授祿位;三政曰:凍解修溝瀆,復亡人;四政曰:端險阻,修封疆,正千伯;五政曰:無殺麑夭,毋蹇華絕芋。五政苟時,春雨乃來。

南方曰日,其時曰夏,其氣曰陽,陽生火與氣。其德施捨修樂。其事:號令賞賜賦爵,受祿順鄉,謹修神祀,量功賞賢,以動陽氣。九暑乃至,時雨乃降,五穀百果乃登,此謂日德。日掌賞,賞為暑,夏行春政則風,行秋政則水,行冬政則落。是故夏三月以丙丁之日發五政。一政曰:求有功發勞力者而舉之;二政曰:開久墳,發故屋,辟故卵以假貸;三政曰:令禁扇去笠,毋扱免,除急漏田廬;四政曰:求有德賜布施於民者而賞之;五政曰:令禁罝設禽獸,毋殺飛鳥。五政苟時,夏雨乃至也。

中央曰土,土德實輔四時入出,以風雨節,土益力。土生皮肌膚。其德和平用均,中正無私,實輔四時:春嬴育,夏養長。秋聚收,冬閉藏。大寒乃極,國家乃昌,四方乃服,此謂歲德。歲掌和,和為雨。

西方曰辰,其時曰秋,其氣曰陰,陰生金與甲。其德憂哀、靜正、嚴順,居不敢淫佚。其事:號令毋使民淫暴,順旅聚收,量民資以畜聚。賞彼群干,聚彼群材,百物乃收,使民毋怠。所惡其察,所欲必得,我信則克。此謂辰德。辰掌收,收為陰。秋行春政則榮,行夏政則水,行冬政則耗。是故秋三月以庚辛之日發五政:一政曰:禁博塞,圉小辯,斗譯跽。二政曰:毋見五兵之刃;三政曰:慎旅農,趣聚收;四政曰:補缺塞坼;五政曰:修牆垣,周門閭。五政苟時,五穀皆入。

北方曰月,其時曰冬,其氣曰寒,寒生水與血。其德淳越、溫怒、周密。其事,號令修禁徙民,令靜止,地乃不泄,斷刑致罰,無赦有罪,以符陰氣。大寒乃至,甲兵乃強,五穀乃熟,國家乃昌,四方乃備,此謂月德。月掌罰,罰為寒。冬行春政則泄,行夏政則雷,行秋政則旱。是故冬三月以壬癸之日發五政。一政曰:論孤獨,恤長老;二政曰:善順陰,修神祀,賦爵祿,授備位;三政曰:效肢計,毋發山川之藏;四政曰:捕奸遁,得盜賊者有賞;五政曰:禁遷徙,止流民,圉分異。五政苟時,冬事不過,所求必得,所惡必伏。

是故春凋,秋榮,冬雷,夏有霜雪,此皆氣之賊也。刑德易節失次,則賊氣遬至;賊氣遬至,則國多災殃。是故聖王務時而寄政焉,作教而寄武,作祀而寄德焉。此三者聖王所以合於天地之行也。日掌陽,月掌陰,星掌和。陽為德,陰為刑,和為事。是故日食,則失德之國惡之;月食,則失刑之國惡之;彗星見,則失和之國惡之;風與日爭明,則失生之國惡之。是故,聖王日食則修德,月食則修刑,彗星見則修和,風與日爭明則修生。此四者,聖王所以免於天地之誅也。信能行之,五穀蕃息,六畜殖,而甲兵強。治積則昌,暴虐積則亡。

道生天地,德出賢人。道生德,德生正,正生事。是以聖王治天下,窮則反,終則始。德始於春,長於夏;刑始於秋,流於冬。刑德不失,四時如一。刑德離鄉,時乃逆行。作事不成,必有大殃。月有三政,王事必理,以為久長。不中者死,失理者亡。國有四時,固執王事,四守有所,三政執輔。

——

(三十八)五行第四十一——管子譚

581、六爻的來歷——管子譚 五行第四十一

「六月日至,是故人有六多,六多所以街天地也。」每經六個月分別為冬至、夏至,因此,人的卦象有六爻,六爻是可以通乎天地的。如果六多可理解為六爻的話,管子說明了六爻的來歷,還是有道理的,與後來的十二辟卦有些關聯。

582、十二鐘的律呂——管子譚 五行第四十一

「審合其聲,修十二鍾,以律人情。」審合音聲,研究十二鐘的律呂,使之反映人情。黃鐘、大呂可品出人的情緒。

583、黃帝得蚩尤為相——管子譚 五行第四十一

「昔者黃帝得蚩尤而明於天道......蚩尤明乎天道,故使為當時;」從前,黃帝得蚩尤為相而明察天道,蚩尤通曉天道,所以黃帝用他當掌時的官。管子與《史記》「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何解?

584、司徒祝融——管子譚 五行第四十一

「是故春者土師也,夏者司徒也,秋者司馬也,冬者李也。」黃帝用蚩尤為相明天、大常為相察地、奢龍辯東曰春是土師,祝融辯南曰夏是司徒,封辯西曰秋是司馬,后土辯北曰冬是刑獄。黃帝、兩相、六合、四方、四時、四官管子都提到了。

585、五音順天道——管子譚 五行第四十一

「昔黃帝以其緩急作五聲,以政五鍾。」黃帝正五鐘聲,青鍾大音、赤鍾重心、黃鐘灑光、景鍾昧其明、黑鍾隱其常,五聲調整好了,後定五行正天時,再定五官正人位。五音順天道,天地之美。

586、以農為本——管子譚 五行第四十一

「日至,睹甲子木行御。」冬至後從遇到甲子日開始,要按照木德行事。以農為本傳承至今,每年之始《中央一號文件》現已成為重視農業工作的專有名詞了。

587、環境保護法——管子譚 五行第四十一

「出國,衡順山林,禁民斬木,所以愛草木也。」走出城市,讓國家官吏巡視山林,禁止砍伐樹木,這是為愛護草木而要求的。春苗的根部要培土充足,不殺雛鳥,不害幼糜幼鹿。最早的環境保護法——天道使然。

588、春遊四方——管子譚 五行第四十一

「君子修游馳,以發地氣。」君子遊樂馳馬,以發泄地氣。春遊四方,通好於各國,草木發奮。一年之計在於春呀。

589、君子與農夫——管子譚 五行第四十一

「君子之靜居,而農夫修其功力極。」此時君子宜於靜居,而農民在農田裡則需極力的出力。草木蕃育生長。五穀蕃實秀大,六畜犧牲齊備,百姓足財,國家富有。真是: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590、保衛秋收——管子譚 五行第四十一

「白露下,天子出令,命左右司馬(衍)組甲厲兵,......所以待天地之殺斂也。」白露已下,天子就要下令,籌措銷甲兵器,組織軍隊,加強備戰,這乃是為了準備天地秋時所行的殺戮。保衛秋收,備戰備荒。歷來如此。

591、冬季狩獵——管子譚 五行第四十一

「令民出獵,禽獸不釋巨少而殺之,所以貴天地之所閉藏也。」令百姓出獵野生禽獸,不放過任何大小一律捕殺,這正是貴在適應冬季天地閉藏的要求。冬季狩獵古來有之,應天時之道。

592、五行時令之道——管子譚 五行第四十一

從甲子之日開始,按木的德治事、經丙子之日,按火的德治事、經戊子之日,按土的德治事、經庚子之日,按金的德治事、到壬子之日,按水的德治事,分別各是七十二日,計三百年六十日,分別對應春(木)夏(火)長夏(土)秋(金)冬(水)。這就是管子的一年五行時令之道。

附:五行第四十一原文

一者本也,二者器也,三者充也,治者四也,教者五也,守者六也,立者七也,前者八也,終者九也,十者然後具五官於六府也,五聲於六律也。

六月日至,是故人有六多,六多所以街天地也。天道以九制,地理以八制,人道以六制。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以開乎萬物,以總一統。通乎九制、六府、三充,而為明天子。修槩水上,以待乎天堇;反五藏,以視不親;治祀之下,以觀地位;貨曋神廬,合於精氣。已合而有常,有常而有經。審合其聲,修十二鍾,以律人情。人情已得,萬物有極,然後有德。

故通乎陽氣,所以事天也,經緯日月,用之於民。通乎陰氣,所以事地也,經緯星曆,以視其離。通若道然後有行,然則神筮不靈,神龜不卜,黃帝澤參,治之至也。昔者黃帝得蚩尤而明於天道,得大常而察於地利,得奢龍而辯於東方,得祝融而辯於南方,得大封而辯於西方,得后土而辯於北方。黃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使為當時;大常察乎地利,故使為廩者:奢龍辯乎東方,故使為土師,祝融辯乎南方,故使為司徒;大封辯於西方,故使為司馬;后土辯乎北方,故使為李。是故春者土師也,夏者司徒也,秋者司馬也,冬者李也。

昔黃帝以其緩急作五聲,以政五鍾。令其五鍾,一曰青鍾大音,二曰赤鍾重心,三曰黃鐘灑光,四曰景鍾昧其明,五曰黑鍾隱其常。五聲既調,然後作立五行以正天時,五官以正人位。人與天調,然後天地之美生。

日至,睹甲子木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士師內御。總別列爵,論賢不肖士吏。賦秘,賜賞於四境之內,發故粟以田數。出國,衡順山林,禁民斬木,所以愛草木也。然則冰解而凍釋,草木區萌,贖蟄蟲卵菱。春辟勿時,苗足本。不癘雛鷇,不夭麑,毋傅速。亡傷襁褓。時則不調。七十二日而畢。

睹丙子火行御。天子出令,命行人內御。令掘溝澮,津舊塗。發藏,任君賜賞。君子修游馳,以發地氣。出皮幣,命行人修春秋之禮於天下諸侯,通天下遇者兼和。然則天無疾風,草木發奮,鬱氣息,民不疾而榮華蕃。七十二日而畢。

睹戊子土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司徒內御。不誅不貞,農事為敬。大揚惠言,寬刑死,緩罪人。出國,司徒令,命順民之功力,以養五穀。君子之靜居,而農夫修其功力極。然則天為粵宛,草木養長,五穀蕃實秀大,六畜犧牲具,民足財,國富,上下親,諸侯和。七十二日而畢。

睹庚子金行御。天子出令,命祝宗選禽獸之禁、五穀之先熟者,而薦之祖廟與五祀,鬼神享其氣焉,君子食其味焉。然則涼風至,白露下,天子出令,命左右司馬(衍)組甲厲兵,合什為伍,以修於四境之內,諛然告民有事,所以待天地之殺斂也。然則晝炙陽,夕下露,地競環,五穀鄰熟,草木茂實,歲農豐年大茂。七十二日而畢。

睹壬子水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使人內御。御其氣足,則發而止;其氣不足,則發撊瀆盜賊。數劋竹箭,伐檀柘,令民出獵,禽獸不釋巨少而殺之,所以貴天地之所閉藏也。然則羽卵者不段,毛胎者不贖,孕婦不銷棄,草木根本美。七十二日而畢。

睹甲子木行御。天子不賦不賜賞,而大斬伐傷,君危,不殺太子危;家人夫人死,不然則長子死。七十二日而畢。睹丙子火行御。天子敬行急政,旱札,苗死,民厲。七十二日而畢。睹戊子土行御。天子修宮室,築台榭,君危;外築城郭,臣死。七十二日而畢。睹庚子金行御。天子攻山擊石,有兵作戰而敗,士死,喪執政。七十二日而畢。睹壬子水行御。天子決塞,動大水,王后夫人薨,不然則羽卵者段,毛胎者贖,孕婦銷棄,草木根本不美。七十二日而畢。

——

(三十九)勢第四十二——管子譚

593、敗勢——管子譚 勢第四十二

「小事不從,大事不吉。戰而懼險,此謂迷中。」小事不順,大事不吉,戰而怕危險,這叫作迷惑——敗勢。

594、靜如處女動如脫兔——管子譚 勢第四十二

「動靜者比於死,動作者比於醜,」用兵在靜的時侯象死屍一樣的不動;在動的時侯象鬼一樣的出沒。後來的《孫子》「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也就是:靜如處女,動如脫兔。

595、勝勢之始——管子譚 勢第四十二

「天時不作勿為客,人事不起勿為始。」天時未到:就是敵方的悖逆還沒有出現天時上的災象時,不可輕易進攻;人事不起:就是敵方的悖逆還沒有出現人事上的禍象時,不可輕率宣戰。勝勢之始。

596、以能勝能退為貴——管子譚 勢第四十二

「成功之道,嬴縮為寶。」成功之道以能勝能退為貴。勝退在於天時:就是敵我勢態中的陰陽變化之道,「修陰陽之從,而道天地之常」也。——游擊戰!

