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谭 中(第三十一篇至五十)

(三十一)四称第三十三——管子谭

430、爱国之教育——管子谭 四称第三十三

「昔者有道之君,敬其山川、宗庙、社稷,」从前的有道之君,都是敬山川、宗庙和社稷的。——爱国之教育。

431、比较鉴别——管子谭 四称第三十三

「仲父已语我其善,而不语我其恶,吾岂知善之为善也?」只知其善,而不知其恶,怎样知『善』之所以为善呢?有比较才有鉴别。

432、用舍行藏——管子谭 四称第三十三

「君知则仕,不知则已。若有事,必图国家,遍其发挥。」国君知道他就出来做官,不知道他就罢了。国家有事,就一定为国家利益而尽其力。后演绎为《论语》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433、忠于国家——管子谭 四称第三十三

「事君有义,使下有礼,贵贱相亲,若兄若弟,忠于国家,上下得体。」若得此人国兴也!首次提出:忠于国家一词。

434、以廉来处事——管子谭 四称第三十三

「义以与交,廉以与处。」以义来交往,以廉来处事。曾经有过......清高孤傲;想像有过......物以类聚。——真君子也!

435、得此忠臣——管子谭 四称第三十三

「君若有过,进谏不疑;君若有忧,则臣服之。」国君若有过错,进谏而不疑;国君有忧虑之事,自己承担起来。若得此忠臣国君无忧呀!

436、奸臣的嘴脸——管子谭 四称第三十三

「委质为臣,宾事左右;执说以进,不蕲亡己;遂进不退,假宠鬻贵。」自下拜为臣以后,就会讨好国君左右的宠臣,总是在用谗言以求升进,而有好事总不忘了自己,利用君宠来显示自己的高贵。。一副奸臣的嘴脸。

437、伪君子可恨——管子谭 四称第三十三

「进曰辅之,退曰不可,以败其君,皆曰非我。」在朝廷说是辅佐国君,退朝后却对国君加以诽议,以败坏国君名誉,遇事推诿说『与我无干』。伪君子!可恨!!

438、卑劣小人——管子谭 四称第三十三

「不仁群处,以攻贤者,见贤若货,见贱若过。」纠集一群不仁之辈,攻击贤人,对待贵人就象追逐财货一般,对待贱者就象路人一样躲开。此卑劣小人——见到的多了。

439、祸乱国君——管子谭 四称第三十三

「不弥人争,唯趣人诏。......君若有过,各奉其身。」不弥补人们的纠纷,只鼓动人们诉讼,沉溺于酒色,蒙蔽国君,发展私党,祸乱国君,国君一旦有祸,各保其身了。此人不除君之过也!!!

附:四称第三十三原文

桓公问于管子曰:「寡人幼弱惛愚,不通诸侯四邻之义,仲父不当尽语我昔者有道之君乎?吾亦鉴焉。」管子对曰:「夷吾之所能与所不能,尽在君所矣,君胡有辱令?」桓公又问曰:「仲父,寡人幼弱惛愚,不通四邻诸侯之义,仲父不当尽告我昔者有道之君乎?吾亦鉴焉。」管子对曰:「夷吾闻之于徐伯曰,昔者有道之君,敬其山川、宗庙、社稷,及至先故之大臣,收聚以忠而大富之。固其武臣,宣用其力。圣人在前,贞廉在侧,竟称于义,上下皆饰。形正明察,四时不贷,民亦不忧,五谷蕃殖。外内均和,诸侯臣伏,国家安宁,不用兵革。受币帛,以怀其德;昭受其令,以为法式。此亦可谓昔者有道之君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曰:「仲父既己语我昔者有道之君矣,不当尽语我昔者无道之君乎?吾亦鉴焉。」管子对曰:「今若君之美好而宣通也,既官职美道,又何以闻恶为?」桓公曰:「是何言邪?以𫄱缁缘𫄱,吾何以知其美也?以素缘素,吾何以知其善也?仲父已语我其善,而不语我其恶,吾岂知善之为善也?」管子对曰:「夷吾闻之徐伯曰,昔者无道之君,大其宫室,高其台榭,良臣不使,谗贼是舍。有家不治,借人为图,政令不善,墨墨若夜,辟若野兽,无所朝处,不修天道,不鉴四方,有家不治,辟若生狂,众所怨诅,希不灭亡。进其谀优,繁其钟鼓,流于博塞,戏其工瞽。诛其良臣,敖其妇女,撩猎毕弋,暴遇诸父,驰骋无度,戏乐笑语。式政既𫐓,刑罚则烈。内削其民,以为攻伐,辟犹漏釜,岂能无竭。此亦可谓昔者无道之君矣。」桓公曰:「善哉!」

桓公曰:「仲父既已语我昔者有道之君与昔者无道之君矣,仲父不当尽语我昔者有道之臣乎?吾以鉴焉。」管子对曰:「夷吾闻之于徐伯曰,昔者有道之臣,委质为臣,不宾事左右;君知则仕,不知则已。若有事,必图国家,遍其发挥。循其祖德,辩其顺逆,推育贤人,谗慝不作。事君有义,使下有礼,贵贱相亲,若兄若弟,忠于国家,上下得体。居处则思义,语言则谋谟,动作则事。居国则富,处军则克,临难据事,虽死不悔。近君为拂,远君为辅,义以与交,廉以与处。临官则治,酒食则慈,不谤其君,不毁其辞。君若有过,进谏不疑;君若有忧,则臣服之。此亦可谓昔者有道之臣矣。」桓公曰:「善哉!」

桓公曰:「仲父既以语我昔者有道之臣矣,不当尽语我昔者无道之臣乎?吾亦鉴焉。」管子对曰:「夷吾闻之于徐伯曰,昔者无道之臣,委质为臣,宾事左右;执说以进,不蕲亡己;遂进不退,假宠鬻贵。尊其货贿,卑其爵位;进曰辅之,退曰不可,以败其君,皆曰非我。不仁群处,以攻贤者,见贤若货,见贱若过。贪于货贿,竟于酒食,不与善人,唯其所事。倨敖不恭,不友善士,谗贼与斗,不弥人争,唯趣人诏。湛湎于酒,行义不从。不修先故,变易国常,擅创为令,迷或其君,生夺之政,保贵宠矜。迁损善士,捕援货人,入则乘等,出则党骈,货贿相入,酒食相亲,俱乱其君。君若有过,各奉其身。此亦谓昔者无道之臣。」桓公曰:「善哉!」

——

(三十二)侈靡第三十五——管子谭

440、资源破败亏竭——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地重人载,毁敝而养不足,」土地负重过多的人口,使的自然资源破败亏竭而供养不足。管子指出两千七百多年前存在的问题:人类发展与自然资源存在的矛盾,现在日甚一日。

441、扩大内需之最——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如何适应时代盛行的变化哪?最好的办法就是「侈靡」。这似乎与管子一贯的治国理念大相径庭,却不然,此处的「侈靡」是管子的一种经济思想,如同当今所提倡的用消费来促进生产之意。这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扩大内需的经济学说。

442、管控市场——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不然,鳏寡独老不与得焉。」管子真是了不起呀!在提倡扩大内需的市场中,提出要管控「贱所贵而贵所贱。」不然的话,鳏寡孤老之人就不得生计了。这正是如今还在落实的管控市场统筹兼顾扶贫解困的管子的经济思想。

443、最早的两手论——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管子曰:夫政教相似而殊方。」管仲说:政令与教化的目的相似而方法不同。教化是解决人心的问题;政令则是强力执行的问题。最早的两手论。

444、以身作则——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教之始也,身必备之」。教化的开始,教化者必须具备教化道德的资格,无论贤者、不肖者都同时教化。管子以身作则的教育思想何其现代呀!现代都没解决好呀!!

445、教育神圣——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敬而待之,爱而使之,若樊神山祭之。」对待受教化者要用敬而对待,用爱而教化,要有像祭奠神仙一样神圣的氛围。尊敬学生、热爱学生——教育神圣。当下如何?!管子呀!用心良苦!

446、把握好「度」——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管子认为:太富了不便支使,太穷则不知羞耻。似乎在求均富?同时又认为:水平而不流,云平而雨不甚,似乎又在承认差距?关键在于:控制好长短,把握好「度」,否「则危本」呀!当下之计如何呀?!管子把今天的问题都看透了!!!

447、管子的改革方略——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忽然易卿而移,忽然易事而化,变而足以成名。」在不引人注意中改换大臣而使国政发生改变,又在不引人注意中改变国政而使国家发生变化,如此变化而足以使国君成名。改革家——管子的因时应势改革。

448、改革的两大任务——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承弊而民劝,慈种而民富;应言侍感,与物俱长;」担当改变弊政而人民就会努力,用心关注农耕而人民就会富裕。改革的两大任务——改变弊政与发展生产。当今也正在执行中。

449、当政有责——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斯民之良也,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天之下、地之上的民众都是善良的,如果有民众不善良而怨天怨地,就不是天子所为之事了。百姓无罪,当政有责。

450、阻力来自当政——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民变而不能变,是棁之傅革,有革而不能革,不可服。」民心已变而国政不能适应变革,就好比用木杖去傅皮革,有皮革而不能改变皮革,那是不会说服民众的。改革的阻力来自当政。

451、贫富差距的弊端——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富者靡之,贫者为之,此百姓之怠生,百振而食。非独自为也,为之畜化。」富人奢侈消费,穷人辛苦付出,这样,百姓的生活将懈怠,而依靠百般赈济才有饭吃。这并不是某个人愿意如此所为,而是贫富差距造成的畜化。只是管子指出的,贫富差距的弊端。

452、没有终身制——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用其臣者,予而夺之,使而辍之,」使用臣下的方法应当是:有所赐予又有所剥夺,有所任用又有所免除。没有终身制。

453、外平而内警——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圣人者,阴阳理,故平外而险中。」圣明君主,要善于阴阳变化之道,所以表面平静而内心警惕。因此,表情坚定而内心伤神、为了表现出美的气质而伤其文采、表现出美的气质而适应其名、只有变化出美的气质的者才能适应时势,不能预见时势端倪者灾难将至。

454、保护良臣——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犹傶则疏之,毋使人图之;犹疏则数之,毋使人曲之,此所以为之也。」如果他是出身于亲戚亲族的,则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免使人嫉妒陷害;如果他是出身于疏远卑贱的,则要多多接近一些,免使人挑拨冤枉。这都是用来保护良臣的措施。太有道理了!古今通理。

455、权衡臣坐大——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大有臣甚大,将反为害,」大臣的地位太高了,反容易受人谗言陷害。大臣的地位太高了,是好事还是坏事哪?好事——便与做事;坏事——容易失控。古往今来都在权衡之。

456、扩大内需——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积者立余日而侈......此谓本事。」有积累钱粮的人要拿出多余的大量消费,以此促进农业生产。再提扩大内需之策。

457、市场调节——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积之市,一人积之下,一人积之上,此谓利无常。」有积累钱粮的人应放在市场上积累生利。但有人有时收入则愈积愈少,有人有时可愈积愈多,这叫作营利无常。注重市场调节——管子的价值规律,。

458、流通环节——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利然后能通,通然后成国。利静而不化,观其所出,从而移之。」有盈利然后能流通,有流通然后才能成立城「市」。如果财利呆滞而交易不畅,那就要查出原因,从而转移门路。注重流通环节,真是大经济学家——管子也。

459、何等简单的道理——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视其不可使,因以为民等。」看到不堪使用的官员,就应该削职为民。何等简单的道理呀!两千七百年至今呀!关键在于重私轻公呀。

460、贪官外逃——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大臣得罪,勿出封外,是为漏情。」大臣犯了罪,就不可使之出国,那将泄漏国家的内情。想到了:贪官外逃——要有硬措施。

461、国威大减——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毋数据大臣之家而饮酒,是为使国大消。」不可常在大臣家饮酒作乐,那将使国威大大的消减;犯忌呀!

462、不讲信用——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功成而不信者,殆;」做事成功之后不讲信用,做事前的承诺不兑现,是要受到侮辱的埋怨和再做事的危险。

463、无义之战——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兵强而无义者,残。」军队很强而不讲正义,是残暴的。不义之战都是残暴的。因为,不讲道义就是没有人性,用之战争只能是残暴的。二战中的德日法西斯足见一斑。

464、近待与远征——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不谨于附近而欲求远者,兵不信。」不谨慎的对待近国,而想要征服远国,如此,军队是没有信心的。由此演绎成为以后的《三十六计》之一远交近攻。

465、殡葬文明——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美垄墓,所以使文明也;」看来管子提倡殡葬奢侈消费,因为,装饰堂皇的墓地,所以,才能使雕、画工匠有工作做——殡葬文明。当下考古文明多来自于墓葬。应是有史以来首次提出「文明」一词。

466、民族政策——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享祭而讴吟称号者皆诛,所以留民俗也。」因祭神祭祖的颂词与称呼不求一致,所以,也就保留了民俗。保留了不同地方的祭神祭祖的民俗,也就是保留了多民族的文化。这可能是最早的民族政策吧!

467、名山多寺庙——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陵溪立鬼神而谨祭」。管子提出:在山陵溪涧立庙谨祭鬼神。由此,名山多寺庙吧!

468、清官重大义——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劝臣,上义而不能与小利。」对待高级干部的管理,要注重大义而不能与小利。大义——国之大利;小利——私之大利。对高级干部来讲,重大义者必是清官,重小利者必是贪官。

469、国君要仁慈——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上贤者亡,而役贤者昌。」人君自恃贤能者国亡,而使用贤能者国昌。国君要的是「仁慈」,而不是「能力」,方能抓住大事。如果国君非常有能力,往往会导致独断专行而无人制约。都是相对而言的。

470、与时俱进的思想——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能摩故道新道,定国家,然后化时乎?」只有能善于研究老的道理与新的道理相结合,才能安定国家,然后方能适应时代的变化。随著时代的变化,故道变新道。管子与时俱进的思想。

471、生产流通消费——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注重了农业而市场的商末业也就会发展起来,不进行侈靡消费,那么农业的本事也会随著站不住脚。生产、流通与消费讲得多么透彻呀!

472、凭实力——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钧则战,守则攻,百盖无筑,千聚无社,谓之陋,一举而取。」双方势均力敌可以战,也可以不战;一方为弱处于守势可以攻战:一方贫穷,思想混乱叫作「破象」,对此可以一战而取之。管子的军事思想——凭实力。

473、成功在不识中——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成功而不能识,而民期然后,成形而更名」。成功在不识不知中,百姓则是期待成功之后,所建立的霸业而正名的成果。真是神不知鬼不觉的高手。

474、要适时应变——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民未始变而是变,是为自乱。」民众虽人有苗头,但是并没开始变乱,而采取认为是已经变乱的应变措施,那是自乱阵脚。要适时应变——还是把握好火候分寸的问题。

475、两个务必——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万世之国,必有万世之实。必因天地之道,无使其内使其外,使其小毋使其大。」天地之道在勤于内政励精图治,而不图外表攀比虚荣;遇事谨小慎微而不好大喜功。想到了:「两个务必」,

476、君轻与国重——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凡轻者操实也,以轻则可使;重不可起轻,轻重有齐。」凡是轻的可以操起重的,因为轻的如秤锤人是可以运用;而重的反不能操起轻的秤锤,因为轻重之间如秤的运用。以此说明君轻与国重的道理。好形象呀!好恰当呀!

477、对强弱之别——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国虽强,令必忠以义;国虽弱,令必敬以哀。强弱不犯,则人欲听矣。」遇到强国,其辞令必须是诚恳而有道义;遇到弱国,其辞令也必须是恭敬而有感情。如此强、弱都不犯忌,则愿意听其言。待人也如此呀!有道理。

478、无私无怨——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明无私交,则无内怨;与大则胜,私交众则怨杀。」表明自己无私交没有偏袒,则内部就不会有怨恨;团结大多数则胜利;有私交偏袒,则会因怨恨而引起杀伐。

479、君臣父子——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君臣之属,道也;亲戚之爱,性也。」君臣的礼仪是天道,父子的情感是人性。人性既人之天道,礼仪就是人感情的外在表现。如使君臣如父子,必须靠君臣真诚也。

480、拜贤者用能人——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贤不可威,能不可留」。对待贤者不可用威胁的手段,圣贤往往是高傲不惧;对待能者不可留而不用,能者不用往往为患。拜贤者,用能人演义了多少春秋史话。

481、化故从新——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天地不可留,故动,化故从新。」天地是不停留的,所以经常变动,从而化故从新。世界就是变化的,要适时应变化故从新——也就是与时俱进。

482、人心与天道——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是故得天者高而不崩,得人者卑而不可胜。」得天道者,居高位而不会倒台;得人心者,居低位也是不可战胜。人性就是人之天道,但是,人心(包括众人之心)有时与天道还是有冲突的,因为,容易受到人之欲望的蛊惑。

483、贞生至信——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故至贞生至信......不动则望有𪪞。」最真诚可以产生最大的信任,最信任可以产生最深的交情。产生这最高境界自有其道,不求以文采掩盖真情,不求交友多少,君子俨然不动望去如墙一样可依靠值得信任。

484、适时应变——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执故义道,畏变也。天地若夫神之动。化变者也,天地之极也。」坚持过去的礼义之道,就是畏惧变化。而天地就好象神似的在变动,变化乃是天地的最大特征。告诫人们——适时应变。

485、行赏激励之道——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故一为赏,再为常,三为固然。」行赏之事,行一次人们看作「赏」,二次则看作常规,三次则看成当然的事情。——行赏激励之道。

486、非明君难用——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鱼鳖之不食咡者,不出其渊;树木之胜霜雪者,不听于天。」不吃钓饵的鱼鳖,不出深水——难以诱惑;不畏霜雪的树木,不怕天时——无所畏惧。此人非明君难用不可征服。

487、无欲则刚——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不欲,强能不服,智而不牧。」如果人无所求,用强力是不能制服,用智巧也不能治理。无欲则刚。

488、亲近贤臣——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不择人而予之,谓之好人;不择人而取之,谓之好利。审此两者,以为处行,则云矣。」不分功过而赏之,谓之「老好人」——谁还亲近你哪?不分穷富而取之,谓之贪财——谁还接近你哪?明白这两条,并且作为行事准则,就可使人们亲近了。

489、与时往矣——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节时于政,与时往矣。」掌握好时势的变化与国政的关系,就可以与时俱进了。这可能就是最早的,如此明确的提出:与时俱进的思想吧。

490、避世之道——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不动以为道,齐以为行,避世之道,不可以进取。」把不动而为看作是道,不分差别而行事,这种消极的回避世事之道,更谈不上进取。

491、祭天祭神祭鬼——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以时事天,以天事神,以神事鬼」。按照时节的变化来祭天,再按照祭天的变化来祭神,还按照祭神的变化来祭鬼。主要是为了统一思想——民心。

492、阴阳适宜——管子谭 侈靡第三十五

「阴阳之分定,则甘苦之草生也。从其宜,则酸咸和焉,而形色定焉,以为声乐。」管子提出的阴阳适宜的思想。只有如此,方能调和味道、确定形色、声为音乐。其他何尝不是如此?!皆阴阳之数也。

附:侈靡第三十五原文

问曰:古之时与今之时同乎?曰:同。其人同乎,不同乎?曰;不同。可与?政其诛。俈尧之时,混吾之美在下。其道非独出入也。山不童而用赡,泽不弊而养足;耕以自养,以其余应良天子,故平。牛马之牧不相及,人民之俗不相知,不出百里而来足。故卿而不理,静也。其狱一踦腓一踦屦而当死。今周公断指满稽,断首满稽,断足满稽,而死民不服,非人性也,敝也。地重人载,毁敝而养不足,事末作而民兴之,是以下名而上实也。圣人者,省诸本而游诸乐,大昏也,博夜也。

问曰: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贱有实,敬无用,则人可刑也。故贱粟米而如敬珠玉,好礼乐而如贱事业,本之始也。珠者,阴之阳也,故胜火;玉者,阴之阴也、故胜水。其化如神。故天子臧珠玉,诸侯臧金石,大夫畜狗马,百姓臧布帛。不然,则强者能守之,智者能牧之,贱所贵而贵所贱。不然,鳏寡独老不与得焉。

均之始也,政与教孰急,管子曰:夫政教相似而殊方。若夫教者,标然若秋云之远,动人心之悲;蔼然若夏之静云乃及人之体;然若謞之静,动人意以怨;荡荡若流水,使人思之,人所生往。教之始也,身必备之,辟之若秋云之始见,贤者不肖者化焉。敬而待之,爱而使之,若樊神山祭之。贤者少,不肖者多,使其贤,不肖恶得不化?今夫政则少则,若夫成形之征者也。去则少可使人乎?

