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薩莫依洛夫(Н.А.Самойлов)

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東方系教授

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亞非社會發展理論中心主任

研究領域:

近代東亞國家史

中俄關系史

東亞國際關係

演講語言:中文

主持人:北外歷史學院柳若梅教授

時間:2019年4月16日(星期二)16:00—17:30

地點:圖書館三層學術報告廳

內容簡介

18世紀至19世紀,俄羅斯和中國之間在文化各領域的相互作用逐漸增強。到過中國或中國邊境地區的俄羅斯畫家所創作的繪畫作品和一些作品草圖,在攝影技術尚未出現的當時,幫助俄羅斯人形象地瞭解清代中國的真實生活,並形成鮮活的視覺形象。

俄國東正教駐北京傳教團的畫家在中俄文化對話中發揮着特殊作用。在當時,由於俄國越來越希望看到真正的、而非虛構的中國,當時還沒有攝影技術,只有專業畫家能做到這一點。1825年,俄國外交部希望皇家藝術學院能培養兩名去中國工作的年輕畫家。這兩名將去中國的畫家,除專攻真人肖像畫創作和寫生風景畫的創作外,還應在五年內掌握各類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初級漢語,因爲這些知識能引導他們研究中國畫和中國畫那色彩繽紛的顏料。

在俄羅斯的博物館和圖書館中大量保存着19世紀(甚至包括18世紀末)俄羅斯畫家所創作的關於中國題材的各類作品,這些作品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推動了關於中國的視覺形象在俄羅斯的形成。俄國東正教駐北京使團的畫家爲俄羅斯民衆瞭解當時中國社會情況、積累民俗資料發揮了重要作用,併爲俄羅斯的中國畫研究奠定了基礎。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