597、女人的氣質——管子譚 勢第四十二

「端政象不敢以先人,中靜不留,裕德無求,形於女色。」賢者決定政事,不敢先於徵求他人意見而自以為事,內心安靜而無雜念,事事遵德而無所求,言行象女人一樣。軍事家也要有女人的氣質。

598、奉守謙弱——管子譚 勢第四十二

「故賢者安徐正靜,柔節先定,行於不敢,而立於不能,守弱節而堅處之。」所以,賢者都安詳平靜,柔和剋制而率先保持鎮定,行事立足於不敢,建功立足於不能,奉守謙弱的品格而始終堅持著——大軍事家呀。

599、信息戰——管子譚 勢第四十二

「大周之先,可以奮信;大明之祖,可以代天。」對我方戰勢布置的非常周密,可以使進軍迅速,對敵方戰勢布置的高度明察,可以有如天助。信息戰。

600、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管子譚 勢第四十二

「大文三曾,而貴義與德;大武三曾,而偃武與力。」大規模的文治實行三年,天下就能重視義與德;大規模的武事實行三年,天下才能平息刀兵與暴力。」後來的孔子曰:「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附:勢第四十二原文

戰而懼水,此謂澹滅。小事不從,大事不吉。戰而懼險,此謂迷中。分其師眾,人既迷芒,必其將亡之道。

動靜者比於死,動作者比於醜,動信者比於距,動詘者比於避。夫靜與作,時以為主人,時以為客,貴得度。知靜之修,居而自利;知作之從,每動有功。故曰,無為者帝,其此之謂矣。

逆節萌生,天地未形,先為之政,其事乃不成,繆受其刑。天因人,聖人因天。天時不作勿為客,人事不起勿為始。慕和其眾,以修天地之從。人先生之,天地刑之,聖人成之,則與天同極。正靜不爭,動作不貳,素質不留,與地同極。未得天極,則隱於德;已得天極,則致其力。既成其功,順守其從,人不能代。

成功之道,嬴縮為寶。毋亡天極,究數而止。事若未成,毋改其形,毋失其始,靜民觀時,待令而起。故曰,修陰陽之從,而道天地之常。嬴嬴縮縮,因而為當;死死生生,因天地之形。天地之形,聖人成之。小取者小利,大取者大利,盡行之者有天下。

故賢者誠信以仁之,慈惠以愛之,端政象不敢以先人,中靜不留,裕德無求,形於女色。其所處者,柔安靜樂,行德而不爭,以待天下之濆作也。故賢者安徐正靜,柔節先定,行於不敢,而立於不能,守弱節而堅處之。故不犯天時,不亂民功,秉時養人,先德後刑,順於天,微度人。

善周者,明不能見也;善明者,周不能蔽也。大明勝大周,則民無大周也;大周勝大明,則民無大明也。大周之先,可以奮信;大明之祖,可以代天。下索而不得,求之招搖之下。

厭走,而有伏網罟。一偃一側,不然不得。大文三曾,而貴義與德;大武三曾,而偃武與力。

——

(四十)正第四十三——管子譚

601、何為「刑」——管子譚 正第四十三

「制斷五刑,各當其名,罪人不怨,善人不驚,曰刑。」用刑律進行裁斷,每一種刑律都應與罪名相當,為的是不錯傷人命,使罪人無所抱怨,良民不生驚恐,人們就做事用心而且敬謹,這叫作「刑」。其意義古今中外。

602、政就是治人——管子譚 正第四十三

「正之、服之、勝之、飾之,必嚴其令,而民則之,曰政。」規正、制服、控制、整治人們,必須出令嚴格,從而使人們遵守,命令人們杜絕私慾,為的是不使人們走邪路,出令合乎時宜叫作「政」。政就是治人。

603、何為「法」——管子譚 正第四十三

「如四時之不貣,如墾辰之不變,如宵如晝,如陰如陽,如日月之明,曰法。」象四時運行一樣責無旁貸,象天上星辰一樣沒有變化,如宵如晝、如陰如陽、如日月一樣分明,方能遏制人們的非分之心,避免人們有僥倖之心,如此合於成規而不改變叫作「法」。

604、大愛就是「德」——管子譚 正第四十三

「愛之、生之、養之、成之,利民不德,天下親之,曰德。」愛護、生育、教養、育成人們,利人而不居有德,使天下親近,教養人們改變惡行,必須從自身做起,人民就和平而平靜,愛而無偏私——大愛就是「德」。

605、人性民心就是道——管子譚 正第四十三

「無德無怨,無好無惡,萬物崇一,陰陽同度,曰道。」不居德不結怨,無所愛也無所惡,萬物崇尚一源,陰陽有度,啟發人們體察人的性情,必須修養其中的道理,使人們付出而不爭奪,合乎人性民心就是「道」。

606、執政之本——管子譚 正第四十三

「能服信政,此謂正紀。」立法與執政,能守信於民,這叫作端正綱紀。取信於民——執政之本。

607、執政之理——管子譚 正第四十三

「能服日新,此謂行理。」保持中正平和與謹慎恭敬,方能每天都體現其德,這叫作應該做的執政正理。中和慎敬執政之理。

608、執政之要——管子譚 正第四十三

「守慎正名,偽詐自止。」執政平衡安定,保持謹慎明正其名,可禁止虛偽奸詐之事。謹慎正名執政之要。

609、執政用人之道——管子譚 正第四十三

「舉人無私,臣德威道。」用人廢私立公,其用人之德威望符合執政之「道」。廢私立公執政用人之道。

附:正第四十三原文

制斷五刑,各當其名,罪人不怨,善人不驚,曰刑。正之、服之、勝之、飾之,必嚴其令,而民則之,曰政。如四時之不貣,如墾辰之不變,如宵如晝,如陰如陽,如日月之明,曰法。愛之、生之、養之、成之,利民不德,天下親之,曰德。無德無怨,無好無惡,萬物崇一,陰陽同度,曰道,刑以弊之,政以命之,法以遏之,德以養之,道以明之。刑以弊之,毋失民命;令之以終其欲,明之毋徑;遏之以絕其志意,毋使民幸;養之以化其惡,必自身始;明之以察其生,必修其理。致刑,其民庸心以蔽;致政,其民服信以聽;致德,其民和平以靜;致道,其民付而不爭,罪人當名曰刑,出令時當曰政,當故不改曰法,愛民無私曰德,會民所聚曰道。

立常行政,能服信乎?中和慎敬,能日新乎?正衡一靜,能守慎乎?廢私立公,能舉人乎?臨政官民,能後其身乎?能服信政,此謂正紀。能服日新,此謂行理。守慎正名,偽詐自止。舉人無私,臣德威道。能後其身,上佐天子。

——

(四十一)九變第四十四——管子譚

610、保家衛國——管子譚 九變第四十四

「凡民之所以守戰至死而不德其上者」。人民為什麼能堅守至死而無怨無悔的緣故為——九變:1、最主要的是祖墳在家在、2、鄉情在、3、傳統習俗教育在、4、可維持生活的資源在、5、可以堅守的住、6、有刑罰約束、7、有賞賜鼓勵、8、對敵有深仇大恨、9、為國為君立功。簡而言之就是——保家衛國。歷來如此很有意義。

附:九變第四十四原文

凡民之所以守戰至死而不德其上者,有數以至焉。曰:大者親戚墳墓之所在也,田宅富厚足居也。不然,則州縣鄉黨與宗族足懷樂也。不然,則上之教訓、習俗,慈愛之於民也厚,無所往而得之。不然,則山林澤谷之利足生也。不然,則地形險阻,易守而難攻也。不然,則罰嚴而可畏也。不然,則賞明而足勸也。不然,則有深怨於敵人也。不然,則有厚功幹上也。此民之所以守戰至死而不德其上者也。

今恃不信之人,而求以智;用不守之民,而欲以固;將不戰之卒,而幸以勝,此兵之三暗也。

——

(四十二)任法第四十五——管子譚

611、依法不依謀——管子譚 任法第四十五

「聖君任法而不任智,」聖明君主依靠法度而不依靠智謀,「守道要而天下治。」失國之君就不是如此,棄法度而依靠智謀,所以百姓也就丟開生產而追逐虛名;依法不依謀——管子很有實踐的經驗。

612、實幹與空話——管子譚 任法第四十五

「任數而不任說,」聖明君主依靠功績多少而不依靠說理,失國之君就不是如此,棄功績多少而依靠說理,所以百姓也就丟開實幹而好說空話。教訓深刻。

613、任公而不任私——管子譚 任法第四十五

「任公而不任私,」聖明君主依靠公而不依靠私,則「群臣無詐偽,百官無姦邪,」失國之君棄公而依靠私,所以百姓也就背離法度而胡作妄為;一國如此,一單位、一企業亦如此。

614、小事有利可圖——管子譚 任法第四十五

「任大道而不任小物,」聖明君主依靠大道而不做具體的小事,「垂拱而天下治」。失國之君棄大道而專管一些具體的小事,所以君主勞煩忙亂。——因小事有利可圖!

615、堯之人治——管子譚 任法第四十五

「堯之治也,善明法禁之令而已矣。」堯的治理方法,不過是善於明確地發布該怎麼辦和不要怎麼辦的法令而已。民眾可招之就來,推之即去,使役他們就能夠完成任務,禁戒他們就能夠及時制止。——人治。

616、黃帝法治——管子譚 任法第四十五

「黃帝之治也,置法而不變,使民安其法者也。」黃帝的治理方法,是定了法就不改變,讓人民習慣於依法行事。民眾不用招引就來,不用推動就去,不用役使就能夠自成其事,不用禁戒就能夠自行停止。——法治。

617、仁義禮樂與法——管子譚 任法第四十五

「所謂仁義禮樂者,皆出於法。」應該是:法是仁義禮樂客觀的要求、強制性的約束。一旦形成了「法」,反過來又起到規定仁義禮樂的反作用。

618、何謂法——管子譚 任法第四十五

「君臣上下貴賤皆發焉,故曰「法」。」無論君主或群臣、上層或下層、貴者或賤者,法都一樣起作用,所以叫「法」。後來對《禮記》中的「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雖有不同解釋。但管子其思想是:只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謂之「法」。

619、法無私情——管子譚 任法第四十五

「古之法也,世無請謁任舉之人,」古時的法治,社會上沒有私下告求請託保舉的人,沒有那種多識、博學而善辯的人,沒有特別的服飾,沒有失常的行為,所有的人都被包括到法的範圍里為君主服務。體現了法無私情,是管子的理想吧?!

620、法不容私——管子譚 任法第四十五

「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私者,下之所以侵法亂主也。」法,是君主用來統一民眾言行使用屬下的;私,是屬下用來侵犯法度擾亂君主的。所以,聖明君主立下法度而堅定地執行著它。——法不容私。

621、無理糾纏執行難——管子譚 任法第四十五

法「諶杵習士聞識博學之人不可亂也,」聖明君主立下法度而堅定地執行著,這樣,所謂能幹的人、懂法的人、多識博學的人們,就不可能擾亂法度。這就是當下的執法難之一:無理糾纏執行難。

622、黑惡勢力抗法——管子譚 任法第四十五

法「眾強富貴私勇者不能侵也,」聖明君主立下法度而堅定地執行著,這樣,人多勢眾富貴豪強而有私勇的人們,就不可能侵犯法度了;這就是當今的執法難之二:黑惡勢力抗法。

623、權利干涉司法——管子譚 任法第四十五

法「信近親愛者不能離也,」聖明君主立下法度而堅定地執行著,這樣,君主的親信、近臣、親屬和寵愛的人們,就不可能違背法度了;這就是當今的執法難之三:權利干涉司法。

624、行賄受賄亂法——管子譚 任法第四十五

法「珍怪奇物不能惑也,」聖明君主立下法度而堅定地執行著,這樣,珍奇寶物就不可能惑亂君主執法之心了;這就是當今的執法難之四:行賄受賄亂法。

625、理想的法治社會——管子譚 任法第四十五

法「萬物百事非在法之中者不能動也。」聖明君主立下法度而堅定地執行著,這樣,對任何事物的處理,不在法度之中,也都不可能行得通了。所以,法是「天下之至道也,聖君之實用也。」管子理想的法治社會。

626、執法四難——管子譚 任法第四十五

「今天下則不然,皆有善法而不能守也。」現在天下的情況就不是如此,本來有良好的法度卻不能堅持。就是因為:懂法犯法、豪強抗法、權力違法、行賄亂法。管子的「今天」二字「今天」了兩千多年至今呀!深刻!

627、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管子譚 任法第四十五

「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於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為大治。」當下可解釋為:制定法的是——人大、執行法的是——政府、遵守法的是——民眾,干群、上下、貴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天下大治。此謂法也。

628、無私為上主——管子譚 任法第四十五

「夫愛人不私賞也,惡人不私罰也,置儀設法以度量斷者,上主也。」喜愛某人卻不進行私賞,厭惡某人卻不進行私罰,確立儀法制度,以法斷事的,是上等的君主。無私為上主——今也難遇呀!