用贫与富,何如而可?曰: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水平而不流,无源则速竭;云平而雨不甚,无委云,雨则速已。政平而无威则不行。爱而无亲则流,亲左有,用无用,则辟之若相为有兆怨。上短下长,无度而用,则危本。

不称而祀谭,次祖。犯诅渝盟,伤言。敬祖祢,尊始也。齐约之信,论行也。尊天地之理,所以论威也。薄德之君之府囊也。必因成形而论于人,此政行也。

可以王乎?请问用之若何?必辨于天地之道,然后功名可以殖。辩于地利,而民可富;通于侈靡,而士可戚。君亲自好事,强以立断,仁以好任。人君寿以政年,百姓不夭厉,六畜遮育,五谷遮熟,然后民力可得用。邻国之君俱不贤,然后得王。

俱贤若何?曰,忽然易卿而移,忽然易事而化,变而足以成名。承弊而民劝,慈种而民富;应言侍感,与物俱长;故日月之明,应风雨而种。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斯民之良也,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民变而不能变,是棁之傅革,有革而不能革,不可服。民死信,诸侯死化。

请问诸侯之化弊?弊也者,家也。家也者,以因人之所重而行之。吾君长来猎君,长虎豹之皮;用功力之君,上金玉币;好战之君,上甲兵。甲兵之本,必先于田宅。今吾君战,则请行民之所重。

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足其所欲,赡其所愿,则能用之耳。今使衣皮而冠角,食野草,饮野水,孰能用之?伤心者不可以致功。故尝至味而,罢至乐而。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丹沙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富者靡之,贫者为之,此百姓之怠生,百振而食。非独自为也,为之畜化。

用其臣者,予而夺之,使而辍之,徒以而富之,父系而伏之,予虚爵而骄之,收其春秋之时而消之,有杂礼我而居之,时举其强者以誉之。强而可使服事:辩以辩辞,智以招请,廉以摽人。坚强以乘六,广其德以轻上位,不能使之而流徙。此谓国亡之郄。故法而守常,尊礼而变俗,上信而贱文,好缘而好驵,此谓成国之法也。为国者,反民性,然后可以与民戚。民欲佚而教以劳,民欲生而教以死。劳教定而国富,死教定而威行。

圣人者,阴阳理,故平外而险中。故信其情者伤其神、美其质者伤其文,化之美者应其名,变其美者应其时,不能兆其端者,灾及之。故缘地之利,承从大之指,辱举其死,开国闭,辱知其。缘地之利者,所以参天地之吉纲也。承从天之指者,动必明。辱举其死者,与其失人同;公事则道必行。开其国门者,玩之以善言。柰其斝辱知神次者,操牺牲与其珪璧,以执其斝;家小害,以小胜大。员其中,辰其外,而复畏强,长其虚,而物正以、视其中情。

公曰:国门则塞,百姓谁敢敖,胡以备之?择天下之所宥,择鬼之所当,择人天之所戴,而亟付其身,此所以安之也。强与短而立齐国,之若何?高予之名而举之,重予之官而危之,因责其能以随之。犹傶则疏之,毋使人图之;犹疏则数之,毋使人曲之,此所以为之也。

大有臣甚大,将反为害,吾欲优患除害,将小能察大,为之奈何?潭根之毋伐,固事之毋入,深黎之毋涸,不仪之毋助,章明之毋灭,生荣之毋失。十言者不胜此一,虽凶必吉,故平以满。

无事而总,以待有事,而为之若何?积者立余日而侈,美车马而驰,多酒醴而靡,千岁毋出食,此谓本事。县人有主,人此治用,然而不治,积之市,一人积之下,一人积之上,此谓利无常。百姓无宝,以利为首。一上一下,唯利所处。利然后能通,通然后成国。利静而不化,观其所出,从而移之。

视其不可使,因以为民等。择其好名,因使长民;好而不已,是以为国纪。功未成者,不可以独名;事未道者,不可以言名。成功然后可以独名,事道然后可以言名,然后可以承致酢。

先其士者之为自犯,后其民者之为自赡。轻国位者国必败,疏贵戚者谋将泄。毋仕异国之人,是为失经。毋数变易,是为败成。大臣得罪,勿出封外,是为漏情。毋数据大臣之家而饮酒,是为使国大消。三尧在,臧于县,返于连,比若是者,必从是儡亡乎!辟之若尊谭,未胜其本,亡流而下不平。令苟下不治,高下者不足以相待,此谓杀。

事立而坏,何也?兵远而畏,何也?民已聚而散,何也?辍安而危,何也?功成而不信者,殆;兵强而无义者,残;不谨于附近而欲求远者,兵不信。略近臣合于其远者,立。亡国之起,毁国之族,则兵远而不畏。国小而修大,仁而不利,犹有争名者,累哉是也!乐聚之力,以兼人之强,以待其害,虽聚必散。大王不恃众而自恃,百姓自聚;供而后利之,成而无害。疏戚而好外,企以仁而谋泄,贱寡而好大,此所以危。

众而约,实取而言让,行阴而言阳,利人之有祸,言人之无患,吾欲独有是,若何?是故之时,陈财之道可以行。今也利散而民察,必放之身然后行。公曰:谓何?长丧以毁其时,重送葬以起身财,一亲往,一亲来,所以合亲也。此谓众约。问,用之若何?巨瘗堷,所以使贫民也;美垄墓,所以使文明也;巨棺椁,所以起木工也;多衣衾,所以起女工也。犹不尽,故有次浮也,有差樊,有瘗藏。作此相食,然后民相利,守战之备合矣。

乡殊俗,国异礼,则民不流矣;不同法,则民不困;乡丘老不通睹,诛流散,则人不眺安乡乐宅,享祭而讴吟称号者皆诛,所以留民俗也。断方井田之数,乘马甸之众,制之。陵溪立鬼神而谨祭。皆以能别以为食数,示重本也。

故地广千里者,禄重而祭尊。其君无余地与他若一者,从而艾之。君始者艾若一者,从乎杀。与于杀若,一者从者艾若一者,从于杀。与于杀若,一者从无封始,王者上事,霸者生功,言重本。是为十禺,分免而不争,言先人而自后也。

官礼之司,昭穆之离先后功器事之治,尊鬼而守故;战事之任,高功而下死;本事,食功而省利;劝臣,上义而不能与小利。五官者,人争其职,然后君闻。

祭之,时上贤者也,故君臣掌。君臣掌则上下均,此以知上贤无益也,其亡兹适。上贤者亡,而役贤者昌。上义以禁暴,尊祖以敬祖,聚宗以朝杀,示不轻为主也。

能摩故道新道,定国家,然后化时乎?国贫而鄙富,苴美于朝市国;国富而鄙贫,莫尽如市。市也者,劝也。劝者,所以起。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

贤举能不可得,恶得伐不服?用百夫无长,不可临也;干乘有道,不可修也。夫纣在上,恶得伐不得?钧则战,守则攻,百盖无筑,千聚无社,谓之陋,一举而取。天下有一事之时也,万诸侯钧,万民无听,上位不能为功更制,其能王乎?

缘故修法,以政治道,则约杀子吾君,故取夷吾谓替。公曰:何若?对曰:以同。其日久临,可立而待。鬼神不明,囊橐之食无报,明厚德也。沈浮,示轻财也。先立象而定期,则民从之;故为祷朝缕绵,明轻财而重名。公曰:同临?所谓同者,其以先后智渝者也。钧同财争,依则说,十则从服,万则化。成功而不能识,而民期然后,成形而更名,则临矣。

请问为边若何?对曰:夫边日变,不可以常知观也。民未始变而是变,是为自乱。请问诸边而参其乱,任之以事,因其谋。方百里之地,树表相望者,丈夫走祸,妇人备食,内外相备。春秋一日,败曰千金,称本而动。候人不可重也,唯交于上,能必于边之辞。行人可不有私,不有私,所以为内因也。使能者有主,矣而内事。

万世之国,必有万世之实。必因天地之道,无使其内使其外,使其小毋使其大。弃其国宝使其大,贵一与而圣;称其宝使其小,可以为道。能则专,专则佚。椽能逾,则椽于逾。能宫,则不守而不散。众能,伯;不然,将见对。

君子者,勉于𫄙人者也,非见𫄙者也。故轻者轻,重者重,前后不慈。凡轻者操实也,以轻则可使;重不可起轻,轻重有齐。重以为国,轻以为死。毋全禄,贫国而用不足;毋全赏,好德恶亡使常。

请问先合于天下而无私怨,犯强而无私害,为之若何?对曰:国虽强,令必忠以义;国虽弱,令必敬以哀。强弱不犯,则人欲听矣。先人而自后而无以为仁也,加功于人而勿得,所橐者远矣,所争者外矣。明无私交,则无内怨;与大则胜,私交众则怨杀。

夷吾也,如以予人财者,不如毋夺时;如以予人食者,不如毋夺其事,此谓无外内之患。事故也,君臣之际也;礼义者,人君之神也。且君臣之属,也;亲戚之爱,性也。使君亲之察同索,属故也。使人君不安者,属际也,不可不谨也。

贤不可威,能不可留,杜事之于前,易也。水鼎之汩也,人聚之;壤地之美也,人死之。若江湖之大也,求珠贝者,不令也。逐神而远热,交觯者不处,兄遗利夫!事左中国之人,观危国过君而弋其能者,岂不几于危社主哉!

利不可法,故民流;神不可法,故事之。天地不可留,故动,化故从新。是故得天者高而不崩,得人者卑而不可胜。是故圣人重之,人君重之。故至贞生至信,至言往至绞。生至自有道,不务以文胜情,不务以多胜少,不动则望有𪪞,旬身行。

法制度量,王者典器也;执故义道,畏变也。天地若夫神之动。化变者也,天地之极也。能与化起而王用,则不可以道山也。仁者善用,智者善用,非其人,则与神往矣。

衣食之于人也,不可以一日违也,亲戚可以时大也。是故圣人万民艰处而立焉。人死则易云,生则难合也。故一为赏,再为常,三为固然。其小行之则俗也,久之则礼义。故无使下当上必行之,然后移商人于国,非用人也,不择乡而处,不择君而使,出则从利,入则不守。国之山林也,则而利之。市尘之所及,二依其本。故上侈而下靡,而君臣相上下相亲,则君臣之财不私藏。然则贪动枳而得食矣。徙邑移市,亦为数一。

问曰:多贤可云?对曰:鱼鳖之不食咡者,不出其渊;树木之胜霜雪者,不听于天;士能自治者,不从圣人,岂云哉?夷吾之闻之也,不欲,强能不服,智而不牧。若旬虚期于月,津若出于一,明然,则可以虚矣。故阨其道而薄其所予,则士云矣。不择人而予之,谓之好人;不择人而取之,谓之好利。审此两者,以为处行,则云矣。

不方之政,不可以为国;曲静之言,不可以为道。节时于政,与时往矣。不动以为道,齐以为行,避世之道,不可以进取。

阳者进谋,几者应感,再杀则齐,然后运可请也。对曰:夫运谋者,天地之虚满也,合离也,春秋冬夏之胜也,然有知强弱之所尤,然后应诸侯取交,故知安危国之所存。以时事天,以天事神,以神事鬼,故国无罪而君寿,而民不杀智运谋而杂橐刃焉。

其满为感,其虚为亡,满虚之合,有时而为实,时而为动。地阳时贷,其冬厚则夏热,其阳厚则阴寒。是故王者谨于日至,故知虚满之所在,以为政令。已杀生,其合而未散,可以决事。将合,可以禺其随行以为兵,分其多少以为曲政。

请问形有时而变乎?对曰:阴阳之分定,则甘苦之草生也。从其宜,则酸咸和焉,而形色定焉,以为声乐。夫阴阳进退,满虚亡时,其散合可以视岁。唯圣人不为岁,能知满虚,夺余满,补不足,以通政事,以赡民常。地之变气,应其所出;水之变气,应之以精,受之以豫;天之变气,应之以正。且夫天地精气有五,不必为沮,其亟而反,其重陔动毁之进退,即此数之难得者也,此形之时变也。

沮平气之阳,若如辞静。余气之潜然而动,爱气之潜然而哀,胡得而治动?对曰:得之衰时,位而观之,佁美然后有辉。修之心,其杀以相待,故有满虚哀乐之气也。故书之帝八,神农不与存,为其无位,不能相用。

问:运之合满安臧?二十岁而可广,十二岁而聂广,百岁伤神。周郑之礼移矣,则周律之废矣,则中国之草木有移于不通之野者。然则人君声服变矣,则臣有依驷之禄,妇人为政,铁之重反旅金。而声好下曲,食好咸苦,则人君日退。亟则溪陵山谷之神之祭更,应国之称号亦更矣。

视之示变,观之风气。古之祭,有时而星,有时而星熺,有时而𬉼,有时而朐。鼠应广之实,阴阳之数也。华若落之名,祭之号也。是故天子之为国,图具其树物也。

——

(三十三)心术上第三十六——管子谭

493、心处君位——管子谭 心术上第三十六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心在人体,处于君的地位;九窍各有功能,有如百官各有职务。心的活动合于正道,九窍就能按常规活动。恰如黄帝内经之说。孰前孰后?

494、静乃自得——管子谭 心术上第三十六

「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不要先于事物的变化而动,以观察事物变化的规律,先动则会失掉为君的地位,静而仔细观察乃可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95、道不远人——管子谭 心术上第三十六

「道,不远而难极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道,离人不远而难以探其穷尽,与人共处而难以掌握。影响著后来的《中庸》「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496、虚空其欲望——管子谭 心术上第三十六

「虚其欲,神将入舍;」虚空其欲望,道之神就将入心。追求智能不如保持心的虚空。圣人就是无所追求的,所以能够做到虚空。直接影响了《老庄》哲学。

497、何谓道德——管子谭 心术上第三十六

「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虚无无形叫作道,化育万物叫作德。可谓是《道德经》的提纲了。

498、义礼之道——管子谭 心术上第三十六

「君臣父子人间之事谓之义,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之体谓之礼,简物、小未一道。」摆正君臣父子这类人间的关系叫作义,尊卑揖让、贵贱有别、亲疏体统叫作礼,如此简单哪怕是最小的事物都是一道也。

499、道可道非常道——管子谭 心术上第三十六

「大道可安而不可说。」大道,可以适应而不可说明白。真是:道可道,非常道呀!

500、天虚地静——管子谭 心术上第三十六

「天曰虚,地曰静,乃不伐。」天虚而空,地静而有,乃不为之。静中而自然无为,再强也不能到处都是你的,再有智慧也不能把所有变化都预见到。天虚地静——万物自然。

501、名副其实——管子谭 心术上第三十六

「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当,谓之圣人。」万物各自有其形象,每个形象都有其名称,每个名称都与其形象十分恰当——名副其实,真可谓是圣人之作。

502、无为之事——管子谭 心术上第三十六

「故必知不言,无为之事,然后知道之纪。」因天虚地静万物自然,所以,万物的变化必定会知道的而不用言明,都是不用为之之事。然后才懂得道的纲纪。这也就是后来《道德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思想。

503、君子无为——管子谭 心术上第三十六

「是以君子不休乎好,不迫乎恶,恬愉无为,去智与故。」所以君子无所嗜好,不惧恶事所迫,安详和悦而无为,除智谋和故技。处事不自以为是——君子无为。

504、有道之君——管子谭 心术上第三十六

「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因此。有道的君子,其处事就象无知;其待物就象偶遇,这就是静的原因之道也。

505、心有欲者——管子谭 心术上第三十六

「夫心有欲者,物过而目不见,声至而耳不闻也。」心里有了嗜欲杂念,那就有东西也看不见——视而不见,有声音也听不到——听而不闻。后来《大学》中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506、无为而制——管子谭 心术上第三十六

「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故曰: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上离其道,下失其事。心术——就是无为而制。

507、人主立阴——管子谭 心术上第三十六

「人主者立于阴,阴者静,故曰「动则失位」。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攸曰,『静乃自得。』」人主处在阴的地位。阴的性质是静,所以说「动则失位」。处在阴的地位可以控制阳,处在静的地位可以控制动,所以说「静乃自得」。人主立阴——有道理。

508、「道」在身边——管子谭 心术上第三十六

「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故曰「不远而难极也」。」道就在天地间,大的无外小的无内,包罗当今人们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到的、过去现在的和未来的万象。所以说,就在你我身边,却永远难以认识清楚。管子的哲学思想——道。老庄是传承人呀!

509、虚与人无距离——管子谭 心术上第三十六

「虚之与人也无间,唯圣人得虚道,故曰「并处而难得」。」虚与人无距离,但只有圣人能做到虚,所以说「并处而难得」。怪不得佛教那么容易被中国人所接受,那是有历史的思想基础的——虚空。

510、去欲则通——管子谭 心术上第三十六

管子的:去欲则通、通则能静、静则能专一、专一则能独立思索、独立思索则能明道、明道就神了。传承到《大学》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511、道虚其无形——管子谭 心术上第三十六

「天之道,虚其无形。虚则不屈,无形则无所位,无所位,故遍流万物而不变,」天道,是使道虚的无形,由于虚则不屈从;由于无形则无固定地位,因无固定地位,所以能遍流于万物之中而不变。那就是水——虚而无形。

512、德就是得——管子谭 心术上第三十六

「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德是道的体现,其使万物得以生存生长,其使人类得以认识道的精要。所以,「德」就是「得」,所谓「得」就是寻「道」所「得」也——也就是「德」。

513、义出乎于理——管子谭 心术上第三十六

「义者,谓各处其宜也......义出乎理,理因乎宜者也。」义就是在不同条件下的当然之事理,义出乎于理,这个理因其适合不同条件下的事物变化,从而说明义的意思。

514、礼出乎义——管子谭 心术上第三十六

「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故礼者谓有理也。」礼是因人的情感所产生的,但又是缘于义的道理,而规定的礼节制度,所以礼就是有理。因此,礼出乎义,义出乎理,理适合事物变化。

515、法出乎权衡义礼——管子谭 心术上第三十六

「法者所以同出,不得不然者也,故杀僇禁诛以一之也。故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于道。」法所以与义、礼同出,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杀戮禁诛要统一标准来实行,凡事要用法来督察,法出乎于权衡义、礼,而权衡义、礼出乎于道。

516、所谓的道——管子谭 心术上第三十六

「道也者、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极。」管子所描写的道,动起来看不见其形,给予恩惠看不见其德,万物都能得到其的恩惠,然而不知其根本。因此,「不出于口,不见于色,言无形也。」

517、名可名——管子谭 心术上第三十六

「执其名,务其应,所以成,之应之道也。」抓住每一种事物的名称,认真研究该事物接受顺合其名称,及所以的道理,这就是「应」的规律。也就是要悟懂某一事物为什么叫这个名。传承到老子那里「道」的名就是:「名可名、非常名」了。

518、名之原故——管子谭 心术上第三十六

「因也者,无益无损也。以其形因为之名,此因之术也。」所有的事物所叫的那个名称都是有原故的,其名称对该事物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是以其原形为原故而得名的。这就是其名称原故的道理。所以,名称只不过是用来标记万物的名者也。

519、从实际出发——管子谭 心术上第三十六

「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感而后应,非所设也」。所谓的原故,就是抛开自己的主观认识而以客观事物的变化为准则。感知事物的变化而后去接受,并不是由自己事先所设定好了的。——就是:从实际出发。

520、过眼烟云——管子谭 心术上第三十六

「故物至则应,过则舍矣。舍矣者,言复所于虚也。」所以,遇到事物则要做好接受顺合,事物一但过去则舍弃,所谓的舍弃,是说又处于虚的境界。恰如过眼烟云。

附:心术上第三十六原文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

道,不远而难极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乎。智乎,智乎,投之海外无自夺,求之者不得处之者。夫正人无求之也,故能虚无。

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君臣父子人间之事谓之义,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之体谓之礼,简物、小未一道。杀僇禁诛谓之法。

大道可安而不可说。直人之言不义不颇,不出于口,不见于色,四海之人,又孰知其则?

