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看到的其實是一個通過「貿易大棒」壓榨實際利益的同時,又要迫使對手在其他議題上就範的特朗普政府,或者說是一個在多個議題上「做交易」的特朗普政府。

文 |刁大明

經過兩次豁免之後,5月31日特朗普政府最終決定了不再繼續採取豁免政策,宣佈將在6月1日起對歐盟、加拿大以及墨西哥的鋼鋁分別徵收25%和10%的關稅。

特朗普此舉讓跨越大西洋兩岸的美歐傳統關係再一次遭遇重創。當然,同樣雪上加霜的,還是北美三國之間在特朗普政府上臺之前總體還算順暢的「鄰裏」互動。

美國「單邊主義大棒」經常揮向盟友

客觀而言,特朗普這種直接拿自己盟友開刀的做法其實並不罕見。如果翻開美國在國際貿易舞臺上多次揮舞所謂「單邊主義大棒」的表演史,其實絕大多數都是針對歐盟、日本等盟友的。

這也完全可以理解為,因為是盟友,所以自然保持密切的經貿往來。而一旦要以實現美國利益為目標來單方面調整經貿關係,當然就會先拿盟友開刀。特別是在盟友通常無法在擺脫美國主導的安全體系而自助的前提下,美國基本上都能輕而易舉地佔據上風。所以,特朗普如今對盟友的變臉,並不算太過突然,反而算是霸權大國故技重施的又一個例子。

▲5月31日,在葡萄牙訪問的默克爾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美國對歐盟鋼鋁產品徵收高關稅違背世貿組織規則。 圖/新華社

種種跡象表明,特朗普政府似乎並不會止步於鋼鐵鋁業,而是將進一步考慮針對汽車等行業大幅度追加關稅,此舉無疑將繼續向盟友,特別是德國等歐洲國家施加空前的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從磨刀霍霍到圖窮匕見,不僅僅是特朗普政府繼續從盟友身上壓榨好處、獲得實際利益的過程,也是特朗普政府藉助貿易大棒來追求其他政策議程的交易過程。

以關稅迫使盟友在其他議題上就範

眾所周知,七國集團領導人峯會(G7)將很快於6月8日在加拿大舉行。與去年分歧嚴重的義大利峯會相比,本次會議顯然將更加分裂。在與西方主要盟友會晤之前,特朗普政府祭出鋼鋁關稅這個「大招」,大有提前要價的架勢,即所謂峯會之前「漫天要價」,峯會當中「坐地還錢」。

受到目前關稅壓力以及未來潛在關稅威脅的盟友們,勢必被動地與美國政府展開討價還價,而特朗普政府需要的則是盟友對其政策議程的支持或者配合。對歐洲國家而言,特別是對英法德而言,特朗普正在以貿易大棒的壓力,迫使他們在中東地區配合美國的立場。除了敘利亞問題外,目前美國高度關切的是伊核協議或者伊朗問題的未來走向。因此,特朗普希望以極限施壓的方式,迫使各方最終接受美國的要價——至少要進入推進所謂「新協議」的軌道上來。

而如今的鋼鐵鋁業關稅、未來的汽車行業關稅,甚至是針對在伊朗歐洲商業利益的金融制裁等等壓力測試,極可能分裂歐洲目前的同仇敵愾,提高特朗普政府達成全面遏制伊朗目標的可能性。

而對加拿大和墨西哥這兩個對美出口鋼鋁比重較大的國家而言,徵收鋼鋁關稅對其是一記重拳。其中動機除了要實現所謂「貿易公平」外,特朗普政府似乎還有意圖在施壓兩國、加快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的重談進度的架勢。

自特朗普上臺之後,美加關係出現了罕見的不理想狀態,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也在眾多議題上表達了對特朗普的不滿,甚至最近在貿易分歧上雙方也各有出招。而特朗普這次的鋼鋁關稅,算是給加拿大戴上了新的緊箍咒。

▲圖/視頻截圖

而美墨關係首當其衝地因為特朗普關於築邊境牆的執念而持續惡化。面對今年7月1日墨西哥總統大選在即、目前民調顯示對美強硬的候選人一路領先的情況,特朗普政府選擇了加大槓桿,促使墨方儘快接受美國的要求。

於是,全世界看到的其實是一個通過「貿易大棒」壓榨實際利益的同時,又要迫使對手在其他議題上就範的特朗普政府,或者說是一個在多個議題上「做交易」的特朗普政府。

「交易」式外交最終傷害美國信譽

在特朗普當選之後,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在接受採訪時評價說,特朗普將憑藉「本能」進行決策。而就過去一年半以來的外交實踐看,「本能」在特朗普這裡似乎就是某種「做交易」的「商業思維」。

不過,國際政治當中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做交易」,一個國家更不能用自己的信譽或者盟友體系來「做交易」。僅僅「做交易」而無視原則與責任,可能會短期得逞,但最終傷害的一定是自身在國際舞臺上存在的根基。

目前來看,由於歐洲內部可能的分化、盟國迫於美國在體系或秩序內壓力的最終屈從或者WTO上訴機構因為缺位而無法做出有效裁定等原因,特朗普政府針對盟友的壓力,也許會實現最終的「交易」。但長此以往,這種「飲鴆止渴」式的外交手法,最終會導致美國國際信譽乃至其主導秩序的「禮崩樂壞」,恐怕已成必然。

□刁大明(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