629、偏私為中主——管子譚 任法第四十五

「愛人而私賞之,惡人而私罰之,......專以其心斷者,中主也。」喜愛某人就進行私賞,厭惡某人就進行私罰,專憑個人之心斷事的,是中等的君主。偏私為中主——今也不難尋。

630、私迫為危主——管子譚 任法第四十五

「臣有所愛而為私賞之,有所惡而為私罰之,......專聽其大臣者,危主也。」大臣喜愛某人,就替他進行私賞;大臣憎惡某人,就替他進行私罰;一味聽大臣擺布的,是危險的君主。私迫為危主——今也有之。

631、威德並重——管子譚 任法第四十五

「主之所處者四:一曰文,二曰武,三曰威,四曰德。此四位者,主之所處也。」歷來都是文武雙全智勇兼備,威德並重剛柔相濟。

632、過好這五關——管子譚 任法第四十五

「貴不能威,富不能祿,賤不能事,近不能親,美不能淫也。」權貴不能威脅他,富人不能賄賂他,賤者不能討好他,近臣不能親呢他,美色不能迷惑他。堅定的執法之心要過好這五關不易呀!那麼法令一出人民就會聽從,當下亦如此。

633、怨聲由此產生——管子譚 任法第四十五

上述五方面,君主不能自己禁止自己,那麼群臣百姓就人人懷著私意來討好君主。他們討好達到了目的,君主的權力就天天受到侵害;他們討好達不到目的,就天天產生著怨恨。怨聲載道往往是由此產生。

634、被奸臣抓住了短處——管子譚 任法第四十五

「凡為主而不得用其法,不適其意,顧臣而行,離法而聽貴臣,此所謂貴而威之也。」凡是身為君主而不能運用自己的法度,也不能適應自己的意願,只是看著貴臣的顏色,離開法度而聽從貴臣擺布,這就叫作貴臣能夠威脅他。——被奸臣抓住了短處。

635、拿人家的手短——管子譚 任法第四十五

「富人用金玉事主而來焉,主離法而聽之,此所謂富而祿之也。」富人用金珠寶玉事奉君主而提出要求,君主就背離法度而答應這些要求,這就叫作富人能夠賄賂他。——拿人家的手短。

636、婦人之仁——管子譚 任法第四十五

「賤人以服約卑敬悲色告訴其主,主因離法而聽之,所謂賤而事之也。」賤者作出一副馴順、卑敬、可憐的樣子哀告了君主,君主就背離法度滿足了他們的哀告,這就叫作賤者能夠討好他。——婦人之仁。

637、感情用事——管子譚 任法第四十五

「近者以逼近親愛有求其主,主因離法而聽之,此謂近而親之也。」近臣利用他和君主親密的關係懇求於君主,君主就背離法度聽從了他們的懇求,這就叫作近臣能夠親呢他。——感情用事。

638、難過美人關——管子譚 任法第四十五

「美者以巧言令色請其主,主因離法而聽之,此所謂美而淫之也。」美女用花言巧語和美色請託於君主,君主就背離法度聽從了她的請託,這就叫作美色能夠迷惑他。——難過美人關。

639、大公無私——管子譚 任法第四十五

「其殺戮人者不怨也,其賞賜人者不德也。」治世:不分親疏、遠近、貴賤和美醜,一切都用法度來判斷。定罪殺人,人不怨恨;按功行賞,人不感恩——大公無私。

640、失位之道也——管子譚 任法第四十五

「有私視也,故有不見也;有私聽也,故有不聞也;有私慮也,故有不知也。夫私者,壅蔽失位之道也。」因有私就有:看不到的、聽不到的、知不到的,壅蔽失位之道也!

641、絕不可擅自行事——管子譚 任法第四十五

「遵主令而行之,雖有傷敗,無罰;非主令而行之,雖有功利,罪死。」遵主令而行之,雖遭到挫折失敗,也不應處罰;不遵主令而行之,雖然取得功利,也要處死罪。——絕不可擅自行事。

附:任法第四十五原文

聖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數而不任說,任公而不任私,任大道而不任小物,然後身佚而天下治。失君則不然,合法而任智,故民舍事而好譽;舍數而任說,故民捨實而好言;舍公而好私,故民離法而妄行;舍大道而任小物,故上勞煩,百姓迷惑,而國家不治。聖君則不然,守道要,處佚樂,馳騁弋獵,鐘鼓竽瑟,宮中之樂,無禁圉也。不思不慮,不憂不圖,利身體,便形軀,養壽命,垂拱而天下治。是敵人主有能用其道者,不事心,不勞意,不動力,而土地自辟,囷倉自實,蓄積自多,甲兵自強,群臣無詐偽,百官無姦邪,奇術技藝之人莫敢高言孟行以過其情、以遇其主矣。

昔者堯之治天下也,猶埴之在埏也,唯陶之所以為;猶金之在壚;恣冶之所以鑄。其民引之而來,推之而往,使之而成,禁之而止。故堯之治也,善明法禁之令而已矣。黃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來,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故黃帝之治也,置法而不變,使民安其法者也。

所謂仁義禮樂者,皆出於法。此先聖之所以一民者也。《周書》曰:「國法,法不一,則有國者不祥;民不道法,則不祥;國更立法以典民,則不祥;群臣不用禮義教訓,則不祥;百官服事者離法而治,則不祥。」故曰:法者不可不恆也,存亡治亂之所以出,聖君所以為天下大儀也。君臣上下貴賤皆發焉,故曰「法」。

古之法也,世無請謁任舉之人,無間識博學辯說之士,無偉服,無奇行,皆囊於法以事其主。故明王之所恆者二:一曰明法而固守之,二曰禁民私而收使之,此二者主之所恆也,夫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私者,下之所以侵法亂主也。故聖君置儀設法而固守之,然故諶杵習士聞識博學之人不可亂也,眾強富貴私勇者不能侵也,信近親愛者不能離也,珍怪奇物不能惑也,萬物百事非在法之中者不能動也。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聖君之實用也。

今天下則不然,皆有善法而不能守也。然故諶杵習士聞識博學之士能以其智亂法惑上,眾強富貴私勇者能以其威犯法侵陵,鄰國諸侯能以其權置子立相,大臣能以其私附百姓,剪公財以祿私士。凡如是而求法之行,國之治,不可得也。

聖君則不然,卿相不得剪其私,群臣不得辟其所親愛,聖君亦明其法而固守之,群臣修通輻湊以事其主,百姓輯睦聽令道法以從其事。故曰:有生法,有守法,有法於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於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為大治。

故主有三術:夫愛人不私賞也,惡人不私罰也,置儀設法以度量斷者,上主也。愛人而私賞之,惡人而私罰之,倍大臣,離左右,專以其心斷者,中主也。臣有所愛而為私賞之,有所惡而為私罰之,倍其公法,損其正心,專聽其大臣者,危主也。故為人主者,不重愛人,不重惡人;重愛曰失德,重惡曰失威。威德皆失,則主危也。

故明王之所操者六:生之、殺之、富之、貧之、貴之、賤之。此六柄者,主之所操也。主之所處者四:一曰文,二曰武,三曰威,四曰德。此四位者,主之所處也。借人以其所操,命曰奪柄;借人以其所處,命曰失位。奪柄失位,而求令之行,不可得也。法不平,令不全,是亦奪柄失位之道也。故有為枉法,有為毀令,此聖君之所以自禁也。故貴不能威,富不能祿,賤不能事,近不能親,美不能淫也。植固而不動,奇邪乃恐,奇革而邪化,令往而民移。故聖君失度量,置儀法,如天地之堅,如列星之固,如日月之明,如四時之信,然故令往而民從之。而失君則不然,法立而還廢之,令出而後反之,枉法而從私,毀令而不全。是貴能威之,富能祿之,賤能事之,近能親之,美能淫之也。此五者不禁於身,是以群臣百姓人挾其私而幸其主,彼幸而得之,則主日侵。彼幸而不得,則怨日產。夫日侵而產怨,此失君之所慎也。

凡為主而不得用其法,不適其意,顧臣而行,離法而聽貴臣,此所謂貴而威之也。富人用金玉事主而來焉,主離法而聽之,此所謂富而祿之也。賤人以服約卑敬悲色告訴其主,主因離法而聽之,所謂賤而事之也。近者以逼近親愛有求其主,主因離法而聽之,此謂近而親之也。美者以巧言令色請其主,主因離法而聽之,此所謂美而淫之也。

治世則不然,不知親疏、遠近、貴賤、美惡,以度量斷之。其殺戮人者不怨也,其賞賜人者不德也。以法制行之,如天地之無私也,是以官無私論,士無私議,民無私說,皆虛其匈以聽於上。上以公正論,以法制斷,故任天下而不重也。今亂君則不然,有私視也,故有不見也;有私聽也,故有不聞也;有私慮也,故有不知也。夫私者,壅蔽失位之道也。上舍公法而聽私說,故群臣百姓皆設私立方以教於國,群黨比周以立其私,請謁任舉以亂公法,人用其心以幸於上。上無度量以禁之,是以私說日益,而公法日損,國之不冶,從此產矣。

夫君臣者,天地之位也;民者,眾物之象也。各立其所職以待君令,群臣百姓安得各用其心而立私乎?故遵主令而行之,雖有傷敗,無罰;非主令而行之,雖有功利,罪死。然故下之事上也,如響之應聲也;臣之事主也,如影之從形也。故上令而下應,主行而臣從,此治之道也。夫非主令而行,有功利,因賞之,是教妄舉也;遵主令而行之,有傷敗,而罰之,是使民慮利害而離法也。群臣百姓人慮利害,而以其私心舉措,則法制毀而令不行矣。

——

(四十三)明法第四十六——管子譚

642、法外無事法內無惠——管子譚 明法第四十六

「先王之治國也,不淫意於法之外,不為惠於法之內也。」先王治國。不在法度外浪費心機,也不在法度內私行小惠,法外無事、法內無惠,所謂任何行動都不離開法度,就正是為了禁止過錯而排除行私。

643、首提以法治國——管子譚 明法第四十六

「威不兩錯,政不二門。以法治國則舉錯而已。」權威U不能由兩家佔有,政令不能由兩家制定。以法治國不過是一切都按法度來處理而已。以法治國——不可多中心,管子首提「以法治國」。

644、專務結交——管子譚 明法第四十六

「君主釋法以譽進能,則臣離上而下比周矣;」君主若放棄法度,按照虛名用人,群臣就背離君主而在下結黨營私;君主若聽信朋黨任官,人們就專務結交而不求工作實效。專務結交而不求工作——盛行幾時呀?!

645、吏制之大患——管子譚 明法第四十六

「官之失其治也,是主以譽為賞,以毀為罰也。」官吏治理不好,是君主按虛名行賞,據誹謗行罰的結果。如此,就會朋比為奸共同做偽,忘記君主,拚命結交,盡用同黨,朝廷內外都成朋黨,雖有大奸也多半能把君主蒙蔽過去的。結黨營私——吏制之大患。

646、十次奔於私門——管子譚 明法第四十六

「是以忠臣死於非罪,而邪臣起於非功。然則為人臣者重私而輕公矣。」由於忠臣無罪而遭死,奸臣無功而發跡,那麼,為人臣的就自然重私輕公了。他們可以十次奔走於私人的家門,而一次不到朝廷;百般考慮其自家,而一次不謀國事。十次奔於私門——何時了?!

647、吹捧拉攏之能事——管子譚 明法第四十六

「大臣務相貴,而不任國;小臣持祿養交,不以官為事,故官失其能。」大臣之間力求互相抬舉,而不肯為國任事;小臣拿著奉祿搞拉攏交結,也不以公職為事,所以官吏就沒有作用了。——吹捧拉攏之能事!管子真是諳知官場兩千多年呀!

648、吏制的方法——管子譚 明法第四十六

「先王之治國也,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先王治國,用法錄取人材,自己並不推薦;用法計量功勞,自己並不裁定。所以賢能不可掩蔽,敗類不可偽裝;被誇譽者不能進用,被誹謗者也不能罷免。君主雖不自身下去辦事,依靠法度去辦就行了。指明了吏制的方法就是:法制——無為境界。——非常有意義!!!