天曰虚,地曰静,乃不伐。洁其宫,开其门,去私毋言,神明若存。纷乎其若乱,静之而自治。强不能遍立,智不能尽谋。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当,谓之圣人。故必知不言,无为之事,然后知道之纪。殊形异埶,不与万物异理,故可以为天下始。

人之可杀,以其恶死也;其可不利,以其好利也。是以君子不休乎好,不迫乎恶,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其应也,非所设也;其动也,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耳目者。视听之官也,心而无与于视听之事,则官得守其分矣。夫心有欲者,物过而目不见,声至而耳不闻也。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故曰: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故曰「君」。「毋代马走」,「毋代鸟飞」,此言不夺能能,不与下诚也。「毋先物动」者,摇者不走,趮者不静,言动之不可以观也。「位」者」,谓其所立也。人主者立于阴,阴者静,故曰「动则失位」。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攸曰,『静乃自得。」

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故曰「不远而难极也」。虚之与人也无间,唯圣人得虚道,故曰「并处而难得」。世人之所职者精也。去欲则宣,宣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神者至贵也,故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焉。故曰「不洁则神不处」。「人皆欲知而莫索之」,其所(以)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不修之此,焉能知彼?修之此,莫能虚矣。虚者,无藏也。故曰去知则奚率求矣,无藏则奚设矣。无求无设则无虑,无虑则反复虚矣。

天之道,虚其无形。虚则不屈,无形则无所位,无所位,故遍流万物而不变,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间之理者,谓其所以舍也。义者,谓各处其宜也。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故礼者谓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谕义之意也。故礼出乎义,义出乎理,理因乎宜者也。法者所以同出,不得不然者也,故杀僇禁诛以一之也。故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于道。

道也者、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极。故曰「可以安而不可说」也。莫人,言至也。不宜,言应也。应也者,非吾所设,故能无宜也。不顾,言因也。因也者,非吾所顾,故无顾也。「不出于口,不见于色」,言无形也;「四海之人,孰知其则」,言深囿也。

天之道虚,地之道静。虚则不屈,静则不变,不变则无过,故曰「不伐」。「洁其宫,阙其门」:宫者,谓心也。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曰「宫」。洁之者,去好过也。门者,谓耳目也。耳目者,所以闻见也。「物固有形,形固有各」,此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姑形以形,以形务名,督言正名,故曰「圣人」。「不言之言」,应也。应也者,以其为之人者也。执其名,务其应,所以成,之应之道也。「无为之道,因也。因也者,无益无损也。以其形因为之名,此因之术也。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人者立于强,务于善,未于能,动于故者也。圣人无之,无之则与物异矣。异则虚,虚者万物之始也,故曰「可以为天下始」。

人迫于恶,则失其所好;怵于好,则忘其所恶。非道也。故曰:「不怵乎好,不迫乎恶。」恶不失其理,欲不过其情,故曰:「君子」。「恬愉无为,去智与故」,言虚素也。「其应非所设也,其动非所取也」,此言因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感而后应,非所设也;缘理而动,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自用则不虚,不虚则仵于物矣;变化则为生,为生则乱矣。故道贵因。因者,因其能者,言所用也。「君子之处也若无知」,言至虚也;「其应物也若偶之」,言时适也、若影之象形,响之应声也。故物至则应,过则舍矣。舍矣者,言复所于虚也。

——

(三十四)心术下第三十七——管子谭

521、端正形貌——管子谭 心术下第三十七

「形不正者,德不来。」外表不端正的人,是因为德没有养成。一个人内在的修养德性,必然会从其言行显露出来。由表及里么——整饬内德,端正形貌。

522、私者乱天下——管子谭 心术下第三十七

「是故圣人若天然,无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圣人总是象天一样。不为私覆盖万物;像地一样,不为私载置万物。管子认为「私者,乱天下者也。」

523、事物的客观性——管子谭 心术下第三十七

「凡物载名而来,圣人因而财之,而天下治。」凡是事物都是带著其相应的名称而来到世间的——是客观的,圣人因其名称的道理而裁定,而天下大治。朴素的唯物思想。

524、专心思索所得——管子谭 心术下第三十七

「能专乎?能一乎?能毋卜筮而知凶吉乎?」能专心么?能专心在一件事上认真思索么?能做到不用占卜而知吉凶么?管子是相信专心自我思索所得,而怀疑占卜。

525、不信鬼神——管子谭 心术下第三十七

「故曰,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气之极也。」所以说,必须依靠思索,思索不得,鬼神将给予教诲,然而这不是鬼神的力量,而是人自身精气的最高作用。做大事的人都不信鬼神。

526、精神与智慧——管子谭 心术下第三十七

「一气能变曰精、一事能变曰智。」能全神贯注的依据外界的变化而变化,谓之有精神;关注一件事物能掌握其变化的,谓之有智慧。专心关注必有所得。

527、专一——管子谭 心术下第三十七

「执一之君子执一而不失,能君万物,日月之与同光,天地之与同理。」能全神贯注的掌握一件事物变化的君子,专一而不分心。就能掌握万物,就能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理。实际上儒佛道讲的定、空、静都是专一的意思。

528、凡心不安者——管子谭 心术下第三十七

「圣人裁物,不为物使。心安,是国安也。」圣人判断裁决事物,从不被事物的诱惑所支配。所以心安,则国也安。也就是毫无私心的,实事求是的,客观的认识事物,遵循其规律——岂能心不安。凡心不安者皆因私欲作怪。

529、道是永恒的——管子谭 心术下第三十七

管子认为:「道」是若有若无的,实际上人人都在遵循,时世遵循「道」而变化,而「道」的根本是不变的;万物适应「道」而生存,而「道」的根本是不移。——「道」是永恒的。

530、没人做到静——管子谭 心术下第三十七

管子认为:如果一个人要是能够真正的「静」下来,那是:筋肕骨强、体态大方、目如清水、视如日月、德与日新、遍知天下、四方之极、善气迎人、不言如雷、全心之形,明于日月。看来没有人能做到真正的「静」。如果做到了,那就是人们想像中的圣人、佛陀、真人了。

531、真正的平和——管子谭 心术下第三十七

管子认为:人凡是要更好的生存下去,必定要做到真正的平和。之所以失去平和,必是因喜乐哀怒,节制怒莫过于乐的制约,节制乐莫过于礼的制约,遵守礼莫过于敬的制约。人若是外敬而内静,必定会回归于人性。真是儒、道之前辈呀!

532、心理学大师——管子谭 心术下第三十七

「心之中又有心。」此处可品出管子已经有了潜意识的思想。能说出来的心里想的之中还有其潜意识(又有心,下同),潜意识(多为私欲)在说出来之前,就已成形,而后进行思索,思索后方知该不该说出,凡是潜意识成形后,因知道的过多而做过多的思索,就会失去原来的天生之意。此段真是心术呀!——最早的心理学大师。

533、最早的行为学——管子谭 心术下第三十七

「是故内聚以为原。泉之不竭,表里遂通;」因此,只有心里聚德以为源泉,泉源不枯竭,表里才能通达如一——真君子也,所以,「圣人一言解之,上察于天,下察于地。」又是最早的行为学。

附:心术下第三十七原文

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冶。正形饰德,万物毕得,翼然自来,神莫知其极,昭知天下,通于四极。是故曰: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此之谓内德。是故意气定,然后反正。气者身之充也,行者正之义也。充不美则心不得,行不正则民不服。是故圣人若天然,无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私者,乱天下者也。

凡物载名而来,圣人因而财之,而天下治。实不伤,不乱于天下,而天下治。专于意,一于心,耳目端,知远之证。能专乎?能一乎?能毋卜筮而知凶吉乎?能止乎?能已乎?能毋问于人而自得之于己乎?故曰,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气之极也。

一气能变曰精、一事能变曰智。慕选者,所以等事也;极变者,所以应物也。慕选而不乱,极变而不烦,执一之君子执一而不失,能君万物,日月之与同光,天地之与同理。

圣人裁物,不为物使。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民,故功作而民从,则百姓治矣。所以操者非刑也,所以危者非怒也。民人操,百姓治,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非所人而乱。

凡在有司执制者之利,非道也。圣人之道,若存若亡,援而用之,殁世不亡。与时变而不化,应物而不移,日用之而不化。

人能正静者,筋肕而骨强;能戴大圆者,体乎大方;镜大清者,视乎大明。正静不失,日新其德,昭知天下,通于四极。金心在中不可匿,外见于形容,可知于颜色。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不言之言,闻于雷鼓。全心之形,明于日月,察于父母。昔者明王之爱天下,故天下可附;暴王之恶天下,故天下可离。故货之不足以为爱,刑之不足以为恶。货者爱之末也,刑者恶之末也。

凡民之生也,必以正平;所以失之者,必以喜乐哀怒,节怒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外敬而内静者,必反其性。

岂无利事哉?我无利心。岂无安处哉?我无安心。心之中又有心。意以先言,意然后形,形然后思,思然后知。凡心之形,过知失生。

是故内聚以为原。泉之不竭,表里遂通;泉之不涸,四支坚固。能令用之,被及四固。

是故圣人一言解之,上察于天,下察于地。

——

(三十五)白心第三十八——管子谭

534、适当的国政——管子谭 白心第三十八

「建当立有,以靖为宗,以时为宝,以政为仪,和则能久。」建立适当的国政,要以虚静为指导、以适时最佳、以端正为礼仪,以此相和方能经久不衰。也就是:无为、适时、端正——一把手之作为也。

535、顺天和人——管子谭 白心第三十八

「上之随天,其次随人。人不倡不和,天不始不随。」首先是顺天,其次是和人。人心相悖不能去应和,天时未到不能去顺从。天时与人心相悖,待人心变。

536、知其名的道理——管子谭 白心第三十八

「原始计实,本其所生。知其象则索其形,缘其理则知其情,索其端则知其名。」要想知道原始的真实的事物,及其产生的根本,就要从知其现象则追索其形体,根据其道理则知其实情,追索到其的始末,就知道其名称的道理了。在简直就是《易经》的推测的「象、理、数」呀!

537、道法自然——管子谭 白心第三十八

「天不为一物在其时,明君圣人亦不为一人枉其法。」包藏万物莫大于天地;化育万物莫多于日月;然而天不会因某一物的需要而改变其时节,明君圣人也不因某一人的需要而违背其法度。后来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呀!

538、立法之经典——管子谭 白心第三十八

「名正法备,则圣人无事。」只要事物的名称表达的正确又有相应完备的法度,则圣人就可以安然无事了。同时管子也认为:名称与法度不可不变,也不可总变,要适应变化来确定法度裁断事物,尺度不可偏大则过宽,又不可偏小则局限,因事物是参差不齐的。立法之经典就似说在当下呀!!!真是英明!!!

539、兵不义不可——管子谭 白心第三十八

「兵之胜,从于适;德之来,从于身。」出兵的胜利是由于适时,就是要举义兵;得来的胜利是由于自身,就是骄兵必败。说明了「兵不义不可,」的道理。

540、左生右死——管子谭 白心第三十八

「左者,出者也;右者,人者也。」左边是出——生路也,右边是入——死路也。——左生右死出自于此么?

541、不卜不筮——管子谭 白心第三十八

「不日不月,而事以从;不卜不筮,而谨知吉凶。」只要遵循「道」,不必选择什么良辰吉日,而事从其愿;不必去求什么问卜占卦,而可知吉凶。又一次的说明管子不信占卜,因此,对《易经》不屑一顾。——大政治家的风范。

542、真君子也——管子谭 白心第三十八

「去善之言,为善之事,事成而顾反无名。能者无名,从事无事。」提出了很多有作用的建议,做出了很多有作用的事情,事成后而仍然返回到默默无名,做了很多有作用的事却显得无所事事。上善若水——真君子也!

543、功成名遂身退——管子谭 白心第三十八

「孰能弃名与功而还与众人同?孰能弃功与名而还反无成?」谁能做到放弃功业与名声而回到普通人的地位呢?谁能做到放弃功业与名声而回到尚无成就的状态呢?后来的《道德经》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544、辩证之法——管子谭 白心第三十八

「日极则仄,月满则亏。极之徒仄,满之徒亏,」太阳到了最高处便走向偏斜;月亮到了最满出便走向亏缺。最高的要走向偏斜,最满的要走向亏缺。老庄传承此辩证之法。

545、比较才有区别——管子谭 白心第三十八

「无以旁言为事成,察而征之,无听辩,万物归之,美恶乃自见。」不要把道听途说当成事实,进行观察与考证,不听信任何巧辩,把万事万物归纳到一起,相互比较之下,美、恶就自然显现出来了。只有比较才有区别。

546、天不坠,地不沉——管子谭 白心第三十八

「夫天不坠,地不沉,夫或维而载之也夫!又况于人?」天不坠,地不沉,这或者正是有个什么东西在维系著天,而擎载著地的吧!何况于人呢?这个东西,管子心中早就有了,那就是——「道」。

547、不作不述——管子谭 白心第三十八

「故书其恶者,言其薄者。」管子认为:由于事物都有其自身变化之道,因此,著书是令人厌恶的,立言是令人鄙薄的。圣人是口不反复的说空话,手不指向无实际的事物,而事物一旦出现给它一个命名就可以了。此处是不作不述,与《论语》的「述而不作」是有区别的。

548、如果要适应——管子谭 白心第三十八

「事有适,而无适,若有适......。」凡是事物都有其适时变化之道,而是人们无法适应,如果要适应,也只有制约人的欲望才能适应,那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很深刻!!!

549、还是正中为好——管子谭 白心第三十八

「为善乎,毋提提;为不善乎,将陷于刑。善不善,取信而止矣。若左若右,正中而已矣。」管子认为:由于事物都有其自身变化之道。你做好了,没有什么可显示的;做得不好,还将陷于刑法。好与不好,只取信于国人呀。因此,不能左不能右,还是正中为好。很现实呀!

550、得民心者得天下——管子谭 白心第三十八

「自知曰稽,知人曰济。知苟适,可为天下周。」只知道自己的心愿,并按此行,那是审查众人符合不符合自己的心愿;只有知道众人的心愿,并按此行,那是帮助众人符合众人的心愿。如果知道适应众人的心愿,并按此行,可为天下王。还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551、在于权衡——管子谭 白心第三十八

「思索精者明益衰,德行修者王道狭。」思索越精细的人其懂得的道理越说不明白——越精细问题越多;德行越有修养的人其王道越加狭窄——被道德限制住了。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么,在于权衡。

552、名进而身退——管子谭 白心第三十八

「名满于天下,不若其已也。名进而身退,天之道也。」名满天下不如早些罢手。因为名进而身退是天之道也。传承到老子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谁又能罢手哪?!

553、相当有道理——管子谭 白心第三十八

「满盛之国,不可以仕任;满盛之家,不可以嫁子;骄倨傲暴之人,不可与交。」极盛的国度,个可给它当官;极盛的家族,不可同他结亲;骄倔傲暴之人,是不可同他交朋友的。相当有道理——切记!切记!

554、量力而行——管子谭 白心第三十八

「欲爱吾身,先知吾情,君亲六合,以考内身。以此知象,乃知行情。既知行情,乃知养生。」要珍惜自身,就要先解自身所处的实情,首先是君臣、亲情、周围的实情,由此来检查自身适应的状态。从此知道自己的形象,乃知道可行之事。既知道可行之事,就是懂得如何珍惜自己的一生——量力而行。不可不自量力呀!

555、专一方可悟道——管子谭 白心第三十八

「一以无贰,是谓知道。将欲服之,必一其端,而固其所守。」专一心而无二意,这就叫懂得了「道」。要行其「道」必须由专一开始而固守其「道」。专一方可静心,精心方可悟「道」。

附:白心第三十八原文

建当立有,以靖为宗,以时为宝,以政为仪,和则能久。非吾仪虽利不为,非吾当虽利不行,非吾道虽利不取。上之随天,其次随人。人不倡不和,天不始不随。故其言也不废,其事也不随。

原始计实,本其所生。知其象则索其形,缘其理则知其情,索其端则知其名。故苞物众者,莫大于天地;化物多者,莫多于日月;民之所急,莫急于水火。然而,天不为一物在其时,明君圣人亦不为一人枉其法。天行其所行而万物被其利,圣人亦行其所行而百姓被其利。是故万物均、既夸众百姓平矣。是以圣人之治也,静身以待之,物至而名自治之。正名自治之,奇身名废。名正法备,则圣人无事。不可常居也,不可废舍也。随变断事也,知时以为度。大者宽,小者局,物有所余有所不足。

兵之出,出于人;其人入,入于身。兵之胜,从于适;德之来,从于身。故曰:祥于鬼者义于人,兵不义不可,强而骄者损其强,弱而骄者亟死亡;强而卑义信其强,弱而卑义免于罪。是故骄之余卑,卑之余骄。

道者,一人用之,不闻有余;天下行之,不闻不足。此谓道矣。小取焉则小得福,大取焉则大得福,尽行之而天下服,殊无取焉则民反,其身不免于贼。左者,出者也;右者,人者也。出者而不伤人,入者自伤也。不日不月,而事以从;不卜不筮,而谨知吉凶。是谓宽乎形,徒居而致名。去善之言,为善之事,事成而顾反无名。能者无名,从事无事。审量出入,而观物所载。

孰能法无法乎?始无始乎?终无终乎?弱无弱乎?故曰:美哉岪岪。故曰有中有中,孰能得夫中之衷乎?故曰功成者隳,名成者亏。故曰,孰能弃名与功而还与众人同?孰能弃功与名而还反无成?无成有贵其成也,有成贵其无成也。日极则仄,月满则亏。极之徒仄,满之徒亏,巨之徒灭。孰能己无乎?效夫天地之纪

人言善亦勿听,人言恶亦勿听,持而待之,空然勿两之,淑然自清。无以旁言为事成,察而征之,无听辩,万物归之,美恶乃自见。

天或维之,地或载之。天莫之维,则天以坠矣;地莫之载,则地以沉矣。夫天不坠,地不沉,夫或维而载之也夫!又况于人?人有治之,辟之若夫雷鼓之动也。夫不能自摇者,夫或摇之。夫或者何?若然者也。视则不见,听则不闻,洒乎天下满,不见其塞。集于颜色,知于肌肤,责其往来,莫知其时。薄乎其方也,韕乎其圜也,韕韕乎莫得其门。故口为声也,耳为听也,目有视也,手有指也,足有履也,事物有所比也。

「当生者生,当死者死」,言有西有东,各死其乡。置常立仪,能守贞乎?常事通道,能官人乎?故书其恶者,言其薄者。上圣之人,口无虚习也,手无虚指也,物至而命之耳。发于名声,凝于体色,此其可谕者也。不发于名声,不凝于体色,此其不可谕者也。及至于至者,教存可也,教亡可也。故曰:济于舟者和于水矣,义于人者祥其神矣。

事有适,而无适,若有适;觿解,不可解而后解。故善举事者,国人莫知其解。为善乎,毋提提;为不善乎,将陷于刑。善不善,取信而止矣。若左若右,正中而已矣。县乎日月无已也。愕愕者不以天下为忧,剌剌者不以万物为策,孰能弃剌剌而为愕愕乎?