附:明法第四十六原文

所謂治國者主道明也,所謂亂國者臣術勝也。夫尊君卑臣,非計親也,以勢勝也;百官識,非惠也,刑罰必也。故君臣共道則亂,專授則失。夫國有四亡:令求不出謂之滅,出而道留謂之擁,下情求不上通謂之塞,下情上而道止謂之侵。故夫滅、侵、塞、擁之所生,從法之不立也。是故先王之治國也,不淫意於法之外,不為惠於法之內也。動無非法者,所以禁過而外私也。威不兩錯,政不二門。以法治國則舉錯而已。是故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詐偽;有權衡之稱者,不可欺以輕重;有尋丈之數者,不可差以長短。今主釋法以譽進能,則臣離上而下比周矣;以黨舉官,則民務交而不求用矣。是故官之失其治也,是主以譽為賞,以毀為罰也。然則喜賞惡罰之人,離公道而行私木矣。比周以相為匿,是忘主死交,以進其譽。故交眾者譽多,外內朋黨,雖有大奸,其蔽主多矣。是以忠臣死於非罪,而邪臣起於非功。所死者非罪,所起者非功也,然則為人臣者重私而輕公矣。十至私人之門,不一至於庭;百慮其家,不一圖國。屬數雖眾,非以尊君也;百官雖具,非以任國也;此之謂國無人。國無人者,非朝臣之衰也,家與家務於相益,不務尊君也;大臣務相貴,而不任國;小臣持祿養交,不以官為事,故官失其能。是故先王之治國也,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故能匿而不可蔽,敗而不可飾也;譽者不能進,而誹者不能退也。然則君臣之間明別,明別則易治也,主雖不身下為,而守法為之可也。

——

(四十四)正世第四十七——管子譚

649、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管子譚 正世第四十七

「必先觀國政,料事務,察民俗,」古時欲治國,定要先考察國家的政情,調查國家的事務,了解人民的習俗,查明治亂根源與得失所在,然後著手進行。「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650、君主不明——管子譚 正世第四十七

「夫萬民不和,國家不安,失非在上,則過在下。」民眾不團結,國家不安定,過失不在君主,就在下邊。過失在上是——君主無道;過失在下是——君主不明。

651、從實際出發——管子譚 正世第四十七

「皆隨時而變,因俗而動。」立賞有薄厚,行禁有輕重,做法不一定相同,但並非故意使之不同,而是隨著時勢的發展而變化,依據民俗的變化而行動。還是從實際出發。

652、重典治亂——管子譚 正世第四十七

「民躁而行僻,則賞不可以不厚,禁不可以不重。」民急躁而行為邪僻,立賞不可不厚,行禁不可不重。禁輕惡人則無所恐懼,惡人畏於刑殺然後才能服從走正路,民眾才能安居樂業。重典治亂呀!

653、憂患不除——管子譚 正世第四十七

「憂患不除,則民不安其居;民不安其居,則民望絕於上矣。」如果盜賊不能鎮壓,邪亂不能禁止,強者劫持弱者,多數欺侮少數,這是天下所最憂慮、百姓所最害怕的。憂患不能除,百姓就不得安居;百姓不得安居,他們對君主就絕望了。

654、害莫大於亂——管子譚 正世第四十七

「夫利莫大於治,害莫大於亂。」國家最大的利益莫過於安定,最大的危險莫過於動亂。對於民眾中貪性的劣行,如果刑罰太輕,就是助長淫亂而有利於邪僻的行為。看起來有愛民之心,實際上正好是傷害人民。

655、緩急適中——管子譚 正世第四十七

「故事莫急於當務,治莫貴於得齊。」國事最要緊的是解決當務之急,治國最可貴的是掌握緩急適中。從上下文來看,「齊」解釋為「適中」還是合適的。當務之急一詞應源於此。

656、只求有利於人民——管子譚 正世第四十七

「聖人者,明於治亂之道,習於人事之終始者也。其治人民也,期於利民而止。」所謂聖人就是懂得治亂的規律,深悉民眾變化的終始,他治理人民,只求有利於人民就可。明確提出「人民」一詞。

657、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管子譚 正世第四十七

「故其位齊也,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所以聖人確立「適中」政策的時候,不迷信古人,也不拘泥於今天,而是隨著時勢和民俗的發展而變化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658、治民心服為大——管子譚 正世第四十七

「夫民不心服體從,則不可以禮義之文教也,君人者不可以不察也。」如果人民不是思想和行動都服從,就不可能用禮義的各種規則來教化他們。這一點是君主不可不認真體察的。最終管子總結為——治民心服為大。

附:正世第四十七原文

古之欲正世調天下者,必先觀國政,料事務,察民俗,本治亂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後從事。故法可立而治可行。

夫萬民不和,國家不安,失非在上,則過在下。今使人君行逆不修道,誅殺不以理,重賦斂,竭民財,急使令,罷民力,財竭則不能毋侵奪,力罷則不能毋墮倪。民已侵奪、墮倪,因以法隨而誅之,則是誅罰重而亂愈起。夫民勞苦困不足,則簡禁而輕罪,如此則失在上,失在上而上不變,則萬民無所託其命。今人主輕刑政,寬百姓,薄賦斂,緩使令,然民淫躁行私而不從制,飾智任詐,負力而爭,則是過在下。過在下,人君不廉而變,則暴人不勝,邪亂不止。暴人不勝,邪亂不止,則君人者勢傷而威日衰矣。

故為人君者,莫貴於勝。所謂勝者,法立令行之謂勝。法立令行,故群臣奉法守職,百官有常。法不繁匿。萬民敦愨,反本而儉力。故賞必足以使,威必足以勝,然後下從。

故古之所謂明君者,非一君也。其設賞有薄有厚,其立禁有輕有重,跡行不必同,非故相反也,皆隨時而變,因俗而動。夫民躁而行僻,則賞不可以不厚,禁不可以不重。故聖人設厚賞,非侈也;立重禁,非戾也。賞薄則民不利,禁輕則邪人不畏。設人之所不利,欲以使,則民不儘力;立人之所不畏,欲以禁,則邪人不止。是故陳法出令而民不從。故賞不足勸,則士民不為用;刑罰不足畏,則暴人輕犯禁。民者,服於威殺然後從,見利然後用,被治然後正,得所安然後靜者也。夫盜賊不勝,邪亂不止,強劫弱,眾暴寡,此天下之所憂,萬民之所患也。憂患不除,則民不安其居;民不安其居,則民望絕於上矣。

夫利莫大於治,害莫大於亂。夫五帝三王所以成功立名,顯於後世者,以為天下致利除害也。事行不必同,所務一也。夫民貪行躁,而誅罰輕,罪過不發,則是長淫亂而便邪僻也,有愛人之心、而實合於傷民,此二者不可不察也。

夫盜賊不勝則良民危,法禁不立則姦邪繁。故事莫急於當務,治莫貴於得齊。制民急則民迫,民迫則窘,窘則民失其所葆;緩則縱,縱則淫,淫則行私,行私則離公,離公則難用。故治之所以不立者,齊不得也。齊不得則治難行。故治民之齊,不可不察也。聖人者,明於治亂之道,習於人事之終始者也。其治人民也,期於利民而止。故其位齊也,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

夫君人之道,莫貴於勝。勝,故君道立;君道立,然後下從;下從,故教可立而化可成也。夫民不心服體從,則不可以禮義之文教也,君人者不可以不察也。

——

(四十五)治國第四十八——管子譚

659、富民是治國之基本——管子譚 治國第四十八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凡治國之道,必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貧窮就難以治理。富民是治國之基又是治國之本。

660、民富國泰——管子譚 治國第四十八

「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人民富裕就安於鄉居而愛惜家園,安鄉愛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懼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民富國泰、國泰民安呀!

661、先富後治——管子譚 治國第四十八

「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治理得好的國家往往是富的,亂國必然是窮的。善於主持國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來,然後再加以治理。先富後治有道理,當下更有意義。

662、富國之本——管子譚 治國第四十八

「必國富而粟多也。夫富國多粟生於農,故先王貴之。」國富必定糧多,糧多來源於農業,所以先代聖王都是重視農業的。於是兩千七百多年後的今天,有了中央一號文件、重視三農、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等——富國之本。

663、禁末作利農事——管子譚 治國第四十八

「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農事。」因而禁止工商業的奢侈性的作業,禁止生產奇巧的奢侈品,以利於發展農業。管子在《侈靡》篇是提倡奢侈品生產是為了以消費來刺激生產;在此,禁止奢侈品生產是為了農業生產。真是此一時彼一時,因地因時制宜呀!

664、棄農經商——管子譚 治國第四十八

「舍本事而事末作,則田荒而國貧矣。」如果從事奢侈品工商業製作的人們,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而農民終年勞動,卻不能維持自家生活。這樣,民眾就會放棄農業而從事奢侈性的工商業。棄農而從事奢侈性的工商業,則土地就荒蕪而國家貧窮了。棄農經商教訓深刻呀!

665、農民負擔最重——管子譚 治國第四十八

「夫以一民養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無積也。」—個農民要養四個債主,所以對於外逃者處刑,國君也不能制止農民外流,這乃是糧少而農民沒有積蓄的緣故。 歷來農民負擔最重。

666、價格調節——管子譚 治國第四十八

「故先王使農、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終歲之利無道相過也。」先王注意讓農、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換其行業,他們每年的收入也無法互相超過。這樣,民專—務而收入與其它各業均衡,農民專一務農,田野就得到開墾。管子不用行政手段而是運用價格調節。

667、農業是基礎——管子譚 治國第四十八

「粟多則天下之物盡至矣。」糧食,能吸引人民;糧食,能招引財富;糧食,也能使領土開拓。糧食一多,則天下的物產都來了。民以食為天,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668、興利除害——管子譚 治國第四十八

「先王者善為民除害興利,故天下之民歸之。所謂興利者,利農事也;所謂除害者,禁害農事也。」興利除害之詞來源,是針對興農。

669、民以食為天——管子譚 治國第四十八

「農事勝則入粟多,入粟多則國富,國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雖變俗易習、驅眾移民,至於殺之,而民不惡也。此務粟之功也。」糧食可以改變一切,民以食為天呀!

附:治國第四十八原文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號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國富而粟多也。夫富國多粟生於農,故先王貴之。凡為國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則民無所游食,民無所游食則必農。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是以先王知眾民、強兵、廣地、富國之必生於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農事。今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農夫終歲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則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則田荒而國貧矣。

凡農者月不足而歲有餘者也,而上征暴急無時,則民倍貸以給上之徵矣。耕耨者有時,而澤不必足,則民倍貸以取庸矣。秋糴以五,春糶以束,是又倍貸也。故以上之證而倍取於民者四,關市之租,府庫之徵粟十一,廝輿之事,此四時亦當一倍貸矣。夫以一民養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無積也。

嵩山之東,河汝之間,蚤生而晚殺,五穀之所蕃孰也,四種而五獲。中年畝二石,一夫為粟二百石。今也倉廩虛而民無積,農夫以粥子者,上無術以均之也。故先王使農、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終歲之利無道相過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則田墾,奸巧不生。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奸巧不生則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粟也者,地之所歸也。粟多則天下之物盡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參徙成國。舜非嚴刑罰重禁令,而民歸之矣,去者必害,從者必利也。先王者善為民除害興利,故天下之民歸之。所謂興利者,利農事也;所謂除害者,禁害農事也。農事勝則入粟多,入粟多則國富,國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雖變俗易習、驅眾移民,至於殺之,而民不惡也。此務粟之功也。上不利農則粟少,粟少則人貧,人貧則輕家,輕家則易去、易去則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則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則戰不必勝、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戰不必勝,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此由不利農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務,有人之塗,治國之道也。

——

(四十六)內業第四十九——管子譚

670、精於人心為聖——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謂之聖人。」凡是物的精氣,就是為了生機。在下地上生五穀,在上天上為群星。流於大地之間的謂之鬼神,藏在人心裡的謂之聖人。「精」於人心為聖。

671、氣為精之動力——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是故此氣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聲,而可迎以音。」此氣,不可用力止住它,而可用德安頓它;不可用聲音來呼喚,而可用知音來迎接。氣為精之動力。

672、德方能守住氣——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敬守勿失,是謂成德,德成而智出,萬物果得。」此氣,可用德安頓它,恭敬地守住它而不失掉,這就叫作「成德」。德有成就會生出智慧,對萬事萬物全都能掌握理解了。只有「德」方能守住「氣」。

673、心的自然狀態——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能去憂樂喜怒欲利,心乃反濟。」人心是自然充實自然生成的,它之所以有所損傷,必然是由於憂、樂、喜、怒、欲、利。能除掉憂、樂、喜、怒、欲、利,心就可回到自然狀態的。後來《中庸》篇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自然狀態。

674、人心的和諧——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彼心之情,利安以寧,勿煩勿亂,和乃自成。」人心自然狀態的性情,利於人心安定和寧靜,保持不煩不亂,和諧就可自然形成,又是《中庸》篇的「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保持人心的和諧。

675、此德就是中庸——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此稽不遠,日用其德。」人心自然狀態的道理,有時清楚地就象在身邊,有時恍惚地又象找不到,又有時還象渺茫地尋不到盡頭,實際上考察其並不很遠,因為人們天天都在享用其德。——此「德」就是後來的中庸之道呀!

676、何謂「道」——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復,其來不舍。」道的作用形成了萬物的形體,而人是不能固有,它來過就不再來了,來了就會起作用。看不到其形體,聽不到其聲音,卻是有步驟地使萬物成長,它就是道。後來的《老子》充分的傳承了這一思想。

677、道無所不在——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凡道無所,善心安愛。心靜氣理,道乃可止。」凡是「道」就是無所不在的,決定了人的善心和安愛,道這個東西,其口不能言傳,目不能察看,耳不能聽到,人只有心靜氣順的修身,才能得道。後來的儒道兩家都在此得到了啟示。

678、萬物以生——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敗,所得以成也。」人失掉了它就會死亡,得到了它就能生長;事業失掉了它就將失敗,得到了它就能成功。真是「萬物以生,萬物以成,命之曰道。」

679、人在於安靜——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靜。」天在於公正,地在於公平,人在於安靜——後來的儒釋道都在求「靜」。應有的自然狀態,但是,人要是「靜」下來難呀!——慾望所致。

680、能正能靜——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能正能靜,然後能定。」所以聖人與時令而變正靜不變,隨從萬物變遷而平靜不移。能正能靜,然後才能夠安定。後來的儒學《大學》篇傳承為:「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681、人體氣之精——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精也者,氣之精者也。」人體:氣之精也。氣:人之活力也,人要是沒氣(咽氣)了,剩下的就是陰屍,最終也化作氣,氣為陽也。此在與管子交流之。

682、應知道知止——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氣,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氣由道生,氣化物逐漸演變有了生命才有思維,有了思維才有了知的能力,有了知的能力應知道知止。凡是人心的自然狀態,求知過多,則喪失其生機。知止——止欲也(此思想在莊子那得到充分的發揮)。

683、掌握變化——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一物能化謂之神,一事能變謂之智。」能掌握一切物的轉化叫做神,能掌握一切事的變遷叫做智。不論物如何轉化,神的精氣不變;不論事如何變遷,智的心態不變,只有專一的君子能做到如此的掌握變化。

684、專一為靜——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執一不失,能君萬物。」專一而不失其方向,就能使君子掌握萬物了。專一就是神定、心靜、身安,神不定心不靜,心不靜身不安,身不安何有專一?!我自悟:何謂靜:專一為靜——在此找到知音了。

685、心不靜形不正——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形不正,德不來;中不靜,心不治。」形體不端正的人,是因為德沒有養成;內里不虛靜的人,是因為心沒有修養。——心不靜形不正呀!

686、神自在身——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有神自在身,一往一來,」「神」是表現在人的身形上的,有神和無神是不一樣的。失神必是精氣亂的原因,有神必是精氣順的原因。小心的清除掉精氣亂的原因,精氣自然會順,耳目等器官也就不會被迷惑,身形自然就會神采奕奕。

687、心無所圖——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心無他圖,正心在中,萬物得度。」心別無所圖,平正就會在心中,對待萬物就會有正確標準。心無所圖方能為靜。

688、人生在道中——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道滿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道充滿天下,普遍地在人們的身邊,人們自己卻不能認識。人生在道中自不知也。

689、心安定方可得道——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一言之解,上察於天,下極於地,蟠滿九州。何謂解之?在於心安。」「道」只要一句話就能解開,上可通於天,下可至於地,充滿在九州。怎樣才能解開?在於心能安定。心安定方可得「道」。

690、最早的心理學——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人心中都有一個在思索的心,這就是心中有心。這個心先通過語言分析其中的道理,然後形成概念形狀,又通過語言表達出去,再按表達的道理去做,就會取得好的結果。如反之,就會沒有好的結果,必是禍亂,乃至威脅生命。——最早的心理學——行為科學。

691、精氣神——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內藏以為泉原,浩然和平,以為氣淵。」人身體的存在是自然生成的,其表現在體外的神是安祥榮光的,藏在心中的泉源,是浩大而和平的,形成氣的淵源。管子講的就是傳統文化的——精氣神。

692、中醫的基本原理——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淵之不涸,四體乃固;泉之不竭,九竅遂通。」藏在心中的淵源(氣)沒有枯竭,四肢乃強固;泉源(氣脈)沒有用盡,九竅才能通達。這就是《黃帝內經》的基本原理——也就是中醫的基本原理。

693、心無惑體安康——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中無惑意,外無邪災,」心中沒有迷惑的認識,方能使體外有免除邪災的能力。心無惑體安康——養生之道。

694、養生主要養心態——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人能正靜,皮膚裕寬,耳目聰明,筋信而骨強。」人的心態如能達到正和靜的境界,形體上就表現為皮膚豐滿,耳目聰明,筋舒展而骨強健。體會至深——養生主要是養心態。

695、守善勿舍——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凡道......既知其極,反於道德。」凡是「道」,必是周密、寬舒、堅固的。只有堅守人性善而不舍,方能驅逐淫邪,洗濯輕薄,充分理解「道」的最高準則,就可以返回到「道」的德上來了。

696、慈眉善目——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於形容,見於膚色。」自然的善在心中,外表是不能隱蔽的,自然表現在祥和的形體容貌上,也表現在肌膚的顏色上。這種不說出來的聲音勝似雷鼓。由此想到了慈眉善目。

697、善治天下——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賞不足以勸善,刑不足以懲過,氣意得而天下服,心意定而天下聽。」賞賜不一定能夠勸善,刑罰不一定能夠懲過。自然地得到內在氣的善意天下可服;自然地平定內在心的善意天下可聽。——善治天下呀!

698、守住氣神專一——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搏氣如神,萬物備存。能搏乎?能一乎?」人的體內如能守住了強勁的精氣,就會如神一樣,天下萬物皆為我而存在。關鍵是:能否守住?能否專一?守住氣神專一方可成大事。

699、要止就止——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能無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不用占卜而預知吉凶么?能要止就止么?能要完就完么?要止就止——難呀!非聖人也。

700、人的內在作用——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氣之極也。」氣能否強勁?神能否專一?再三思考不通,鬼神將幫你想通。其實這不是鬼神的力量,而是精氣的最高作用。精氣構成有神的人,管子還是相信人的內在作用。

701、思索生智——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思索生知,慢易生憂,暴傲生怨,憂鬱生疾,疾困乃死。」思索產生智慧,傲慢輕視產生憂患,暴躁驕傲產生怨恨,憂怨產生疾病,疾病因迫乃導致死亡。思索生智但不可傲慢暴躁。

702、思慮過度——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思之而不舍,內困外薄,不早為圖,生將巽舍。」思慮過度而不休息,就會內生困窘,外受逼迫,如不早想辦法,生命就離開他的軀體。思到心煩——就是思慮過度。

703、食無飽,思勿致——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食莫若無飽,思莫若勿致,節適之齊,彼將自至。」吃東西最好不要吃飽,思索最好不要用盡,調節適當,自然的心態自會到來。食無飽,思勿致——長生之道也。

704、和乃生——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和乃生,不和不生。」天地相和則人生,兩者不和就沒有生命。要想考察「和」的規律,其的精髓是不可知,其徵象是不能類比的。管子的「和」就是「適當」。在《中庸》篇得到進一步的說明:「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705、不喜不怒——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節其五欲,去其二凶,不喜不怒,平正擅匈。」節制五種情慾:耳、目、口、鼻、心、除去那兩種凶事:喜、怒,不喜不怒,平和中正自然於胸了。後來的《中庸》篇發展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706、喜怒憂患——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憂患。」人的生命,必定要依靠平和中正。生命有失,必定是因喜怒憂患。管子此篇《內業》可謂是修心,確實可以成為後來儒學《中庸》篇的指導思想。

707、控制性情需要詩樂——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節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守敬莫若靜。」制止忿怒什麼都比不上詩,消除憂怨什麼都比不上樂,控制樂什麼都比不上禮,遵守禮什麼都比不上保持敬,保持敬什麼都比不上靜。控制性情需要詩樂,禮敬節之,關鍵在能靜下來。

708、飲食之道——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凡食之道:大充,傷而形不臧;大攝,骨枯而血沍。」飲食之道:吃得太多,傷胃而身體不好;吃得太少,骨枯而血停滯。吃得多少適中,可謂適和,使精氣守住,智慧可生。不飢不飽——管子百事通呀!

709、獨得其樂——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見利不誘,見害不俱,寬舒而仁,獨樂其身,是謂雲氣,意行似天。」心胸寬廣而敞亮,意氣寬舒而開闊,形體安定而不移,能專一而擺脫繁雜的干擾,見利不被引誘,見害不生畏懼,心情寬舒而仁慈,自身能獨得其樂,這些就叫作「雲氣」,意念運行似在雲天。——自悟:管子養生之道。

710、最難得的幸福——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歡。憂則失紀,怒則失端。憂悲喜怒,道乃無處。」人的生命,必定依靠歡暢的心情。憂愁與惱怒—就會失去生命的正常秩序。心裡有憂悲喜怒,「道」就無地可容。最難得的幸福就是——歡暢的心情。

711、心靜道來——管子譚 內業第四十九

「心能執靜,道將自定。得道之人,理丞而屯泄,匈中無敗。節慾之道,萬物不害。」只要心能夠平靜,道自然會來。得道的人,身體會幫助集中排除,胸中自然就沒有邪氣。如能行節慾之道,就可以不受萬事萬物危害了。《管子》讀起來感到是那麼的鮮活!

附:內業第四十九原文

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謂之聖人。是故民氣,杲乎如登於天,杳乎如入於淵,淖乎如在於海,卒乎如在於己。是故此氣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聲,而可迎以音。敬守勿失,是謂成德,德成而智出,萬物果得。

凡心之刑,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憂樂喜怒欲利。能去憂樂喜怒欲利,心乃反濟。彼心之情,利安以寧,勿煩勿亂,和乃自成。折折乎如在於側,忽忽乎如將不得,渺渺乎如窮無極。此稽不遠,日用其德。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復,其來不舍。謀乎莫聞其音,卒乎乃在於心;冥冥乎不見其形,淫淫乎與我俱生。不見其形;不聞其聲,而序其成,謂之道。凡道無所,善心安愛。心靜氣理,道乃可止。彼道不遠,民得以產;彼道不離,民因以知。是故卒乎其如可與索,眇眇乎其如窮無所。彼道之情,惡音與聲,修心靜音,道乃可得。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視也,耳之所不能聽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敗,所得以成也。凡道無根無莖,無葉無榮。萬物以生,萬物以成,命之曰道。

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靜。春秋冬夏,天之時也;山陵川穀,地之枝也;喜怒取予,人之謀也。是故聖人與時變而不化,從物而不移。能正能靜,然後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肢堅固,可以為精舍。精也者,氣之精者也。氣,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凡心之形,過知失生。

一物能化謂之神,一事能變謂之智。化不易氣,變不易智,唯執一之君子能為此乎!執一不失,能君萬物。君子使物,不為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於中,治言出於口,治事加於人,然則天下治矣。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聽,公之謂也。

形不正,德不來;中不靜,心不治。正形攝德,天仁地義,則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極,照乎知萬物。中義守不忒,不以物亂官,不以官亂心,是謂中得。

有神自在身,一往一來,奠之能思。失之必亂,得之必治。敬除其舍,精將自來。精想思之,寧念治之,嚴容畏敬,精將至定。得之而勿舍,耳目不淫。

心無他圖,正心在中,萬物得度。道滿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一言之解,上察於天,下極於地,蟠滿九州。何謂解之?在於心安。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

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彼心之心,音以先言。音然後形,形然後言,言然後使,使然後治。不治必亂,亂乃死。

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內藏以為泉原,浩然和平,以為氣淵。淵之不涸,四體乃固;泉之不竭,九竅遂通。乃能窮天地,破四海。中無惑意,外無邪災,心全於中,形全於外,不逢天災,不遇人窖,謂之聖人。

人能正靜,皮膚裕寬,耳目聰明,筋信而骨強。乃能戴大圜,而履大方,鑒於大清,視干大明。敬慎無忒,日新其德,遍知天下,窮於四極。敬發其充,是謂內得。然而不反,此生之忒。

凡道,必周必密,必寬必舒,必堅必固,守善勿舍,逐淫澤薄,既知其極,反於道德。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於形容,見於膚色。善氣迎人,親於弟兄;惡氣迎人,害於戎兵。不言之聲,疾於雷鼓;心氣之形,明於日月,察於父母。賞不足以勸善,刑不足以懲過,氣意得而天下服,心意定而天下聽。

搏氣如神,萬物備存。能搏乎?能一乎?能無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勿求諸人而得之己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氣之極也。

四體既正,血氣既靜,一意搏心,耳目不淫,雖遠若近。思索生知,慢易生憂,暴傲生怨,憂鬱生疾,疾困乃死。思之而不舍,內困外薄,不早為圖,生將巽舍。食莫若無飽,思莫若勿致,節適之齊,彼將自至。

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察和之道,其精不見,其征不醜。平正擅匈,論治在心。此以長壽。忿怒之失度,乃為之圖。節其五欲,去其二凶,不喜不怒,平正擅匈。

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憂患。是故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節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守敬莫若靜。內靜外敬,能反其性,性將大定。

凡食之道:大充,傷而形不臧;大攝,骨枯而血沍。充攝之間,此謂和成,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饑飽之失度,乃為之圖。飽則疾動,飢則廣思,老則長慮。飽不疾動,氣不通於四末;飢不廣思,飽而不廢;老不長慮,困乃速竭。大心而敢,寬氣而廣,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棄萬苛,見利不誘,見害不俱,寬舒而仁,獨樂其身,是謂雲氣,意行似天。