难言宪术,须同而出。无益言,无损言,近可以免。故曰:知何知乎?谋何谋乎?审而出者彼自来。自知曰稽,知人曰济。知苟适,可为天下周。内固之,一可为长久。论而用之,可以为天下王。

天之视而精,四璧而知请,壤土而与生。能若夫风与波乎?唯其所欲适。故子而代其父,曰义也,臣而代其君,曰篡也。篡何能歌?武王是也。故曰:孰能去辩与巧,而还与众人同道?故曰:思索精者明益衰,德行修者王道狭,卧名利者写生危,知周于六合之内者,吾知生之有为阻也。持而满之,乃其殆也。名满于天下,不若其已也。名进而身退,天之道也。满盛之国,不可以仕任;满盛之家,不可以嫁子;骄倨傲暴之人,不可与交。

道之大如天,其广如地,其重如石,其轻如羽。民之所以,知者寡。故曰:何道之近而莫之与能服也,弃近而就远何以费力也。故曰:欲爱吾身,先知吾情,君亲六合,以考内身。以此知象,乃知行情。既知行情,乃知养生。左右前后,周而复所。执仪服象,敬迎来者。今夫来者,必道其道,无迁无衍,命乃长久。和以反中,形性相葆。一以无贰,是谓知道。将欲服之,必一其端,而固其所守。责其往来,莫知其时,索之于天,与之为期,不失其期,乃能得之。故曰:吾语若大明之极,大明之明非爱人不予也。同则相从,反则相距也。吾察反相距,吾以故知古从之同也。

——

(三十六)水地第三十九——管子谭

556、哲学家——管子谭 水地第三十九

「地者,万物之本原。......水者,地之血气,」地,是万物的本原。水,则是地的血气。论天、地、水的人都是哲学家。

557、水之仁也——管子谭 水地第三十九

「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水柔弱但清白,而善于洗涤人的秽恶,谓之仁。柔弱清白利人——水之仁也。

558、水之义也——管子谭 水地第三十九

「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水没有什么地方不可流的,一直到流布平衡而止,这是它的义。无出不去平而为止——水之义也。

559、水卑之道——管子谭 水地第三十九

「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人皆攀高,水独流下,这是水的谦卑。谦卑是「道」的所在——水卑之道。

560、水之神也——管子谭 水地第三十九

「是以无不满,无不居也,集于天地而藏于万物。」水没有不可以被它充满的东西,也没有不可以让它停留的地方,它可以聚集在天空和地上而包藏在万物之中。无处不在——面无感觉,无时不在——内感深切——水之神也。

561、玉有九德——管子谭 水地第三十九

管子提出:玉有九德,「玉温润以泽,仁也;」为首。孔子的十德说,说文解字的五德说皆出于此吧!

562、管子与内经——管子谭 水地第三十九

「五昧者何?曰五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此节可谓《黄帝内经》之要。管子为什么不提《黄帝内经》哪?《黄帝内经》成卷于何时?!

563、察于荒忽——管子谭 水地第三十九

「目之所以视,非特山陵之见也,察于荒忽。」婴孩就生出来后,目就能看,目所能看到的,不仅是山岳丘陵,也能看到荒忽的东西。婴儿能看到的「荒忽」是什么哪?是成人看了模糊的东西么?

564、龟和龙——管子谭 水地第三十九

「龟与龙,伏暗能存而能亡者也。」龟可先知验证祸福,龙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龟和龙是隐伏在幽暗之处,人们是既能看见而又看不见的。看来由古至今凡是解释不清的,只能一是占卜,二是神化。

565、水精与泽精——管子谭 水地第三十九

「牛蟡与庆忌。」蟡是一头两身,它的形状象蛇,是涸川里面的一种水精;庆忌的形状象人,他的身长只有四寸,是涸泽之中的泽精。管子所述的两只水地怪兽。

566、管子的学生所述——管子谭 水地第三十九

「故人皆服之,而管子则之。人皆有之,而管子以之。」所以人人都习惯了水,只有管子能从道理上了解它;人人都占有了水,只有管子能够掌握利用它。这显然是管子的学生所述。

567、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管子谭 水地第三十九

「是以圣人之治于世也,不人告也,不户说也,其枢在水。」因此,圣人治世,不用听信每个人的告诫,不用了解每一户的说法,其关键只在于掌握运用水的道理。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附:水地第三十九原文

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官、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

何以知其然也?曰: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为都居。

准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质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者,万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违非得失之质也,是以无不满,无不居也,集于天地而藏于万物,产于金石,集于诸生,故曰水神。集于草木,根得其度,华得其数,实得其量,乌鲁得之,形体肥大,羽毛丰茂,文理明著。万物莫不尽其几、反其常者,水之内度适也。

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杀,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室,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

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三月如咀。咀者何?曰五味。五昧者何?曰五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五藏已具,而后生肉。脾生隔,肺生骨,肾生脑,肝生革,心生肉。五内已具,而后发为九窍。脾发为鼻,肝发为目,肾发为耳,肺发为窍。五月而成,十月而生。生而目视,耳听,心虑。目之所以视,非特山陵之见也,察于荒忽。耳之所听,非特雷鼓之闻也,察干淑湫。心之所虑,非特知于粗粗也,察于微眇,故修要之精。

是以水集于玉而九德出焉。凝蹇而为人,而九窍五虑出焉。此乃其精也精粗浊蹇能存而不能亡者也。

伏暗能存而能亡者,蓍龟与龙是也。龟生于水,发之于火,于是为万物先,为祸福正。龙生干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尚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千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龟与龙,伏暗能存而能亡者也。

或世见,或世不见者,牛蟡与庆忌。故涸泽数百岁,谷之不徙,水之不绝者,生庆忌。庆忌者,其状若人,其长四寸,衣黄衣,冠黄冠,戴黄盖,乘小马,好疾驰,以其名呼之,可使千里外一日反报,此涸泽之精也。涸川之精者,生于蟡。蟡者,一头而两身,其形若蛇,其长八尺,以其名呼之,可以取鱼鳖。此涸川水之精也。

是以水之精粗浊蹇,能存而不能亡者,生人与玉。伏暗能存而亡者,蓍龟与龙。或世见或不见者、蟡与庆忌。故人皆服之,而管子则之。人皆有之,而管子以之。

是故具者何也?水是也。万物莫不以生,唯知其托者能为之正。具者,水是也,故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何以知其然也?夫齐之水道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贼;越之水浊重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秦之水泔冣而稽,淤滞而杂,故其民贪戾罔而好事;齐晋之水枯旱而运,淤滞而杂,故其民谄谀葆诈,巧佞而好利;燕之水萃下而弱,沈滞而杂,故其民愚戆而好贞,轻疾而易死;宋之水轻劲而清,故其民闲易而好正。是以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故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心易。一则欲不污,民心易则行无邪。是以圣人之治于世也,不人告也,不户说也,其枢在水。

——

(三十七)四时第四十——管子谭

568、明智圣明——管子谭 四时第四十

「故天曰信明,地曰信圣,四时曰正。其王信明圣,其臣乃正。」顺天「道」相信其是明智的,顺地「道」相信其是圣明的,方可正确的判断四时。国其王只有明智圣明,其臣方可正确的按四时行事。

569、能臣与实情——管子谭 四时第四十

「慎使能而善听信之。使能之谓明,听信之谓圣。」慎重使用能臣和善于听信实情。慎重使用能臣谓之明智,善于听信实情谓之圣明。能臣与实情难得呀!

570、阴阳变化——管子谭 四时第四十

「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因此,阴阳变化是天地之「道」的根本之理,四时运行是阴阳变化的根本过程。者在当时对阴阳是很深刻的认识。

571、东方曰星——管子谭 四时第四十

「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在《内经》得以发挥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五行春曰木。唯有「东方曰星」没有提到。

572、治国与治人——管子谭 四时第四十

春季三个月,用甲,乙的日子来发布五项政令。一照顾幼弧,赦免罪人。二赋予官爵,授予禄位。三解冻时修治沟渠,添修坟墓。四修平险阻难行的道路,修整田地的边界,清理田间的界限。五不准捕杀幼鹿,不准折花断尊。管子是利用时令以治国,《内经》是利用时令以治人。

573、管子与内经——管子谭 四时第四十

「东方曰星、南方曰日、中央曰土、西方曰辰、北方曰月。」《内经》则对应五行而形成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五时的变通,以产生寒暑燥湿风的五候变化。《管子》与《内经》内容有传承,形式有近似。不愧「圣人之师」。

574、政治要顺时而行——管子谭 四时第四十

「夏行春政则风,行秋政则水,行冬政则落。」如夏天实行春天的政令,则起大风;实行秋天政令,则多水;实行冬天政令,则草木凋落。政治就是治人,人在自然中,因此,政治要顺时而行。

575、有河图洛书的痕迹——管子谭 四时第四十

管子认为地理与季节的关系是:东方风阳春季显著,南方日烈夏季显著,西方风阴秋季显著,北方月寒冬季显著,中央曰土,实辅四时。在此,有河图洛书的痕迹,管子为何不提哪?为何很少提前人思想哪?

576、中央曰土——管子谭 四时第四十

中央曰土,其德和平用均,中正无私,实辅四时:春嬴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春夏秋冬、东南西北、木火金水都关于土。

577、秋多愁善感——管子谭 四时第四十

「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德忧哀、静正、严顺,居不敢淫佚。」西方是辰,它的时节称为秋,它的气是阴,阻产生金和甲。它的德性是忧虑哀伤平静公正而严肃谨慎,居处不许做淫佚之事。人在自然中也因此秋多愁善感。

578、秋后问斩——管子谭 四时第四十

「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寒生水与血......断刑致罚,无赦有罪,以符阴气。」判刑定罚,不要宽赦罪人,以适应阴气要求。怪不得有秋后问斩之说。

579、日食月食彗星——管子谭 四时第四十

「是故日食,则失德之国恶之;月食,则失刑之国恶之;彗星见,则失和之国恶之;」管子此时已经明确的提出:日食、月食、彗星。同时与国政相联系以致影响了两千多年。

580、道德二字——管子谭 四时第四十

「道生天地,德出贤人。道生德,德生正,正生事。」 「道」产生天地,「德」生出贤人。道产生德,德产生正礼,正礼产生政事。看来管子是运用道德二字理政——政治,传到老子是运用道德二字讲玄学——哲学。

附:四时第四十原文

管子曰:令有时。无时则必视,顺天之所以来,五漫漫,六惛惛,孰知之哉?唯圣人知四时。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不知五谷之故,国家乃路。故天曰信明,地曰信圣,四时曰正。其王信明圣,其臣乃正。何以知其王之信明信圣也?曰:慎使能而善听信之。使能之谓明,听信之谓圣。信明圣者,皆受天赏。使不能为惛,惛而忘也者,皆受天祸。是故上见成事而贵功,则民事接劳而不谋。上见功而贱,则为人下者直,为人上者骄。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刑德者,四时之合也。刑德合于时则生福,诡则生祸。

然则春夏秋冬将何行?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其德喜嬴,而发出节时。其事:号令修除神位,谨祷弊梗,宗正阳,治堤防,耕芸树艺,正津梁,修沟渎,甃屋行水,解怨赦罪,通四方。然则柔风甘雨乃至,百姓乃寿,百虫乃蕃,此谓星德。星者掌发,为风。是故春行冬政则雕,行秋政则霜,行夏政则欲。是故春三月以甲乙之日发五政。一政曰:论幼孤,舍有罪;二政曰:赋爵列,授禄位;三政曰:冻解修沟渎,复亡人;四政曰:端险阻,修封疆,正千伯;五政曰:无杀麑夭,毋蹇华绝芋。五政苟时,春雨乃来。

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阳生火与气。其德施舍修乐。其事:号令赏赐赋爵,受禄顺乡,谨修神祀,量功赏贤,以动阳气。九暑乃至,时雨乃降,五谷百果乃登,此谓日德。日掌赏,赏为暑,夏行春政则风,行秋政则水,行冬政则落。是故夏三月以丙丁之日发五政。一政曰:求有功发劳力者而举之;二政曰:开久坟,发故屋,辟故卵以假贷;三政曰:令禁扇去笠,毋扱免,除急漏田庐;四政曰:求有德赐布施于民者而赏之;五政曰:令禁罝设禽兽,毋杀飞鸟。五政苟时,夏雨乃至也。

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以风雨节,土益力。土生皮肌肤。其德和平用均,中正无私,实辅四时:春嬴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大寒乃极,国家乃昌,四方乃服,此谓岁德。岁掌和,和为雨。

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阴生金与甲。其德忧哀、静正、严顺,居不敢淫佚。其事:号令毋使民淫暴,顺旅聚收,量民资以畜聚。赏彼群干,聚彼群材,百物乃收,使民毋怠。所恶其察,所欲必得,我信则克。此谓辰德。辰掌收,收为阴。秋行春政则荣,行夏政则水,行冬政则耗。是故秋三月以庚辛之日发五政:一政曰:禁博塞,圉小辩,斗译跽。二政曰:毋见五兵之刃;三政曰:慎旅农,趣聚收;四政曰:补缺塞坼;五政曰:修墙垣,周门闾。五政苟时,五谷皆入。

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寒生水与血。其德淳越、温怒、周密。其事,号令修禁徙民,令静止,地乃不泄,断刑致罚,无赦有罪,以符阴气。大寒乃至,甲兵乃强,五谷乃熟,国家乃昌,四方乃备,此谓月德。月掌罚,罚为寒。冬行春政则泄,行夏政则雷,行秋政则旱。是故冬三月以壬癸之日发五政。一政曰:论孤独,恤长老;二政曰:善顺阴,修神祀,赋爵禄,授备位;三政曰:效肢计,毋发山川之藏;四政曰:捕奸遁,得盗贼者有赏;五政曰:禁迁徙,止流民,圉分异。五政苟时,冬事不过,所求必得,所恶必伏。

是故春凋,秋荣,冬雷,夏有霜雪,此皆气之贼也。刑德易节失次,则贼气遬至;贼气遬至,则国多灾殃。是故圣王务时而寄政焉,作教而寄武,作祀而寄德焉。此三者圣王所以合于天地之行也。日掌阳,月掌阴,星掌和。阳为德,阴为刑,和为事。是故日食,则失德之国恶之;月食,则失刑之国恶之;彗星见,则失和之国恶之;风与日争明,则失生之国恶之。是故,圣王日食则修德,月食则修刑,彗星见则修和,风与日争明则修生。此四者,圣王所以免于天地之诛也。信能行之,五谷蕃息,六畜殖,而甲兵强。治积则昌,暴虐积则亡。

道生天地,德出贤人。道生德,德生正,正生事。是以圣王治天下,穷则反,终则始。德始于春,长于夏;刑始于秋,流于冬。刑德不失,四时如一。刑德离乡,时乃逆行。作事不成,必有大殃。月有三政,王事必理,以为久长。不中者死,失理者亡。国有四时,固执王事,四守有所,三政执辅。

——

(三十八)五行第四十一——管子谭

581、六爻的来历——管子谭 五行第四十一

「六月日至,是故人有六多,六多所以街天地也。」每经六个月分别为冬至、夏至,因此,人的卦象有六爻,六爻是可以通乎天地的。如果六多可理解为六爻的话,管子说明了六爻的来历,还是有道理的,与后来的十二辟卦有些关联。

582、十二钟的律吕——管子谭 五行第四十一

「审合其声,修十二钟,以律人情。」审合音声,研究十二钟的律吕,使之反映人情。黄钟、大吕可品出人的情绪。

583、黄帝得蚩尤为相——管子谭 五行第四十一

「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从前,黄帝得蚩尤为相而明察天道,蚩尤通晓天道,所以黄帝用他当掌时的官。管子与《史记》「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何解?

584、司徒祝融——管子谭 五行第四十一

「是故春者土师也,夏者司徒也,秋者司马也,冬者李也。」黄帝用蚩尤为相明天、大常为相察地、奢龙辩东曰春是土师,祝融辩南曰夏是司徒,封辩西曰秋是司马,后土辩北曰冬是刑狱。黄帝、两相、六合、四方、四时、四官管子都提到了。

585、五音顺天道——管子谭 五行第四十一

「昔黄帝以其缓急作五声,以政五钟。」黄帝正五钟声,青钟大音、赤钟重心、黄钟洒光、景钟昧其明、黑钟隐其常,五声调整好了,后定五行正天时,再定五官正人位。五音顺天道,天地之美。

586、以农为本——管子谭 五行第四十一

「日至,睹甲子木行御。」冬至后从遇到甲子日开始,要按照木德行事。以农为本传承至今,每年之始《中央一号文件》现已成为重视农业工作的专有名词了。

587、环境保护法——管子谭 五行第四十一

「出国,衡顺山林,禁民斩木,所以爱草木也。」走出城市,让国家官吏巡视山林,禁止砍伐树木,这是为爱护草木而要求的。春苗的根部要培土充足,不杀雏鸟,不害幼糜幼鹿。最早的环境保护法——天道使然。

588、春游四方——管子谭 五行第四十一

「君子修游驰,以发地气。」君子游乐驰马,以发泄地气。春游四方,通好于各国,草木发奋。一年之计在于春呀。

589、君子与农夫——管子谭 五行第四十一

「君子之静居,而农夫修其功力极。」此时君子宜于静居,而农民在农田里则需极力的出力。草木蕃育生长。五谷蕃实秀大,六畜牺牲齐备,百姓足财,国家富有。真是: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590、保卫秋收——管子谭 五行第四十一

「白露下,天子出令,命左右司马(衍)组甲厉兵,......所以待天地之杀敛也。」白露已下,天子就要下令,筹措销甲兵器,组织军队,加强备战,这乃是为了准备天地秋时所行的杀戮。保卫秋收,备战备荒。历来如此。

591、冬季狩猎——管子谭 五行第四十一

「令民出猎,禽兽不释巨少而杀之,所以贵天地之所闭藏也。」令百姓出猎野生禽兽,不放过任何大小一律捕杀,这正是贵在适应冬季天地闭藏的要求。冬季狩猎古来有之,应天时之道。

592、五行时令之道——管子谭 五行第四十一

从甲子之日开始,按木的德治事、经丙子之日,按火的德治事、经戊子之日,按土的德治事、经庚子之日,按金的德治事、到壬子之日,按水的德治事,分别各是七十二日,计三百年六十日,分别对应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这就是管子的一年五行时令之道。

附:五行第四十一原文

一者本也,二者器也,三者充也,治者四也,教者五也,守者六也,立者七也,前者八也,终者九也,十者然后具五官于六府也,五声于六律也。

六月日至,是故人有六多,六多所以街天地也。天道以九制,地理以八制,人道以六制。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开乎万物,以总一统。通乎九制、六府、三充,而为明天子。修槩水上,以待乎天堇;反五藏,以视不亲;治祀之下,以观地位;货曋神庐,合于精气。已合而有常,有常而有经。审合其声,修十二钟,以律人情。人情已得,万物有极,然后有德。

故通乎阳气,所以事天也,经纬日月,用之于民。通乎阴气,所以事地也,经纬星历,以视其离。通若道然后有行,然则神筮不灵,神龟不卜,黄帝泽参,治之至也。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大常察乎地利,故使为廪者:奢龙辩乎东方,故使为土师,祝融辩乎南方,故使为司徒;大封辩于西方,故使为司马;后土辩乎北方,故使为李。是故春者土师也,夏者司徒也,秋者司马也,冬者李也。

昔黄帝以其缓急作五声,以政五钟。令其五钟,一曰青钟大音,二曰赤钟重心,三曰黄钟洒光,四曰景钟昧其明,五曰黑钟隐其常。五声既调,然后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

日至,睹甲子木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士师内御。总别列爵,论贤不肖士吏。赋秘,赐赏于四境之内,发故粟以田数。出国,衡顺山林,禁民斩木,所以爱草木也。然则冰解而冻释,草木区萌,赎蛰虫卵菱。春辟勿时,苗足本。不疠雏鷇,不夭麑,毋傅速。亡伤襁褓。时则不调。七十二日而毕。

睹丙子火行御。天子出令,命行人内御。令掘沟浍,津旧涂。发藏,任君赐赏。君子修游驰,以发地气。出皮币,命行人修春秋之礼于天下诸侯,通天下遇者兼和。然则天无疾风,草木发奋,郁气息,民不疾而荣华蕃。七十二日而毕。

睹戊子土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司徒内御。不诛不贞,农事为敬。大扬惠言,宽刑死,缓罪人。出国,司徒令,命顺民之功力,以养五谷。君子之静居,而农夫修其功力极。然则天为粤宛,草木养长,五谷蕃实秀大,六畜牺牲具,民足财,国富,上下亲,诸侯和。七十二日而毕。

睹庚子金行御。天子出令,命祝宗选禽兽之禁、五谷之先熟者,而荐之祖庙与五祀,鬼神享其气焉,君子食其味焉。然则凉风至,白露下,天子出令,命左右司马(衍)组甲厉兵,合什为伍,以修于四境之内,谀然告民有事,所以待天地之杀敛也。然则昼炙阳,夕下露,地竞环,五谷邻熟,草木茂实,岁农丰年大茂。七十二日而毕。

睹壬子水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使人内御。御其气足,则发而止;其气不足,则发𪭾渎盗贼。数劋竹箭,伐檀柘,令民出猎,禽兽不释巨少而杀之,所以贵天地之所闭藏也。然则羽卵者不段,毛胎者不赎,孕妇不销弃,草木根本美。七十二日而毕。

睹甲子木行御。天子不赋不赐赏,而大斩伐伤,君危,不杀太子危;家人夫人死,不然则长子死。七十二日而毕。睹丙子火行御。天子敬行急政,旱札,苗死,民厉。七十二日而毕。睹戊子土行御。天子修宫室,筑台榭,君危;外筑城郭,臣死。七十二日而毕。睹庚子金行御。天子攻山击石,有兵作战而败,士死,丧执政。七十二日而毕。睹壬子水行御。天子决塞,动大水,王后夫人薨,不然则羽卵者段,毛胎者赎,孕妇销弃,草木根本不美。七十二日而毕。

——

(三十九)势第四十二——管子谭

593、败势——管子谭 势第四十二

「小事不从,大事不吉。战而惧险,此谓迷中。」小事不顺,大事不吉,战而怕危险,这叫作迷惑——败势。

594、静如处女动如脱兔——管子谭 势第四十二

「动静者比于死,动作者比于丑,」用兵在静的时侯象死尸一样的不动;在动的时侯象鬼一样的出没。后来的《孙子》「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也就是: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595、胜势之始——管子谭 势第四十二

「天时不作勿为客,人事不起勿为始。」天时未到:就是敌方的悖逆还没有出现天时上的灾象时,不可轻易进攻;人事不起:就是敌方的悖逆还没有出现人事上的祸象时,不可轻率宣战。胜势之始。

596、以能胜能退为贵——管子谭 势第四十二

「成功之道,嬴缩为宝。」成功之道以能胜能退为贵。胜退在于天时:就是敌我势态中的阴阳变化之道,「修阴阳之从,而道天地之常」也。——游击战!

597、女人的气质——管子谭 势第四十二

「端政象不敢以先人,中静不留,裕德无求,形于女色。」贤者决定政事,不敢先于征求他人意见而自以为事,内心安静而无杂念,事事遵德而无所求,言行象女人一样。军事家也要有女人的气质。

598、奉守谦弱——管子谭 势第四十二

「故贤者安徐正静,柔节先定,行于不敢,而立于不能,守弱节而坚处之。」所以,贤者都安详平静,柔和克制而率先保持镇定,行事立足于不敢,建功立足于不能,奉守谦弱的品格而始终坚持著——大军事家呀。

599、信息战——管子谭 势第四十二

「大周之先,可以奋信;大明之祖,可以代天。」对我方战势布置的非常周密,可以使进军迅速,对敌方战势布置的高度明察,可以有如天助。信息战。

600、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管子谭 势第四十二

「大文三曾,而贵义与德;大武三曾,而偃武与力。」大规模的文治实行三年,天下就能重视义与德;大规模的武事实行三年,天下才能平息刀兵与暴力。」后来的孔子曰:「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附:势第四十二原文

战而惧水,此谓澹灭。小事不从,大事不吉。战而惧险,此谓迷中。分其师众,人既迷芒,必其将亡之道。

动静者比于死,动作者比于丑,动信者比于距,动诎者比于避。夫静与作,时以为主人,时以为客,贵得度。知静之修,居而自利;知作之从,每动有功。故曰,无为者帝,其此之谓矣。

逆节萌生,天地未形,先为之政,其事乃不成,缪受其刑。天因人,圣人因天。天时不作勿为客,人事不起勿为始。慕和其众,以修天地之从。人先生之,天地刑之,圣人成之,则与天同极。正静不争,动作不贰,素质不留,与地同极。未得天极,则隐于德;已得天极,则致其力。既成其功,顺守其从,人不能代。

成功之道,嬴缩为宝。毋亡天极,究数而止。事若未成,毋改其形,毋失其始,静民观时,待令而起。故曰,修阴阳之从,而道天地之常。嬴嬴缩缩,因而为当;死死生生,因天地之形。天地之形,圣人成之。小取者小利,大取者大利,尽行之者有天下。

故贤者诚信以仁之,慈惠以爱之,端政象不敢以先人,中静不留,裕德无求,形于女色。其所处者,柔安静乐,行德而不争,以待天下之𣸣作也。故贤者安徐正静,柔节先定,行于不敢,而立于不能,守弱节而坚处之。故不犯天时,不乱民功,秉时养人,先德后刑,顺于天,微度人。

善周者,明不能见也;善明者,周不能蔽也。大明胜大周,则民无大周也;大周胜大明,则民无大明也。大周之先,可以奋信;大明之祖,可以代天。下索而不得,求之招摇之下。

厌走,而有伏网罟。一偃一侧,不然不得。大文三曾,而贵义与德;大武三曾,而偃武与力。

——

(四十)正第四十三——管子谭

601、何为「刑」——管子谭 正第四十三

「制断五刑,各当其名,罪人不怨,善人不惊,曰刑。」用刑律进行裁断,每一种刑律都应与罪名相当,为的是不错伤人命,使罪人无所抱怨,良民不生惊恐,人们就做事用心而且敬谨,这叫作「刑」。其意义古今中外。

602、政就是治人——管子谭 正第四十三

「正之、服之、胜之、饰之,必严其令,而民则之,曰政。」规正、制服、控制、整治人们,必须出令严格,从而使人们遵守,命令人们杜绝私欲,为的是不使人们走邪路,出令合乎时宜叫作「政」。政就是治人。

603、何为「法」——管子谭 正第四十三

「如四时之不貣,如垦辰之不变,如宵如昼,如阴如阳,如日月之明,曰法。」象四时运行一样责无旁贷,象天上星辰一样没有变化,如宵如昼、如阴如阳、如日月一样分明,方能遏制人们的非分之心,避免人们有侥幸之心,如此合于成规而不改变叫作「法」。

604、大爱就是「德」——管子谭 正第四十三

「爱之、生之、养之、成之,利民不德,天下亲之,曰德。」爱护、生育、教养、育成人们,利人而不居有德,使天下亲近,教养人们改变恶行,必须从自身做起,人民就和平而平静,爱而无偏私——大爱就是「德」。

605、人性民心就是道——管子谭 正第四十三

「无德无怨,无好无恶,万物崇一,阴阳同度,曰道。」不居德不结怨,无所爱也无所恶,万物崇尚一源,阴阳有度,启发人们体察人的性情,必须修养其中的道理,使人们付出而不争夺,合乎人性民心就是「道」。

606、执政之本——管子谭 正第四十三

「能服信政,此谓正纪。」立法与执政,能守信于民,这叫作端正纲纪。取信于民——执政之本。

607、执政之理——管子谭 正第四十三

「能服日新,此谓行理。」保持中正平和与谨慎恭敬,方能每天都体现其德,这叫作应该做的执政正理。中和慎敬执政之理。

608、执政之要——管子谭 正第四十三

「守慎正名,伪诈自止。」执政平衡安定,保持谨慎明正其名,可禁止虚伪奸诈之事。谨慎正名执政之要。

609、执政用人之道——管子谭 正第四十三

「举人无私,臣德威道。」用人废私立公,其用人之德威望符合执政之「道」。废私立公执政用人之道。

附:正第四十三原文

制断五刑,各当其名,罪人不怨,善人不惊,曰刑。正之、服之、胜之、饰之,必严其令,而民则之,曰政。如四时之不貣,如垦辰之不变,如宵如昼,如阴如阳,如日月之明,曰法。爱之、生之、养之、成之,利民不德,天下亲之,曰德。无德无怨,无好无恶,万物崇一,阴阳同度,曰道,刑以弊之,政以命之,法以遏之,德以养之,道以明之。刑以弊之,毋失民命;令之以终其欲,明之毋径;遏之以绝其志意,毋使民幸;养之以化其恶,必自身始;明之以察其生,必修其理。致刑,其民庸心以蔽;致政,其民服信以听;致德,其民和平以静;致道,其民付而不争,罪人当名曰刑,出令时当曰政,当故不改曰法,爱民无私曰德,会民所聚曰道。

立常行政,能服信乎?中和慎敬,能日新乎?正衡一静,能守慎乎?废私立公,能举人乎?临政官民,能后其身乎?能服信政,此谓正纪。能服日新,此谓行理。守慎正名,伪诈自止。举人无私,臣德威道。能后其身,上佐天子。

——

(四十一)九变第四十四——管子谭

610、保家卫国——管子谭 九变第四十四

「凡民之所以守战至死而不德其上者」。人民为什么能坚守至死而无怨无悔的缘故为——九变:1、最主要的是祖坟在家在、2、乡情在、3、传统习俗教育在、4、可维持生活的资源在、5、可以坚守的住、6、有刑罚约束、7、有赏赐鼓励、8、对敌有深仇大恨、9、为国为君立功。简而言之就是——保家卫国。历来如此很有意义。

附:九变第四十四原文

凡民之所以守战至死而不德其上者,有数以至焉。曰:大者亲戚坟墓之所在也,田宅富厚足居也。不然,则州县乡党与宗族足怀乐也。不然,则上之教训、习俗,慈爱之于民也厚,无所往而得之。不然,则山林泽谷之利足生也。不然,则地形险阻,易守而难攻也。不然,则罚严而可畏也。不然,则赏明而足劝也。不然,则有深怨于敌人也。不然,则有厚功干上也。此民之所以守战至死而不德其上者也。

今恃不信之人,而求以智;用不守之民,而欲以固;将不战之卒,而幸以胜,此兵之三暗也。

——

(四十二)任法第四十五——管子谭

611、依法不依谋——管子谭 任法第四十五

「圣君任法而不任智,」圣明君主依靠法度而不依靠智谋,「守道要而天下治。」失国之君就不是如此,弃法度而依靠智谋,所以百姓也就丢开生产而追逐虚名;依法不依谋——管子很有实践的经验。

612、实干与空话——管子谭 任法第四十五

「任数而不任说,」圣明君主依靠功绩多少而不依靠说理,失国之君就不是如此,弃功绩多少而依靠说理,所以百姓也就丢开实干而好说空话。教训深刻。

613、任公而不任私——管子谭 任法第四十五

「任公而不任私,」圣明君主依靠公而不依靠私,则「群臣无诈伪,百官无奸邪,」失国之君弃公而依靠私,所以百姓也就背离法度而胡作妄为;一国如此,一单位、一企业亦如此。

614、小事有利可图——管子谭 任法第四十五

「任大道而不任小物,」圣明君主依靠大道而不做具体的小事,「垂拱而天下治」。失国之君弃大道而专管一些具体的小事,所以君主劳烦忙乱。——因小事有利可图!

615、尧之人治——管子谭 任法第四十五

「尧之治也,善明法禁之令而已矣。」尧的治理方法,不过是善于明确地发布该怎么办和不要怎么办的法令而已。民众可招之就来,推之即去,使役他们就能够完成任务,禁戒他们就能够及时制止。——人治。

616、黄帝法治——管子谭 任法第四十五

「黄帝之治也,置法而不变,使民安其法者也。」黄帝的治理方法,是定了法就不改变,让人民习惯于依法行事。民众不用招引就来,不用推动就去,不用役使就能够自成其事,不用禁戒就能够自行停止。——法治。

617、仁义礼乐与法——管子谭 任法第四十五

「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应该是:法是仁义礼乐客观的要求、强制性的约束。一旦形成了「法」,反过来又起到规定仁义礼乐的反作用。

618、何谓法——管子谭 任法第四十五

「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故曰「法」。」无论君主或群臣、上层或下层、贵者或贱者,法都一样起作用,所以叫「法」。后来对《礼记》中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虽有不同解释。但管子其思想是:只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谓之「法」。

619、法无私情——管子谭 任法第四十五

「古之法也,世无请谒任举之人,」古时的法治,社会上没有私下告求请托保举的人,没有那种多识、博学而善辩的人,没有特别的服饰,没有失常的行为,所有的人都被包括到法的范围里为君主服务。体现了法无私情,是管子的理想吧?!

620、法不容私——管子谭 任法第四十五

「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私者,下之所以侵法乱主也。」法,是君主用来统一民众言行使用属下的;私,是属下用来侵犯法度扰乱君主的。所以,圣明君主立下法度而坚定地执行著它。——法不容私。

621、无理纠缠执行难——管子谭 任法第四十五

法「谌杵习士闻识博学之人不可乱也,」圣明君主立下法度而坚定地执行著,这样,所谓能干的人、懂法的人、多识博学的人们,就不可能扰乱法度。这就是当下的执法难之一:无理纠缠执行难。

622、黑恶势力抗法——管子谭 任法第四十五

法「众强富贵私勇者不能侵也,」圣明君主立下法度而坚定地执行著,这样,人多势众富贵豪强而有私勇的人们,就不可能侵犯法度了;这就是当今的执法难之二:黑恶势力抗法。

623、权利干涉司法——管子谭 任法第四十五

法「信近亲爱者不能离也,」圣明君主立下法度而坚定地执行著,这样,君主的亲信、近臣、亲属和宠爱的人们,就不可能违背法度了;这就是当今的执法难之三:权利干涉司法。

624、行贿受贿乱法——管子谭 任法第四十五

法「珍怪奇物不能惑也,」圣明君主立下法度而坚定地执行著,这样,珍奇宝物就不可能惑乱君主执法之心了;这就是当今的执法难之四:行贿受贿乱法。

625、理想的法治社会——管子谭 任法第四十五

法「万物百事非在法之中者不能动也。」圣明君主立下法度而坚定地执行著,这样,对任何事物的处理,不在法度之中,也都不可能行得通了。所以,法是「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管子理想的法治社会。

626、执法四难——管子谭 任法第四十五

「今天下则不然,皆有善法而不能守也。」现在天下的情况就不是如此,本来有良好的法度却不能坚持。就是因为:懂法犯法、豪强抗法、权力违法、行贿乱法。管子的「今天」二字「今天」了两千多年至今呀!深刻!

627、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管子谭 任法第四十五

「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当下可解释为:制定法的是——人大、执行法的是——政府、遵守法的是——民众,干群、上下、贵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天下大治。此谓法也。

628、无私为上主——管子谭 任法第四十五

「夫爱人不私赏也,恶人不私罚也,置仪设法以度量断者,上主也。」喜爱某人却不进行私赏,厌恶某人却不进行私罚,确立仪法制度,以法断事的,是上等的君主。无私为上主——今也难遇呀!

629、偏私为中主——管子谭 任法第四十五

「爱人而私赏之,恶人而私罚之,......专以其心断者,中主也。」喜爱某人就进行私赏,厌恶某人就进行私罚,专凭个人之心断事的,是中等的君主。偏私为中主——今也不难寻。

630、私迫为危主——管子谭 任法第四十五

「臣有所爱而为私赏之,有所恶而为私罚之,......专听其大臣者,危主也。」大臣喜爱某人,就替他进行私赏;大臣憎恶某人,就替他进行私罚;一味听大臣摆布的,是危险的君主。私迫为危主——今也有之。

631、威德并重——管子谭 任法第四十五

「主之所处者四:一曰文,二曰武,三曰威,四曰德。此四位者,主之所处也。」历来都是文武双全智勇兼备,威德并重刚柔相济。

632、过好这五关——管子谭 任法第四十五

「贵不能威,富不能禄,贱不能事,近不能亲,美不能淫也。」权贵不能威胁他,富人不能贿赂他,贱者不能讨好他,近臣不能亲呢他,美色不能迷惑他。坚定的执法之心要过好这五关不易呀!那么法令一出人民就会听从,当下亦如此。

633、怨声由此产生——管子谭 任法第四十五

上述五方面,君主不能自己禁止自己,那么群臣百姓就人人怀著私意来讨好君主。他们讨好达到了目的,君主的权力就天天受到侵害;他们讨好达不到目的,就天天产生著怨恨。怨声载道往往是由此产生。

634、被奸臣抓住了短处——管子谭 任法第四十五

「凡为主而不得用其法,不适其意,顾臣而行,离法而听贵臣,此所谓贵而威之也。」凡是身为君主而不能运用自己的法度,也不能适应自己的意愿,只是看著贵臣的颜色,离开法度而听从贵臣摆布,这就叫作贵臣能够威胁他。——被奸臣抓住了短处。

635、拿人家的手短——管子谭 任法第四十五

「富人用金玉事主而来焉,主离法而听之,此所谓富而禄之也。」富人用金珠宝玉事奉君主而提出要求,君主就背离法度而答应这些要求,这就叫作富人能够贿赂他。——拿人家的手短。

636、妇人之仁——管子谭 任法第四十五

「贱人以服约卑敬悲色告诉其主,主因离法而听之,所谓贱而事之也。」贱者作出一副驯顺、卑敬、可怜的样子哀告了君主,君主就背离法度满足了他们的哀告,这就叫作贱者能够讨好他。——妇人之仁。

637、感情用事——管子谭 任法第四十五

「近者以逼近亲爱有求其主,主因离法而听之,此谓近而亲之也。」近臣利用他和君主亲密的关系恳求于君主,君主就背离法度听从了他们的恳求,这就叫作近臣能够亲呢他。——感情用事。

638、难过美人关——管子谭 任法第四十五

「美者以巧言令色请其主,主因离法而听之,此所谓美而淫之也。」美女用花言巧语和美色请托于君主,君主就背离法度听从了她的请托,这就叫作美色能够迷惑他。——难过美人关。

639、大公无私——管子谭 任法第四十五

「其杀戮人者不怨也,其赏赐人者不德也。」治世:不分亲疏、远近、贵贱和美丑,一切都用法度来判断。定罪杀人,人不怨恨;按功行赏,人不感恩——大公无私。

640、失位之道也——管子谭 任法第四十五

「有私视也,故有不见也;有私听也,故有不闻也;有私虑也,故有不知也。夫私者,壅蔽失位之道也。」因有私就有:看不到的、听不到的、知不到的,壅蔽失位之道也!