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歡。憂則失紀,怒則失端。憂悲喜怒,道乃無處。愛欲靜之,遇亂正之,勿引勿推,福將自歸。彼道自來,可藉與謀,靜則得之,躁則失之。靈氣在心,一來一逝,其細無內,其大無外。所以失之,以躁為害。心能執靜,道將自定。得道之人,理丞而屯泄,匈中無敗。節慾之道,萬物不害。

——

(四十七)封禪第五十——管子譚

712、讀《管子》知文明史——管子譚 封禪第五十

無懷氏封泰山;伏羲封泰山;神農封泰山;炎帝封泰山;黃帝封泰山;顓頊封泰山;帝嚳封泰山;堯封泰山;舜封泰山;禹封泰山;湯封泰山;周成王封泰山。讀《管子》知文明史。

713、鳳凰麒麟——管子譚 封禪第五十

傳統文化中的麟、鳳、龜、龍祥瑞四靈,管子提到了當時的祥瑞之物:鳳凰、麒麟「今鳳凰麒麟不來,嘉穀不生,......而欲封禪,毋乃不可乎?於是桓公乃止」力勸齊桓公不要封禪。

附:封禪第五十原文

桓公既霸,會諸侯於葵丘,而欲封禪。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亭亭;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嚳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禪。」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過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漢。兵車之會三,而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諸侯莫違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異乎?」於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窮以辭,因設之以事,曰:「古之封禪,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為盛;江淮之間,一茅三脊,所以為藉也;東海致比目之魚,西海致比翼之鳥,然後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鳳凰麒麟不來,嘉穀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鴟梟數至,而欲封禪,毋乃不可乎?」於是桓公乃止。

——

(四十八)小問第五十一——管子譚

714、責任制——管子譚 小問第五十一

「明分任職,則治而不亂,明而不蔽矣。」明確分清所任官員的職責,則可治而不亂,明而不蔽了。就是當下的責任制,在執行中兩千多年來難在:私不明,昏不清。

715、管子可稱「儒師」——管子譚 小問第五十一

「誅暴禁非,存亡繼絕,而赦無罪,則仁廣而義大矣。」管子的:使覆亡之國復存,斬絕之嗣得續,並赦免無辜的罪人,那就是大仁大義了。後來《論語》傳承為「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管子可稱「儒師」呀!

716、為的是民心——管子譚 小問第五十一

為何管子要「存亡繼絕」。因為:國亡人還在;王絕民還在。所以孔子也說「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為的是民心。

717、知民苦、修民德——管子譚 小問第五十一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憂之以德,勿懼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凡治理人民,首先必知其疾苦,又要注意其德性,不要用定罪恐嚇,不要用強力禁制。注意這四點,就可以治理好了。牧民之四術:知民苦、修民德、勿用刑、勿強禁——後來的儒學之指導思想。

718、孔子是在引用么——管子譚 小問第五十一

「非其所欲,勿施於人,仁也」非其所欲不要強加於人,謂之仁。此處的「其」可是「他」或是「人」;如要是「己」,再看《論語》的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是在引用么?!呵呵呵

719、仁義禮信——管子譚 小問第五十一

「澤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於人,仁也;堅中外正,嚴也;質信以讓,禮也。」捨命而不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強加於人就是仁;內心堅定外表正義就是嚴;誠信謙讓就是禮。其中「嚴」可謂「義」,那就是仁義禮信。以此發展為後來的孟子的「四端」董仲舒的「五常」。

720、君不如臣王業不成——管子譚 小問第五十一

「今寡人之子不若寡人,寡人不若二三子。以此觀之,則吾不王必矣。」恆公說:「現在我的兒子不如我,我又不知諸位。由此看來,我不能成就王業,是註定的了。」君不如臣王業不成。

721、壓服非治之道也——管子譚 小問第五十一

「勝民之為道,非天下之大道也。使民畏公而不見親,禍亟及於身。」強力制服人民這個辦法,終不是統治天下的正當辦法。使人民怕你而不是親近你,災禍很快就會來到自身。壓服非治之道也。

722、曲成風氣直難——管子譚 小問第五十一

「曲木已傅,直木無所施矣。......直木已傅,曲木亦無所施矣。」管仲以立木築馬欄喻政事。如先立曲木,曲木要與曲木相配,曲木立好,直木就無法使用了。如先立直木,直木要與直木相配,直木已立好,曲木也就無法擠進去了。直成風氣曲難,曲成風氣直難。

723、先立後破——管子譚 小問第五十一

「是故先王必有置也,然後有廢也;」因此,先代明王必是先有所立,然後才有所廢;必是先做興利的事,然後才去做除害的事。先立後破——保持穩定有道理。

724、登山之神——管子譚 小問第五十一

管仲回答說:「我聽說登山之神叫俞兒,身高一尺而人的品貌齊全。當成就霸王之業的君主興起時,這種登山之神就出現。此段故事好像看《東周列國志》有印象。

725、小人善於猜想——管子譚 小問第五十一

「君子善謀,而小人善意,」君子善於謀略,而小人善於猜想。謀略——自身想出來的;猜想——是猜想別人的,是有區別的。小人善於猜想推測——真是有道理,於如此細微之處見大家。

726、此用人之人不可靠——管子譚 小問第五十一

「取人以人者,其去人也,亦用人。」依靠他人意見用人,不用的時候,也還是聽信他人。此用人之人不可靠。

附:小問第五十一原文

桓公問管子曰:「治而不亂,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對曰:「明分任職,則治而不亂,明而不蔽矣。」公曰:「請問富國奈何?」管子對曰:「力地而動於時,則國必富矣。」公又問曰:「吾欲行廣仁大義,以利天下,奚為而可?」管子對曰:「誅暴禁非,存亡繼絕,而赦無罪,則仁廣而義大矣。」公曰:「吾聞之也,夫誅暴禁非,而赦無罪者,必有戰勝之器、攻取之數,而後能誅暴禁非,而赦無罪。」公曰:「請問戰勝之器?」管子對曰:「選天下之豪傑,致天下之精材,來天下之良工,則有戰勝之器矣。」公曰:「攻取之數何如?」管子對曰:「毀其備,散其積,奪之食,則無固城矣。」公曰:「然則取之若何?」管子對曰:「假而禮之,厚而無欺,則天下之士至矣。」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對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為數。」公曰:「來工若何?」管子對曰:「三倍,不遠千里。」桓公曰:「吾已知戰勝之器、攻取之數矣。請問行軍襲邑,舉錯而知先後,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對曰:「用貨,察圖。」公曰:「野戰必勝若何?」管子對曰:「以奇。」公曰:「吾欲遍知天下若何?」管子對曰:「小以吾不識,則天下不足識也。」公曰:「守戰,遠見,有患。夫民不必死,則不可與出乎守戰之難;不必信,則不可恃而外知。夫恃不死之民而求以守戰,恃不信之人而求以外知,此兵之三暗也。使民必死必信若何?」管子對曰:「明三本。」公曰:「何謂三本?」管子對曰:「三本者,一曰固,二曰尊,三曰質。」公曰:「何謂也?」管子對曰:「故國父母墳墓之所在,固也;田宅爵祿,尊也;妻子,質也。三者備,然後大其威,厲其意,則民必死而不我欺也。」

桓公問治民於管子。管子對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憂之以德,勿懼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為其寡也?」管仲對曰:「夫寡非有國者之患也。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該焉,何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則民疾,不憂以德則民多怨,懼之以罪則民多詐,止之以力則往者不反,來者鷙距。故聖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對曰:「質信極忠,嚴以有禮,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請聞其說。」管仲對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懷之;嚴也者,民畏之;禮也者,民美之。語曰,澤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於人,仁也;堅中外正,嚴也;質信以讓,禮也。」桓公曰:「善哉!牧民何先?」管子對曰:「(有時先事)有時先政,有時先德(有時先恕)。飄風暴雨不為人害,涸旱不為民患,百川道,年穀熟,糴貸賤,禽獸與人聚食民食,民不疾疫。當此時也,民富且驕。牧民者厚收善歲以充倉廩,禁藪澤,(此謂)先之以事,隨之以刑,敬之以禮樂以振其淫。此謂先之以政。飄風暴雨為民害,涸旱為民患,年穀不熟,歲飢,糴貸貴,民疾疫。當此時也,民貧且罷。牧民者發倉廩、山林、藪澤以共其財,後之以事,先之以恕,以振其罷。此謂先之以德。其收之也,不奪民財;其施之也,不失有德。富上而足下,此聖王之至事也。」桓公曰:「善。」

桓公問管仲曰:「寡人慾霸,以二三子之功,既得霸矣。今吾有欲王,其可乎。」管仲對曰:「公當召叔牙而問焉。」鮑叔至,公又問焉。鮑叔對曰:「公當召賓胥無而問焉。」賓胥無趨而進,公又問焉。賓胥無對曰:「古之王者,其君豐,其臣教。今君之臣豐。」公遵遁,繆然遠二。三子遂徐行而進。公曰:「昔者大王賢,王季賢,文王賢,武王賢;武王伐殷克之,七年而崩,周公旦輔成王而治天下,僅能制於四海之內矣。今寡人之子不若寡人,寡人不若二三子。以此觀之,則吾不王必矣。」

桓公曰:「我欲勝民,為之奈何?」管仲對曰:「此非人君之言也。勝民為易。夫勝民之為道,非天下之大道也。君欲勝民,則使有司疏獄,而謁有罪者償,數省而嚴誅,若此,則民勝矣。雖然,勝民之為道,非天下之大道也。使民畏公而不見親,禍亟及於身,雖能不久,則人待莫之弒也,危哉,君之國岌乎。」

桓公觀於廄,問廄吏曰:「廄何事最難?」廄吏未對,管仲對曰:「夷吾嘗為圉人矣,傅馬棧最難。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無所施矣。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無所施矣。」

桓公謂管仲曰:「吾欲伐大國之不服者奈何?」管仲對曰:「先愛四封之內,然後可以惡竟外之不善者;先定卿大夫之家,然後可以危鄰之敵國。是故先王必有置也,然後有廢也;必有利也,然後有害也。」

桓公踐位,令釁社塞禱。祝鳧巳疪獻胙,祝曰:「除君苛疾與若之多虛而少實。」桓公不說,瞑目而視祝鳧巳疪。祝鳧巳疪授酒而祭之曰:「又與君之若賢。」桓公怒,將誅之,而未也。以復管仲,管仲於是知桓公之可以霸也。

桓公乘馬,虎望見之而伏。桓公問管仲曰:「今者寡人乘馬,虎望見寡人而不敢行,其故何也?」管仲對曰:「意者君乘駮馬而洀桓,迎日而馳乎?」公曰:「然。」管仲對曰:「此駮象也。駮食虎豹,故虎疑焉。」

楚伐莒,莒君使人求救於齊。桓公將救之,管仲曰:「君勿救也。」公曰,「其故何也?」管仲對曰:「臣與其使者言,三辱其君,顏色不變。臣使官無滿其禮,三強其使者,爭之以死。莒君,小人也。君勿救。」桓公果不救而莒亡。

桓公放春,三月觀於野,桓公曰:「何物可比於君子之德乎?」隰朋對曰:「夫粟,內甲以處,中有卷城,外有兵刃。未敢自恃,自命曰粟,此其可比於君子之德乎!」管仲曰:「苗,始其少也,眴眴乎何其孺子也!至其壯也,庄庄乎何其士也!至其成也,由由乎茲免,何其君子也!天下得之則安,不得則危,故命之曰禾。此其可比於君子之德矣。」桓公曰:「善。」

桓公北伐孤竹,未至卑耳之溪十里,闟然止,瞠然視,援弓將射,引而未敢發也,謂左右曰:「見是前人乎?」左右對曰,「不見也。」公曰:「事其不濟乎?寡人大惑。今者寡人見人長尺而人物具焉:冠,右祛衣,走馬前疾。事其不濟乎?寡人大惑。豈有人若此者乎?」管仲對曰:「臣聞登山之神有俞兒者,長尺而人物具焉。霸王之君興,而登山神見。且走馬前疾,道也。祛衣,示前有水也。右祛衣,示從右方涉也。」至卑耳之溪,有贊水者曰:「從左方涉,其深及冠;從右方涉,其深至膝。若右涉,其大濟。」桓公立拜管仲於馬前曰:「仲父之聖至若此,寡人之抵罪也久矣。」管仲對曰:「夷吾聞之,聖人先知無形。今已有形,而後知之,臣非聖也,善承教也。」

桓公使管仲求寧戚,寧戚應之曰:「浩浩乎。」管仲不知,至中食而慮之。婢子曰:「公何慮?」管仲曰:「非婢子之所知也。」婢子曰:「公其毋少少,毋賤賤。昔者吳干戰,未齔不得人軍門。國子擿其齒,遂入,為干國多。百里徯,秦國之飯牛者也,穆公舉而相之,遂霸諸侯。由是觀之,賤豈可賤,少豈可少哉?」管仲曰:「然,公使我求寧戚,寧戚應我曰:『浩浩乎。』吾不識。」婢子曰:「詩有之:『浩浩者水,育育者魚,未有室家,而安召我居?』寧子其欲室乎?」