641、绝不可擅自行事——管子谭 任法第四十五

「遵主令而行之,虽有伤败,无罚;非主令而行之,虽有功利,罪死。」遵主令而行之,虽遭到挫折失败,也不应处罚;不遵主令而行之,虽然取得功利,也要处死罪。——绝不可擅自行事。

附:任法第四十五原文

圣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数而不任说,任公而不任私,任大道而不任小物,然后身佚而天下治。失君则不然,合法而任智,故民舍事而好誉;舍数而任说,故民舍实而好言;舍公而好私,故民离法而妄行;舍大道而任小物,故上劳烦,百姓迷惑,而国家不治。圣君则不然,守道要,处佚乐,驰骋弋猎,钟鼓竽瑟,宫中之乐,无禁圉也。不思不虑,不忧不图,利身体,便形躯,养寿命,垂拱而天下治。是敌人主有能用其道者,不事心,不劳意,不动力,而土地自辟,囷仓自实,蓄积自多,甲兵自强,群臣无诈伪,百官无奸邪,奇术技艺之人莫敢高言孟行以过其情、以遇其主矣。

昔者尧之治天下也,犹埴之在埏也,唯陶之所以为;犹金之在垆;恣冶之所以铸。其民引之而来,推之而往,使之而成,禁之而止。故尧之治也,善明法禁之令而已矣。黄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来,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故黄帝之治也,置法而不变,使民安其法者也。

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周书》曰:「国法,法不一,则有国者不祥;民不道法,则不祥;国更立法以典民,则不祥;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百官服事者离法而治,则不祥。」故曰:法者不可不恒也,存亡治乱之所以出,圣君所以为天下大仪也。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故曰「法」。

古之法也,世无请谒任举之人,无间识博学辩说之士,无伟服,无奇行,皆囊于法以事其主。故明王之所恒者二:一曰明法而固守之,二曰禁民私而收使之,此二者主之所恒也,夫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私者,下之所以侵法乱主也。故圣君置仪设法而固守之,然故谌杵习士闻识博学之人不可乱也,众强富贵私勇者不能侵也,信近亲爱者不能离也,珍怪奇物不能惑也,万物百事非在法之中者不能动也。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

今天下则不然,皆有善法而不能守也。然故谌杵习士闻识博学之士能以其智乱法惑上,众强富贵私勇者能以其威犯法侵陵,邻国诸侯能以其权置子立相,大臣能以其私附百姓,剪公财以禄私士。凡如是而求法之行,国之治,不可得也。

圣君则不然,卿相不得剪其私,群臣不得辟其所亲爱,圣君亦明其法而固守之,群臣修通辐凑以事其主,百姓辑睦听令道法以从其事。故曰: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

故主有三术:夫爱人不私赏也,恶人不私罚也,置仪设法以度量断者,上主也。爱人而私赏之,恶人而私罚之,倍大臣,离左右,专以其心断者,中主也。臣有所爱而为私赏之,有所恶而为私罚之,倍其公法,损其正心,专听其大臣者,危主也。故为人主者,不重爱人,不重恶人;重爱曰失德,重恶曰失威。威德皆失,则主危也。

故明王之所操者六:生之、杀之、富之、贫之、贵之、贱之。此六柄者,主之所操也。主之所处者四:一曰文,二曰武,三曰威,四曰德。此四位者,主之所处也。借人以其所操,命曰夺柄;借人以其所处,命曰失位。夺柄失位,而求令之行,不可得也。法不平,令不全,是亦夺柄失位之道也。故有为枉法,有为毁令,此圣君之所以自禁也。故贵不能威,富不能禄,贱不能事,近不能亲,美不能淫也。植固而不动,奇邪乃恐,奇革而邪化,令往而民移。故圣君失度量,置仪法,如天地之坚,如列星之固,如日月之明,如四时之信,然故令往而民从之。而失君则不然,法立而还废之,令出而后反之,枉法而从私,毁令而不全。是贵能威之,富能禄之,贱能事之,近能亲之,美能淫之也。此五者不禁于身,是以群臣百姓人挟其私而幸其主,彼幸而得之,则主日侵。彼幸而不得,则怨日产。夫日侵而产怨,此失君之所慎也。

凡为主而不得用其法,不适其意,顾臣而行,离法而听贵臣,此所谓贵而威之也。富人用金玉事主而来焉,主离法而听之,此所谓富而禄之也。贱人以服约卑敬悲色告诉其主,主因离法而听之,所谓贱而事之也。近者以逼近亲爱有求其主,主因离法而听之,此谓近而亲之也。美者以巧言令色请其主,主因离法而听之,此所谓美而淫之也。

治世则不然,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其杀戮人者不怨也,其赏赐人者不德也。以法制行之,如天地之无私也,是以官无私论,士无私议,民无私说,皆虚其匈以听于上。上以公正论,以法制断,故任天下而不重也。今乱君则不然,有私视也,故有不见也;有私听也,故有不闻也;有私虑也,故有不知也。夫私者,壅蔽失位之道也。上舍公法而听私说,故群臣百姓皆设私立方以教于国,群党比周以立其私,请谒任举以乱公法,人用其心以幸于上。上无度量以禁之,是以私说日益,而公法日损,国之不冶,从此产矣。

夫君臣者,天地之位也;民者,众物之象也。各立其所职以待君令,群臣百姓安得各用其心而立私乎?故遵主令而行之,虽有伤败,无罚;非主令而行之,虽有功利,罪死。然故下之事上也,如响之应声也;臣之事主也,如影之从形也。故上令而下应,主行而臣从,此治之道也。夫非主令而行,有功利,因赏之,是教妄举也;遵主令而行之,有伤败,而罚之,是使民虑利害而离法也。群臣百姓人虑利害,而以其私心举措,则法制毁而令不行矣。

——

(四十三)明法第四十六——管子谭

642、法外无事法内无惠——管子谭 明法第四十六

「先王之治国也,不淫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也。」先王治国。不在法度外浪费心机,也不在法度内私行小惠,法外无事、法内无惠,所谓任何行动都不离开法度,就正是为了禁止过错而排除行私。

643、首提以法治国——管子谭 明法第四十六

「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错而已。」权威U不能由两家占有,政令不能由两家制定。以法治国不过是一切都按法度来处理而已。以法治国——不可多中心,管子首提「以法治国」。

644、专务结交——管子谭 明法第四十六

「君主释法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矣;」君主若放弃法度,按照虚名用人,群臣就背离君主而在下结党营私;君主若听信朋党任官,人们就专务结交而不求工作实效。专务结交而不求工作——盛行几时呀?!

645、吏制之大患——管子谭 明法第四十六

「官之失其治也,是主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官吏治理不好,是君主按虚名行赏,据诽谤行罚的结果。如此,就会朋比为奸共同做伪,忘记君主,拚命结交,尽用同党,朝廷内外都成朋党,虽有大奸也多半能把君主蒙蔽过去的。结党营私——吏制之大患。

646、十次奔于私门——管子谭 明法第四十六

「是以忠臣死于非罪,而邪臣起于非功。然则为人臣者重私而轻公矣。」由于忠臣无罪而遭死,奸臣无功而发迹,那么,为人臣的就自然重私轻公了。他们可以十次奔走于私人的家门,而一次不到朝廷;百般考虑其自家,而一次不谋国事。十次奔于私门——何时了?!

647、吹捧拉拢之能事——管子谭 明法第四十六

「大臣务相贵,而不任国;小臣持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故官失其能。」大臣之间力求互相抬举,而不肯为国任事;小臣拿著奉禄搞拉拢交结,也不以公职为事,所以官吏就没有作用了。——吹捧拉拢之能事!管子真是谙知官场两千多年呀!

648、吏制的方法——管子谭 明法第四十六

「先王之治国也,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先王治国,用法录取人材,自己并不推荐;用法计量功劳,自己并不裁定。所以贤能不可掩蔽,败类不可伪装;被夸誉者不能进用,被诽谤者也不能罢免。君主虽不自身下去办事,依靠法度去办就行了。指明了吏制的方法就是:法制——无为境界。——非常有意义!!!

附:明法第四十六原文

所谓治国者主道明也,所谓乱国者臣术胜也。夫尊君卑臣,非计亲也,以势胜也;百官识,非惠也,刑罚必也。故君臣共道则乱,专授则失。夫国有四亡:令求不出谓之灭,出而道留谓之拥,下情求不上通谓之塞,下情上而道止谓之侵。故夫灭、侵、塞、拥之所生,从法之不立也。是故先王之治国也,不淫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也。动无非法者,所以禁过而外私也。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错而已。是故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诈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今主释法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矣;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矣。是故官之失其治也,是主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然则喜赏恶罚之人,离公道而行私木矣。比周以相为匿,是忘主死交,以进其誉。故交众者誉多,外内朋党,虽有大奸,其蔽主多矣。是以忠臣死于非罪,而邪臣起于非功。所死者非罪,所起者非功也,然则为人臣者重私而轻公矣。十至私人之门,不一至于庭;百虑其家,不一图国。属数虽众,非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以任国也;此之谓国无人。国无人者,非朝臣之衰也,家与家务于相益,不务尊君也;大臣务相贵,而不任国;小臣持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故官失其能。是故先王之治国也,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故能匿而不可蔽,败而不可饰也;誉者不能进,而诽者不能退也。然则君臣之间明别,明别则易治也,主虽不身下为,而守法为之可也。

——

(四十四)正世第四十七——管子谭

649、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管子谭 正世第四十七

「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古时欲治国,定要先考察国家的政情,调查国家的事务,了解人民的习俗,查明治乱根源与得失所在,然后著手进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650、君主不明——管子谭 正世第四十七

「夫万民不和,国家不安,失非在上,则过在下。」民众不团结,国家不安定,过失不在君主,就在下边。过失在上是——君主无道;过失在下是——君主不明。

651、从实际出发——管子谭 正世第四十七

「皆随时而变,因俗而动。」立赏有薄厚,行禁有轻重,做法不一定相同,但并非故意使之不同,而是随著时势的发展而变化,依据民俗的变化而行动。还是从实际出发。

652、重典治乱——管子谭 正世第四十七

「民躁而行僻,则赏不可以不厚,禁不可以不重。」民急躁而行为邪僻,立赏不可不厚,行禁不可不重。禁轻恶人则无所恐惧,恶人畏于刑杀然后才能服从走正路,民众才能安居乐业。重典治乱呀!

653、忧患不除——管子谭 正世第四十七

「忧患不除,则民不安其居;民不安其居,则民望绝于上矣。」如果盗贼不能镇压,邪乱不能禁止,强者劫持弱者,多数欺侮少数,这是天下所最忧虑、百姓所最害怕的。忧患不能除,百姓就不得安居;百姓不得安居,他们对君主就绝望了。

654、害莫大于乱——管子谭 正世第四十七

「夫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国家最大的利益莫过于安定,最大的危险莫过于动乱。对于民众中贪性的劣行,如果刑罚太轻,就是助长淫乱而有利于邪僻的行为。看起来有爱民之心,实际上正好是伤害人民。

655、缓急适中——管子谭 正世第四十七

「故事莫急于当务,治莫贵于得齐。」国事最要紧的是解决当务之急,治国最可贵的是掌握缓急适中。从上下文来看,「齐」解释为「适中」还是合适的。当务之急一词应源于此。

656、只求有利于人民——管子谭 正世第四十七

「圣人者,明于治乱之道,习于人事之终始者也。其治人民也,期于利民而止。」所谓圣人就是懂得治乱的规律,深悉民众变化的终始,他治理人民,只求有利于人民就可。明确提出「人民」一词。

65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管子谭 正世第四十七

「故其位齐也,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所以圣人确立「适中」政策的时候,不迷信古人,也不拘泥于今天,而是随著时势和民俗的发展而变化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58、治民心服为大——管子谭 正世第四十七

「夫民不心服体从,则不可以礼义之文教也,君人者不可以不察也。」如果人民不是思想和行动都服从,就不可能用礼义的各种规则来教化他们。这一点是君主不可不认真体察的。最终管子总结为——治民心服为大。

附:正世第四十七原文

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故法可立而治可行。

夫万民不和,国家不安,失非在上,则过在下。今使人君行逆不修道,诛杀不以理,重赋敛,竭民财,急使令,罢民力,财竭则不能毋侵夺,力罢则不能毋堕倪。民已侵夺、堕倪,因以法随而诛之,则是诛罚重而乱愈起。夫民劳苦困不足,则简禁而轻罪,如此则失在上,失在上而上不变,则万民无所托其命。今人主轻刑政,宽百姓,薄赋敛,缓使令,然民淫躁行私而不从制,饰智任诈,负力而争,则是过在下。过在下,人君不廉而变,则暴人不胜,邪乱不止。暴人不胜,邪乱不止,则君人者势伤而威日衰矣。

故为人君者,莫贵于胜。所谓胜者,法立令行之谓胜。法立令行,故群臣奉法守职,百官有常。法不繁匿。万民敦悫,反本而俭力。故赏必足以使,威必足以胜,然后下从。

故古之所谓明君者,非一君也。其设赏有薄有厚,其立禁有轻有重,迹行不必同,非故相反也,皆随时而变,因俗而动。夫民躁而行僻,则赏不可以不厚,禁不可以不重。故圣人设厚赏,非侈也;立重禁,非戾也。赏薄则民不利,禁轻则邪人不畏。设人之所不利,欲以使,则民不尽力;立人之所不畏,欲以禁,则邪人不止。是故陈法出令而民不从。故赏不足劝,则士民不为用;刑罚不足畏,则暴人轻犯禁。民者,服于威杀然后从,见利然后用,被治然后正,得所安然后静者也。夫盗贼不胜,邪乱不止,强劫弱,众暴寡,此天下之所忧,万民之所患也。忧患不除,则民不安其居;民不安其居,则民望绝于上矣。

夫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夫五帝三王所以成功立名,显于后世者,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事行不必同,所务一也。夫民贪行躁,而诛罚轻,罪过不发,则是长淫乱而便邪僻也,有爱人之心、而实合于伤民,此二者不可不察也。

夫盗贼不胜则良民危,法禁不立则奸邪繁。故事莫急于当务,治莫贵于得齐。制民急则民迫,民迫则窘,窘则民失其所葆;缓则纵,纵则淫,淫则行私,行私则离公,离公则难用。故治之所以不立者,齐不得也。齐不得则治难行。故治民之齐,不可不察也。圣人者,明于治乱之道,习于人事之终始者也。其治人民也,期于利民而止。故其位齐也,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

夫君人之道,莫贵于胜。胜,故君道立;君道立,然后下从;下从,故教可立而化可成也。夫民不心服体从,则不可以礼义之文教也,君人者不可以不察也。

——

(四十五)治国第四十八——管子谭

659、富民是治国之基本——管子谭 治国第四十八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凡治国之道,必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富民是治国之基又是治国之本。

660、民富国泰——管子谭 治国第四十八

「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民富国泰、国泰民安呀!

661、先富后治——管子谭 治国第四十八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先富后治有道理,当下更有意义。

662、富国之本——管子谭 治国第四十八

「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国富必定粮多,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于是两千七百多年后的今天,有了中央一号文件、重视三农、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等——富国之本。

663、禁末作利农事——管子谭 治国第四十八

「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因而禁止工商业的奢侈性的作业,禁止生产奇巧的奢侈品,以利于发展农业。管子在《侈靡》篇是提倡奢侈品生产是为了以消费来刺激生产;在此,禁止奢侈品生产是为了农业生产。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因地因时制宜呀!

664、弃农经商——管子谭 治国第四十八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如果从事奢侈品工商业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而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这样,民众就会放弃农业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弃农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则土地就荒芜而国家贫穷了。弃农经商教训深刻呀!

665、农民负担最重——管子谭 治国第四十八

「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个农民要养四个债主,所以对于外逃者处刑,国君也不能制止农民外流,这乃是粮少而农民没有积蓄的缘故。 历来农民负担最重。

666、价格调节——管子谭 治国第四十八

「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先王注意让农、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换其行业,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过。这样,民专—务而收入与其它各业均衡,农民专一务农,田野就得到开垦。管子不用行政手段而是运用价格调节。

667、农业是基础——管子谭 治国第四十八

「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使领土开拓。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668、兴利除害——管子谭 治国第四十八

「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兴利除害之词来源,是针对兴农。

669、民以食为天——管子谭 治国第四十八

「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粮食可以改变一切,民以食为天呀!

附:治国第四十八原文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故以上之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粥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参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战不必胜,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

(四十六)内业第四十九——管子谭

670、精于人心为圣——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凡是物的精气,就是为了生机。在下地上生五谷,在上天上为群星。流于大地之间的谓之鬼神,藏在人心里的谓之圣人。「精」于人心为圣。

671、气为精之动力——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音。」此气,不可用力止住它,而可用德安顿它;不可用声音来呼唤,而可用知音来迎接。气为精之动力。

672、德方能守住气——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果得。」此气,可用德安顿它,恭敬地守住它而不失掉,这就叫作「成德」。德有成就会生出智慧,对万事万物全都能掌握理解了。只有「德」方能守住「气」。

673、心的自然状态——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心乃反济。」人心是自然充实自然生成的,它之所以有所损伤,必然是由于忧、乐、喜、怒、欲、利。能除掉忧、乐、喜、怒、欲、利,心就可回到自然状态的。后来《中庸》篇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自然状态。

674、人心的和谐——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彼心之情,利安以宁,勿烦勿乱,和乃自成。」人心自然状态的性情,利于人心安定和宁静,保持不烦不乱,和谐就可自然形成,又是《中庸》篇的「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保持人心的和谐。

675、此德就是中庸——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此稽不远,日用其德。」人心自然状态的道理,有时清楚地就象在身边,有时恍惚地又象找不到,又有时还象渺茫地寻不到尽头,实际上考察其并不很远,因为人们天天都在享用其德。——此「德」就是后来的中庸之道呀!

676、何谓「道」——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复,其来不舍。」道的作用形成了万物的形体,而人是不能固有,它来过就不再来了,来了就会起作用。看不到其形体,听不到其声音,却是有步骤地使万物成长,它就是道。后来的《老子》充分的传承了这一思想。

677、道无所不在——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凡道无所,善心安爱。心静气理,道乃可止。」凡是「道」就是无所不在的,决定了人的善心和安爱,道这个东西,其口不能言传,目不能察看,耳不能听到,人只有心静气顺的修身,才能得道。后来的儒道两家都在此得到了启示。

678、万物以生——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败,所得以成也。」人失掉了它就会死亡,得到了它就能生长;事业失掉了它就将失败,得到了它就能成功。真是「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

679、人在于安静——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天在于公正,地在于公平,人在于安静——后来的儒释道都在求「静」。应有的自然状态,但是,人要是「静」下来难呀!——欲望所致。

680、能正能静——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能正能静,然后能定。」所以圣人与时令而变正静不变,随从万物变迁而平静不移。能正能静,然后才能够安定。后来的儒学《大学》篇传承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681、人体气之精——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精也者,气之精者也。」人体:气之精也。气:人之活力也,人要是没气(咽气)了,剩下的就是阴尸,最终也化作气,气为阳也。此在与管子交流之。

682、应知道知止——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气由道生,气化物逐渐演变有了生命才有思维,有了思维才有了知的能力,有了知的能力应知道知止。凡是人心的自然状态,求知过多,则丧失其生机。知止——止欲也(此思想在庄子那得到充分的发挥)。

683、掌握变化——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能掌握一切物的转化叫做神,能掌握一切事的变迁叫做智。不论物如何转化,神的精气不变;不论事如何变迁,智的心态不变,只有专一的君子能做到如此的掌握变化。

684、专一为静——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执一不失,能君万物。」专一而不失其方向,就能使君子掌握万物了。专一就是神定、心静、身安,神不定心不静,心不静身不安,身不安何有专一?!我自悟:何谓静:专一为静——在此找到知音了。

685、心不静形不正——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形体不端正的人,是因为德没有养成;内里不虚静的人,是因为心没有修养。——心不静形不正呀!

686、神自在身——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有神自在身,一往一来,」「神」是表现在人的身形上的,有神和无神是不一样的。失神必是精气乱的原因,有神必是精气顺的原因。小心的清除掉精气乱的原因,精气自然会顺,耳目等器官也就不会被迷惑,身形自然就会神采奕奕。

687、心无所图——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心无他图,正心在中,万物得度。」心别无所图,平正就会在心中,对待万物就会有正确标准。心无所图方能为静。

688、人生在道中——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道满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道充满天下,普遍地在人们的身边,人们自己却不能认识。人生在道中自不知也。

689、心安定方可得道——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一言之解,上察于天,下极于地,蟠满九州。何谓解之?在于心安。」「道」只要一句话就能解开,上可通于天,下可至于地,充满在九州。怎样才能解开?在于心能安定。心安定方可得「道」。

690、最早的心理学——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人心中都有一个在思索的心,这就是心中有心。这个心先通过语言分析其中的道理,然后形成概念形状,又通过语言表达出去,再按表达的道理去做,就会取得好的结果。如反之,就会没有好的结果,必是祸乱,乃至威胁生命。——最早的心理学——行为科学。

691、精气神——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原,浩然和平,以为气渊。」人身体的存在是自然生成的,其表现在体外的神是安祥荣光的,藏在心中的泉源,是浩大而和平的,形成气的渊源。管子讲的就是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692、中医的基本原理——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藏在心中的渊源(气)没有枯竭,四肢乃强固;泉源(气脉)没有用尽,九窍才能通达。这就是《黄帝内经》的基本原理——也就是中医的基本原理。

693、心无惑体安康——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中无惑意,外无邪灾,」心中没有迷惑的认识,方能使体外有免除邪灾的能力。心无惑体安康——养生之道。

694、养生主要养心态——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人的心态如能达到正和静的境界,形体上就表现为皮肤丰满,耳目聪明,筋舒展而骨强健。体会至深——养生主要是养心态。

695、守善勿舍——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凡道......既知其极,反于道德。」凡是「道」,必是周密、宽舒、坚固的。只有坚守人性善而不舍,方能驱逐淫邪,洗濯轻薄,充分理解「道」的最高准则,就可以返回到「道」的德上来了。

696、慈眉善目——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于形容,见于肤色。」自然的善在心中,外表是不能隐蔽的,自然表现在祥和的形体容貌上,也表现在肌肤的颜色上。这种不说出来的声音胜似雷鼓。由此想到了慈眉善目。

697、善治天下——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赏不足以劝善,刑不足以惩过,气意得而天下服,心意定而天下听。」赏赐不一定能够劝善,刑罚不一定能够惩过。自然地得到内在气的善意天下可服;自然地平定内在心的善意天下可听。——善治天下呀!