桓公與管仲闔門而謀伐莒,未發也,而已聞於國矣。桓公怒謂管仲曰:「寡人與仲父闔門而謀伐莒,未發也,而已聞於國,其故何也?」管仲曰:「國必有聖人。」桓公曰:「然。夫日之役者,有執席食以視上者,必彼是邪?」於是乃令之復役,毋復相代。少焉,東郭郵至。桓公令儐者延而上,與之分級而上,問焉,曰:「子言伐莒者乎?」東郭郵曰:「然,臣也。」桓公曰:「寡人不言伐莒而子言伐莒,其故何也?」東郭郵對曰:「臣聞之,君子善謀,而小人善意,臣意之也。」桓公曰:「子奚以意之?」東郭郵曰:「夫欣然喜樂者,鐘鼓之色也;夫淵然清靜者,縗絰之色也;漻然豐滿,而手足拇動者,兵甲之色也。日者,臣視二君之在台上也,口開而不闔,是言莒也;舉手而指,勢當莒也。且臣觀小國諸侯之不服者,唯莒,於是臣故曰伐莒。」桓公曰:「善哉,以微射明,此之謂乎!子其坐,寡人與子同之。」

客或欲見齊桓公,請仕上官,授祿千鍾。公以告管仲。曰:「君予之。」客聞之曰:「臣不仕矣。」公曰:「何故?」對曰:「臣聞取人以人者,其去人也,亦用人。吾不仕矣。」

——

(四十九)七臣七主第五十二——管子譚

727、以此為鏡——管子譚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以還自鏡,以知得失。」以此,作為自我對照的一面鏡子,可以知道得失。由此,想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728、此謂明君——管子譚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任勢守數以為常,周聽近遠以續明。」順應大勢恪守「道」理以為常規,普遍了解遠近情況以明國事。——順勢明事國安。此謂明君。

729、此謂狂君——管子譚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豐賞厚賜以竭藏,赦奸縱過以傷法。」賞賜過多以致使國庫枯竭,赦奸縱過以致損害國法。「故曰:泰則反敗矣。」凡事做過頭了反而歸於失敗。否極泰來,此處是:泰極否來。管仲用「易」?此謂狂君。

730、此謂小人君——管子譚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好惡反法以自傷,喜決難知以塞明。」好惡皆違法以至自傷國政——違法,好暗知難知之事以至蔽聰塞明——探密。違法探密——小人也,必「則國失勢」。此謂小人君。

731、此謂昏君——管子譚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目伸五色,耳常五聲,四鄰不計,司聲不聽,則臣下恣行而國權大傾。」眼迷戀五色,耳不離五聲,不考慮四大輔臣的意見,不聽取諫官的諍言,臣下也就恣意妄行而國權旁落。此謂昏君。

732、此謂糊塗君——管子譚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不明分職,上下相干,臣主同則。」職責不明,君臣相互干與,君臣按同一規則行事。此君必定是繼承下來的君位,此謂糊塗君。

733、此謂暴君——管子譚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喜怒無度,嚴誅無赦,臣下振怒,不知所錯,則人反其故。」喜怒無常,嚴行誅罰而不講寬赦,臣下震恐,不知所措,人們就只好反其性而虛偽順從。此謂暴君。

734、此謂多疑之君——管子譚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不通人情以質疑,故臣下無信。盡自治其事則事多,多則昏,昏則緩急俱植。」不近人情地懷疑臣下,所以沒有信任的臣下。事事皆自處理則事務繁多。事多則昏憒,昏憒則無論事之緩急都難以執行。此謂多疑之君。

735、治國必學管子——管子譚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故一人之治亂在其心,一國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管仲歸納的「六過一是」,確可為鏡。管子不愧為國學鼻祖——治國之學——治國必學管子。

736、上有所好——管子譚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主好本則民好墾草萊,」君主重農業,人民就開墾荒地;君主好財貨人們多去做買賣;君主好宮室工匠就追求巧妙;君主好裝飾女事就講求靡麗。正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737、述而不作——管子譚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夫楚王好小腰而美人省食,吳王好劍而國士輕死。」此處由於出處年代上的問題,又必是後人所作。孔子和釋氏都沒寫過書、老子勉強寫了五千文,但思想都認為是其人的。雖然管仲不只是「述而不作」,那麼《管子》一書的傳承形式,是不是也相當於儒學的《論語》哪?!

738、教訓極刻——管子譚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台榭相望者,亡國之廡也。」樓台亭榭相望,等於是亡國的廊房;馳馬游車充斥,等於是引寇的車馬;用寶珠裝飾的箭和劍,等於是殺身的兵刃;華麗衣飾與彩色絛帶,等於是焚燒功業的灶窯。腐敗亡國——兩千多年來教訓極其深刻。

739、明於法慎於權——管子譚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夫矩不正,不可以求方;繩不信,不可以求直。」法律政令,是治國的規矩繩墨。矩不正,不能求方;繩不伸,不能求直。法令是君臣共同建立的,權勢才是君主獨攬的。因此。明君總是明於法,慎於權,使上下各守其本分。

740、可謂忠臣——管子譚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法斷名決,無誹譽。」依法度斷事,按刑名判案,沒有誹謗和讚譽。依法無私——可謂忠臣也。

741、偽君子之臣——管子譚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克親貴以為名,恬爵祿以為高。好名則無實,為高則不御。」依貶低親貴來獵取虛名,擺出漠視爵祿的姿態來顯示清高。好名則無實,顯示清高則不服駕御。貌似清高的偽君子之臣。

742、枉法之臣——管子譚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事小察以折法令,好佼反而行私請。」專好暗地窺察來鑽法令的空子,好結交私友行私情。所以私道通行法度受到侵害,再多的刑法壞人也難制止。君主由此而嚴行誅殺則失去民心。確實有這種人——枉法之臣。

743、諂媚之臣——管子譚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多造鐘鼓、眾飾婦女以惽上。」多造鐘鼓樂器,並多飾美女來迷惑君主。使君主受迷惑則對忠臣言不聽計不從,負責聽察民情之官也空拿俸祿不敢說真話。於是諂臣得志而中臣不受貶,從而暗中把君主孤立了起來。惑主亂政的諂媚之臣。

744、愚貪之臣——管子譚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深罪厚罰以為行,重賦斂、多兌道以為上,使身見憎而主受其謗。」自以為對百姓重罪厚罰是有成績的,自以為加重賦稅多多聚財都是為了君主,結果是自身見惡於人而君主也受人誹謗。——真是愚貪之臣。

745、奸佞之臣——管子譚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痛言人情以驚主,開罪黨以為讎除。」痛切陳述人情來打動君主,為同黨妄開罪責並藉此除去仇人。仇人雖然無罪,也要加罪於仇人。所以,此人善於誹謗他人以證明自己,從而使君主失掉親近的忠臣。此大有人在——奸佞之臣也!

746、亂臣賊子——管子譚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自為辭功祿,明為下請厚賞。」自己虛偽地推辭功祿,卻公開為下面請求厚賞。私下是誹議朝政的禍首,表面上是歌功頌德的幹將。用誹議獵取聲名,用附和錯誤傷害君主,而眾人不能察覺。此亂臣賊子——描寫的好形象呀!就在身邊呀!

747、昏君亂臣懼——管子譚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論七主之過,得六過一是;以繩七臣,得六過一是。真是呼嗚美哉!篇篇入木三分,歷歷在目形象,非有豐富的從政治經歷,決不能成此文。管子英明偉哉!!!昏君亂臣懼。

附:七臣七主第五十二原文

或以平虛請論七主之過,得六過一是,以還自鏡,以知得失。以繩七臣,得六過一是。呼嗚美哉,成事疾。

申主:任勢守數以為常,周聽近遠以續明。皆要審則法令固,賞罰必則下服度。不備待而得和,則民反素也。故主虞而安,吏肅而嚴,民朴而親,官無邪吏,朝無奸臣,下無侵爭,世無刑民。

侵主:好惡反法以自傷,喜決難知以塞明。從狙而好小察,事無常而法令申曳。不伍,則國失勢。

芒主:目伸五色,耳常五聲,四鄰不計,司聲不聽,則臣下恣行而國權大傾。不,則所惡及身。

勞主:不明分職,上下相干,臣主同則。刑振以豐,豐振以刻。去之而亂,臨之而殆,則後世何得?

振主:喜怒無度,嚴誅無赦,臣下振怒,不知所錯,則人反其故。不,則法數日衰而國失固。

芒主:不通人情以質疑,故臣下無信。盡自治其事則事多,多則昏,昏則緩急俱植。不悟,則見所不善,餘力自失而罰。

故一人之治亂在其心,一國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主好本則民好墾草萊,主好貨則人賈市,主好宮室則工匠巧,主好文采則女工靡。夫楚王好小腰而美人省食,吳王好劍而國士輕死。死與不食者,天下之所共惡也,然而為之者何也?從主之所欲也。而況愉樂音聲之化乎?夫男不田,女不緇,工技力於無用,而欲土地之毛,倉庫滿實,不可得也。土地不毛則人不足,人不足則逆氣生,逆氣生則令不行。然強敵發而起,雖善者不能存。何以效其然也?曰:昔者桀紂是也。誅賢忠,近讒賊之士而貴婦人,好殺而不勇,好富而忘貧。馳獵無窮,鼓樂無厭,瑤台玉餔不足處,馳車千駟不足乘,材女樂三千人,鍾石絲竹之音不絕。百姓罷乏,君子無死,卒莫有人,人有反心,遇周武王,遂為周氏之禽。此營於物而失其情者也,愉於淫樂而忘後患者也。故設用無度國家踣,舉事不時,必受其災。夫倉庫非虛空也,商宦非虛壞也,法令非虛亂也,國家非虛亡也。彼時有春秋,歲有敗凶,政有急緩。政有急緩故物有輕重,歲有敗凶故民有義不足,時有春秋故谷有貴賤。而上不調淫,故游商得以什伯其本也。百姓之不田,貧富之不訾,皆用此作。城郭不守,兵士不用,皆道此始。夫亡國踣家者,非無壤土也,其所事者,非其功也。夫凶歲雷旱,非無雨露也,其燥濕非其時也。亂世煩政,非無法令也,其所誅賞者非其人也。暴主迷君,非無心腹也,其所取捨非其術也。故明主有六務四禁。六務者何也?一曰節用,二曰賢佐,三曰法度,四曰必誅,五曰天時,六曰地宜。四禁者何也?春無殺伐,無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斬大山,行大火,誅大臣,收谷賦。夏無遏水達名川,塞大谷,動土功,射鳥獸。秋毋赦過、釋罪、緩刑。冬無賦爵賞祿,傷伐五穀。故春政不禁則百長不生,夏政不禁則五穀不成,秋政不禁則姦邪不勝,冬政不禁則地氣不藏。四者俱犯,則陰陽不和,風雨不時,大水漂州流邑,大風漂屋折樹,火暴焚地燋草;天冬雷,地冬霆,草木夏落而秋榮;蟄蟲不藏,宜死者生,宜蟄者鳴;苴多螣蟆,山多蟲螟;六畜不蕃,民多夭死;國貧法亂,逆氣下生。故曰:台榭相望者,亡國之廡也;馳車充國者,追寇之馬也;羽劍珠飾者,斬生之斧也;文采纂組者,燔功之窯也。明王知其然,故遠而不近也。能去此取彼,則人主道備矣。夫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夫矩不正,不可以求方;繩不信,不可以求直。法令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權勢者,人主之所獨守也。故人主失守則危,臣吏失守則亂。罪決於吏則治,權斷於主則威,民信其法則親。是故明王審法慎權,下上有分。夫凡私之所起,必生於主。夫上好本則端正之士在前,上好利則毀譽之士在側;上多喜善賞,不隨其功,則士不為用;數出重法,而不克其罪,則奸不為止。明王知其然,故見必然之政,立必勝之罰。故民知所必就,而知所必去,推則往,召則來,如墜重於高,如瀆水於地。故法不煩而吏不勞,民無犯禁,故有百姓無怨於上亦。

法臣:法斷名決,無誹譽。故君法則主位安,臣法則貨賂止而民無奸。嗚呼美哉,名斷言澤。

飾臣:克親貴以為名,恬爵祿以為高。好名則無實,為高則不御。《故記》曰:「無實則無勢,失轡則馬焉制?」

侵臣:事小察以折法令,好佼反而行私請。故私道行則法度侵,刑法繁則奸不禁。主嚴誅則失民心。

亂臣:多造鐘鼓、眾飾婦女以惽上。故上惽則隟不計,而司聲直祿。是以諂臣貴而法臣賤,此之謂微孤。

愚臣:深罪厚罰以為行,重賦斂、多兌道以為上,使身見憎而主受其謗。《故記》稱之曰:「愚忠讒賊」,此之謂也。

奸臣:痛言人情以驚主,開罪黨以為讎除。讎則罪不辜,罪不辜則與讎居。故善言可惡以自信,而主失親。

亂臣:自為辭功祿,明為下請厚賞。居為非母,動為善棟。以非買名,以是傷上,而眾人不知。之謂微攻。

——

(五十)禁藏第五十三——管子譚

748、警世真言——管子譚 禁藏第五十三

「禁藏於胸脅之內,而禍避於萬里之外。」把不能做的事,永遠牢記在心,可以避禍於萬里之外。——警世真言。

749、以己知人者——管子譚 禁藏第五十三

「能以此制彼者,唯能以己知人者也。」能做到以「禁」防「禍」,只有能以自身的苦樂,來理解別人的苦樂才行。以至後來的儒學——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750、當務之急——管子譚 禁藏第五十三

「故先慎於己而後彼,官亦慎內而後外。」所以,君主首先嚴格要求自己,然後再要求別人;官吏也才能首先管好內部,然後管好外部。——當務之急也!——慎獨。

751、懲治首惡——管子譚 禁藏第五十三

「於下無誅者,必誅者也;有誅者,不必誅者也。」。百姓沒有遭受刑罰,是堅持有罪必罰的結果——懲治首惡;而百姓有遭受刑罰的現象,才是沒有堅持有罪必罰造成的結果——濫殺無辜。道理深刻。

752、執法者無親——管子譚 禁藏第五十三

「故明王慎之,不為親戚故貴易其法,......視法嚴於親戚。」明君對於法非常慎重,絕不為親故權貴而改變法律,把法律看得比親貴還尊嚴。如此,官無人敢破壞法令、民無人敢賄賂觸犯禁律。關鍵在於:執法者無親。

753、無公無法——管子譚 禁藏第五十三

「夫公之所加,罪雖重下無怨氣;私之所加,賞雖多士不為歡。」按公行法,刑罰重,下邊百姓也沒有怨氣;按私行事,賞賜雖多,士兵也不會受到鼓勵。賞罰不在多少,而在於公私之分。——無公無法。

754、儉宮節車——管子譚 禁藏第五十三

「故聖人之制事也,能節宮室、通車輿以實藏,則國必富、位必尊;」因此,聖明君主的行事,能夠儉治宮室、節儉用車來充實國庫,則國必富而位必尊。這是來至兩千七百年前管仲的告誡。

755、如何對待慾望——管子譚 禁藏第五十三

「凡人之情:得所欲則樂,逢所惡則憂,此貴賤之所同有也。......各行所欲,而安危異焉,然後賢不肖之形見也。」人的常情是:滿足慾望就高興,碰上厭惡之事就憂愁,這是不分貴賤的人都如此的,然而各行所欲,結局的安危則不一樣,這就區別出聖賢與不肖來了。——區別在於:如何對待慾望。

756、適中有節——管子譚 禁藏第五十三

「故立身於中,養有節;宮室足以避燥濕,食飲足以和血氣,衣服足以適寒溫,禮儀足以別貴賤,......不作無補之功,不為無益之事。」為人行事——適中有節。

757、尚需自省——管子譚 禁藏第五十三

「譽不虛出,而患不獨生,福不擇家,禍不索人,此之謂也。」榮譽不會憑空出現在某人,憂患不會單獨發生在某人身上,幸福不會挑選某人家,災禍不會自動找到某人的頭上。榮辱禍福事出有因——尚需自省。

758、利害之道——管子譚 禁藏第五十三

「故凡治亂之情,皆道上始。......能利害者,財多而過寡矣。」凡是治亂都要從上面開始。所以,善治國者要用「害」來約束人們,用「利」來引導人們,能掌握人們利害者,則財富增加而過錯減少。利害之道——平亂之道、用人之道、治本之道。

759、利害之道理——管子譚 禁藏第五十三

「夫凡人之情,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凡人之常情,見利沒有不追求的,見害沒有不想躲避的。管子抓住了根本。申明利害之道理,沒有不從者。

760、為國之本——管子譚 禁藏第五十三

「夫為國之本,得天之時而為經,得人之心而為紀......,」管仲總結治國的根本在於:以天時為標準、以人心為法紀、以法令為維綱、以官吏為網罟、以全民為軍隊、以農耕為國本。通俗精闢,相當有道理!

761、春夏秋冬——管子譚 禁藏第五十三

「故春仁、夏忠、秋急、冬閉。」這樣,春天仁慈——生髮,夏天忠厚——任勞,秋天嚴峻——防賊,冬天收閉——儲藏,此謂順天時、地利、人和也。

762、不治不昌——管子譚 禁藏第五十三

「不治而昌,不亂而亡者,自古至今未嘗有也。」沒有治理而國家昌盛,沒有動亂而國家滅亡的事情,自古及今是不存在的。莊子的無為而治不過是順天時而已——無為而為之。

763、多私國弱——管子譚 禁藏第五十三

「故國多私勇者其兵弱,吏多私智者其法亂,民多私利者其國貧。」多私國弱啊!私——要利用好、控制好,需要制約——還是適中。

764、戶籍制度——管子譚 禁藏第五十三

「伍無非其人,人無非其里,里無非其家。」使伍中沒有非本伍的人,人們沒有不住在本里的。里內沒有非本里的人家。直至影響到今日的戶籍制度。可見管子的思想影響之深遠。

765、最基本的基本國策——管子譚 禁藏第五十三

「故善者必先知其田,乃知其人,田備然後民可足也。」所以,善治國者,一定要先知道土地的情況,然後再知道人們的情況。土地夠用,人民生活就可以富起來。最基本的道理,堅守十八億畝耕地紅線,是最基本的基本國策。

766、使其內亂而攻之——管子譚 禁藏第五十三

在此《禁藏》篇結尾,管仲總結謀攻敵國的五條手段,均為致使其內亂而攻之。一、查明敵國君主的愛臣。設法削減他的權力;二、查明敵國君主暗個憎惡的大臣,設法加強賄賂;三、了解敵國君主淫樂,設法消磨他的意志;四、盡量同敵國表示親密,形同兄弟暗中挑撥;五、了解敵國君主的謀劃及其忠臣,使其君臣互不信任。真是條條毒辣、計計陰險、不擇手段、無不奏效、無不引起敵國內亂的呀!因此,此篇要禁藏於心呀!

附:禁藏第五十三原文

禁藏於胸脅之內,而禍避於萬里之外。能以此制彼者,唯能以己知人者也。夫冬日之不濫,非愛冰也;夏日之不煬,非愛火也,為不適於身便於體也。夫明王不美宮室,非喜小也;不聽鐘鼓,非惡樂也,為其傷於本事,而妨於教也。故先慎於己而後彼,官亦慎內而後外,民亦務本而去末。

居民於其所樂,事之於其所利,賞之於其所善,罰之於其所惡,信之於其所余財,功之於其所無誅。於下無誅者,必誅者也;有誅者,不必誅者也。以有刑至無刑者,其法易而民全;以無刑至有刑者,其刑煩而奸多。夫先易者後難,先難而後易,萬物盡然。明王知其然,故必誅而不赦,必賞而不遷者,非喜予而樂其殺也,所以為人致利除害也。於以養老長弱,完活萬民,莫明焉。

夫不法法則治。法者天下之儀也,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縣命也。故明王慎之,不為親戚故貴易其法,吏不敢以長官威嚴危其命,民不以珠玉重寶犯其禁。故主上視法嚴於親戚,吏之舉令敬於師長,民之承教重於神寶。故法立而不用,刑設而不行也。夫施功而不鈞,位雖高為用者少;赦罪而不一,德雖厚不譽者多;舉事而不時,力雖盡其功不成;刑賞不當,斷斬雖多,其暴不禁。夫公之所加,罪雖重下無怨氣;私之所加,賞雖多士不為歡。行法不道,眾民不能順;舉錯不當,眾民不能成;不攻不備,當今為愚人。

故聖人之制事也,能節宮室、通車輿以實藏,則國必富、位必尊;能適衣服、去玩好以奉本,而用必贍、身必安矣;能移無益之事、無補之費,通幣行禮,而黨必多、交必親矣。夫眾人者,多營於物,而苦其力、勞其心,故困而不贍,大者以失其國,小者以危其身。凡人之情:得所欲則樂,逢所惡則憂,此貴賤之所同有也。近之不能勿欲,遠之不能勿忘,人情皆然,而好惡不同,各行所欲,而安危異焉,然後賢不肖之形見也。夫物有多寡,而情不能等;事有成敗,而意不能同;行有進退,而力不能兩也。故立身於中,養有節;宮室足以避燥濕,食飲足以和血氣,衣服足以適寒溫,禮儀足以別貴賤,游虞足以發歡欣,棺槨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墳墓足以道記。不作無補之功,不為無益之事,故意定而不營氣情。氣情不營則耳目穀、衣食足;耳目穀、衣食足,則侵爭不生,怨怒無有,上下相親,兵刃不用矣。故適身行義,儉約恭敬,其唯無福,禍亦不來矣;驕傲侈泰,離度絕理,其唯無禍,福亦不至矣。是故君於上觀絕理者以自恐也,下觀不及者以自隱也。故曰:譽不虛出,而患不獨生,福不擇家,禍不索人,此之謂也。能以所聞瞻察,則事必明矣。

故凡治亂之情,皆道上始。故善者圉之以害,牽之以利。能利害者,財多而過寡矣。夫凡人之情,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賈,倍道兼行,夜以續日,千里而不遠者,利在前也。漁人之入海,海深萬仞,就波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雖千仞之山無所不上,深源之下,無所不入焉。故善者勢利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不引而來,不煩不擾,而民自富。如鳥之覆卵,無形無聲,而唯見其成。

夫為國之本,得天之時而為經,得人之心而為紀,法令為維綱,吏為網罟,什伍以為行列,賞誅為文武。繕農具當器械,耕農當攻戰,推引銚耨以當劍戟,被蓑以當鎧鑐,菹笠以當盾櫓。故耕器具則戰器備,衣事習則功戰巧矣。當春三月,萩室熯造,鑽隧易火,杼井易水,所以去茲毒也。舉春祭,塞久禱,以魚為牲,以糵為酒,相召,所以屬親戚也。毋殺畜生,毋拊卵,毋伐木,毋夭英,毋拊竿,所以息百長也。賜鰥寡,振孤獨,貸無種,與無賦,所以勸弱民。發五正,赦薄罪,出拘民,解仇讎,所以建時功施生谷也。夏賞五德,滿爵祿,遷官位,禮孝弟,復賢力,所以勸功也。秋行五刑,誅大罪,所以禁淫邪,止盜賊。冬收五藏,最萬物,所以內作民也。四時事備,而民功百倍矣。故春仁、夏忠、秋急、冬閉,順天之時,約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風雨時,五穀實,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國富兵強,民材而令行,內無煩擾之政,外無強敵之患也。

夫動靜順然後和也,不夫其時然後富,不失其法然後治。故國不虛富,民不虛治。不治而昌,不亂而亡者,自古至今未嘗有也。故國多私勇者其兵弱,吏多私智者其法亂,民多私利者其國貧。故德莫若博厚,使民死之;賞罰莫若必成,使民信之。

夫菩牧民者,非以城郭也,輔之以什,司之以伍。伍無非其人,人無非其里,里無非其家。故奔亡者無所匿,遷徙者無所容,不求而約,不召而來。故民無流亡之意,吏無備追之憂。故主政可往於民,民心可繫於主。夫法之制民也,猶陶之於埴,冶之於金也。故審利害之所在,民之去就,如火之於燥濕,水之於高下。夫民之所生,衣與食也;食之所生,水與土也。所以富民有要,食民有率,率三十畝而足於卒歲。歲兼美惡,畝取一石,則人有三十石,果蓏素食當十石,糠秕六畜當十石,則人有五十石,布帛麻絲,旁入奇利,未在其中也。故國有餘藏,民有餘食。夫敘鈞者,所以多寡也;權衡者,所以視重輕也;戶籍田結者,所以知貧富之不訾也;故善者必先知其田,乃知其人,田備然後民可足也。

凡有天下者,以情伐者帝,以事伐者王,以政伐者霸。而謀有功者五,一曰視其所愛,以分其威,一人兩心,其內必衰也。臣不用,其國可危。二曰視其陰所憎,厚其貨賂,得情可深,身內情外,其國可知。三曰聽其淫樂,以廣其心,遺以竽瑟美人,以塞其內;遺以諂臣文馬,以蔽其外。外內蔽塞,可以成敗。四曰必深親之,如典之同生。陰內辯士,使圖其計;內勇士,使高其氣。內人他國,使倍其約,絕其使,拂其意,是必士斗。兩國相敵,必承其弊。五曰深察其謀,謹其忠臣,揆其所使,令內不信,使有離意。離氣不能令,必內自賊。忠臣已死,故政可奪。此五者,謀功之道也。

——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