698、守住气神专一——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搏气如神,万物备存。能搏乎?能一乎?」人的体内如能守住了强劲的精气,就会如神一样,天下万物皆为我而存在。关键是:能否守住?能否专一?守住气神专一方可成大事。

699、要止就止——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不用占卜而预知吉凶么?能要止就止么?能要完就完么?要止就止——难呀!非圣人也。

700、人的内在作用——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气能否强劲?神能否专一?再三思考不通,鬼神将帮你想通。其实这不是鬼神的力量,而是精气的最高作用。精气构成有神的人,管子还是相信人的内在作用。

701、思索生智——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思索生知,慢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疾困乃死。」思索产生智慧,傲慢轻视产生忧患,暴躁骄傲产生怨恨,忧怨产生疾病,疾病因迫乃导致死亡。思索生智但不可傲慢暴躁。

702、思虑过度——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思之而不舍,内困外薄,不早为图,生将巽舍。」思虑过度而不休息,就会内生困窘,外受逼迫,如不早想办法,生命就离开他的躯体。思到心烦——就是思虑过度。

703、食无饱,思勿致——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食莫若无饱,思莫若勿致,节适之齐,彼将自至。」吃东西最好不要吃饱,思索最好不要用尽,调节适当,自然的心态自会到来。食无饱,思勿致——长生之道也。

704、和乃生——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和乃生,不和不生。」天地相和则人生,两者不和就没有生命。要想考察「和」的规律,其的精髓是不可知,其征象是不能类比的。管子的「和」就是「适当」。在《中庸》篇得到进一步的说明:「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705、不喜不怒——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节其五欲,去其二凶,不喜不怒,平正擅匈。」节制五种情欲:耳、目、口、鼻、心、除去那两种凶事:喜、怒,不喜不怒,平和中正自然于胸了。后来的《中庸》篇发展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706、喜怒忧患——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人的生命,必定要依靠平和中正。生命有失,必定是因喜怒忧患。管子此篇《内业》可谓是修心,确实可以成为后来儒学《中庸》篇的指导思想。

707、控制性情需要诗乐——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制止忿怒什么都比不上诗,消除忧怨什么都比不上乐,控制乐什么都比不上礼,遵守礼什么都比不上保持敬,保持敬什么都比不上静。控制性情需要诗乐,礼敬节之,关键在能静下来。

708、饮食之道——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凡食之道:大充,伤而形不臧;大摄,骨枯而血沍。」饮食之道:吃得太多,伤胃而身体不好;吃得太少,骨枯而血停滞。吃得多少适中,可谓适和,使精气守住,智慧可生。不饥不饱——管子百事通呀!

709、独得其乐——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见利不诱,见害不俱,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云气,意行似天。」心胸宽广而敞亮,意气宽舒而开阔,形体安定而不移,能专一而摆脱繁杂的干扰,见利不被引诱,见害不生畏惧,心情宽舒而仁慈,自身能独得其乐,这些就叫作「云气」,意念运行似在云天。——自悟:管子养生之道。

710、最难得的幸福——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人的生命,必定依靠欢畅的心情。忧愁与恼怒—就会失去生命的正常秩序。心里有忧悲喜怒,「道」就无地可容。最难得的幸福就是——欢畅的心情。

711、心静道来——管子谭 内业第四十九

「心能执静,道将自定。得道之人,理丞而屯泄,匈中无败。节欲之道,万物不害。」只要心能够平静,道自然会来。得道的人,身体会帮助集中排除,胸中自然就没有邪气。如能行节欲之道,就可以不受万事万物危害了。《管子》读起来感到是那么的鲜活!

附:内业第四十九原文

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民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音。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果得。

凡心之刑,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忧乐喜怒欲利。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心乃反济。彼心之情,利安以宁,勿烦勿乱,和乃自成。折折乎如在于侧,忽忽乎如将不得,渺渺乎如穷无极。此稽不远,日用其德。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复,其来不舍。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凡道无所,善心安爱。心静气理,道乃可止。彼道不远,民得以产;彼道不离,民因以知。是故卒乎其如可与索,眇眇乎其如穷无所。彼道之情,恶音与声,修心静音,道乃可得。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败,所得以成也。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

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春秋冬夏,天之时也;山陵川谷,地之枝也;喜怒取予,人之谋也。是故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凡心之形,过知失生。

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唯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

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义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

有神自在身,一往一来,奠之能思。失之必乱,得之必治。敬除其舍,精将自来。精想思之,宁念治之,严容畏敬,精将至定。得之而勿舍,耳目不淫。

心无他图,正心在中,万物得度。道满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一言之解,上察于天,下极于地,蟠满九州。何谓解之?在于心安。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

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彼心之心,音以先言。音然后形,形然后言,言然后使,使然后治。不治必乱,乱乃死。

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原,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乃能穷天地,破四海。中无惑意,外无邪灾,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窖,谓之圣人。

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乃能戴大圜,而履大方,鉴于大清,视干大明。敬慎无忒,日新其德,遍知天下,穷于四极。敬发其充,是谓内得。然而不反,此生之忒。

凡道,必周必密,必宽必舒,必坚必固,守善勿舍,逐淫泽薄,既知其极,反于道德。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于形容,见于肤色。善气迎人,亲于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戎兵。不言之声,疾于雷鼓;心气之形,明于日月,察于父母。赏不足以劝善,刑不足以惩过,气意得而天下服,心意定而天下听。

搏气如神,万物备存。能搏乎?能一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勿求诸人而得之己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

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搏心,耳目不淫,虽远若近。思索生知,慢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疾困乃死。思之而不舍,内困外薄,不早为图,生将巽舍。食莫若无饱,思莫若勿致,节适之齐,彼将自至。

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察和之道,其精不见,其征不丑。平正擅匈,论治在心。此以长寿。忿怒之失度,乃为之图。节其五欲,去其二凶,不喜不怒,平正擅匈。

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

凡食之道:大充,伤而形不臧;大摄,骨枯而血沍。充摄之间,此谓和成,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饥饱之失度,乃为之图。饱则疾动,饥则广思,老则长虑。饱不疾动,气不通于四末;饥不广思,饱而不废;老不长虑,困乃速竭。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俱,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云气,意行似天。

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推,福将自归。彼道自来,可藉与谋,静则得之,躁则失之。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所以失之,以躁为害。心能执静,道将自定。得道之人,理丞而屯泄,匈中无败。节欲之道,万物不害。

——

(四十七)封禅第五十——管子谭

712、读《管子》知文明史——管子谭 封禅第五十

无怀氏封泰山;伏羲封泰山;神农封泰山;炎帝封泰山;黄帝封泰山;颛顼封泰山;帝喾封泰山;尧封泰山;舜封泰山;禹封泰山;汤封泰山;周成王封泰山。读《管子》知文明史。

713、凤凰麒麟——管子谭 封禅第五十

传统文化中的麟、凤、龟、龙祥瑞四灵,管子提到了当时的祥瑞之物:凤凰、麒麟「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于是桓公乃止」力劝齐桓公不要封禅。

附:封禅第五十原文

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三,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于是桓公乃止。

——

(四十八)小问第五十一——管子谭

714、责任制——管子谭 小问第五十一

「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明确分清所任官员的职责,则可治而不乱,明而不蔽了。就是当下的责任制,在执行中两千多年来难在:私不明,昏不清。

715、管子可称「儒师」——管子谭 小问第五十一

「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管子的:使覆亡之国复存,斩绝之嗣得续,并赦免无辜的罪人,那就是大仁大义了。后来《论语》传承为「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管子可称「儒师」呀!

716、为的是民心——管子谭 小问第五十一

为何管子要「存亡继绝」。因为:国亡人还在;王绝民还在。所以孔子也说「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为的是民心。

717、知民苦、修民德——管子谭 小问第五十一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凡治理人民,首先必知其疾苦,又要注意其德性,不要用定罪恐吓,不要用强力禁制。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牧民之四术:知民苦、修民德、勿用刑、勿强禁——后来的儒学之指导思想。

718、孔子是在引用么——管子谭 小问第五十一

「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非其所欲不要强加于人,谓之仁。此处的「其」可是「他」或是「人」;如要是「己」,再看《论语》的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是在引用么?!呵呵呵

719、仁义礼信——管子谭 小问第五十一

「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舍命而不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外表正义就是严;诚信谦让就是礼。其中「严」可谓「义」,那就是仁义礼信。以此发展为后来的孟子的「四端」董仲舒的「五常」。

720、君不如臣王业不成——管子谭 小问第五十一

「今寡人之子不若寡人,寡人不若二三子。以此观之,则吾不王必矣。」恒公说:「现在我的儿子不如我,我又不知诸位。由此看来,我不能成就王业,是注定的了。」君不如臣王业不成。

721、压服非治之道也——管子谭 小问第五十一

「胜民之为道,非天下之大道也。使民畏公而不见亲,祸亟及于身。」强力制服人民这个办法,终不是统治天下的正当办法。使人民怕你而不是亲近你,灾祸很快就会来到自身。压服非治之道也。

722、曲成风气直难——管子谭 小问第五十一

「曲木已傅,直木无所施矣。......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管仲以立木筑马栏喻政事。如先立曲木,曲木要与曲木相配,曲木立好,直木就无法使用了。如先立直木,直木要与直木相配,直木已立好,曲木也就无法挤进去了。直成风气曲难,曲成风气直难。

723、先立后破——管子谭 小问第五十一

「是故先王必有置也,然后有废也;」因此,先代明王必是先有所立,然后才有所废;必是先做兴利的事,然后才去做除害的事。先立后破——保持稳定有道理。

724、登山之神——管子谭 小问第五十一

管仲回答说:「我听说登山之神叫俞儿,身高一尺而人的品貌齐全。当成就霸王之业的君主兴起时,这种登山之神就出现。此段故事好像看《东周列国志》有印象。

725、小人善于猜想——管子谭 小问第五十一

「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君子善于谋略,而小人善于猜想。谋略——自身想出来的;猜想——是猜想别人的,是有区别的。小人善于猜想推测——真是有道理,于如此细微之处见大家。

726、此用人之人不可靠——管子谭 小问第五十一

「取人以人者,其去人也,亦用人。」依靠他人意见用人,不用的时候,也还是听信他人。此用人之人不可靠。

附:小问第五十一原文

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公又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公曰:「吾闻之也,夫诛暴禁非,而赦无罪者,必有战胜之器、攻取之数,而后能诛暴禁非,而赦无罪。」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公曰:「攻取之数何如?」管子对曰:「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公曰:「然则取之若何?」管子对曰:「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对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公曰:「来工若何?」管子对曰:「三倍,不远千里。」桓公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对曰:「用货,察图。」公曰:「野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奇。」公曰:「吾欲遍知天下若何?」管子对曰:「小以吾不识,则天下不足识也。」公曰:「守战,远见,有患。夫民不必死,则不可与出乎守战之难;不必信,则不可恃而外知。夫恃不死之民而求以守战,恃不信之人而求以外知,此兵之三暗也。使民必死必信若何?」管子对曰:「明三本。」公曰:「何谓三本?」管子对曰:「三本者,一曰固,二曰尊,三曰质。」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故国父母坟墓之所在,固也;田宅爵禄,尊也;妻子,质也。三者备,然后大其威,厉其意,则民必死而不我欺也。」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仲对曰:「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来者鸷距。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牧民何先?」管子对曰:「(有时先事)有时先政,有时先德(有时先恕)。飘风暴雨不为人害,涸旱不为民患,百川道,年谷熟,籴贷贱,禽兽与人聚食民食,民不疾疫。当此时也,民富且骄。牧民者厚收善岁以充仓廪,禁薮泽,(此谓)先之以事,随之以刑,敬之以礼乐以振其淫。此谓先之以政。飘风暴雨为民害,涸旱为民患,年谷不熟,岁饥,籴贷贵,民疾疫。当此时也,民贫且罢。牧民者发仓廪、山林、薮泽以共其财,后之以事,先之以恕,以振其罢。此谓先之以德。其收之也,不夺民财;其施之也,不失有德。富上而足下,此圣王之至事也。」桓公曰:「善。」

桓公问管仲曰:「寡人欲霸,以二三子之功,既得霸矣。今吾有欲王,其可乎。」管仲对曰:「公当召叔牙而问焉。」鲍叔至,公又问焉。鲍叔对曰:「公当召宾胥无而问焉。」宾胥无趋而进,公又问焉。宾胥无对曰:「古之王者,其君丰,其臣教。今君之臣丰。」公遵遁,缪然远二。三子遂徐行而进。公曰:「昔者大王贤,王季贤,文王贤,武王贤;武王伐殷克之,七年而崩,周公旦辅成王而治天下,仅能制于四海之内矣。今寡人之子不若寡人,寡人不若二三子。以此观之,则吾不王必矣。」

桓公曰:「我欲胜民,为之奈何?」管仲对曰:「此非人君之言也。胜民为易。夫胜民之为道,非天下之大道也。君欲胜民,则使有司疏狱,而谒有罪者偿,数省而严诛,若此,则民胜矣。虽然,胜民之为道,非天下之大道也。使民畏公而不见亲,祸亟及于身,虽能不久,则人待莫之弑也,危哉,君之国岌乎。」

桓公观于厩,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曰:「夷吾尝为圉人矣,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无所施矣。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桓公谓管仲曰:「吾欲伐大国之不服者奈何?」管仲对曰:「先爱四封之内,然后可以恶竟外之不善者;先定卿大夫之家,然后可以危邻之敌国。是故先王必有置也,然后有废也;必有利也,然后有害也。」

桓公践位,令衅社塞祷。祝凫巳疪献胙,祝曰:「除君苛疾与若之多虚而少实。」桓公不说,瞑目而视祝凫巳疪。祝凫巳疪授酒而祭之曰:「又与君之若贤。」桓公怒,将诛之,而未也。以复管仲,管仲于是知桓公之可以霸也。

桓公乘马,虎望见之而伏。桓公问管仲曰:「今者寡人乘马,虎望见寡人而不敢行,其故何也?」管仲对曰:「意者君乘駮马而洀桓,迎日而驰乎?」公曰:「然。」管仲对曰:「此駮象也。駮食虎豹,故虎疑焉。」

楚伐莒,莒君使人求救于齐。桓公将救之,管仲曰:「君勿救也。」公曰,「其故何也?」管仲对曰:「臣与其使者言,三辱其君,颜色不变。臣使官无满其礼,三强其使者,争之以死。莒君,小人也。君勿救。」桓公果不救而莒亡。

桓公放春,三月观于野,桓公曰:「何物可比于君子之德乎?」隰朋对曰:「夫粟,内甲以处,中有卷城,外有兵刃。未敢自恃,自命曰粟,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乎!」管仲曰:「苗,始其少也,眴眴乎何其孺子也!至其壮也,庄庄乎何其士也!至其成也,由由乎兹免,何其君子也!天下得之则安,不得则危,故命之曰禾。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矣。」桓公曰:「善。」

桓公北伐孤竹,未至卑耳之溪十里,闟然止,瞠然视,援弓将射,引而未敢发也,谓左右曰:「见是前人乎?」左右对曰,「不见也。」公曰:「事其不济乎?寡人大惑。今者寡人见人长尺而人物具焉:冠,右祛衣,走马前疾。事其不济乎?寡人大惑。岂有人若此者乎?」管仲对曰:「臣闻登山之神有俞儿者,长尺而人物具焉。霸王之君兴,而登山神见。且走马前疾,道也。祛衣,示前有水也。右祛衣,示从右方涉也。」至卑耳之溪,有赞水者曰:「从左方涉,其深及冠;从右方涉,其深至膝。若右涉,其大济。」桓公立拜管仲于马前曰:「仲父之圣至若此,寡人之抵罪也久矣。」管仲对曰:「夷吾闻之,圣人先知无形。今已有形,而后知之,臣非圣也,善承教也。」

桓公使管仲求宁戚,宁戚应之曰:「浩浩乎。」管仲不知,至中食而虑之。婢子曰:「公何虑?」管仲曰:「非婢子之所知也。」婢子曰:「公其毋少少,毋贱贱。昔者吴干战,未龀不得人军门。国子擿其齿,遂入,为干国多。百里徯,秦国之饭牛者也,穆公举而相之,遂霸诸侯。由是观之,贱岂可贱,少岂可少哉?」管仲曰:「然,公使我求宁戚,宁戚应我曰:『浩浩乎。』吾不识。」婢子曰:「诗有之:『浩浩者水,育育者鱼,未有室家,而安召我居?』宁子其欲室乎?」

桓公与管仲阖门而谋伐莒,未发也,而已闻于国矣。桓公怒谓管仲曰:「寡人与仲父阖门而谋伐莒,未发也,而已闻于国,其故何也?」管仲曰:「国必有圣人。」桓公曰:「然。夫日之役者,有执席食以视上者,必彼是邪?」于是乃令之复役,毋复相代。少焉,东郭邮至。桓公令傧者延而上,与之分级而上,问焉,曰:「子言伐莒者乎?」东郭邮曰:「然,臣也。」桓公曰:「寡人不言伐莒而子言伐莒,其故何也?」东郭邮对曰:「臣闻之,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臣意之也。」桓公曰:「子奚以意之?」东郭邮曰:「夫欣然喜乐者,钟鼓之色也;夫渊然清静者,缞绖之色也;漻然丰满,而手足拇动者,兵甲之色也。日者,臣视二君之在台上也,口开而不阖,是言莒也;举手而指,势当莒也。且臣观小国诸侯之不服者,唯莒,于是臣故曰伐莒。」桓公曰:「善哉,以微射明,此之谓乎!子其坐,寡人与子同之。」

客或欲见齐桓公,请仕上官,授禄千钟。公以告管仲。曰:「君予之。」客闻之曰:「臣不仕矣。」公曰:「何故?」对曰:「臣闻取人以人者,其去人也,亦用人。吾不仕矣。」

——

(四十九)七臣七主第五十二——管子谭

727、以此为镜——管子谭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以还自镜,以知得失。」以此,作为自我对照的一面镜子,可以知道得失。由此,想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728、此谓明君——管子谭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任势守数以为常,周听近远以续明。」顺应大势恪守「道」理以为常规,普遍了解远近情况以明国事。——顺势明事国安。此谓明君。

729、此谓狂君——管子谭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丰赏厚赐以竭藏,赦奸纵过以伤法。」赏赐过多以致使国库枯竭,赦奸纵过以致损害国法。「故曰:泰则反败矣。」凡事做过头了反而归于失败。否极泰来,此处是:泰极否来。管仲用「易」?此谓狂君。

730、此谓小人君——管子谭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好恶反法以自伤,喜决难知以塞明。」好恶皆违法以至自伤国政——违法,好暗知难知之事以至蔽聪塞明——探密。违法探密——小人也,必「则国失势」。此谓小人君。

731、此谓昏君——管子谭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目伸五色,耳常五声,四邻不计,司声不听,则臣下恣行而国权大倾。」眼迷恋五色,耳不离五声,不考虑四大辅臣的意见,不听取谏官的诤言,臣下也就恣意妄行而国权旁落。此谓昏君。

732、此谓糊涂君——管子谭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不明分职,上下相干,臣主同则。」职责不明,君臣相互干与,君臣按同一规则行事。此君必定是继承下来的君位,此谓糊涂君。

733、此谓暴君——管子谭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喜怒无度,严诛无赦,臣下振怒,不知所错,则人反其故。」喜怒无常,严行诛罚而不讲宽赦,臣下震恐,不知所措,人们就只好反其性而虚伪顺从。此谓暴君。

734、此谓多疑之君——管子谭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不通人情以质疑,故臣下无信。尽自治其事则事多,多则昏,昏则缓急俱植。」不近人情地怀疑臣下,所以没有信任的臣下。事事皆自处理则事务繁多。事多则昏愦,昏愦则无论事之缓急都难以执行。此谓多疑之君。

735、治国必学管子——管子谭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故一人之治乱在其心,一国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管仲归纳的「六过一是」,确可为镜。管子不愧为国学鼻祖——治国之学——治国必学管子。

736、上有所好——管子谭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主好本则民好垦草莱,」君主重农业,人民就开垦荒地;君主好财货人们多去做买卖;君主好宫室工匠就追求巧妙;君主好装饰女事就讲求靡丽。正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737、述而不作——管子谭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夫楚王好小腰而美人省食,吴王好剑而国士轻死。」此处由于出处年代上的问题,又必是后人所作。孔子和释氏都没写过书、老子勉强写了五千文,但思想都认为是其人的。虽然管仲不只是「述而不作」,那么《管子》一书的传承形式,是不是也相当于儒学的《论语》哪?!

738、教训极刻——管子谭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台榭相望者,亡国之庑也。」楼台亭榭相望,等于是亡国的廊房;驰马游车充斥,等于是引寇的车马;用宝珠装饰的箭和剑,等于是杀身的兵刃;华丽衣饰与彩色绦带,等于是焚烧功业的灶窑。腐败亡国——两千多年来教训极其深刻。

739、明于法慎于权——管子谭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夫矩不正,不可以求方;绳不信,不可以求直。」法律政令,是治国的规矩绳墨。矩不正,不能求方;绳不伸,不能求直。法令是君臣共同建立的,权势才是君主独揽的。因此。明君总是明于法,慎于权,使上下各守其本分。

740、可谓忠臣——管子谭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法断名决,无诽誉。」依法度断事,按刑名判案,没有诽谤和赞誉。依法无私——可谓忠臣也。

741、伪君子之臣——管子谭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克亲贵以为名,恬爵禄以为高。好名则无实,为高则不御。」依贬低亲贵来猎取虚名,摆出漠视爵禄的姿态来显示清高。好名则无实,显示清高则不服驾御。貌似清高的伪君子之臣。

742、枉法之臣——管子谭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事小察以折法令,好佼反而行私请。」专好暗地窥察来钻法令的空子,好结交私友行私情。所以私道通行法度受到侵害,再多的刑法坏人也难制止。君主由此而严行诛杀则失去民心。确实有这种人——枉法之臣。

743、谄媚之臣——管子谭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多造钟鼓、众饰妇女以惽上。」多造钟鼓乐器,并多饰美女来迷惑君主。使君主受迷惑则对忠臣言不听计不从,负责听察民情之官也空拿俸禄不敢说真话。于是谄臣得志而中臣不受贬,从而暗中把君主孤立了起来。惑主乱政的谄媚之臣。

744、愚贪之臣——管子谭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深罪厚罚以为行,重赋敛、多兑道以为上,使身见憎而主受其谤。」自以为对百姓重罪厚罚是有成绩的,自以为加重赋税多多聚财都是为了君主,结果是自身见恶于人而君主也受人诽谤。——真是愚贪之臣。

745、奸佞之臣——管子谭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痛言人情以惊主,开罪党以为雠除。」痛切陈述人情来打动君主,为同党妄开罪责并借此除去仇人。仇人虽然无罪,也要加罪于仇人。所以,此人善于诽谤他人以证明自己,从而使君主失掉亲近的忠臣。此大有人在——奸佞之臣也!

746、乱臣贼子——管子谭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自为辞功禄,明为下请厚赏。」自己虚伪地推辞功禄,却公开为下面请求厚赏。私下是诽议朝政的祸首,表面上是歌功颂德的干将。用诽议猎取声名,用附和错误伤害君主,而众人不能察觉。此乱臣贼子——描写的好形象呀!就在身边呀!

747、昏君乱臣惧——管子谭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论七主之过,得六过一是;以绳七臣,得六过一是。真是呼呜美哉!篇篇入木三分,历历在目形象,非有丰富的从政治经历,决不能成此文。管子英明伟哉!!!昏君乱臣惧。

附:七臣七主第五十二原文

或以平虚请论七主之过,得六过一是,以还自镜,以知得失。以绳七臣,得六过一是。呼呜美哉,成事疾。

申主:任势守数以为常,周听近远以续明。皆要审则法令固,赏罚必则下服度。不备待而得和,则民反素也。故主虞而安,吏肃而严,民朴而亲,官无邪吏,朝无奸臣,下无侵争,世无刑民。

侵主:好恶反法以自伤,喜决难知以塞明。从狙而好小察,事无常而法令申曳。不伍,则国失势。

芒主:目伸五色,耳常五声,四邻不计,司声不听,则臣下恣行而国权大倾。不,则所恶及身。

劳主:不明分职,上下相干,臣主同则。刑振以丰,丰振以刻。去之而乱,临之而殆,则后世何得?

振主:喜怒无度,严诛无赦,臣下振怒,不知所错,则人反其故。不,则法数日衰而国失固。

芒主:不通人情以质疑,故臣下无信。尽自治其事则事多,多则昏,昏则缓急俱植。不悟,则见所不善,余力自失而罚。

故一人之治乱在其心,一国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主好本则民好垦草莱,主好货则人贾市,主好宫室则工匠巧,主好文采则女工靡。夫楚王好小腰而美人省食,吴王好剑而国士轻死。死与不食者,天下之所共恶也,然而为之者何也?从主之所欲也。而况愉乐音声之化乎?夫男不田,女不缁,工技力于无用,而欲土地之毛,仓库满实,不可得也。土地不毛则人不足,人不足则逆气生,逆气生则令不行。然强敌发而起,虽善者不能存。何以效其然也?曰:昔者桀纣是也。诛贤忠,近谗贼之士而贵妇人,好杀而不勇,好富而忘贫。驰猎无穷,鼓乐无厌,瑶台玉𫗦不足处,驰车千驷不足乘,材女乐三千人,钟石丝竹之音不绝。百姓罢乏,君子无死,卒莫有人,人有反心,遇周武王,遂为周氏之禽。此营于物而失其情者也,愉于淫乐而忘后患者也。故设用无度国家踣,举事不时,必受其灾。夫仓库非虚空也,商宦非虚坏也,法令非虚乱也,国家非虚亡也。彼时有春秋,岁有败凶,政有急缓。政有急缓故物有轻重,岁有败凶故民有义不足,时有春秋故谷有贵贱。而上不调淫,故游商得以什伯其本也。百姓之不田,贫富之不訾,皆用此作。城郭不守,兵士不用,皆道此始。夫亡国踣家者,非无壤土也,其所事者,非其功也。夫凶岁雷旱,非无雨露也,其燥湿非其时也。乱世烦政,非无法令也,其所诛赏者非其人也。暴主迷君,非无心腹也,其所取舍非其术也。故明主有六务四禁。六务者何也?一曰节用,二曰贤佐,三曰法度,四曰必诛,五曰天时,六曰地宜。四禁者何也?春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谷赋。夏无遏水达名川,塞大谷,动土功,射鸟兽。秋毋赦过、释罪、缓刑。冬无赋爵赏禄,伤伐五谷。故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秋政不禁则奸邪不胜,冬政不禁则地气不藏。四者俱犯,则阴阳不和,风雨不时,大水漂州流邑,大风漂屋折树,火暴焚地燋草;天冬雷,地冬霆,草木夏落而秋荣;蛰虫不藏,宜死者生,宜蛰者鸣;苴多螣蟆,山多虫螟;六畜不蕃,民多夭死;国贫法乱,逆气下生。故曰:台榭相望者,亡国之庑也;驰车充国者,追寇之马也;羽剑珠饰者,斩生之斧也;文采纂组者,燔功之窑也。明王知其然,故远而不近也。能去此取彼,则人主道备矣。夫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夫矩不正,不可以求方;绳不信,不可以求直。法令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势者,人主之所独守也。故人主失守则危,臣吏失守则乱。罪决于吏则治,权断于主则威,民信其法则亲。是故明王审法慎权,下上有分。夫凡私之所起,必生于主。夫上好本则端正之士在前,上好利则毁誉之士在侧;上多喜善赏,不随其功,则士不为用;数出重法,而不克其罪,则奸不为止。明王知其然,故见必然之政,立必胜之罚。故民知所必就,而知所必去,推则往,召则来,如坠重于高,如渎水于地。故法不烦而吏不劳,民无犯禁,故有百姓无怨于上亦。

法臣:法断名决,无诽誉。故君法则主位安,臣法则货赂止而民无奸。呜呼美哉,名断言泽。

饰臣:克亲贵以为名,恬爵禄以为高。好名则无实,为高则不御。《故记》曰:「无实则无势,失辔则马焉制?」

侵臣:事小察以折法令,好佼反而行私请。故私道行则法度侵,刑法繁则奸不禁。主严诛则失民心。

乱臣:多造钟鼓、众饰妇女以惽上。故上惽则隟不计,而司声直禄。是以谄臣贵而法臣贱,此之谓微孤。

愚臣:深罪厚罚以为行,重赋敛、多兑道以为上,使身见憎而主受其谤。《故记》称之曰:「愚忠谗贼」,此之谓也。

奸臣:痛言人情以惊主,开罪党以为雠除。雠则罪不辜,罪不辜则与雠居。故善言可恶以自信,而主失亲。

乱臣:自为辞功禄,明为下请厚赏。居为非母,动为善栋。以非买名,以是伤上,而众人不知。之谓微攻。

——

(五十)禁藏第五十三——管子谭

748、警世真言——管子谭 禁藏第五十三

「禁藏于胸胁之内,而祸避于万里之外。」把不能做的事,永远牢记在心,可以避祸于万里之外。——警世真言。

749、以己知人者——管子谭 禁藏第五十三

「能以此制彼者,唯能以己知人者也。」能做到以「禁」防「祸」,只有能以自身的苦乐,来理解别人的苦乐才行。以至后来的儒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50、当务之急——管子谭 禁藏第五十三

「故先慎于己而后彼,官亦慎内而后外。」所以,君主首先严格要求自己,然后再要求别人;官吏也才能首先管好内部,然后管好外部。——当务之急也!——慎独。

751、惩治首恶——管子谭 禁藏第五十三

「于下无诛者,必诛者也;有诛者,不必诛者也。」。百姓没有遭受刑罚,是坚持有罪必罚的结果——惩治首恶;而百姓有遭受刑罚的现象,才是没有坚持有罪必罚造成的结果——滥杀无辜。道理深刻。

752、执法者无亲——管子谭 禁藏第五十三

「故明王慎之,不为亲戚故贵易其法,......视法严于亲戚。」明君对于法非常慎重,绝不为亲故权贵而改变法律,把法律看得比亲贵还尊严。如此,官无人敢破坏法令、民无人敢贿赂触犯禁律。关键在于:执法者无亲。

753、无公无法——管子谭 禁藏第五十三

「夫公之所加,罪虽重下无怨气;私之所加,赏虽多士不为欢。」按公行法,刑罚重,下边百姓也没有怨气;按私行事,赏赐虽多,士兵也不会受到鼓励。赏罚不在多少,而在于公私之分。——无公无法。

754、俭宫节车——管子谭 禁藏第五十三

「故圣人之制事也,能节宫室、通车舆以实藏,则国必富、位必尊;」因此,圣明君主的行事,能够俭治宫室、节俭用车来充实国库,则国必富而位必尊。这是来至两千七百年前管仲的告诫。

755、如何对待欲望——管子谭 禁藏第五十三

「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有也。......各行所欲,而安危异焉,然后贤不肖之形见也。」人的常情是:满足欲望就高兴,碰上厌恶之事就忧愁,这是不分贵贱的人都如此的,然而各行所欲,结局的安危则不一样,这就区别出圣贤与不肖来了。——区别在于:如何对待欲望。

756、适中有节——管子谭 禁藏第五十三

「故立身于中,养有节;宫室足以避燥湿,食饮足以和血气,衣服足以适寒温,礼仪足以别贵贱,......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为人行事——适中有节。

757、尚需自省——管子谭 禁藏第五十三

「誉不虚出,而患不独生,福不择家,祸不索人,此之谓也。」荣誉不会凭空出现在某人,忧患不会单独发生在某人身上,幸福不会挑选某人家,灾祸不会自动找到某人的头上。荣辱祸福事出有因——尚需自省。

758、利害之道——管子谭 禁藏第五十三

「故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能利害者,财多而过寡矣。」凡是治乱都要从上面开始。所以,善治国者要用「害」来约束人们,用「利」来引导人们,能掌握人们利害者,则财富增加而过错减少。利害之道——平乱之道、用人之道、治本之道。

759、利害之道理——管子谭 禁藏第五十三

「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凡人之常情,见利没有不追求的,见害没有不想躲避的。管子抓住了根本。申明利害之道理,没有不从者。

760、为国之本——管子谭 禁藏第五十三

「夫为国之本,得天之时而为经,得人之心而为纪......,」管仲总结治国的根本在于:以天时为标准、以人心为法纪、以法令为维纲、以官吏为网罟、以全民为军队、以农耕为国本。通俗精辟,相当有道理!

761、春夏秋冬——管子谭 禁藏第五十三

「故春仁、夏忠、秋急、冬闭。」这样,春天仁慈——生发,夏天忠厚——任劳,秋天严峻——防贼,冬天收闭——储藏,此谓顺天时、地利、人和也。

762、不治不昌——管子谭 禁藏第五十三

「不治而昌,不乱而亡者,自古至今未尝有也。」没有治理而国家昌盛,没有动乱而国家灭亡的事情,自古及今是不存在的。庄子的无为而治不过是顺天时而已——无为而为之。

763、多私国弱——管子谭 禁藏第五十三

「故国多私勇者其兵弱,吏多私智者其法乱,民多私利者其国贫。」多私国弱啊!私——要利用好、控制好,需要制约——还是适中。

764、户籍制度——管子谭 禁藏第五十三

「伍无非其人,人无非其里,里无非其家。」使伍中没有非本伍的人,人们没有不住在本里的。里内没有非本里的人家。直至影响到今日的户籍制度。可见管子的思想影响之深远。

765、最基本的基本国策——管子谭 禁藏第五十三

「故善者必先知其田,乃知其人,田备然后民可足也。」所以,善治国者,一定要先知道土地的情况,然后再知道人们的情况。土地够用,人民生活就可以富起来。最基本的道理,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是最基本的基本国策。

766、使其内乱而攻之——管子谭 禁藏第五十三

在此《禁藏》篇结尾,管仲总结谋攻敌国的五条手段,均为致使其内乱而攻之。一、查明敌国君主的爱臣。设法削减他的权力;二、查明敌国君主暗个憎恶的大臣,设法加强贿赂;三、了解敌国君主淫乐,设法消磨他的意志;四、尽量同敌国表示亲密,形同兄弟暗中挑拨;五、了解敌国君主的谋划及其忠臣,使其君臣互不信任。真是条条毒辣、计计阴险、不择手段、无不奏效、无不引起敌国内乱的呀!因此,此篇要禁藏于心呀!

附:禁藏第五十三原文

禁藏于胸胁之内,而祸避于万里之外。能以此制彼者,唯能以己知人者也。夫冬日之不滥,非爱冰也;夏日之不炀,非爱火也,为不适于身便于体也。夫明王不美宫室,非喜小也;不听钟鼓,非恶乐也,为其伤于本事,而妨于教也。故先慎于己而后彼,官亦慎内而后外,民亦务本而去末。

居民于其所乐,事之于其所利,赏之于其所善,罚之于其所恶,信之于其所余财,功之于其所无诛。于下无诛者,必诛者也;有诛者,不必诛者也。以有刑至无刑者,其法易而民全;以无刑至有刑者,其刑烦而奸多。夫先易者后难,先难而后易,万物尽然。明王知其然,故必诛而不赦,必赏而不迁者,非喜予而乐其杀也,所以为人致利除害也。于以养老长弱,完活万民,莫明焉。

夫不法法则治。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故明王慎之,不为亲戚故贵易其法,吏不敢以长官威严危其命,民不以珠玉重宝犯其禁。故主上视法严于亲戚,吏之举令敬于师长,民之承教重于神宝。故法立而不用,刑设而不行也。夫施功而不钧,位虽高为用者少;赦罪而不一,德虽厚不誉者多;举事而不时,力虽尽其功不成;刑赏不当,断斩虽多,其暴不禁。夫公之所加,罪虽重下无怨气;私之所加,赏虽多士不为欢。行法不道,众民不能顺;举错不当,众民不能成;不攻不备,当今为愚人。

故圣人之制事也,能节宫室、通车舆以实藏,则国必富、位必尊;能适衣服、去玩好以奉本,而用必赡、身必安矣;能移无益之事、无补之费,通币行礼,而党必多、交必亲矣。夫众人者,多营于物,而苦其力、劳其心,故困而不赡,大者以失其国,小者以危其身。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有也。近之不能勿欲,远之不能勿忘,人情皆然,而好恶不同,各行所欲,而安危异焉,然后贤不肖之形见也。夫物有多寡,而情不能等;事有成败,而意不能同;行有进退,而力不能两也。故立身于中,养有节;宫室足以避燥湿,食饮足以和血气,衣服足以适寒温,礼仪足以别贵贱,游虞足以发欢欣,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坟墓足以道记。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故意定而不营气情。气情不营则耳目谷、衣食足;耳目谷、衣食足,则侵争不生,怨怒无有,上下相亲,兵刃不用矣。故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是故君于上观绝理者以自恐也,下观不及者以自隐也。故曰:誉不虚出,而患不独生,福不择家,祸不索人,此之谓也。能以所闻瞻察,则事必明矣。

故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故善者圉之以害,牵之以利。能利害者,财多而过寡矣。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波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故善者势利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不引而来,不烦不扰,而民自富。如鸟之覆卵,无形无声,而唯见其成。

夫为国之本,得天之时而为经,得人之心而为纪,法令为维纲,吏为网罟,什伍以为行列,赏诛为文武。缮农具当器械,耕农当攻战,推引铫耨以当剑戟,被蓑以当铠鑐,菹笠以当盾橹。故耕器具则战器备,衣事习则功战巧矣。当春三月,萩室熯造,钻隧易火,杼井易水,所以去兹毒也。举春祭,塞久祷,以鱼为牲,以糵为酒,相召,所以属亲戚也。毋杀畜生,毋拊卵,毋伐木,毋夭英,毋拊竿,所以息百长也。赐鳏寡,振孤独,贷无种,与无赋,所以劝弱民。发五正,赦薄罪,出拘民,解仇雠,所以建时功施生谷也。夏赏五德,满爵禄,迁官位,礼孝弟,复贤力,所以劝功也。秋行五刑,诛大罪,所以禁淫邪,止盗贼。冬收五藏,最万物,所以内作民也。四时事备,而民功百倍矣。故春仁、夏忠、秋急、冬闭,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国富兵强,民材而令行,内无烦扰之政,外无强敌之患也。

夫动静顺然后和也,不夫其时然后富,不失其法然后治。故国不虚富,民不虚治。不治而昌,不乱而亡者,自古至今未尝有也。故国多私勇者其兵弱,吏多私智者其法乱,民多私利者其国贫。故德莫若博厚,使民死之;赏罚莫若必成,使民信之。

夫菩牧民者,非以城郭也,辅之以什,司之以伍。伍无非其人,人无非其里,里无非其家。故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不求而约,不召而来。故民无流亡之意,吏无备追之忧。故主政可往于民,民心可系于主。夫法之制民也,犹陶之于埴,冶之于金也。故审利害之所在,民之去就,如火之于燥湿,水之于高下。夫民之所生,衣与食也;食之所生,水与土也。所以富民有要,食民有率,率三十亩而足于卒岁。岁兼美恶,亩取一石,则人有三十石,果蓏素食当十石,糠秕六畜当十石,则人有五十石,布帛麻丝,旁入奇利,未在其中也。故国有余藏,民有余食。夫叙钧者,所以多寡也;权衡者,所以视重轻也;户籍田结者,所以知贫富之不訾也;故善者必先知其田,乃知其人,田备然后民可足也。

凡有天下者,以情伐者帝,以事伐者王,以政伐者霸。而谋有功者五,一曰视其所爱,以分其威,一人两心,其内必衰也。臣不用,其国可危。二曰视其阴所憎,厚其货赂,得情可深,身内情外,其国可知。三曰听其淫乐,以广其心,遗以竽瑟美人,以塞其内;遗以谄臣文马,以蔽其外。外内蔽塞,可以成败。四曰必深亲之,如典之同生。阴内辩士,使图其计;内勇士,使高其气。内人他国,使倍其约,绝其使,拂其意,是必士斗。两国相敌,必承其弊。五曰深察其谋,谨其忠臣,揆其所使,令内不信,使有离意。离气不能令,必内自贼。忠臣已死,故政可夺。此五者,谋功之道也。

——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